2010年,臺北小巨蛋。
一場超過5個小時的演唱會上演,參演歌手很多很多。
到了演唱會的尾聲,所有歌手上臺,唱起當晚最後一首歌。
那時,現場燈光亮起。
歌迷紛紛起身,參與大合唱,卻也捨不得離去。
這樣的盛會,只因為那個華語樂壇重量級的名字:
滾石。
那場演唱會,叫「快樂天堂滾石三十」。
那一年,是滾石唱片公司成立30周年。
這場演唱會,其中一個部分,是關於臺灣民歌運動時代的老歌。
上世紀70年代初的臺灣樂壇,主要以翻唱西洋歌為主。
到了1976年,淡江大學的一次西洋歌曲演唱會上,國外旅行回來的李雙澤帶著一瓶可樂上臺:
無論歐洲、美國還是臺灣地區,喝的都是可口可樂,聽的都是洋文歌,請問我們自己的歌在哪裡?
接著,他拿起吉他,唱起了一首《補破網》。
那一次,也成為臺灣樂壇民歌運動中的標誌性事件。
而民歌運動掀起的樂壇革命,則讓臺灣樂壇開始走向了自己的原創時代。
當晚的演唱會上,民歌這個部分,帶隊一眾民歌時代歌手的「班長」吳楚楚說道:
民歌就是營養,滾石能長得這麼大,就是因為有民歌。
吳楚楚是誰?
從民歌運動時代走過來的吳楚楚,於80年代初加入滾石。
但在1982年,吳楚楚離開滾石,創辦了飛碟唱片。
後來,飛碟成為滾石在本土最大的競爭對手,旗下的歌手包括:
王傑,鄭智化,小虎隊,林志穎,姜育恆,蔡琴。。。
但是在滾石30周年,吳楚楚又回來支持滾石了。
從側面也可以看出,滾石對於華語樂壇的影響,不僅僅是商業而已。
02
從1980年說起吧。
那一年,段鍾沂、段鍾潭兄弟倆做雜誌做不下去了。
但兩人又想著要做些和原來的事情靠邊的事。
加上兄弟倆對於ROCK & ROLL的喜愛,於是,他們成立了一家公司:
滾石有聲出版社。
這就是滾石唱片的前身。
滾石的出現,把臺灣樂壇從民歌時代帶到了流行音樂時代。
而羅大佑的出現,則是這個時代交替的標誌。
只是,羅大佑的路一開始也走的並不順遂。
當年,段鍾潭曾拿著錄好但還沒有發行的羅大佑音樂,到一個餐廳播放。
聽慣了民歌的客人卻不滿了:
這是什麼亂七八糟的音樂?
還好,滾石對羅大佑是堅持的。
1982年,羅大佑第一張專輯《之乎者也》問世。
沒想到,樂壇甚至社會轟動了。
單槍匹馬的羅大佑,用一張專輯,對之前的民歌時代,進行了一次革命。
歌迷們才知道,原來,歌還可以這麼唱,還可以有更深層次的思考:
聽說他們挖走了家鄉的紅磚砌上了水泥牆,家鄉的人們得到他們想要的卻又失去他們擁有的;門上的一塊斑駁的木板刻著這麼幾句話,子子孫孫永保佑世世代代傳香火。
--《鹿港小鎮》
後來,臺灣樂壇評選臺灣百佳唱片,《之乎者也》當之無愧地排名第一。
但當年在這張專輯之後,羅大佑卻艱難地做出了第二張專輯:《未來的主人翁》。
一定是第二張唱片最難做。因為第一張你可以慢慢做,完全沒有前面的負擔,所有前面的年輕生命的積累都可以放在第一張。如果第一張不幸成功,人家會要求第二張也成功。。。
羅大佑,一直是個通過音樂來表達自己的思考者。
這第二張專輯中,依然有著那份犀利:
眼看著高樓蓋得越來越高/我們的人情味卻越來越薄;朋友之間越來越有禮貌/只因為大家見面越來越少;蘋果價錢賣得沒以前高/或許現在味道變得不好;就像彩色的電視變得更加花俏/能辨別黑白的人越來越少。
--被收入語文教材詩歌篇的《現象七十二變》。
甚至還有著在如今看來,簡直是預言的《未來的主人翁》:
我們不要一個被科學遊戲汙染的天空;我們不要被你們發明變成電腦兒童;有一天孩子們會告訴他們後代,你們要守規矩;格言象玩具風箏,在風裡飄來飄去。
就這樣,華語樂壇一代音樂教父羅大佑,來了。
就如他當年終於決定放棄醫學時所想的:
醫學界不缺一個羅大佑,但進入音樂界,可能有所發展。
羅大佑的故事,還有很多,這裡就此打住。
咱再來看當年另一個年輕人的故事。
有一天,他接到一個唱片公司的約見電話。
電話中說了一句:侯德健(《龍的傳人》作者)去了對岸。
年輕人緊張了:不會是出了什麼事,要找我幹嘛吧?
但是,他轉念又一想:
應該有搞頭,不然找我幹嘛?
於是,年輕人赴約去了,喜滋滋地回來了。
他去的那家唱片公司,叫新格唱片,是當時最大的一家民歌唱片公司。
後來,新格被滾石收購。
而這個年輕人,名為李宗盛。
不過,和羅大佑不同的是,李宗盛說道:
我手上製作的唱片,很少失手,幾乎每一張都hit,因為,我很怕再回去送瓦斯。
我是一個瓦斯行老闆之子,在還沒證實我有獨立賺錢的本事以前,我的父親要我在家裡幫忙送瓦斯;我必須利用生意清淡的午後,在新社區的電線桿上綁上電話的牌子,我必須扛著瓦斯,穿過臭水四溢的夜市。
--李宗盛詞曲唱的《阿宗三件事》
滾石手上,就這樣誕生了華語樂壇最重要的兩代音樂教父。
無論是對於滾石還是華語樂壇,這兩人的名字都繞不過去。
儘管那場滾石30年的演唱會,兩人沒有到場,但兩人的作品,卻在演唱會中頻繁出場。
包括一開場,就是三個重量級原創樂隊,主要翻唱兩位大師的歌:
五月天,伍佰+China Blue,張震嶽+Free9。
《凡人歌》,《夢醒時分》,《戀曲1980》,《鹿港小鎮》。
03
滾石是一家在音樂上包容性很強的公司。
他也是臺灣本土最具有人文氣息的唱片公司。
那場演唱會中,這種人文一直貫穿其中。
潘越雲在臺上說著:
那一年,滾石寄了一張單程車票給我。就這樣,我拎著皮箱,來到臺北試音。從此,我就留在了臺北。
但在演唱會上沒講的故事,也還有很多。
1985年,三毛也在滾石出了一張作品集:
《回聲 三毛作品第15號》。
專輯中的歌詞,全部由三毛寫下。
內容,是三毛半生的故事。
包括李宗盛在內的七名音樂人聯手譜曲。
齊豫,潘越雲演唱,三毛旁白。
這張作品,也被稱為「傳記音樂」。
這首歌,你們一定很熟:
《夢田》。
也有一位在世俗上長得算醜的男人,因為滾石根據他的特點量身打造的歌,紅了:
趙傳--《我很醜,可是我很溫柔》。
那時候,趙傳紅的程度是:
有一次在大陸開演唱會,舞臺上的水喝完了。
於是,當趙傳把空瓶剛放到地上的時候,四面八方就飛過來N瓶水。
90年代初,有一個很臺客風,綁著長發的男歌手,錄製了自己的首張專輯。
專輯封面的那件襯衫,還是當時找老闆借的。
這個新人上了電視,參加了一個名為「菜鳥報到」的節目,唱著自己寫的歌。
他的名字叫吳俊霖。
他還有一個藝名:伍佰。
但當時的第一張專輯(《愛上別人是快樂的事》),伍佰卻被人說過於鄉土。
伍佰不爽了:
說我土,我土給你看。
於是,第二張專輯中,伍佰用更不標準的臺灣腔唱歌,表達自己的抗議和不滿。
那張專輯,叫《浪人情歌》。
只是,效果依然不好。。。
無奈之下,伍佰只好開始開始跑遍臺灣live house,做起了現場演出。
卻沒想到,這個無奈的舉措,卻讓伍佰逐漸紅了起來。
爆紅的那種。
現場之王伍佰,來了!
多年後,歌迷早已接受,並狠狠愛上了伍佰這獨特的風格。
所以,在滾石30周年演唱會的最後一部分,歌迷們也很接受伍佰的壓軸「服務」。
在那個本應是挺累了的時間,伍佰愣是和蘇慧倫,劉若英,莫文蔚等人,一起把現場的氣氛,炒到了高潮。
整整50分鐘!
再過了快10年,伍佰一首老歌翻紅。
當年被說土的他,很得意地在微博寫下:我怎麼這麼厲害。
而底下歌迷紛紛留言:你就是這麼厲害。
再說一個人。
上面咱聊過那個曾經給李宗盛打電話,後來被滾石收購的新格唱片公司。
當時被收購的時候,該公司所賣的資產裡還包括:
歌手一名—任賢齊。
任賢齊是捱出來的。
早年出唱片,沒人幫他寫歌,只好自己寫,卻沒人關注。
加入大公司滾石,卻也處於被優化邊緣。
要不是小蟲在高層面前保他,任賢齊早已不在滾石。
但留下來的日子也不好過。
小蟲保了任賢齊,卻沒有重視起來,任賢齊就這樣在滾石坐了幾年冷板凳,幹著打雜的活。
直到那一年,任賢齊合約快到期。
工作人員問小蟲:你還做不做任賢齊,不做的話,我們就和他解約了。
這時候,小蟲才想起那個他當年保下來的歌手。
於是,任賢齊被重新撿了起來。
於是,任賢齊即將遇到他那首《心太軟》。
那個當年的邊緣人,即將成為上世紀末最後一位華語樂壇天王。
後來,他還創造了一個記錄,但對於唱片業來說,卻多少帶點唏噓:
1998年,任賢齊專輯《愛像太平洋》發行,在臺灣唱片銷量突破103萬。
這是臺灣實體唱片目前為止,最後一張破百萬的專輯。
04
滾石的故事,太多。
這場滾石30周年的演唱會上,唱的已經不僅僅是歌了。
就如周華健帶領一眾女歌手的那個部分,更多的是關於歲月。
趙詠華,李度,許景淳,辛曉琪,李麗芬這些當時已經漸漸淡出樂壇的歌手,帶來了一陣回憶殺。
那個舞臺,是四面臺。
但是在靠近前排觀眾的位置,卻也設立了升降架。
在這個部分,這些歌手輪番上陣,近距離面對著前排觀眾,唱著那一曲曲經典。
臺下,和著。
從合唱的《當愛已成往事》,
唱到《海上花+滾滾紅塵》(梁靜茹),
到《聰明糊塗心+最浪漫的事》(趙詠華),
《得意的笑+愛江山更愛美人》(李麗芬),
《塵緣+鬼迷心竅》(李度)。。。
那個滾石30年的演唱會,並非完美。
多年後再登臺的歌手,有的已經身形走樣;
有的,則出現破音,忘詞,高音上不去的狀況。
但卻也瑕不掩瑜。
更何況,這些歌對於歌者和聽者來說,或許卻也是唱著和聽著屬於各自的故事。
故事中,是一種歲月情懷,無論是好的,壞的,開心的,悲傷的,過去的,正在發生的。
那個三十年的幾年演唱會上,在每個參與者心中的故事皆不相同。
但當中通過滾石承載的歌,卻是不變。
五月天的阿信說:
有時候,我們接受訪問,會有很多記者朋友說:『你們會不會覺得這幾年來,滾石的聲音變小了?』今天晚上,應該可以真正講出我心中的答案:『你聾了嗎?』
周華健則說道:
我們這樣一句一句唱下去,再三十年都不夠。
而滾石的他們都說:
我在滾石,我很驕傲。
後來。。。
2016年,在滾石老闆段鍾潭的策劃下,一套臺劇出爐,豆瓣迄今8分。
《滾石愛情故事》。
20首歌,20個與滾石有關的愛情故事。
在莫文蔚的《愛情》下,是唱片店兼職店員陳麗心(楊丞琳)和曾經告白失敗的張敬燁(吳慷仁)的故事;
《對面的女孩看過來》,是小偷姚大業(蘇達)和左腿截肢卻懷抱舞蹈夢想的沈婉霓(曾沛慈)的故事;
《新不了情》,是打工仔阿傑(明道)和四次嫁人卻被稱為克夫的阿敏(楊謹華)的故事;
《最浪漫的事》中,是破產老闆劉浩智(謝祖武)和患難妻子加美(范文芳)的故事。
還有,還有。。。
但那些年和滾石有關的故事,又何止是愛情。
這些故事,有的還在繼續;
有的,被慢慢遺忘;
有的,卻越陳越濃。
就這樣,帶著故事,繼續走下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