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7月7日電 (記者 馬海燕)「疫情」這一上半年中國社會的關鍵詞出現在了高考題中。「疫情中的距離與聯繫」成為今年最引人注目的高考作文題。
有從教多年的中學語文老師認為,新高考Ⅰ卷中出現的這道作文題對學生來說並不難,加上材料所給的提示:距離指人們居家隔離,防疫拉開了人們的距離;聯繫指城鄉社區幹部、志願者、醫學專家、快遞員、司機、教師、新聞工作者等各路深入一線的群體,抗疫密切了人們的聯繫。應該說,不論城鄉學生,對疫情都有著自己的感受和看法。
同樣,疫情還以中國與世界守望相助的角度出現在全國II卷中。「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同氣連枝,共盼春來。」……2020年的春天,這些寄言印在國際社會援助中國的物資上,表達了世界人民對中國的支持。「山和山不相遇,人和人要相逢。」「消失吧,黑夜!黎明時我們將獲勝!」……這些話語印在中國援助其他國家的物資上,寄託著中國人民對世界的祝福。
天津作文題「中國面孔」同樣包含著抗「疫」信息:「中國面孔」是全球熱播紀錄片裡充滿家國情懷的杜甫,用中醫藥造福人類榮獲諾貝爾獎的屠呦呦,是醫務工作者厚重防護服下疲憊的笑臉,是快遞小哥在寂靜街巷裡傳送溫暖的雙手……
隨著高考深入推進,今年有北京、天津、山東、海南等第二批試點省份迎來新高考。因此,全國高考語文試卷除全國Ⅰ卷、全國II卷、全國III卷外,還有新高考Ⅰ卷、新高考II卷,北京、天津、上海、浙江、江蘇等5套自主命制試卷。
縱觀這些高考作文題,無論是天津卷的「中國面孔」,北京卷的「北鬥上天」,全國卷的為「世界青年與社會發展論壇」中國代表寫演講稿,都體現了考查青年的當代責任、使命擔當。
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考查也體現在作文中。全國Ⅰ卷作文是閱讀文言文材料齊桓公、管仲、鮑叔牙君臣共成霸業的故事,談論對三人的印象;新高考II卷則是為電視節目《中華地名》寫主持詞,都是希望青年學生通過對中國歷史地理的了解,加深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
考查學生對中文寫作的實際運用能力是高考改革的方向之一。與以往的記敘文、議論文等常見體裁不同,今年出現了寫發言稿、寫信、寫演講稿、寫主持詞等應用文體。非虛構類場景也與青年個人成長、社會責任等密切相關,讓學生有話說。
從議論文一家獨大到開放性命題逐漸增多,讓學生自選體裁和角度,高考語文的變化有目共睹,對生命個體的關照和思考也體現在作文題中。北京卷的另一個作文題「一條信息」,上海卷的作文談「轉折」,江蘇卷的「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浙江卷談「人生坐標」,都是引導學生關注自身發展與社會、他人的關係。
對此,有語文老師表示,將重大的社會事件有機融入試題,引導學生思考個人在集體、社會、國家、世界發展中的責任和使命,是近年來高考語文、歷史、政治等多科改革的方向。讓學生聯繫現實生活,展開對人生價值的追問,也將體現在新高考改革後的高中綜合素質評價中,對中學教學改革的倒逼作用將逐漸顯現。(完)
(責任編輯: HN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