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馬消費 沈庹
你手裡正在使用的某些品牌牙刷,也許正是江蘇揚州倍加潔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倍加潔)生產出來的,只不過沒印上倍加潔的logo。
倍加潔似乎早已習慣了這種狀態,無論給國外客戶做代工,還是國內客戶做貼牌,倍加潔的商業邏輯是只負責生產,不負責渠道,純粹賺點手工錢。
事實上,代工廠能落到口袋裡的錢寥寥無幾。斑馬消費根據倍加潔披露的招股書測算,2016年,倍加潔每做出1把牙刷,毛利潤只有3毛錢。
目前外資品牌在國內牙刷市場佔據絕對優勢,本土領軍品牌正在奮起追趕,包括倍加潔的ODM客戶舒客、雲南白藥、冷酸靈等知名品牌,但往往「神仙打架、凡人遭殃」,倍加潔採取「鴕鳥政策」,只想保著自己3毛錢一支的毛利,恐怕並不是長久之計。
每支牙刷毛利3毛錢
20年前,倍加潔創始人張文生把創業標的選在了看著不起眼、但每天必須用到的牙刷上面。
他創立的明星牙刷(倍加潔前身)與彼時風靡全國的三笑牙刷,都位於揚州的杭集鎮上,每年全國近8成的牙刷都出自這裡。
2000年三笑牙刷被美國高露潔收購,憑藉高露潔在全球的渠道網絡,三笑牙刷成為高露潔全球最大的牙刷生產基地。
與此同時,代工、貼牌成為當時杭集鎮牙刷工廠的主要業務。
倍加潔靠ODM發家,這家工廠的牙刷出口量一直保持在國內前列。
做牙刷賺不賺錢?嚴格意義上來講,需要靠規模化的產量來拼利潤。
2016年是該公司報告期內營收規模最大的一年,當年賣出4億支牙刷,獲得銷售收入4.52億元,佔總營業收入的7成左右。
斑馬消費梳理發現,當年倍加潔的牙刷國內銷售單價為1.18元/支,海外單價為1.01元/支,單位成本分別為0.82元/支和0.74元/支。
這樣算下來,一支牙刷的毛利潤為3毛錢。
倍加潔主要依靠ODM代工,對海外市場的依賴度也較高。
雖然倍加潔也有自主品牌業務,但報告期內的營收佔比並不大。2014至2017年1至6月,自主品牌業務的營業收入分別為0.72億元、0.72億元、0.81億元和0.40億元。
長期以來,這家公司對海外市場較為倚重,報告期內,公司外銷收入佔主營業務收入的比重分別為51.52%、45.78%、47.27%及 49.49%。
低價之路恐越走越窄
中國牙刷市場有一個共性,比如生產5支牙刷,一定有4支出口。搶佔海外市場能讓企業賺得盆滿缽豐,這背後也暗藏了較大的經營風險。
斑馬消費注意到,出口貿易給企業帶來的收益背後,靠的是國內低廉的勞動力成本等,隨著人口紅利逐漸減弱,環境發生變化,出口企業的業務越發難做。
至今,牙刷行業依然是勞動密集型產業。目前,依靠優化生產工序、提升工作效率,仍然不太可能將人員和原材料成本的增加消化掉。
倍加潔位列國產牙刷第一陣營,同樣面臨兩難的選擇。
倍加潔披露的招股書顯示,2014年至2017年上半年末,職工人數分別為1572人、1519人、1661人和1675人,員工人數沒有太大的變化,但在應付職工薪酬方面,還是有大幅波動,2014至2017上半年應付職工薪酬分別為1115.14萬元、1235.42萬元、1837.70萬元和1300.07萬元。
除了人力成本,牙刷成本還包括直接材料、製造費用以及進項稅轉出等,其中直接材料一直在60%左右,而且逐年微增。
上述因素暴露出倍加潔受成本壓制等原因,想提價而不能大幅提價的苦惱。儘管,一支牙刷的單位成本從2014年的0.77元/支升至0.82元/支。
就拿牙刷產品來看,國內銷售單價從2014年的1.10元/支升至2017年上半年的1.23元/支,國外銷售單價同期0.91元/支和1.13元/支,提價幅度有限。
最關鍵的是,雖然成本已在上升,如果輕微的價格調整會損失大量客戶,尤其以出口為主的牙刷企業,加上不斷提升的人民幣匯率使得牙刷出廠價格變相提高,在國際市場上失去了價格優勢。
這也可能是報告期內,倍加潔外銷業務持續波動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