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一個史上最長假期後,4月13日,浙江高三、初三學生將重返校園,衝刺中考、高考。
面對這個因為疫情而特殊的新學期,師生們應該怎樣做?杭州第二中學、學軍中學和杭州高級中學的三位校長,在開學之際,為全省師生寫下了自己的新學期思考和囑託——
杭州第二中學校長 尚可
復學不僅要複習知識 更要引領學生在回望中習得人生
圖為尚可在校慶120周年紀念活動中講話
一、復學先複習,在回望中習得人生
疫情是一種考驗、一種警醒、一種啟示;而教育本身則是一種喚醒、一種哺育、一種引領。這個寂靜的春天,疫情突如其來,每個人都被複雜情緒裡挾,經歷緊張、擔憂、焦慮、沮喪和感動,每個人似乎都經歷了一次成長。在復學之際,我們需要複習,不僅需要複習知識,更需要複習疫情中的故事與精神,引領學生在回望中習得人生。
不管是十多年前的一場「非典」,還是如今的「新冠」,縱然病毒肆虐,危險重重,但是總有一些人敢於「逆行」勇敢向前,築起了我們生命的防護線;總有一些人會用科學知識武裝自己,撥開陰霾,守住晴天!災難總是突如其來,生命難免短暫脆弱,而在災難和生命面前,我們會更懂得有些簡單的詞彙是那麼深刻:什麼叫堅毅勇敢,向死而生;什麼叫尊重生命,敬畏自然;什麼叫挺身而出,責任擔當;什麼叫實事求是,堅持真理;什麼叫同心同德,同舟共濟……災難是非常疼痛的,但是災難裡面顯現的人性光輝,卻是極其溫暖的。我們要讓這些美好的詞彙深深流淌在學生的心脈之中。
詩人海子有一首《訊問》,放在當下的情境恰如其分:「在青麥地上跑著,雪和太陽的光芒。詩人,你無力償還 麥地和光芒的情義,一種願望、一種善良,你無力償還……」疫情的發生,無疑也是一次深刻的「訊問」:關於人與自然關係,關於生命的教育,關於學習和生活方式的重構……復學之後,我們在告知學生健康知識,提醒做好自我防護的同時,更需要引導去思考這堂人生大課,去學習體悟這本擺在面前的鮮活的社會教材。
我們要把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等融進日常教學中,把握教育契機,注重方式方法,「潤物細無聲」。要通過這場疫情讓學生們知道,這個世界上正在發生的所有事情,跟每一個人都是息息相關——跟你的未來相關,跟未來的你也相關。災難是生命的痛點,也是思考生命的起點。熱愛生命是幸福生活的基礎,同情生命是道德品質的底線,保護生命需要感動和法制,敬畏生命則需要擁有信仰。我們要教育學生以大胸懷、大作為、大格局,以點點星光去點亮一個人、一群人,去點亮這個世界、這個時代。
二、復學當復盤,在省視中盤活課堂
因為這次疫情,以前知識傳播往往只能在教室進行,如今一個老師面對一臺電腦或者一塊平板就可以對著電腦另一端的學生,甚至線成千上百的人完成授課……不管你是被動還是主動接受,我們的教學切切實實地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那麼在線上再次轉到線下學習之際,我們是不是需要進行一次圍棋高手式的「復盤」,盤活課堂,盤活教學?在復盤中分析得失,更新思維,提升自我。
返校複課之後,作為老師,對前段居家線上教學中共性的重點知識、重要方法、學習疑難、關鍵問題要有分析研判、銜接過渡、鞏固加強和複習提升。尤其要特別關注居家線上學習缺少同伴討論、學習過程深度不夠、思維層次偏低、多角度多情境應用欠缺的問題,要加強知識的建網成格,加強思維的深度加工。針對學生原有學習基礎不一、居家學習情況各異的現狀,要了解掌握情況,針對性地對學困生給予特別輔導和幫助,且在近段時間特別重視答疑解惑。我們要做好後半學期科學的教學計劃,對臨時無法返校的學生繼續開展同步網絡教學,課後還將針對性地開展學習效果的在線回訪和幫扶。
疫情中的全民網課也許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一次教學實踐,成果非凡,得益於這些年來國家信息化建設的日新月異,得益於學校現代教育技術應用的持續推進。這也是中國目前迄今為止最大規模的一次在線教學的實驗、居家學習的實踐活動、檢驗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實驗、多方協同教學管理的實驗,看似是權宜之舉,實則意義非凡。這將對今後的教學改進產生巨大的影響。
在當下,「從前慢」確實只是一個浪漫的懷念,「今天快」已真切地成為不可迴避的現實。以人工智慧為核心的未來已撲面而來,教育需要選擇,教育需要變革。疫情之下,線上教育的蓬勃興起,改變的不僅僅是傳統的物理學習空間,更是教學形態和生態。這是在複課之際留給我們教師的思考題,也許也是必答題。具有智能化、個性化特點的線上教育已經展示了未來教育的雛形,這將倒逼著教師要轉變觀念並採取行動。教師不再是知識的「霸主」,我們與學生都是「學習者」,必須要在省視中調整自我,更新自我,積極探索「未來課程」的實踐。前段線上教學的體會更能使我們把握線上線下的特點和優勢,盤活課堂,盤活教學,打造新型的多元化及個性化的教學空間,提高教學的質量和品質,給學生的發展提供持續的動力、方法和能力,為學生的多樣發展和卓越發展而奠基。
三、復學亦復歸,在展望中歸回本質
無論如何,這次規模龐大、史無前例的「停課不停學」,已經給教育留下了變革的基因。這一場重大疫情的考驗,也讓我們思考著社會教育、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關係,也讓我們思考著教育的未來。未來到底將會是怎樣?新時代對我們的教育提出了什麼樣的要求?我們需要培養什麼樣的學生?我們的教育教學需要做怎樣的重塑或建構?
我們現在所處的是全球化、信息化、知識經濟的時代。未來的十年,人工智慧、數字經濟、智慧城市、智慧家居、智慧醫療、無人駕駛、太空旅遊,等等,很多曾經的不可能一一會變為現實或者可能。有人預測,到2030年代,目前50%以上的工作崗位或都將被人工智慧所取代,全球的產業鏈再次出現重塑機會。未來的競爭,不只是知識上的競爭,更是學習力的競爭,想像力和創造力的競爭。顧城在一首詩說:「你不願意種花。你說,我不願看見它,一點點凋落。是的,為了避免結束,你避免了一切開始。」對於時代的快速變化,作為教師,我們不能因為畏懼或者惰性而逃避,必須走向前去擁抱時代,創新教育方式,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和應變能力。在大力發展科學教育的同時,不能忽略人文思考和人文教育,這樣才能讓學生更好地去迎接未來。當時代如疾馳的列車從不停歇的時候,教育者只有立足時代,面向未來,以培養未來需要的人為本,才能讓學生換得長久的車票。
在如今學生即將復歸到校園學習狀態的當口,我們需要展望,教育應該是面向未來的教育;我們也需要堅守,教育根本上又是「人的教育」。教育並非只是傳遞知識,而更應將學生的內心喚醒,幫助他成長。學校並非只是考學、升學的地方,而更應是學生尋找志同道合的夥伴共同成長的地方。教育者不僅要把學生送到大學門口,而且要努力為其點燃心中的火炬,照亮其一生的行程;教育者也必須能蹲得下來,符合學生發展的規律,貼近學生的實際,關注學習的過程,用豐富多元的學習和活動課程,讓學生產生學習的內驅力和創造力,讓學生學會和自己、他人的相處,學會和自然、社會的相處,從而養成全方位的核心素養,在快速發展的時代中成為一個大寫的鮮活之人,得以在追趕時代之時引領時代,在適應世界之時改變世界。
沒有一個人是一座孤島,沒有一個春天不會到來。我們迎來了復學,我們更是迎來了新的教育時機和教育生態。我們需要奔跑的勇氣,需要跨界的思維;也需要徐行的耐力,深耕的姿態。因為,教育從來不是把籃子裝滿,而是要把心燈點亮。
學軍中學校長 陳萍
最後三個月希望大家每一分鐘都有收穫
圖為陳萍在學軍中學2019年開學典禮上致辭
親愛的高三同學們,你們好!
每次我走在寂靜的校園裡,多麼渴望看到同學們的笑臉和身影。原先總以為,開學的日子會如約而至,卻不曾料到這日子會姍姍來遲。這也讓我們明白一個道理,有些東西不要因為司空見慣而不去珍惜,經歷了這幾個月的「隔離」後,我們更要珍惜在校學習的機會。我代表學校歡迎你們的回歸。
我有幾點思考想和大家談一談。
在疫情面前,眾多「最美逆行者」以個人力量積聚起戰勝疫情的磅礴力量,最終有力地阻止了疫情的泛濫。我們要感謝他們,正是他們的付出,無數人的犧牲,我們才有了返校學習的機會。懂得珍惜,才配擁有,為眾人抱薪者,不可使其凍斃於風雪,為生命開路者,不可使其困頓於荊棘,充滿感恩之心。
同學們,高考的腳步越來越近了,爭取時間就是爭取成功,提高效率就是提高分數,在接下去屬於你們的戰鬥中,我希望你們都是勇士,都是最終的勝利者,正如巴爾扎克所說的:「拼著一切代價,去奔你的前程。」
在前一陣日子裡,停課不停學,每個學軍學子都是好樣的。我也從各種不同渠道了解到,不少同學在家裡除了正常聽課、做作業外,還主動整理知識點,學習到深夜。勤奮好學,是一種優良品德,在我們這屆高三學生身上,我明顯感受到全體師生擁有的蓬勃生機、必勝信心,我也堅信我們在高考中一定能取得優異的成績。
同學們,上下同欲者勝,同舟共濟者贏,讓我們師生合力,摒棄僥倖之念,必取百鍊成鋼。我們每個人的未來都會獨一無二,但我們的願景都是同樣美好的,即使你首考沒有發揮好,也不要失去信心,世上沒有絕望的處境,只有對處境絕望的人。每一個學軍學子都是大寫的人,願你們珍惜「學軍中學」的校徽,無愧於「學軍中學」的稱號。
杭州高級中學校長 蔡小雄
教育無關早晚,努力只爭朝夕
圖為蔡小雄在杭高120周年校慶典禮上致辭
經歷了一場空前團結的戰「疫」,度過了史上最漫長的假期,國家、時代、命運的宏大敘事與個人的堅守、逆行、奉獻時刻交織在一起,讓我們每個人對世界、對生命都有了全新的認識。
如今,春暖花開,我們相約校園,開始新的徵程,這些寶貴的生命認知將進一步塑造我們生活的姿態。也許這次的開學「遲到」了,但我們的思考不能遲到。在此,我想說兩點,一是感悟與共勉,二是提醒與建議。
「物不經冰霜則生亦不固,人不經憂患則德惠不成。」有了這次特殊的經歷,有幾點感悟與大家共勉。
健康生活,做一個敬畏生命的人。經歷了這場疫情,我們越發覺得生命不易,健康可貴。面對新的生活,希望每一位師生都能照顧好自己的身體,尤其是教師們,不能只做「教書匠」「苦行僧」,要學會生存,學會工作,更要學會生活,享受生活,以健康的姿態,成長為生活的「弄潮兒」。
努力奉獻,做一個勇於擔當的人。與這場疫情危機相伴的,是始終不渝的個人奉獻與中國擔當,這始終是我們砥礪奮進的力量源泉。面對新的生活,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應該更加自覺擔當,努力奉獻,用科學的管理、良好的習慣共同捍衛學校的安全,讓我們的校園遠離風險,充滿安寧,永遠洋溢青春與魅力。
善於思考,做一個不受人惑的人。持續爆發的疫情,考驗著每個人的判斷力。謠言、假象、混亂充斥始終,客觀和理性顯得尤為可貴。面對新的生活,作為教育工作者,更應該保持清醒的頭腦。學會溝通,善於總結,積極反思,提升自己的思考水平與鑑別能力。
懂得感恩,做一個心中有愛的人。三個月的戰「疫」,無數人用生命守護生命,用愛心傳遞信心,共同凝結成這個國家最強的守護。大愛與奉獻精神,英勇和無畏,始終「霸屏」傳頌。面對新的生活,希望每一位師生用行動感恩別人的每一份給予,回贈他人的每一點付出,並以此把握生活的溫度。
除了以上四點真情實感,對於教育工作者來說,接下來更需要的是真抓實幹、真才實學、真知灼見。從「線上」轉戰到「線下」,有三點提醒與建議供大家參考:
要充分利用「窗口期」,平衡好「防疫」與「教學」雙中心。雖然是開學了,但畢竟是「特殊」的開學,至少師生還得戴口罩,因此,防疫防控這根弦絲毫不能松。在學生進校前,學校要做好防控預案演練,要提早對學生進行相關培訓,要挖掘特殊時期的教育資源,重新打造教室、寢室的環境,重建班級文化。另外,在前期「安全防疫高於一切」的慣性思維影響下,學校教學中心工作會有所疏忽,學校有必要深入思考,認真研究。統一教學思想,切實解決好疫情防控不鬆動與教學質量不滑坡的現實矛盾。
要全面了解「線上」與「線下」教學的區別,做好教學銜接。「線上」教學對自律的學生,基礎好的學生是有效的,但對有些學生的確是低效的。回歸「線下」教學後,可以針對「線上」教學中的薄弱環節進行再指導,對重點內容進行再強化;可以加強對尖子生與後進生的分層、分類指導;正式復學後,「網課」不必完全拋棄,應該讓「線上」與「線下」互相補充,充分利用大數據、課程包、資源庫助力「線下」教學;可以適當加強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育。「停課不停學」期間,因缺少必要的師生、同學間的情感交流,對於個別心理狀態不佳的學生,要有一個適應期,學校可以通過年級視頻分享會,班級主題班會,心理輔導課,社團活動等使學生獲得應對危機的技巧,也有必要組織專業人員對學生進行心理狀況排查、對重點對象進行積極疏導。
要切實掌握高考延遲與高校錄取政策的變化情況,重排教學計劃。高考延遲一個月以及從「自主招生」「三位一體」到「強基計劃」的變化都給這屆高三學生帶來了新的機遇與挑戰。教師要順勢而為,因地制宜,調整備考計劃,教學安排,切實把握教學難度與進度,選擇多樣的教學方式,防止學生群體的兩極分化,有針對性地準備「重點知識強化」「難點專題突破」,「熱點內容歸納」等,切忌把延長的一個月全部用於「刷題」……
學生的「生」是一個極具包容性的字眼:生命、生活、生長……但不論是哪一種含義,都需要我們投入足夠的耐心、關心和初心去呵護,去陪伴,去溫暖。教育無關早晚,努力只爭朝夕,將失去的時間留白出精彩,讓剩下的時間生長出好未來,這應該是我們經歷了一個巨大的「空窗期」之後,面對「回歸」之日,全體師生應有的共情與理性。
來源:浙江日報記者 紀馭亞
白裡透紅 與眾不同
由歐詩漫冠名播出的《茅瑩今日秀》
每周一~周五:2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