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柯達因為轉行製藥,
股價如同坐上了過山車,
一度暴漲,又突然暴跌,
可以說是大起大落。
不由讓人疑惑,
曾經的膠片帝國,
130多歲的柯達,
不是已經破產了,
怎麼又捲土重來了?
這葫蘆裡賣得是什麼藥?
1.記錄滄桑的柯達
1878年,大清還在時候,
美國人喬治·伊士曼發明了自己的相機,
並取名「柯達」,
這個膠片帝國就此成立,
並記錄了歷史上濃墨重彩的瞬間。
1891年,
愛迪生藉助柯達的軟膠捲,
發明了首款電影攝影機,
1895年
倫琴用柯達膠片拍攝妻子的手,
那是世界上第一張X光照片,
柯達也相繼推出X光相紙。
1969年
阿姆斯特朗的在月球上的漫步,
就是由阿波羅11號上的柯達相機拍攝的。
柯達成立後的100年間,
它曾佔據過全球2/3的攝影產業市場份額,
市值一度高達300億美元,
而柯達在中國,
也曾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1978年,
十一屆三中全會後,
柯達總裁飛到香港,
遠望深圳漁村,
他自信找到了新興的市場:
「那個地方有10億人口,
買兩個就是20億膠捲。」
1994年,
柯達快速彩色衝印店大舉進入中國,
至2003年,
已有8000多家柯達彩印店
紮根中國的大街小巷,
是彼時肯德基、麥當勞的十幾倍,
在咔嚓一聲中,柯達的膠捲,
記錄了一代中國人的出生、成長、老去。
2.落後於時代,就只能被拋棄
然而,歷經繁華的柯達帝國,
也有被時代拋棄的一天。
14年前,
周潤發在劇組
拍下了鞏俐化妝的瞬間,
留下了經典的一幕,
後來這張照片賣了318萬,
周潤發一向有攝影的愛好,
他最愛用柯達的黑白膠捲。
柯達總裁得知後,
特地詢問周潤發,
要不要為他保留一條生產線。
但是,這條生產線並未留下。
隨著時間的流逝,
攝像技術從膠片化轉向數碼化,
數位相機逐漸登上歷史的舞臺,
膠捲消費市場也急速萎縮。
就在各大相機生產商把發展方向
錨定在數碼領域時,
柯達卻選錯了方向,
發展所謂的「一次性膠捲相機」,
並在4年後無奈叫停。
一步錯,步步錯,
儘管柯達接連砍掉了膠捲研發中心,
推掉自己的廠房,
以顯示自己的決心轉向數碼領域的決心,
但早已是來不及了。
柯達所推出的數位相機,
比不上其他廠商,
質量低、技術落後等因素,
完全沒有競爭力。
2000年到2003年間,
柯達傳統影像部門的銷售利潤,
從143億美元銳減至41.8億美元,
此後更是連年虧損,
直至2012年,
柯達申請破產保護,
一代膠片帝國就此崩坍,
只留下惋惜之聲。
3.現在柯達製藥靠譜嗎?
2013年,
柯達重新融資上市,
卻一直不溫不火,
本以為柯達就這樣沉寂下去,
上周一則新聞,
卻讓柯達重新回到了人們的視線。
7月28日,川普宣布,
支持柯達公司生產藥品,
美國政府將提供7.65億美元的支持。
消息一出,
柯達股價暴漲,
從不到2美元升至60美元,
觸發熔斷20次,
市值暴增13.6億美元,
似乎要上演一場王者歸來的好戲。
一個生產膠捲的公司,
為什麼突然轉向製藥呢?
其實早在1988年,
柯達就成立了製藥業務部,
斥資51億美元收購了藥企斯特林,
90年代,
柯達還參與了阿司匹林的生產,
難道這次柯達是重操舊業?
然而事實並沒有這麼簡單,
儘管柯達參與過製藥行業,
卻早就因為慘澹經營、巨額負債而退場。
在加上柯達近幾年財務狀況不佳,
今年一季度更是嚴重虧損,
巨額債務將與2021年到期,
可以說是搖搖欲墜,
這樣的柯達,
憑什麼爭取到政府支持?
8月8日,
美國國際開發金融公司(DFC)表示,
美國政府對柯達的7.65億援助已被擱置,
原因則是對柯達CEO的指控,
包括柯達CEO Continenza在內的柯達高管,
在援助消息公布前,
就買入了大筆的柯達股權,
這一行為可能涉及到內幕交易,
美國國會和證券交易委員會都已經介入調查。
有人認為,這次柯達暴漲,
就是一次炒作,
川普用一項未確定的貸款,
炒高柯達的股價,
藉此讓自己的親信獲利。
而受到種種不利消息的影響,
柯達的股價也在七日內大跌85%,
而根據數據顯示,
這段時間持股柯達的散戶增加了800%,
在暴漲與暴跌之間,
不知道有多少美國股民被「割韭菜」了。
如果柯達在2012年就徹底離場,
可能現在只會留下懷念,
但現在它卻牽扯到一系列的爭端之中,
不管是不是真的想要轉型製藥,
都恐怕要涼涼。
畢竟情懷不能當飯吃,
既然柯達沒有這個金剛鑽,
還是就別攬瓷器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