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可以排除「不知道」這個可能性,因為清朝時,雙方的關係是宗主國與藩屬國的關係,官方來往是有定例必須遵循的。此外乾隆甚至還曾下令朝鮮方面修葺淑嘉皇貴妃的祖墳,這要說不知道就邏輯不通了。
朝韓方面不論官方民間對此事都不愛提及,一是因為金佳氏祖先有「叛國」行為,二是因為淑嘉皇貴妃得寵之路起於「包衣奴才」,並不十分光彩,三也是出於對明朝、清朝區別對待的微妙心理。
熱播宮鬥劇中的「惡毒女配」
淑嘉皇貴妃金佳氏出身鮮族,在清朝,鮮族的地位遠不及蒙古高,但她卻能夠維持十幾年的榮寵不衰,為乾隆生下四個皇子,最高封到了「位同副後」的皇貴妃位置(追封)。乾隆死後,共有五位后妃陪葬裕陵,淑嘉皇貴妃就是其中之一,她在乾隆朝後宮的地位可想而知。
因為得寵時間長、生的兒子多、地位也不低、身世夠特別,各種「大事不虛,小事不拘」的宮鬥小說女人劇都不肯放過這個賣點多多的人物原型。
《延禧攻略》把她的一生拆分成了容貌酷似的姐妹倆:因傷害皇女被女主縊殺的嘉嬪、隨後進宮補位的小嘉嬪;《如懿傳》中的嘉妃金玉妍更是直接拿上了反派劇本,外表心直口快仿佛沒啥心計,實則狠辣陰鷙宮鬥一流,坑了不少孕婦皇子,還把黑鍋都甩給了其他人背著……。
反派背後也有自己的立場,在小說裡她本是朝鮮李朝的貢女(電視劇改成了「北國玉氏」,原因也很容易猜到),苦心孤詣搞宮鬥都是為了母國「世子」的大計,一言以蔽之,是個情有別鐘的蛇蠍美人形象。
歷史上的淑嘉皇貴妃
如果跟著小說電視劇的情節邏輯走,嘉妃最後宮鬥失敗,被母國以及她深愛的「世子」當成了消耗品直接丟棄,也算是個損人不利己的可憐人。
但是藝術作品和歷史記載終究還是有著鴻溝的,歷史上的淑嘉皇貴妃未必身負如此深遠的政治使命,甚至都不見得是個宮鬥小能手,原因很簡單,她根本就不是朝鮮王朝進貢來的。
淑嘉皇貴妃本姓金,早在乾隆還是皇子的時候就成為他的妾侍,當時的出身是「內務府包衣」。熟悉清宮劇的話,僅僅從「包衣」這兩個字就可以解讀出不少信息:雖然包衣不見得就全都是所謂「奴才秧子」,比如上三旗包衣就有「皇帝家人」的說法;但具體到後宮女性的出身地位,妃嬪多出於八旗秀女,而包衣選上來的女子大都是充任役使,夠運氣夠努力的才能升遷為妃嬪,這比例可就小得多了。
明朝末年,關外後金崛起,皇太極帶了數萬軍隊攻打朝鮮義州,這場戰事後來被朝鮮稱為「丁卯胡亂」,可見朝鮮官方的態度。淑嘉皇貴妃的祖籍就在義州,她的曾祖父金三達禮與新達禮、音達禮、季達禮兄弟四人就在這場戰事中投靠了皇太極,整個家族由此成為了後金(清朝)的正黃旗包衣人。
對朝鮮來說,淑嘉皇貴妃既是叛臣後人,又自帶「甘願與敵為奴」的附註。不管她在乾隆後宮多麼得寵多麼有地位,就朝鮮方面而言都很難產生與有榮焉的感受,不願多提自然也在情理之中。
「包衣」這個身份有多難聽,其實不光包衣們自己清楚,清朝統治者也同樣心底門兒情。否則朝廷也就不會把「抬旗」當作一種獎賞,賞賜給表現優異的包衣了。嘉妃金氏為乾隆生育了四個皇子,生前最高封到貴妃(死後晉封到皇貴妃),也直到嘉慶繼位才獲得了家族抬旗的獎賞。抬旗之時賜姓為「金佳」,才算終於擺脫了包衣身份。
明清之間的微妙心情
於明清改朝換代之際,朝鮮官方的站隊態度是相當明確的,清曾經兩次打進朝鮮,除了前文所述的「丁卯胡亂」之外,還有崇禎九年的「丙子胡亂」,這兩次都被朝鮮視為國恥。在那之後,朝鮮雖然迫於局勢不得不向清低頭,但其國內依然使用崇禎紀年,還收容了不少明朝遺民,此中心態也頗堪玩味。
關於淑嘉皇貴妃還有一個細節,乾隆在位時,曾經因嘉妃誕育皇子有功,下令朝鮮修葺金氏一族在義州的祖墳。
這條命令固然可以解讀為皇帝對這個妃子頗為寵愛,但從朝鮮的角度來看,不情不願拜了新宗主國不說,還被命令花費人力物力給叛徒修祖墳!這體驗恐怕跟被塞屎也相去不遠了……
結語
從史書記載的種種細節來看,淑嘉皇貴妃金佳氏雖然仍帶著鮮族血脈,但其祖上被視為叛臣,朝鮮官方在情感上又更傾向明朝,她在朝鮮視角下不受待見幾乎是必然的結果。這也就無怪乎朝鮮無論官方還是民間,對她的態度都是不願提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