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高分電影《奇蹟的蘋果》,另類解讀其中的家庭教育方法

2020-12-21 騰訊網

在日本東京白金臺有一家法國餐廳,預約用餐常常要等待半年之久,而那家餐廳的招牌菜,就是木村秋則的「蘋果湯」。木村秋則,一個用11年時間培育出不會腐爛「奇蹟蘋果」的日本果農,他的故事也隨著他的蘋果流傳了整個日本,2013年日本著名導演中村義洋把木村秋則的真實故事改編成了電影,片名為《奇蹟的蘋果》。

故事講述了青森果農家的木村秋則高中畢業後就到東京就業,後來回老家相親,遇上了高中同學木村美榮子,兩人互生愛意,之後便留在青森生活,併入贅了木村家。婚後兩人一起打理嶽父的蘋果園,但是美榮子對農藥過敏,每次給果樹打完農藥都會咳嗽嘔吐,因著對妻子的愛讓秋則毅然決然走上了研究無農藥培植蘋果樹的道路,家庭因此陷入貧困並負債纍纍。直到第10年終於找到答案,次年「奇蹟蘋果」誕生。

「奇蹟蘋果」的奇蹟不是簡單一句「堅持夢想」或者依靠個人努力就能到達的,奇蹟的其實他有一個無比信任他的母親,鼎力支持他的嶽父、不離不棄的妻子還有幫助他的人們,沒有他們奇蹟般地一直支撐著秋則,就不會有奇蹟蘋果的誕生,這是影片最打動人的地方,秋則最後也明白了:蘋果和人,都是不能孤立存在的。

今天,我就從另類的角度來解讀這部電影給我的一些新思考與啟示:結合男主對「奇蹟蘋果」的培植過程,以及我自身的家庭教育經驗,來談談這部影片對於孩子教育的幾點思考。

木村秋則

01. 植物不能一味靠農藥打壓,教育孩子也一樣,一味打罵不能解決問題,嚴而不厲愛而不溺,才是對孩子最負責任的愛

真正野生的蘋果是又小又澀的,是人類感知了甜味後通過嫁接和品種改良才演化出來甜的蘋果。會甜的蘋果在100多年前傳到日本,然而蘋果的栽培並不容易,因為水果變甜之後害蟲也喜歡,於是很多果農都放棄了種植蘋果,除了青森縣。

在現代農業引入農藥之後,所有的蘋果都是人工培育的結果,一旦停止了農藥,對蘋果就是滅頂之災,所以青森縣的果農每年都要對蘋果樹噴灑十幾次的農藥。同時,為了讓蘋果樹開花結果,除了灑農藥,果農還會採用各種手段,包括除草施肥,如此功利的結果便是:結出的並不是自然的蘋果,切開後,遇風就會氧化腐爛。

這是青森縣祖祖輩輩果農傳下來的種植方式,也包括木村家。但當秋則發現美榮子每次噴完農藥都會咳嗽嘔吐、皮膚潰爛,他覺得這太不正常了,便決心要尋找農藥的替代品,10年後他在深山裡找到了答案,才恍然大悟:

人工培植的蘋果是在人工環境中生長的,對於農藥已經產生了依賴,突然把農藥抽離,果樹根本無法適應,只有從根部、土壤開始培植,給它一個健康的良好的生存環境才能存活。

這個尋找的過程不正是教育孩子的過程嗎?

當蟲子侵襲——孩子不聽話、不乖乖寫作業時,很多大人不是罵就是打,其結果就是孩子還是會不聽話,還是會不聽話不乖乖寫作業,問題並沒有得到根本的解決,因為沒有從根部、土壤開始培植,這個根部就是遵循孩子的天性進行引導,嚴而不厲愛而不溺,逐漸養成良好的習慣。

那麼不打不罵要如何教導孩子呢?結合奇蹟蘋果的培植過程,我有這樣兩點建議:

不是所有的「蟲子」都要抓,抓「害蟲」放「益蟲」,共同制定規則,說到做到

為人父母,總是能看到孩子身上的很多「害蟲」(缺點),總想要事事管事事抓,其結果就是家長累孩子也會覺得煩,所以最好的方式就是抓「害蟲」放「益蟲」,按照彼此都認可的價值排序,列出最重視的行為習慣,在這個基礎上制定規則,制定好了之後,堅定地執行,說到做到,貫徹到底。

比如我孩子上了小學之後,我們都有了共識,一定是以學業為主,放學後幾到到幾點要寫作業,周一到周四不能看電視,每天幾點前要睡覺,一開始孩子肯定會做不到,我每天都嚴格按照時間表陪他一起執行,現在他二年級,我基本不需要像其他家長那樣還要陪寫作業,他已經養成了獨立完成作業的習慣,也慢慢學會了自己安排時間。

把蘋果樹當成生命來對待,誠如孩子也不是家長的附屬品,要尊重孩子,耐心引導

在培植奇蹟蘋果的過程中,木村始終信奉:蘋果是主角,我只是幫助它生長,畢竟人再怎麼努力也無法靠自己開出一朵蘋果花。在蘋果樹沒有開花的那幾年,他每天都同蘋果樹對話,懇請它們好好活下去,被木村道歉懇求好好活下去的蘋果樹都活下來了,而他沒有說過話的都枯萎了。

教育孩子也是同樣的道理,在面對孩子不聽管教時,父母如果氣急敗壞,會發現問題變得更嚴重。這時候如果給予更多的冷靜和耐心,積級和孩子溝通,了解其不聽管教的原因,反而能更好更有效地解決問題,當孩子感覺到自己被尊重,心態也會變得更積極,更容易引導。

02. 「奇蹟蘋果」仰賴的是自然界的共生法則,同樣的,拋開社會談孩子教育,是沒有生命力也是不會有奇蹟的

為了找到無農藥蘋果培植的方法,秋則研發了各種農藥的替代品,包括醋、芥茉等等,10年下來卻沒有任何成果,家裡不僅變得一貧如洗還負債纍纍。在大女兒得了壓力性發燒時,他徹底崩潰,拿著一根繩子準備上山去尋短見,卻意外發現深山月光下有一棵蘋果樹,不僅沒有得蟲害也沒有得病,它與周遭的蟲子、雜草等生命體密切地結合,同呼吸共命運。

這時,秋則才恍然大悟,原來蘋果樹並不是獨立存活的,而是周圍的自然環境讓它得以生存,這就是自然界的共生法則,也是培植「奇蹟蘋果」的方法。而在過去,他每一年都要給蘋果樹除草、捉蟲子,蟲子捉了一袋又一袋,但蟲子卻絲毫沒有減少。他明白了一個道理:蘋果樹自己也想活下去,蟲子到處都有,捉是捉不盡的,只有蘋果樹自己變堅強了,才能真正抵禦那些害蟲。

於是,他開始給蘋果樹創造接近於原始森林的環境,同時灑上黃豆改變蘋果樹生長的土壤環境,很快他的果園變成一個豐富的動物世界,各種微生物、蚯蚓、螞蟥、蝴蝶、飛蟲,應有盡有。

這種自然生態像極了我們當今的教育生態。為了給孩子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學校和家長都想盡辦法給孩子除草——禁止孩子玩電腦,禁止孩子看他們喜歡的課外書,取消一切與學業無關的活動,給他們施肥——各種大大小小的補習班:學校任課老師小灶、校外補習機構、一對一私人家教,目的就是為了提高產量——分數。

很多孩子都長成了見風就會腐爛的蘋果,有的因此出現了嚴重的心理健康問題,厭學、抑鬱。進入社會後發現到處雜草從生,無所適從,催生了很多的草莓族、啃老族。

在我看來,一切形式的教育,如果將校園與社會隔離開來,這樣的教育是註定沒有生命力的,真正健康的教育方式不是想盡一切辦法除草捉蟲,因為「雜草」和「蟲子」無處不在,是除不盡也捉不完的,只有與它們共生才能健康成長。如何共生?可以嘗試下面兩個方法:

方法一:讓孩子與「蟲子」共生,堵不如疏,疏不如引。一位有名的心理學家說:「聰明的父母總是跟在孩子的後面,糊塗的父母總是堵在孩子的前面。」因為人都是有反判心理的,家長越不讓孩子做的事,孩子越想做。

比如你不讓孩子看電視、玩電腦,他就越想看,越想玩,一旦他離開家長的視線到外面做這些事的時候,他會接觸到什麼良莠不齊的信息你完全不知道。最好的方式就是在家裡給他 規定看電視玩電腦的時間,引導孩子觀看健康有益內容。

方法二:讓孩子與「雜草」共生,學會處理他們分內的社會事務。發展心理學指出,對孩子過多的「照顧」其實是一種控制,一旦離開了父母的「照顧「,就會像一個外形完整光潔的蛋殼,只輕輕一捏就會碎掉,這就是心理學家所稱的「蛋殼效應」。

為了避免「蛋殼效應」,作為家長應該讓孩子適時了解社會,而不是你只管學習就好,其他什麼都不用管,還要讓孩子去處理他份內的、力所能及的社會事務,參加有益的社會活動、課外活動,培養孩子處理問題的能力,抗挫折能力。

03. 家人的支持和鼓勵才是「奇蹟蘋果」最大的奇蹟,同樣的,孩子教育要創造奇蹟也離不開老師和家長的鼓勵

男主秋則拿上全部的田地,賭上了一家人的生活去研究無農藥蘋果栽賠法,僅管他很努力很努力地做實驗,但是還是一次又一次的失敗,朋友遠離他,村民嘲笑他是個「敗家子」,為了研究,10年蘋果沒有任何收成,家裡一貧如洗。

面對著丈夫的執著,妻子美榮子一直默默地把持著這個家,不管結果如何她都無條件地相信和支持自己的丈夫,她說「這個人一定會找到答案的,從以前開始,就是這樣的人。」她一直記著丈夫所說的「笑是人類才有的機能」,再苦再難也是微笑面對,從不抱怨。

還有他的嶽父,是促成秋則試驗成功的最大物質支持者,從最開始一個人頂著農協會的壓力同意秋則把田地都改為無農藥種植,到面對親家的賠禮依舊選擇相信秋則的判斷。他取光了自己所有的積蓄補貼家用,傾盡所有支持自己的這個「敗家女婿」,只因「看到你的眼睛之後,我就只能那樣做了」。

同時還有對從小就極具破壞力熊孩子不忍苛責的母親,一路也是默默地支持,即使是後來勸他放棄也是因為「不管是不是地獄我都陪你走下去,但是不要把美榮子和孩子牽扯進來了。」

一個人成功的背後包含了這麼多人的愛和鼓勵,那麼多的犧牲才換來11年後的成功,這是影片最讓人感動的,也是最難得的奇蹟。

引申到孩子教育上也是一樣,教育講究「恩威並重」,也就是鼓勵和管教同樣重要。遺憾的是,在現實生活中很少有家長能做好這一點。大多數家長,不是「施恩過頭」,過分寵溺孩子,就是「發威過度」,打擊孩子。

只有掌握正確的鼓勵方法,孩子才能感受到父母的誠意,感受到父母的愛與期待。那麼,如何正確鼓勵孩子,讓他們變得更好?我認為有這兩點:

誠心鼓勵而不是敷衍

誠心鼓勵就是具體地發自內心的,敷衍就是類似「你真棒」、「非常好」、「好厲害」之類的話。比如孩子告訴家長,他把玩具收進玩具箱裡(想要得到表揚),如果家長只是隨口說「你好棒「,孩子會感到敷衍,但如果家長說:「寶寶把玩具收起來了啊,你做得真棒。」孩子就比較容易從這件事情中得到滿足和自信,下次也更願意收拾玩具了。

鼓勵時不設更難的關卡

很多家長在給孩子鼓勵時,擔心孩子驕傲自滿,鼓勵的時候,會給孩子設立更高的目標試圖鞭策孩子。真正聰明的家長,在鼓勵孩子時會知道「不做掃興之事」,只做單純的鼓勵,這個對孩子的信心提升大有幫助。即便希望孩子更進一步,也不要立刻說出,而要在之後尋找合適的時機提出,這樣孩子才容易接受。

結語:

《奇蹟的蘋果》這部影片以妻子美榮子的旁白來講述木村秋則11年找尋無農藥蘋果培植的前因後果,以及一家人在這11年裡相互扶持的故事。我們不是果農,不會去栽培蘋果樹,但卻可以從蘋果樹的歷史、無農藥蘋果的探索過程得到關於孩子教育的啟發,就是這部電影給我帶來的現實思考。

相關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