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師範大學673現代漢語

2020-12-13 騰訊網

一、院校內部信息介紹

1.1院校實力分析

上海師範大學創建於1954年,時名上海師範專科學校,1956年擴建為上海第一師範學院和上海第二師範學院,1958年兩所學院合併成立上海師範學院。1972年至1978年與華東師範大學等五校合併成立上海師範大學。1978年恢復上海師範學院。1984年改名為上海師範大學。1994年10月,與上海技術師範學院合併成立新的上海師範大學。1997年9月至2003年8月,上海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南林師範學校黃陵衛生保健師範部、上海行知藝術師範學校、上海旅遊高等專科學校等先後併入或劃歸我校管理。學校下設17個二級學院、134個研究機構。另設上海師範大學青年學院是我校與共青團上海市委共建的、旨在培養高層次青少年教育與研究人才的二級學院。上海師資培訓中心、上海市高校師資培訓中心和《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編輯部等機構也設在我校。學校還建有廣泛社會影響的老年大學。

學校現有全日制本、專科學生21444人,研究生5258人,夜大學學生11960人。建校60年來,學校培養了20餘萬各級各類人才。學校被列入來華留學生中國政府獎學金院校以及上海市外國留學生預科基地。截止2014年9月,我校與美國、加拿大、英國、德國、法國、荷蘭、比利時、義大利、匈牙利、澳大利亞、紐西蘭、俄羅斯、波札那、以色列、日本、韓國、新加坡、泰國、印度尼西亞、越南、智利、墨西哥以及中國香港、臺灣等38個國家和地區的296個高校和組織建立了交流合作關係。目前與美國、英國、德國、荷蘭、俄羅斯、法國等六個國家的9所高校合作舉辦12個中外合作辦學項目(11個本科層次,1個專科層次)。目前一年期以上在校留學生882人。學校先後在日本廣島福山大學、非洲波札那大學和美國密蘇裡大學建有三所孔子學院。

學校現有本科專業86個,覆蓋哲學、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歷史學、理學、工學、管理學、農學、藝術學等11個學科門類。漢語言文學專業擁有教育部批准設立的國家文科基礎學科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基地,古典文獻學專業為全國重點培養古典文獻人才的四個基地之一。共獲得4期18個上海市本科教育高地建設項目,其中第一期5個,分別為:旅遊會展經濟與管理、教師教育、漢語言文學、影視傳播、英語,第二期2個,分別為:應用化學和生物技術(實驗室建設),第三期5個,分別為:漢語言文學、廣告學、旅遊管理、小學教育、音樂學,第四期6個,分別為:歷史學、對外漢語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心理學應用人才培養模式、數學與應用數學、金融保險、廣播影視新傳媒等。

學校擁有一級學科博士點6個、二級學科博士點46個、博士後流動站9個、共有一級學科碩士點29個、二級學科碩士點161個,另外還有13個專業學位碩士點。經過幾十年的努力,學校已經建立起一批具有優勢和特色的學科: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是國家重點學科;都市文化研究中心是上海地方高校中唯一的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國際教育研究中心是教育部國際教育研究培育基地;非洲研究中心是教育部區域與國別研究培育基地;資源化學實驗室是教育部重點實驗室;都市文化、計算科學、比較語言學和國際與比較教育是4個設在我校的上海市高校E-研究院。此外,學校還擁有6個上海高校一流學科;14個上海市重點學科;16個上海市教委重點學科;5個上海市普通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2個上海市重點實驗室和2個上海高校重點實驗室;1個上海高校智庫。2013年全年,學校科研經費達20519.6萬元,其中文科科研經費為:4984萬元,理工科科研經費為:15535.6萬元。

學校師資隊伍結構合理,擁有一批在國內外具有一定影響的專家、學者和優秀青年學術人才,初步形成了一支以特聘教授為旗幟、有較大學術影響的學科帶頭人為中堅、中青年學術骨幹為主體的高水平教師隊伍。現有教職員工2827人,其中專任教師1741人。專任教師中具有正高級專業技術職務者265人、具有副高級專業技術職務者588人;具有博士、碩士學位的教師1448人,佔專任教師的83.17%,其中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770人。此外,還組建了一支595人的兼職教師隊伍,其中包括6位院士級的特聘教授、100多位外籍教師。

學校現有徐匯和奉賢兩個校區,佔地面積154萬多平方米。校舍建築面積76萬多平方米,其中教室面積9.3萬平方米、學生宿舍面積27.2萬平方米、校內實驗室和實習場所7.1萬平方米;兩個中心圖書館藏書近351萬冊、有100多個電子圖書資料庫和具有館藏特色的自建資料庫6個;建在我校的上海高校瓷器藝術博物館是上海市十大高校民族文化博物館;館藏古籍13萬多冊,善本古籍520多種,2009年經國務院專家組審批通過被授予「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全校固定資產總值22.80億元,其中教學科研儀器設備資產6.61億元。

1.2專業信息介紹

1、專業實力分析

學院下設1個三級學院:女子文化學院;8個系:中文系、歷史系、文化典籍系、廣告學系、影視傳媒系、社會學系、信息管理系和出版傳媒系;建有7個研究所:古籍整理研究所、文學研究所、語言研究所、長江文化研究所、兒童文學研究所、敦煌吐魯番學研究所、中國創意產業研究所;建有20個研究中心:中國文化研究中心、中國近代社會研究中心、邏輯學研究中心、中國「慰安婦」問題研究中心、非洲研究中心、宋史研究中心、女性研究中心、中國新廣告研究中心、社區學院發展研究中心、域外漢文古文獻研究中心、電子政務信息資源研究中心、中國美學研究中心、現代出版研究中心、都市社會工作研究中心、世界電影研究中心、中國劉易斯·芒福德研究中心、公眾史學研究中心、當代上海文學研究中心、兒童藝術創意與研究中心、中國禮制史研究中心;建有1個工作室:梅子涵工作室。

學院擁有1個國家重點學科: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1個教育部普通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都市文化研究中心;1個教育部國家與區域重點研究(培育)基地:非洲研究中心;1個教育部人才培養基地:中國語言文學;1個國家級精品課程:比較文學與外國文學史系列課程;1個國家級雙語教學示範課程:西方文明史課程;2個上海高校E-研究院:都市文化E-研究院、比較語言學E-研究院;1個上海市普通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中國近代社會研究中心;7個上海市重點學科:漢語言文字、中國古代文學、中國近現代史、都市文化學(優勢學科)、中國近現代社會史、域外漢文古文獻學、中國語言文學;2個上海市一流學科:中國語言文學、世界史;4個上海市教委重點學科:古籍整理研究、中國古代史、中國近現代史、應用語言學;3個上海市本科教育高地:漢語言文學、廣告學、歷史學。

學院已建立博士後流動站3個,分別是:中國語言文學、中國史和世界史博士後流動站;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點3個,分別是:中國語言文學、中國史、世界史;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點18個,分別是:漢語言文字學、中國古代文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文藝學、中國現當代文學、中國古典文獻學、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中國近現代史、世界古代中世紀史、世界近現代史、外國史學史與史學理論、中國古代史、專門史、史學理論及史學史、歷史文獻學、都市文化學、歷史地理;碩士點33個,分別是:漢語言文字學、中國古代文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文藝學、中國現當代文學、中國古典文獻學、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中國近現代史、世界古代中世紀史、世界近現代史、外國史學史與史學理論、中國古代史、歷史文獻學、專門史、史學史與史學理論、法律史、國際關係、廣播電視藝術學、(中文)課程與教學論、(歷史)課程與教學論、傳播學、民俗學、都市文化學、歷史地理學、藝術學理論、人類學、新聞學、社會學、學科教學(語文)、學科教學(歷史)、電影學、廣播電視;本科專業13個,分別是:漢語言文學專業(包括文科基地、師範教育、高級文員三個方向)、戲劇影視文學、對外漢語、古典文獻、編輯出版學、歷史學教育、檔案學、廣告學、公共關係學、社會工作、攝影、廣播電視新聞學、文化產業。

學院現有教職工201人,其中教授62人,副教授50人,研究生導師134人,其中博士生導師69人,在院博士研究生161人、碩士研究生732人、本科生2293人以及夜大學學生750人、留學生16人。

學院建有資料中心、文科綜合實驗中心和廣告學專業創新創業中心。資料中心佔地面積810平方米,擁有圖書18.4萬冊,雜誌2.5萬冊,包括12個特藏室。文科綜合實驗中心總面積1200平方米左右,下設PC機房、非線性編輯機房、自動錄播實驗室、攝影實驗室、暗房、錄音實驗室、語音實驗室、檔案信息化綜合實驗室、虛擬演播室、數字出版實驗室、社會工作實驗室以及多媒體教室,均配備現代化的儀器設備,供有關專業實踐性課程教學和學生課外練習使用。此外,建有「都市文化研究中心」、「文貝」(比較文學專業學術網站)、「中國近代社會研究中心」、「非洲研究中心」、「東方語言學」、「中國『慰安婦』研究中心」、「上海編輯出版網」7個網站和1個學院網頁。學院建有81個社會實習基地。

人文與傳播學院院長:蘇智良,分黨委書記:戴冰

漢語言文字學學科介紹:本學科1986年由張斌教授開點建立博士點,先後培養了博、碩士生二百餘名。2009年本學科被批准為上海市重點學科。本博士點設有七個研究方向:現代漢語語法、對外漢語語法、漢語史、方言學、歷史比較語言學、計算語言學、近代漢語,分別由張誼生教授、潘悟雲教授、袁賓教授三位擔任導師。碩士生導師除上述三位博導外,還有劉民鋼教授、陳五雲教授、劉澤民教授、宗守雲教授。該學科點依託語言研究所,設有語言學資料室、語音實驗室和應用語言學實驗室,並建有「東方語言學網站」。本學科在現代漢語虛詞和語法化研究,歷史與方言語料的計算機處理等方面在國內具有重要影響。本學科重視語言研究成果的實際運用,尤其注重以現代語言學與現代科技(特別是電腦技術中的運用)相結合,力求不同學科之間,如醫學、計算機語言處理等的交叉融合。

現博士點帶頭人和碩士點帶頭人均為張誼生教授。

2、本專業細分研究方向介紹

漢語言文字學:

本學科設有現代漢語語法、對外漢語、近代漢語語法、方言學、漢語語音和音系、實驗語音學六個研究方向。而這些在入學後實際分屬的方向是三個:語法學、語音學、方言學。

3、專業培養目標

1、語法學方向研究古今漢語的語法結構,研究古代漢語、近代漢語及現代漢語的歷史變遷和歷史發展規律。

2、方言學方向把方言研究置於語言接觸的視野中,尤其關注在城市化進程中出現的各種方言接觸、變異、融合現象,從比較語言學、語言類型學、實驗語音學、社會語言學等多角度地研究方言。

3、語音學方向研究普通話以及漢語各方言的音繫結構與變異,並採用現代科技的手段對語音進行實驗分析,研究語音的發音機制、語音的特性和變化規律,同時結合信息技術,在語音應用方面進行探索。

1.3就業情況/發展前景

1、漢語言文字學專業的對口行業就是教育系統,即教師。

畢業以後可去公立學校教書,也可去私立學校教書。還可以去培訓機構做幾年自己出來創業。

2、在上海各類企業也也要大量的文字工作者,比如出版社,雜誌,新媒體,以及一些外企或者國企的文案策劃等等。

3、公務員和事業單位可是可以嘗試的職業。

1.4導師情況

1、張誼生

張誼生,1952年生,浙江紹興人。博士、教授、博導、漢語言文字學博士點帶頭人,上海師範大學語言研究所副所長,上海市重點學科漢語言文字學負責人,上海高校比較語言學-E研究院特聘研究員,中國語言學會會員,上海語文學會理事。出版著作《現代漢語副詞研究》、《現代漢語副詞探索》、《現代漢語副詞分析》以及《現代漢語虛詞》、《助詞與相關格式》等;已在語言學雜誌及學報、論文集上發表學術論文130多篇;其中A類6篇,B2類12篇,CSSCI類34篇。主持國家哲學社會科項目《面向應用的現代漢語副詞研究》、《近30年來漢語虛詞的演化趨勢及其發展規律研究》、教育部哲學社會科項目《漢語副詞的性質、功能與發展》、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項目《語法化理論與漢語虛詞的發展演化》;與齊滬揚、陳昌來聯合承擔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重大課題《現代漢語描寫語法》。先後四次獲得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主要研究方向為現代漢語語法,尤其是與漢語虛詞有關的語法化現象,以及當代漢語虛詞的演化規律和新興的詞彙化現象。目前正承擔2名博士後、6名中外博士研究生、15名碩士研究生的教育、指導工作。

2、宗守雲

宗守雲,1968年生,河北涿鹿人。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中國民主同盟盟員。在《中國語文》《世界漢語教學》《語言教學與研究》《語言研究》《漢語學習》《語言科學》《語文研究》等雜誌發表論文近200篇。出版著作4部,《功能修辭學導論》《修辭學的多視角研究》《新詞語的立體透視》《集合量詞的認知研究》。主持並完成國家社科基金1項,「集合量詞的認知研究」。主要研究方向:現代漢語語法修辭。

3、潘悟雲

潘悟雲,1943年生,浙江瑞安人,教授、博導,上海高校比較語言學E-研究院首席研究員,《語言研究》編委,《語言科學》編委,《民族語文》編委,《中國語文》編委,《東方語言學》主編。先後應邀在美國加州大學伯克萊分校、聖地牙哥分校、威斯康辛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康奈爾大學、挪威奧斯陸大學、捷克查理大學、瑞典社會科學高級研究院、法國高級社會科學研究院、香港中文大學、香港城市大學、臺灣清華大學等處作過學術合作研究和學術訪問。發表論文近百篇,其成果兩次獲得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三等獎、三次獲得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一次獲得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二等獎,一次獲得浙江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由其主持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漢語方言計算機處理系統」經國家評審獲優秀等級。「計算機語言田野調查系統」為教育部有聲語言資料庫計劃的專用軟體,正在全國推廣使用。主要研究方向為漢語史與東亞語言歷史比較(潘悟雲教授在這個領域是國際上最領先的幾個學者之一,在許多方面多有建樹,特別是上古漢語輔音的研究,在國際上有公認的突破性成果)、方言學與歷史層次分析法,並一直致力於把新的研究手段運用於歷史語言學和方言學。最近主持教育部重大攻關項目「漢語方言地理信息系統平臺建設」。

4、劉民鋼

劉民鋼,1958年11月生,上海人。博士、教授、碩導,上海師範大學教務處處長,語言研究所副所長,上海市第五屆曙光學者。先後承擔的科研項目有:國家社科課題《上海方言語音學數據》、上海市曙光項目《上海方言語音研究》、上海市社科項目《口腔語音障礙診斷與治療評價標準》、上海市高校青年骨幹教師資助項目《漢語南方方言的形成研究》等,同時是上海市教委在語言研究所設立的重點學科研究項目和上海市重點學科研究項目的主要成員。2002年完成的國家社科課題《上海方言語音學數據》,使上海方言成為除普通話外、國內第一種取得全面語音學數據的地方方言。發表語音學、方言學和文字學論文多篇,出版《上海方言語音簡史》。主要研究方向為實驗語音學和方言學。

2005年7月畢業於上海師範大學人文與傳播學院漢語言文字學專業,獲文學博士學位。2005年7月至2007年7月在上海大學文學院博士後流動站工作。出站後留校任教,從事語言學專業的教學。講授的課程有:「古代漢語」、「近代漢語概論」、「現代漢語」、「漢語史」、「漢語言學史」、「語言與文化」、「中國文化經典」等。科研方面主要從事近代漢語研究。在專業學術刊物上發表《漢語史中表示測度性疑問的副詞「莫」》、《中古漢語系詞「是」後置的特殊判斷句》、《近代漢語特殊判斷句「S(+是)+N(的)+便是」》等論文數篇。

5、劉澤民

劉澤民,1962年生,江西瑞金人。博士、教授、博導。在韓國漢陽大學、香港科技大學做過客座教授和訪問研究。出版專著有《客贛方言歷史層次研究》、《瑞金方言研究》、《南方方言研究論稿》。在《中國語文》、《方言》、《民族語文》、《語言研究》、《語言科學》、《中國語言學集刊》等國內外學術刊物發表論文數十篇。代表作有:《莊子的語言觀》、《意義活動的神經心理學機制》、《瑞金方言的四個體助詞》、《客家方言的舌齒音及其演變》、《客贛方言中的侗臺語詞》、《客贛方言江宕攝的歷史層次》、《閩語和儋州話歷史上的接觸》、《吳語桓韻的主體層次與上古遺留層》、《漢藏語中的小舌音問題》、《朝鮮對音文獻入聲資料的重新解讀》、《〈正字通〉作者問題補證》等,在利用資料庫進行漢語方言語音歷史層次分析方面有拓展性研究。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上海市社科基金項目5項,目前在研課題有國家社科基金項目「閩方言語音歷史層次比較及資料庫建設研究」等。主要研究領域為漢語方言學、音韻學、漢語語音史等。

6、王雙成

王雙成,1970年6月生,青海門源人,文學博士,上海師範大學人文與傳播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民族語學會理事、上海高校比較語言學-E研究院特聘研究員。

主要研究方向:歷史語言學、語言類型學、語言接觸。

已獨立完成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一項,目前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一項、教育部一般項目一項,出版專著一部,並在《中國語文》、《語言科學》、《民族語文》、《語言研究》、《方言》等刊物發表論文多篇。

7、另外現代漢語言文字學方向新引進了劉紅妮跟陳秀蘭兩位女老師,也是語法方向的,也開始招碩士了。

二、專業複習規劃指導

2.1指定/推薦參考書目

指定參考書目

1 《現代漢語》    張誼生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推薦參考書目

1 《語法講義》 朱德熙 商務印書館

2 《現代漢語》 張斌 中華書局

2.2拓展適用資料書目

1 學術期刊 中國語文

2 學術期刊 咬文嚼字

3 學術期刊 方言

2.3考試情況分析

1、近三年考試分值分布情況(考試分值穩定)

673 現代漢語 現代漢語 現代漢語基本知識 基本課本

2、近三年出題題型、題量、特點分析及命題趨勢

漢語言文字學考研題目每年變化不大,側重於基礎知識的考察,重點也在書本上,尤其是書本上比較細的知識點,而且會有重複題型出現,以往試卷呢裡的題目也是很可能再考的。

以現代漢語為例,近幾年出題漸漸形成套路。試卷一般分為六種題型,第一種是改錯題,出題點是現代漢語各章節主要的知識點,基本上不會跳出這個範圍,而且出的題目非常基礎,一定要把書上所提到的知識看透,背下來。這一部分不能失分。第二種為名詞解釋,一般為文字跟詞彙方面的知識考察。第三種是填表題,主要是字音、字形,國際音標等部分,可以細分的。第四種是選擇題。出題點是交叉的,各個章節的知識都有,而且題目多,有點難度,但也不出課本知識範圍之外,大家一定要活學活用,靈活運用書上的知識點去解決問題。主要是字音、字形、詞彙方面的知識點,吃透這些就可以把知識點串聯起來了,解題時也就得心應手了。第五種是分析題,以書上重要概念為主,比如組合的遞歸性,親屬語言,聚合關係等等,因此在複習時一定要把概念記牢,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一般會把一些相似相近、易混的部分放在一起進行考察。第六種是問答題,這一部分主要是針對語用中出現的歧義現象進行語言學的分析,遇見這類題目不用驚慌,你會發現很多題目跟書上練習題類似,有種似成相識的感覺,因此大家一定要將書本上的例題和練習都做完,記住經典的題型和例子,考試題目也不會跑遠了。相比於前面的題目這一部分分值佔比高,題目難,答題量也大。但這部分題目也是在書本上的知識點找出來的,大家在答這部分題的時候一定要分條目來寫,把關鍵點寫出來,再逐條解釋,這樣清晰明了,容易讓老師找到你想說的內容,得分高。

相關焦點

  • 現代漢語規範字典下載_現代漢語規範字典手機版下載【官方安卓版...
    現代漢語規範字典 學習辦公 大小: 18.03M
  • 上海四大名校,錄取分很高,其中華東師範大學分數最低!
    我們看看它們的錄取分數線,其中華東師範大學平均分數最低!一、上海交通大學2019年分數線上海交通大學是醫學院,與校本部在本科招生上,是分開獨立招生的,因此有兩個招生代碼。復旦大學理科第一批全國錄取線平均值是673.46分,它這個平均值對象是不含上海和浙江的,因此平均值比上交大多1.5分,如果包含上海和浙江的數據,則這兩所高校文理科平均值基本持平。復旦大學醫學部的理科第一批全國平均值是666.21分,比上交大多1.8分,也是基本持平。
  • 上海師範大學-音樂學院
    上海師範大學音樂學院自1972年辦學迄今,已走過了48年的發展歷程。在幾代教職員工共同努力下,學院已經建成具有完整的教學、科研和藝術實踐綜合功能的現代高等音樂教育體系,實施「德藝兼優、教演並舉」辦學目標,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學院師資隊伍年齡分布均衡,職稱結構合理,現有在編專任教師100人,其中正教授10人、副教授35人。
  • 首都師範大學、上海師範大學和天津師範大學對比,最新排名來了!
    位於直轄市的三所大學首都師範大學,上海師範大學和天津師範大學,都是中國比較知名的師範類高校,在中國師範類大學排行榜中,位居前二十之列。三所師範大學都位於國家中心城市,區域位置都很不錯。上海師範大學,創建於1954年,時名上海師範專科學校。上海市重點建設大學,上海市高水平地方高校(學科)建設試點單位,國家特色重點學科項目建設高校,卓越計劃高校。學校擁有全日制本科生20000餘人,研究生8000多人。
  • 《現代漢語詞典》 APP收費的是與非
    原標題:《現代漢語詞典》 APP收費的是與非   日前,由商務印書館出版的《現代漢語詞典》正式推出APP,這款APP在引發人們關注的同時,也未能逃脫詞典APP一直以來的收費爭議。
  • 上海師範大學
    上海師範大學2020年接收推薦免試攻讀碩士學位研究生章程 根據《教學司函〔2019〕105號-關於做好2020年推薦優秀應屆本科畢業生免試攻讀研究生工作的通知》,為做好我校2020年接收優秀推免生攻讀碩士學位的工作,
  • 《現代漢語詞典》出APP了收費98元,你會買單嗎?
    像《新華字典》、《現代漢語詞典》這一類APP應不應該收費?網際網路時代,辭書等傳統工具書的數位化面臨哪些問題?又會帶來怎樣的變化?  《現代漢語詞典》也有了APP  日前,由商務印書館推出的《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APP正式發布。
  • 漢語熱,引發漢語教師考證熱!_中國經濟網――國家經濟門戶
    筆者從國家人事部獲悉,自國際註冊漢語教師資格等級考試開考以來,在全國掀起了報考熱潮,剛剛結束的6月26日的考試,考點在北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中國傳媒大學、鄭州大學、華中師範大學、瀋陽市委黨校、山東師範大學、華東師範大學、東北師範大學、雲南大學、中山大學、黑龍江大學、江蘇省總工會幹部學校等20多個考點,近3000人參加了本次考試。
  • 論漢語方言的語義類型學意義
    [17]前蘇聯雅洪託夫(Yakhontov)在他的《漢語史論集》中也介紹了王育德在上個世紀所做的關於漢語方言的研究。[22]83由此可見,現代漢語各方言之間的差別也是非常巨大的。儘管現代漢語方言,差別巨大,但我們依然認為,它們仍然屬於現代漢語,是一種語言。如此巨大差別的各地漢語方言,對於語言類型學的研究,同樣有積極的意義。
  • 現代漢語——聲母、韻母
    漢語拼音的 y 和 w 只出現在零聲母音節的開頭,它們的作用主要是使音節界限清楚。如:「以為」的拼音是「以(yi)」和「為(wei)」,漢語拼音 y 和 w 只出現在零聲母音節的開頭,他們的主要作用是使音節界限清楚,不是輔音聲母,所以「以為」是零聲母音節。
  • 上海師範大學2020年研究生錄取情況
    上海師範大學是上海市重點建設高校,是一所以文科見長的綜合類高校,在軟科2020中國最好的大學的排名中,位於全國第98名,在非211類高校中,無論是學校的知名度還是學科水平還是院校的整體實力上,都是相當不錯的大學了。
  • 《現代漢語詞典》APP收費屬於市場行為
    據《每日經濟新聞》報導,近日,中國第一部規範性的語文詞典《現代漢語詞典》推出APP版本,厚重的「大部頭」工具書變成了手機上的一個小應用。一方面,變成電子版後,媽媽再也不用擔心我的《現代漢語詞典》翻壞要換新的了。但另一方面,該APP每天只能免費查找兩個詞語,如果需要查找更多,並使用其主要功能,需要付費98元,貴過同款紙質書,引起網友熱議。
  • 上海漢語學校中文到底有多難學
    上海漢語學校中文到底有多難學 上海漢語學校 中文到底有多難學 曾經很多人學習英語,以說英語為榮,那麼現在我可以自豪的說,現在以說中文為榮。
  • 《現代漢語詞典》出了個APP,好用但好貴啊
    「《現代漢語詞典》出App了!」近日,這個消息傳出後很快引發關注。不少網友認為,一本厚重的工具書變成手機應用,實用又方便。但也有人提出,使用需要收費,這點不太合理。如果說《新華字典》是名副其實的「國民字典」的話,那麼作為中國第一部規範性的語文詞典,《現代漢語詞典》就是名副其實的「國民詞典」。這兩部工具書以規範性、科學性和實用性為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特點,在語言知識和文化傳承,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事業中發揮著無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 三所「華字頭」師範大學,選哪個更合適?
    在專業方面:華東師範大學有心理學、軟體工程、對外漢語、統計學等15個國家級特色專業,華中師大擁有思政教育、教育技術學、歷史學等12個國家級特色專業,華南師大擁有應用心理學、計算機科學、體育教育等10個國家級特色專業。
  • 《現代漢語詞典》APP上線 李瑞英錄製標準普通話音頻
    活動現場,商務印書館負責人展示了《現代漢語詞典》APP的使用方法,並向現場讀者介紹了《現代漢語詞典》APP經典可靠的內容、強大的檢索功能、便捷個性化的學習功能,以及智能化的知識服務等亮點。   另據了解,《現代漢語詞典》APP的預購消息於上周公布。截至發稿時,已有20837位讀者成功預購。   搜尋引擎時代,詞典APP是否還被需要?   《現代漢語詞典》被稱為國民教育工具書。   它APP版的發布也是商務印書館推動辭書的媒體融合、融媒辭書的編纂的重要嘗試。   《現代漢語詞典》APP和紙質版有哪些不一樣?
  • 經開區與上海師範大學籤約辦學
    12月29日,據經開區融媒體中心消息,經開區、花溪區與上海師範大學在經開區管委會成功籤署三方合作辦學協議,確定合作在貴陽打造一所名為「上海師範大學附屬貴陽科創實驗學校(暫定)」的優質學校。據悉,上海師範大學是上海市重點建設大學、上海市高水平地方高校(學科)建設試點單位,入選國家「111計劃」、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國家「特色重點學科項目」建設高校、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教育部卓越教師培養計劃實施院校、「國培計劃」、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國家級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等。
  • 新祥旭:2021——2022北京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考研備考綜合指導
    三、研究方向 四、複試分數線 五、參考書1、《中國文學史》(全四冊,第三版),袁行霈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中國現代文學史》(第二版),劉勇,鄒紅主編,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3、《新中國文學史》(全兩冊)張健主編,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4、《外國文學史(西方卷)》匡興主編,5、《文學理論新編》(第三版),童慶炳主編,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6、《中國古代文論教程》(第二版),
  • 2020年上海師範大學專升本招生章程
    一、院校全稱上海師範大學二、就讀校址五、頒發學歷證書的院校名稱及證書種類院校名稱:上海師範大學證書種類:修學期滿,符合畢業要求,頒發上海師範大學的專科起點升本科畢業證書。六、院校招生管理機構上海師範大學招生領導小組是我校招生工作的最高決策機構,統一領導學校招生工作;上海師範大學招生辦公室是我校組織和實施招生工作的常設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