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蘭電影:在時間的魔術裡,聚焦時代困境

2020-12-07 中國經濟網

  從1998年首作《追隨》到時下熱映新片《信條》,「70」後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蘭共推出11部電影,幾乎每部都在全球多地上映並獲得票房與口碑的雙贏。身兼編劇、導演、製片、剪輯等多職來掌控影片的藝術風格,並對某一主題保持長久的關注和熱情,這樣自我特徵鮮明的電影從業者,與好萊塢高度逐利且分工明確的電影大工業體系似乎格格不入。然而,事實證明諾蘭與好萊塢相互成就,他的電影難得地達成了商業與藝術的微妙平衡。

  敘述迷宮與時間迷戀

  諾蘭電影最大的迷人之處,來自對觀眾智性和審美的尊重。諾蘭從不墨守類型電影的成規,即便如「蝙蝠俠三部曲」這樣典型的漫畫改編商業電影,也要融入科幻、黑幫、黑色、成長等類型元素,賦予影片更複雜的感觀和更深長的人文思考。《追隨》《記憶碎片》《致命魔術》等更是帶領觀眾進入由精巧敘事和精確剪輯搭建的劇情迷宮,撲朔迷離的線索、出乎意料的真相,挑戰觀眾理解力的同時喚起人們對角色的共情。美國著名電影學者大衛·波德維爾稱讚《記憶碎片》為謎題電影,這一評價對諾蘭的諸多作品來說都恰如其分。

  縱觀諾蘭迄今為止所有作品,故事固然有一般商業片欠缺的智性光芒、人文深度,但敘事本身也就是導演講述故事方式的精妙和細膩更為人稱道,倒敘、插敘、嵌套式敘事、碎片式敘事、多線程敘事、迴環敘事構成的劇情段落,如同一塊塊巧妙的拼圖,彼此呼應著帶給觀眾影片特有的「揭秘」樂趣。諾蘭對敘事的拆解、組合可謂創新不斷,故而影迷中流傳著「卡梅隆(《阿凡達》導演)負責革新電影技術,諾蘭負責革新電影結構」的說法。此種對於敘事的「把玩」,背後實為諾蘭對「時間」的迷戀。

  敘述的核心本就是對時間的把控,敘述人所選取的時間起止點決定了敘述的方式。人們以日月星辰為參照,劃分出年月周日和不同的時區,這樣的「時間」永遠只能沿著過去、現在、未來單一的方向延續。而諾蘭電影最有想像力的構思即是對於時間的把控,如同孩童手中被揉搓的泥巴,時間在影片中可以被放大、縮小、扭曲、摺疊,甚至逆轉。實現這一設想,諾蘭主要採用了兩種方式:其一,藉助敘述,「人為」地打亂故事線。如早在成名作《記憶碎片》中,諾蘭就嘗試用黑白、彩色畫面區分現在(正敘)和回憶(倒敘),兩條敘述線穿插進行,只有它們在同一時間匯合後觀眾才真正明白男主角的悲慘境遇;其二,藉助科學,「合理」地將時間的視覺呈現「奇觀化」。如《盜夢空間》用心理學潛意識、情結等理論,賦予時間不同夢境層次的不同長度。又如《星際穿越》引入五維空間、黑洞、蟲洞、弦理論等物理學理論,討論時間的相對性以及如何被拉伸或壓縮。這兩種方式在新作《信條》中都得以體現,而且這一次諾蘭走得更遠,挑戰了時間的「逆轉」。

  電影史上關於時間旅行的題材並不鮮見。最常見的例子是人物可以「穿越」到過去或未來,從而獲得機會彌補現在生命中的遺憾。至於穿越的方法,一種如《時光倒流七十年》《時光旅行者的妻子》等,歸結於某種神秘力量,一種如《回到未來》《穿越時光愛上你》《大話西遊》等,給出時光機器、月光寶盒等西方科技或東方秘術產物作為工具。而穿越結果則複雜許多,可能無論穿越幾次都無法改變已發生的一切,如《12猴子》《大話西遊》等,討論人在逆境中對命運的承擔;也可能每次穿越都會因為某些微小差異而導致截然不同的結果,如《羅拉快跑》《蝴蝶效應》等,探討人生選擇的偶然性、能動性和存在的荒誕性以及意義感。

  具體到時光「逆轉」,大多數影片都可被歸入以上談到的穿越電影題材,逆轉僅僅提供改變的契機,世界照原樣運行,只是人變老或少,由「身在其中」變為「外來者」。《班傑明·巴頓奇事》是一個例外,影片講述班傑明出生即老人越長越年輕直至成為嬰兒死亡的故事,時間的逆轉只是個人反常的生理現象,世界運行規律並不因此受到絲毫影響。《降臨》算另一個例外,一位語言學家在與外星人溝通中洞悉時間的非線性流轉,在預知自己悲傷命運的前提下坦然接受了一切,影片對時間逆轉本身的意義做出了思考。而《信條》則另闢蹊徑,主要為逆轉的原理提供科學依據,並將之賦予奇觀化的視覺表達。

  聚焦時代困境的視覺探索

  正如《盜夢空間》對「偷盜類型」的顛覆,諾蘭自言《信條》是對「特工類型」的開拓。《信條》主角在助手幫助下,依靠「信條」這唯一的線索,輾轉世界多地,開展特工活動以求解開「信條」之謎。最終藉助數次時光逆旅,挫敗未來人及其現世聯絡人的地球毀滅計劃,完成拯救世界的重任。就特工類型而言,單薄的人物設計、缺乏足夠理由的行動邏輯和並不充沛的情感表達,令《信條》的表現僅為合格。但筆者認為,全片的亮點其實在對時間逆轉的表現。《信條》的物理依據是1865年德國物理學家克勞修斯提出的「熵」,這一概念用以表達能量或物質的狀態。宇宙萬物趨於失序,按時間的線性發展,世界處於「失序」即熵增的狀態,那麼理論上如果減熵回到之前的「有序」,則能實現時間的回溯。諾蘭邀請物理學家基普·索恩為顧問,設計出未來人通過旋轉門創造出的「順時」「逆時」兩個時空,它們各自成立且同時存在。

  給出依據後,《信條》接著展示了其他穿越影片從未有過的景象,即與現存世界物理運行規則完全相反的「逆時世界」,水倒流、車倒開、擲出即收取,一切行為的果變成了因。時間依然是每分鐘60秒,但有人向前有人向後,且這逆行的世界只出現在逆向者眼中,世界其他正向者還在原樣前行。繼《盜夢空間》的摺疊城市和《星際穿越》的外星奇貌後,諾蘭再一次對日常生活司空見慣的景觀做出陌生化處理。這些景象如此令人驚異,又神奇地讓人感到信服,因為他並非停留在對物理概念給出合理推測後的圖像解析,而是再次運用強大的敘述能力,以多線敘述、迴環敘事的方式演繹與劇情推動緊密相關的關鍵橋段。

  從《信條》的敘述邏輯看,主人公在令人倍感「燒腦」的正逆向時間裡多次往返,意味著在結果已知的前提下,讓過去的自己完成未來自己的使命從而成就今天的自己。然而,在劇中人多次提醒「已發生的事就是發生了,不能改變」的原則下,諾蘭並不是「宿命論者」,他對線性時間的消解蘊含著以往多部影片延續的對於存在意義的追問。幾乎所有諾蘭影片中的主人公都是在有限信息裡找尋一個答案,最終恍悟浮生若夢,於是回歸當下、珍惜眼前。現代人看似擁有多重身份和網絡虛擬給予的多重空間,其實又被資本和科層制管理層層束縛,「自由與限定」的困境中,諾蘭對時間多元化的探索,意味著他對人自由意志的肯定。

  如何對抗世界一往無前的線性發展,尤其是全球化時代資本的擴張和主流文化對技術的迷戀,《信條》的製作拍攝和文本內容的相互映襯提供了饒有意味的案例。諾蘭熱衷技術革新,依靠團隊創造性地重建攝影機重要部件以實現正向和逆向的同時拍攝,另一方面他又堅持膠片攝影拒絕數字拍攝,並在成片中儘可能減少電腦視覺特效鏡頭,以便進一步提高觀眾的沉浸感。諾蘭認為影片涉及的文明危機是世界共通性的,所以輾轉七國進行實景拍攝,可惜成片對於世界局勢的想像依然不脫「冷戰」格局。《信條》推崇人的自主意志,故事的展開卻全然依賴男主角的視角,尋找信息、獲取技能、最終通關的主線,難免不帶有對「虛擬時代」遊戲玩家觀眾的迎合。

  據悉,《信條》耗資2億多美元,是諾蘭迄今投資最高的影片,但從影片諸多反饋來看,這並不是他最好的作品。種種矛盾、不足和成就的印證中,毋庸置疑的是,諾蘭的電影是真正屬於這個時代的,只有電影這種視覺媒介和當今世界的電影工業水平才能實現諾蘭充滿想像力的構思;諾蘭也只有站在當下的科技發展節點,才能作出對人類文明如此五味雜陳又深情的回顧。

相關焦點

  • 諾蘭是窮盡了電影「時間」,還是耗盡了觀眾耐心?
    事實上沒有時間去思考《信條》裡錯綜複雜的映射邏輯,因為在新任剪輯師詹妮弗·拉梅(Jennifer Lame)麻利靈巧的剪輯下,快速的節奏推動著觀眾度過151分鐘。諷刺的是,對於一部渴望觀眾在大銀幕上看到的電影來說,它延續了諾蘭對IMAX的迷戀,但對於諾蘭鐵桿粉絲來說,等藍光出來後,有了暫停、倒退然而思考的時間之後,他們一定會慢慢分析劇情。
  • 諾蘭電影裡10個最有故事的角色 小丑排第一 貝爾數次上榜
    萬眾期待的《TENET信條》自國內上映以來,引發眾多諾蘭粉的討論,目前國內票房已接近4億人民幣,而全球票房也已經突破2億大關。熟悉諾蘭作品的粉絲不難發現,諾蘭在《信條》裡找到好幾位熟悉的演員演出新作品,正因為和這些演員的默契,為電影帶來了不少令人難忘的角色。以下根據IMDB、豆瓣、爛番茄等排名、盤點出了諾蘭導演的10部最佳電影作品中的最佳角色。
  • 4部諾蘭高能燒腦懸疑電影,你都看完了嗎
    諾蘭在故事的講述中,擅長將故事巧妙地打散,使講述過程本身就是一個精彩的表演。對故事時間的處理,在每一部影片中都有獨到的創意。諾蘭身處好萊塢這種充斥著類型化的電影製片環境中,卻保持著自己的風格,將一部部電影創作成烙著自己印記的作品,並且得到觀眾的稱讚。他的成功與於其深邃的視角和不竭的創意分不開,他的敘事技巧使頭腦中的想法完美呈現在銀幕上,被大眾所分享。今天小編就來盤點一下4部諾蘭的燒腦懸疑電影。
  • 《信條》口碑兩極化:諾蘭這一次是創造了視覺的奇觀還是失敗的魔術?
    這種口碑的分化,事關電影是什麼?以及電影可以是什麼?諾蘭感興趣的,或許從來都不是講故事,也不是人性或感情,他想借用電影探討的是時間、空間、宇宙這樣的命題。如果說在《盜夢空間》《星際穿越》中,諾蘭很好地利用了電影這一媒介服務於他的表達,《信條》卻令人懷疑他是不是應該寫一篇論文。
  • 諾蘭:拍神一般的電影,從娶神一般的老婆開始
    》又收割了一大波凡人的膝蓋,雖然也有人說相比他之前的「燒腦」大作,這部戰爭片顯得略微寡淡了,但摩爾卻覺得,大概你也只能在諾蘭的鏡頭裡,才能看到這樣的戰爭。從《致命魔術》、《蝙蝠俠》三部曲、《盜夢空間》到《星際穿越》,諾蘭創造了無數票房紀錄,早已被粉絲封神,而能看懂諾蘭的燒腦電影仿佛就是朋友圈「秀智商」的存在。
  • 麥可·凱恩:諾蘭電影裡的常客,睿智風度,榮譽滿身的電影宿將
    在諾蘭導演的手中曾誕生過不少燒腦級別的佳作,電影《信條》也不例外。沿襲了諾蘭一貫的出其不意、打破觀眾認知的創作風格,這部電影用配樂與音效製造出很強的空間感,再配以多條線索交織,再次回到諾蘭擅長的時空題材,讓人看過之後震撼之餘又意猶未盡。
  • 諾蘭最好的電影,不是《星際穿越》,不是《盜夢空間》,而是它
    《信條》的上映,讓諾蘭再一次成為媒體的焦點,穿越時空也好,操縱時間也好,大神諾蘭再一次用自己的燒腦徵服了世界。除了燒腦還是燒腦,沒有更燒只有更燒,燒到最後,不僅沒有了爹媽,連自己是誰都忘記了。相比他一部又一部的燒腦大作,我認為拍攝於2006年的《致命魔術》才是諾蘭最好的電影。
  • 1998-2020,諾蘭大神的11部電影都在這!
    他拍的10部電影,有7部進入了IMDb前250,每一部都堪稱經典。第11部電影《信條》,剛剛上映一天,口碑再次爆棚。今天,君君就把諾蘭大神所有電影一次性送上。準備好腦細胞,走起!(按上映時間先後排序)1.
  • 諾蘭電影,一個遊戲還是一座監獄?
    也許都存在於未來的時間而未來的時間又包容於過去的時間 假若全部時間永遠存在全部時間就再也都無法挽回」——T·S·艾略特《四個四重奏》特呂弗(Franois Truffaut)曾以「病態巨片」來定義那些「……在意圖和實施之間搖擺,慢慢陷入困境或由狂熱走向衝動……令人顫動地將自己存在理由展現出來」的未獲成功的傑作、雄心勃勃的事業。
  • 「光影魔術師」諾蘭:有希望霸佔豆瓣TOP250的男人
    7歲時,諾蘭從父親的手裡,接過一臺8毫米攝影機,對準自己的玩具小兵就開始拍。而這時諾蘭的弟弟,喬納森.諾蘭,剛滿一歲,躺在嬰兒床裡,看哥哥狂玩攝影機。他想不到日後,自己會成為哥哥的左膀右臂。諾蘭的"蝙蝠俠三部曲"2006年10月20日,諾蘭跟老搭檔"蝙蝠俠"貝爾,找來"金剛狼"休傑克.曼,和"黑寡婦"斯嘉麗.詹森,拍攝了開啟諾蘭燒腦時代的重要巨作《致命魔術》。
  • 黑寡婦助陣蝙蝠俠大戰金剛狼,這樣的電影也只有諾蘭能拍了
    諾蘭是真正的電影構造大師,《致命魔術》就像一場真正的電影魔術,每個環節都如藝術品一樣去呈現給觀眾。片子裡全是非常棒的人物和劇情,以及將這一切串聯到完美的手法。我甚至覺得這是諾蘭完成度最高的一部電影。
  • 諾蘭被奉為神作的7部電影,塑造最成功反派,商業片也能文藝範?
    有一種說法是,在電影迷中,只有兩種:一種叫諾蘭粉,一種叫其它。諾蘭可謂是將科幻、心理和犯罪玩到極限的導演了,今天就帶大家看看大神級導演的7部神作。1.《星際穿越》時間可以伸縮和摺疊,唯獨不能倒退。《致命魔術》整部片子處處是伏筆,處處是妙招,剛開始讓你看著一頭霧水,但是隨著影片時間的發展,一個一個懸念開始揭露,你的思路也開始慢慢清晰。然而,最大懸念你仍然無法想到,知道影片最後一刻,你才恍然大悟,頓覺整部影片豁然開朗,一切的一切都搞清楚,一個個的伏筆是埋放得那麼精彩。4.
  • 1998-2020|在七十萬字的影評中尋找諾蘭
    狂野的技巧運用導致人們不得不在觀影后花費大量時間拼接時間碎片、梳理反轉情節,有人以此為遊戲,樂在其中;也有人感到失衡,留下一句「無聊到不想去深究」。 變與不變:22年來觀眾眼中的「諾神」 從1998年的處女作《追隨》,到剛剛上映的《信條》,在22年的創作生涯中,諾蘭共執導了11部不同題材的電影作品。
  • 諾蘭10大高分電影,第一居然不是盜夢空間
    主角在假死被救後,被賦予新的更大的任務,通過女科學家的幫助,主角從射出的子彈倒著回到槍膛的實驗中了解到「逆轉時間」的概念,並被告知整個世界可能因為逆時間技術消失。主角從此不再有身份,加入「信條」組織,成為無名氏,他的任務是保護全世界不要被逆時間毀滅。
  • 導演「諾蘭」備受好評的10部電影,全部值得一看!
    克里斯多福·諾蘭 年輕時候諾蘭小的時候對植物比較感興趣,但當他接觸到父親的小攝像機之後,便很快著迷了,7歲那年就開始嘗試拍攝自己的電影,並立志要做一名導演。長大後在倫敦大學結束了英語課程後,諾蘭又繼續學習電影製作,在1993年,獲得電影製作學位,5年後的1998年,他憑藉《追隨》這部影片,在電影界大放異彩。
  • 諾蘭的滑鐵盧:從《敦刻爾克》到《信條》
    幾乎看過諾蘭的全部作品,希望與失望總是成正比:當《敦刻爾克》(2017)的飛行員燒毀戰機,我很想脫下白襯衣向諾蘭揮舞: 107分鐘毫無節制、喧賓奪主的配樂地動山搖如雷貫耳,到底是看電影還是聽電影? 諾粉跪舔諾蘭莫測高深的時間魔術和所謂技術,什麼技術?
  • 諾蘭的史匹柏化,電影《敦刻爾克》的克制敘事:活著就是勝利
    從處女座《追隨》到聞名世界的《蝙蝠俠2:黑暗騎士》,再到突破視覺和邏輯思維的《盜夢空間》,諾蘭的每一部電影,都能夠給予觀眾驚喜和突破。喜歡諾蘭的人認為,諾蘭是好萊塢新生代的希望,是電影敘事手法的創新者,尤其是隱藏在電影敘事線索之下的情感遞進,更是讓觀眾在不經不覺間陷入電影氛圍之中。
  • 一位從不拍爛片的導演——諾蘭導演作品大盤點!
    此電影翻拍自1997年的同名作品,片名直譯過來為「失眠症」,不過國內的譯名《白夜追兇》確實更受大眾喜愛。相對於諾蘭其他的作品,這部《白夜追兇》顯得很沒有存在感,畢竟這是諾蘭唯一沒有參與劇本創作的電影!《追隨》是諾蘭執導的電影處女作,這部不到70分鐘的黑白片,以倒敘作為基本的電影敘事語言,然後在倒敘的基礎上又將時間徹底地敲碎,穿插著不同時空的段落,形成了一種獨特的諾蘭影片風格。
  • 諾蘭導演的十部最好看的電影,全看過絕對是真愛粉
    說起諾蘭大家肯定都不陌生,諾蘭的電影都圍繞於哲學社會學的概念,探索人類的道德,時間與記憶理念,使用後設小說的元素,時空變化,唯我論,非線性敘事,視覺語言和敘事元素也是諾蘭常用的手法。 今天我來盤點一下諾蘭導演的十部電影。
  • 神秘複雜,諾蘭電影魅力身份
    這位非凡的電影導演,範盛讚,就是「新千年的庫布裡奇」,史匹柏曾多次獲得奧斯卡大獎,他對「好萊塢最後的電影作者」給予了最高的讚揚。一些評論家甚至說「說諾蘭壞話是要冒著生命危險的」(諾蘭導演的蝙蝠俠上映後,一些粉絲在社交網站上發表負面評論,受到諾蘭粉絲的威脅)。諾蘭的影響可見一斑。他已經超越了電影導演的傳統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