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這篇文章前,我查了下「初老症」,說是該詞在林依晨新劇《我可能不會愛你》中被首次提出。我認得林依晨,那是小時候的女神,但是完全不知道有這麼個劇。你看,這就是老了。
言歸「初老症」,搜尋引擎給的定義是,
「因為工作壓力以及生活緊湊的影響,現代人往往心比實際年齡老得快,不知不覺中,年紀輕輕時,就開始面臨了老的徵兆,這就是初老症。」這個闡述聽起來有些溫柔,它說是「心比實際年齡老得快」,說明至少還看著算年輕人啊;這個闡述仔細一品又有些殘酷,別人的老都是從外到內的,為什麼到了我們這一代,那顆躁動的心啊,就這麼迫不及待,迫不及待要安靜下來?
不服老的「90後」,得看清現實好像從來沒有這麼一代人,被如此迅速地草草歸入「老年」。
即便在壽命短暫、成家立業要早很多的古代,而立之前,也都被稱作壯年、青年,甚至少年。小時候看《少年包青天》就特別不理解,演員那麼大了,怎麼還好意思叫「少年」呢?
現在想來,這或許就是在一些街頭採訪中,「00後覺得「90後」是中年人的真實心理。畢竟,「你們不老,我們憑什麼青春?」
如果把時代的舞臺比作賽場,70後、80後、90後、00後,就好比一場4X100米的接力。不同的是,「90後」大概是交棒最早的那一批。
不過,仍然有些「倔強」的「90後」,始終不願交出這一棒。
據民政部公布的數據,2018年第一季度,全國結婚人數為301.7萬對,同比下降5.7%。以山東為例,16市的「90後」白領,半數以上處於未婚狀態,該省經濟最發達的青島,「90後」未婚率未婚率達68.76%。
我在微博鍵入「90後」,出來一串熱搜。「90後」後面跟著的身份是「火箭專家」「博士」……看看,都成社會棟梁了,還好意思說自己是孩子?
「90後」的微博熱搜
再看看其他標籤,「老年生活假想」「攢錢是花錢4.5倍」「欠幾十萬貸款」「髮際線哭泣大賽」「該換頭像了」……所以,還好意思叫自己無憂無慮天真美少年?
流光容易把人拋,少了頭髮多了腰關於「90後」的初老,「第一批」系列已經好比容嬤嬤,在「90後」自以為是的鮮嫩身體上,戳了無數個窟窿。
營銷文章還不夠,少數別有用心的平臺和商家,還一再試圖用事實和數據證明,不少「90後」的身體,真的開始「千瘡百孔」了。
比如,有電商平臺在2017年就發布報告說,購買植髮、護髮產品的消費者中,「90後」佔36.1%。那個時候,最大的「90後」也才27呀,你們怎麼這麼狠心?而且,說不定90後是買來是孝敬爸媽的呀(好吧,我承認是自己用)。
到了2018年,某知名醫藥平臺就更狠了,發布養生報告稱,「90後」脫髮人群佔比高達38.1%。至於熬夜時間、睡眠健康指數、體脂率,一個比一個不客氣。
寫到這,突然想起,工作後的第二年,和大學室友線上聊天,粗略一估,我說了句要被踢出群的話:這個群,大概整體重了不止100斤吧。
畢業和工作,就是人生的「秦嶺-淮河一線」,在此前,你是多汁鮮嫩的柑橘,在此後,你就是皮糙肉厚的苦枳。兩種不同的生活環境和責任狀態,輕易就決定了你的頭髮和脂肪。
「90後」壓力大,髮際線逐年遞減
而根據某求職網發布的《離職與調薪調研報告》,早在4年前,應屆畢業生半年內離職率就高達38%,一年內離職率為51%,兩年內離職率高達69%。很多人指責「90後」,你們真是不聽話,一言不合就辭職,你們真是嬌貴,加個班就受不了。
可是,沒有一個「70後」老闆反思,我的工作制違法不違法?也沒有一個「80後」主管自省,我的狼性管理人性不人性?
他們只會說,「90後」頻繁辭職,還是因為「太年輕」。這話說得太對了。如果甘於忍受自己不喜歡的現狀,那可不就是老了的標誌嗎?
所以,你要問「90後」為什麼愛辭職,我來答一句:還是不服老呀。
我的初老是從買房開始的那麼,「90後」的初老,就是從髮際線後移、腰圍加粗的那一刻開始的嗎?就是從定個鬧鐘,提醒自己要早睡開始的嗎?就是不再任性辭職、安心奉獻開始的嗎?
好像是,又好像都不是。
就我個人而言,這一年,終於在我國東部某城獲得了買房資格。注意,是資格。基於此,我和父母合計,拿出彼此所有的積蓄,開始辦一件我認為是我出生以來的第一件大事。那一刻,我覺得我老了。因為人生不再輕盈,開始變得沉重。
自從決定買房後,才慢慢感覺到,周圍的同學朋友,很多都陷入了樓市信息漩渦。大家湊到一起,無論是線下坐在一起吃飯,還是線上在群裡聊天,主題幾乎都是分享自己看到的樓市信息和看法,這幾乎成了工作之外的最大「娛樂」。
當我們從吐槽房價的那群人,變成了「這個閉著眼也要去搖」的剛需客時,當我們斤斤計較著首付、月供和利息時,那一刻,我覺得我們老了。
成長意味著失去,成熟意味著放棄。在生命的律動裡,我們不再嚮往冒險的刺激,開始追求穩穩的幸福。「90後」買房,會成為剛需嗎?
說到「穩穩的幸福」,打開音樂APP,準備聽陳奕迅,但查看熱歌榜發現,首頁已經不再是自己熟悉的名字和歌曲時,那一刻,我又感覺我們老了。
所以,我對前段時間,身邊的老夥計紛紛為杰倫打榜就很感慨:我們都老到需要奮力去維護偶像地位的地步了。我們這些老傢伙,還在想著和年輕人較真,生怕被奪去了對娛樂圈的解釋權、對主流審美的評判權。當我們如此認真時,我們老了。
前天去看《哪吒》,旁邊的兩個小朋友笑得快要從椅子上跳下來,而我悄悄以假裝扶眼鏡的姿勢擦眼淚。當我開始覺得,「我命由我不由天」是美好的浪漫主義,一切事情還需要在現實中去一一擺平的時候,那一刻,我覺得我老了。
是凡人,總要過平凡的生活兩個月前,27歲生日,我發了一條朋友圈:是年二十七,顛沛流離。之所以是「顛沛流離」成了概括詞,是因為真真切切感受到了人生的流離。
因為個人的原因,這一年我去了很多地方,搬了很多次「家」,或者叫「鋪蓋」更準確一切。從一個城市到另一個城市,變的是租住小區的地址和門牌號,不變的依舊是漂泊和流浪。
就像是《哪吒之魔童降世》的片尾曲——《今後我與自己流浪》。我原以為,裸辭之後,我會有輕盈的步伐,一步步邁得堅定瀟灑;後來才明白,體會成長,不過是將自由親手埋藏。
27歲之前,我嚮往流浪;27歲之後,我開始畏懼流浪。
我更願意去聽新褲子的《生活因你而火熱》。哪裡有那麼多的仗劍天涯,青春是曇花一現的燦爛,眼前更多的是「那平淡如水的生活」。
「90後」的初老,是聽歌的時候,不再為憧憬而流淚,而是為回憶流淚。
27歲這一年,我學會了做飯。比起長輩們,這個年紀實在太晚也太懶。但我好像又很快明白,柴米油鹽醬醋茶,才是生活裡的精華。哪有那麼多的不食人間煙火,你又不是神仙妖魔。
是凡人,總要過平凡的生活。最大的激情只在於,你要始終做你自己,聽命於自己,和別人不一樣就行了,不要和世界不一樣。
「90後」的初老,是從教年輕人怎麼做人的時候開始。
「90後」最後的囉嗦當然,也有一些「90後」,從不為買房置業煩惱,他們生來擁有一切;還有一些「90後」,他們也從不為買房煩惱,因為再怎麼煩惱也沒用。
但是,無論煩惱是什麼樣的,每天起床第一句,還是要先給自己打個氣:頭可禿,腰可圓,精氣神,不可散。
我們用健身和養生對抗衰老,用化妝品和美顏相機掩飾衰老,但留住精氣神,只能靠內心深處的不妥協。我們從來不是在和時間對抗,而是和自己對抗。
每一代人都會成長,每一代人都會老去,我們所能做的,就是在與命運和環境的對抗中,不欺騙自己。就像彭磊唱的,「我不得不去工作,在大樓的一個角落。格子間的女孩,時間久了也很美,我會和她結婚,帶我去小城過年……」人生啊,不就是這樣嘛。到老了才會發現,遠方的,抵不過身邊的;而詩意,就在平凡當中吧。
但願我們都有不老的靈魂,不走丟自我,不喪失真我,那便是不謝的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