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眼
摘要:最近熱播的《長安十二時辰》裡,出現很多唐朝時期的部隊名稱,像旅賁軍,右驍衛,龍武衛等等,那麼這些分別都是什麼部隊?
圖1:《長安十二時辰》裡的龍武軍
最近熱播的《長安十二時辰》裡,出現很多唐朝時期的部隊名稱,像旅賁軍,右驍衛,龍武衛等等,那麼這些分別都是什麼部隊?
先來說旅賁軍,很多人都以為旅賁軍是杜撰出來,是從虎賁軍衍化而來。確實,旅賁軍遠遠沒有虎賁軍名氣響。虎當然就是指猛虎,而賁的原意是老虎身上的花紋,虎賁兩字合在一起引申為像老虎那樣勇猛。
「虎賁」兩字最早出於《周禮·夏官·虎賁士》,「王出將虎賁士居前後」,也就是王的周圍負責貼身警衛的就是「虎賁士」。在《周禮·夏官》也有「虎賁氏」的記載,專門負責掌管王出入時的儀衛。這裡的虎賁不但是驍勇之士,更是負責帝王安全警衛的親軍。
在《史記·周本紀》裡也有,「武王徵商……率戎車三百乘、虎賁三千人、甲士四萬五千人,以東伐紂。」這裡的「虎賁三千人」顯然就是周武王的一支精銳部隊。你還別說,「虎賁」兩字看上去就透著一股殺伐鏗鏘之氣。《集解》引用孔安國的注釋:「虎賁.勇士骼也。若虎賁獸,言其猛也。」從此,虎賁軍成為精銳軍隊的代名詞。凡是形容軍中最勇猛善戰的部隊,都冠以「虎賁」二字。
圖2:漢代的虎賁軍
漢武帝時期,將軍中陣亡將士的遺孤和將領的子孫組成一支部隊,就叫「虎賁軍」,還專門設立了虎賁校尉這一官職作為虎賁軍的統領。虎賁軍地位超然,是由皇帝親自掌握的直屬部隊。漢平帝又設立了虎賁中郎將,作為統領虎賁軍的武將職位,更是將級別提升到秩比二千石的高級將校。
元朝時衛戍首都地區的宿衛軍就於一支沿用了虎賁軍名號的部隊,而且指揮這支部隊的虎賁親軍都指揮使,還是正三品的武將,級別還不低呢。
直到近現代,「虎賁」依然是精銳王牌的代名詞,國民黨軍五大王牌之首的74軍57師,代號就是「虎賁部隊」,著名作家張恨水就以57師堅守常德為背景,寫了一部小說《虎賁萬歲》。
不過,在唐朝旅賁軍還真的有,是太子十率統轄之下的府兵部隊名號。唐朝為了讓太子熟悉軍事管理事務,
在東宮名下設有十率,十個由太子直接領導的軍事部門,其中左右司御率府的府兵部隊就叫「旅賁」。而《長安十二時辰》劇中的姚汝能,他的官職是太子右衛率,就是太子手下負責軍事的官員。只是作為讓太子見習的軍事部門,無論規模還是職權都很小,也就讓太子玩玩票。說到底,太子要是統領了一支兵強馬壯的大軍,皇帝老子心裡能不犯嘀咕?
所以,劇中太子的旅賁軍供太子的親信部門靖安司調遣,實在是再正常不過了。
圖3:《長安十二時辰》裡的旅賁軍
接著再來說右驍衛,這裡的「衛」自然就是唐朝軍事制度衛府制裡的「衛」。唐朝軍隊分為「衛」和「府」——確切說還有隸屬於太子的「率」,但規模太小基本也就忽略不計了。府兵制是一種建立在以均田制為基礎的兵農和一、寓兵於農的軍事制度。在各地設置若干個「軍府」(後來改稱折衝府),「軍府」的士兵由各地軍府從所在州縣的農民中挑選,從二十歲要一直到六十歲,平時在家生產,農閒時訓練,還有可能被「番上」到京師。
但是,「府」只是管理府兵的戶籍和日常訓練, 既不能統領「番上」到京師的府兵,更沒有戰時指揮權。「番上」京師的府兵,由十六衛大將軍統領;而戰時的指揮權,則由皇帝臨時選派的行軍大元帥掌握。簡單來說就是「衛」遙領「府」,「衛」和行軍大元帥互相牽制,軍權真正只有皇帝一人掌控。
而所謂的「衛」,既是衛戍京師的禁兵,又是統領天下「府兵」的領導機構。唐朝沿襲隋朝制度,中央禁軍有十二衛四府﹐也有合稱十六衛的。十二衛分別是左右翊衛、左右驍衛、左右武衛、左右威衛、左右領軍衛和左右金吾衛。當然十二衛的名稱在不同時期也有一些變化,這裡就不展開介紹了。
圖4:《長安十二時辰》裡的右驍衛
四府則是左右監門衛和左右千牛衛。十二衛負責統領府兵、衛戍京城。而四府則不統領府兵,左右監門衛負責掌管各門禁衛,左右千牛衛負責皇帝侍從和貼身警衛。這裡的十二衛和四府又是相互牽制的關係。
右驍衛就是十二衛其中的一衛,十二衛統領的府兵稱為「外軍」,各自還有軍號:左右翊衛的府兵叫「驍騎」,左右驍衛的府兵叫「豹騎」,左右武衛的府兵叫「熊渠」,左右威衛的府兵叫「羽林」,左右領軍衛的府兵叫「射聲」,左右金吾衛的府兵叫「佽飛」。所以,右驍衛也被稱為「豹騎」,據說是因為戰馬的鞍轡上有豹皮的裝飾而得名。相對於「外軍」自然就有「內軍」,就是左右翊衛下屬的親﹑勳﹑武三侍統轄的五軍府和太子的三衛三府的部隊,「內軍」的各級軍官都是由高官子弟來擔任。
因為十六衛的官署都在皇宮南面,所以合稱為「南衙府兵」。而守衛皇宮北門﹑由招募的兵士組成的「北衙禁軍」就是最後要介紹的「龍武軍」了,準確說,「龍武軍」不是衛,而是軍。看到沒,「南衙府兵」和「北衙禁軍又是相互牽制的兩個系統,最終確保大權只有握在皇帝一人手裡。
龍武軍最早的前身是李世民還是秦王為唐王朝打天下時,親自組建指揮的精銳部隊——玄甲軍,這支部隊,全部是騎兵,而且人和馬都有黑色的重甲,所以得名。這是中國古代非常少見的重裝騎兵部隊,雖然人數不多,只有三千人,但是在戰場總是擔任最關鍵的突擊任務,一旦玄甲軍上陣基本上就是所向披靡,這也是李世民手上最厲害的王牌。
圖5:李世民的玄甲軍
到了唐玄宗時期,左右龍武軍成為禁衛六軍中的兩軍,而且左右龍武軍不是「衛」,不屬於十二衛,兵員也不是來自服兵役的府兵,而是招募來的志願兵,和十二衛分別屬於兩個系統,龍武軍的統領是龍武衛大將軍,同樣直接受皇帝領導。
可見,在旅賁軍,右驍衛,龍武軍三支部隊中,旅賁軍雖然是太子的府兵,但地位最低,龍武軍地位最高。
這可以從旅賁軍的旅帥崔器一心想上調到右驍衛,還有龍武軍的盔甲最為鮮亮,就可以看出端倪了。可見,《長安十二時辰》在細節上還是下了點功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