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元好問一起讀詩15:筆底銀河落九天,何曾憔悴飯山前

2020-12-15 小白讀詩文

01唐詩的高峰

唐詩,是中國詩歌史上的一座高峰。唐人將詩歌的藝術境界拔高完善,寫作手法豐富,寫作題材拓寬,幾乎讓後人無路可走。

而李白和杜甫就是這座高峰頂上最閃耀的兩顆明星,各有「詩仙」「詩聖」之稱,並稱「李杜」。李白和杜甫二人都對後世詩歌甚至是文人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02李白: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因詩風飄逸脫俗,被後人譽為「詩仙」,或因官職稱李翰林,有《李太白集》傳世。文學史上李白也留有詞賦,「李白詞」享有極為崇高的地位,不過有部分為後人偽作。

李白是中國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之一,他生活在盛唐時期,性格豪邁,熱愛交友遊歷,同時有因為仕途不順而鍾情黃老學說,求仙訪道,所有詩中自然境界開闊,高飛飄渺之感。再加上李白詩歌中個人色彩濃厚,他強烈地表現自我,突出抒自己的獨特個性,愛憎分明,並喜用善用誇張,在詩中毫不掩飾、也不加節制地抒發感情,因而他的詩歌具有鮮明的浪漫主義特色。

李白詩天才型的詩人,他的詩歌往往發想無端,思緒飄渺,將自身感悟與才學通過詩歌一一傾吐出來。所以唐代大詩人賀知章在看了李白的《蜀道難》之後感嘆:「公非人世之人,可不是太白星精耶?」這是李白「詩仙」得名之始。

韓愈說:「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唐朝文宗御封李白的詩歌、裴旻的劍舞、張旭的草書為「三絕」。

現代詩人余光中有一首《尋李白》,中有詩句「酒入豪腸,七分釀成了月光,餘下的三分嘯成劍氣,繡口一吐,就半個盛唐」,不是過譽。

03李杜之交,詩壇上的雙星交匯

杜甫與李白同時而小11歲,他們曾有一年多相處的日子,之後老杜一直無法忘記李白,他盛讚李白「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

春日憶李白唐·杜甫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軍。渭北春天樹,江東日暮雲。何時一樽酒,重與細論文。

這首詩是杜甫居長安時所作,是與李白分離後的思念之作。公元744年(天寶三年),李白和杜甫在洛陽相遇之後他們一起到宋州,在單父(今山東單縣南)以北的汶水上,和詩人高適相逢,他們一起有一段很愉快的遊歷時光。

杜甫可謂是李白的迷弟一枚,他誇讚李白的詩作無人能敵,他的詩思瀟灑飄逸,詩風超群,超凡脫俗。李白的詩作既有庾信詩作的清新之氣,也有鮑照作品那種俊秀飄逸之風。進而懷念與李白相處的日子表達對這位兄長的思念,期待能一起喝酒,與李白慢慢品文論詩。

此外,杜甫還有多首對贈李白的詩作,有一首他聽聞李白在流放夜郎而作,詩歌裡充滿對此事的不滿。

寄李十二白二十韻唐·杜甫昔年有狂客,號爾謫仙人。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聲名從此大,汩沒一朝伸。文採承殊渥,流傳必絕倫。龍舟移棹晚,獸錦奪袍新。白日來深殿,青雲滿後塵。乞歸優詔許,遇我宿心親。未負幽棲志,兼全寵辱身。劇談憐野逸,嗜酒見天真。醉舞梁園夜,行歌泗水春。才高心不展,道屈善無鄰。處士禰衡俊,諸生原憲貧。稻粱求未足,薏苡謗何頻。五嶺炎蒸地,三危放逐臣。幾年遭鵩鳥,獨泣向麒麟。蘇武先還漢,黃公豈事秦。楚筵辭醴日,梁獄上書辰。已用當時法,誰將此義陳。老吟秋月下,病起暮江濱。莫怪恩波隔,乘槎與問津。

老杜此詩旨在為李白晚年不幸的遭遇辯護申冤,通過敘述將近李白一生的遭遇,對李白受到的不滿鳴不平,也勸說李白不要怨恨皇帝,要知曉天恩,伺機重振。 王嗣奭說:「此詩分明為李白作傳,其生平履歷備矣。」

「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這兩句歷來認為是對李白的最好寫照。詩人盛讚了李白詩歌強大的藝術魅力——落筆能驚動狂風暴雨,說明李白的詩歌氣勢磅礴;詩成能使鬼神哭泣,說明李白的詩歌感人肺腑。從這裡可以看出杜甫對李白的推崇和敬仰。

然而李白這位老大哥給杜甫的回詩與杜甫寫給他的詩相比卻太少了,仿佛長輩要端一點架子,有點真情也不要太直接流露。就如家裡父母特意為遠歸的你準備了好酒好菜,然而卻說是自己平常日食,不是特意為你準備那樣。

沙丘城下寄杜甫唐·李白我來竟何事,高臥沙丘城。城邊有古樹,日夕連秋聲。魯酒不可醉,齊歌空復情。思君若汶水,浩蕩寄南徵。

這首詩是李白寓居沙丘時懷念杜甫所作。此詩以景帶出思念之情,語言質樸但情感真摯,思念之情溢於言表。詩人傷春悲秋,竟一時無人領會內心這種傷感,於是想起曾經一同飲酒作詩的杜甫來。「魯酒不可醉」,是沒有一個合心意的酒友一起去痛飲酣醉。「空復情」,因為無人可以一起欣賞,歌聲也只能徒有其情。「思君若汶水,浩蕩寄南徵。」這是李白思念之情的全然流露,他的這類詩歌常是如此,「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等等,豪放中有含蓄,含蓄中又全然是真情的直露。

戲贈杜甫唐·李白飯顆山頭逢杜甫,頂戴笠子日卓午。借問別來太瘦生,總為從前作詩苦。

此詩大約作於公元746年秋天李白與杜甫在兗州最後一次相遇時。李白的這首《戲贈杜甫》,引起過前人的誤解,都出在這個「戲」字上。其實,「戲」字並不都是譏笑、戲耍的含義,也可以解作「開玩笑」,是長兄與小弟親暱的玩笑話。

此詩前寫李白在飯顆山上遇見頭戴著竹笠的杜甫的重逢情景;末兩句可認為李問杜答,新穎別致,讓人感覺得到二者關係的親密。「總為從前作詩苦」似是玩笑之話而實為肺腑之言,這裡可能也暗喻自已也「為作詩苦」,也側面寫了杜甫「語不驚人死不休」的錘鍊功夫來之不易,體現了李白與杜甫之間的真摯友誼。

04筆底銀河落九天,何曾憔悴飯山前

論詩三十首·十五金·元好問筆底銀河落九天,何曾憔悴飯山前。世間東抹西塗手,枉著書生待魯連。

元好問的這首詩就是借用李白《戲贈杜甫》的原詩來說明李白的才氣逼人無人可比。「筆底銀河落九天」化用李白「飛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銀河落九天」來說明李白的才思、文字非凡間之物,有天仙之氣。這也與杜甫「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之說相類似。後面借用《戲贈杜甫》中的意思,元好問以 「總為從前作詩苦」而「憔悴」的杜甫來襯託李白作詩筆底銀河從天奔流直下,一氣呵成。這是讚揚李白作詩從來是才思泉湧,不需要像杜甫那樣苦心孤詣地安排。

另一方面,元好問認為李白不光文才卓異,好像在天地間東塗西抹就能拿出好詩,而且也是象魯仲連一類的人物,關注現實,有憂國憂民之心,但不為官而是像遊俠一樣週遊各地,排難解紛。

這一點可能不是平常大家的認知,平常我們都覺得李白是謫仙人,詩歌都是飄逸不落凡塵的,不似杜甫關注民生疾苦,關注國家大事。其實不然,李白也很關注國家和民生,只是他的表達方式不一樣而已。

子夜吳歌·秋歌唐·李白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徵。

全詩寫徵夫之妻在秋夜懷念遠徵邊關的丈夫,一邊為丈夫準備天冷的寒衣,一邊在心思全掛在遠在玉門關的丈夫身上。她(們)希望早日結束戰爭,讓丈夫免於離家去遠徵,讓家人團圓。這首詩雖未直寫愛情,卻字字滲透著真摯情意,思念綿綿不絕;雖沒有高談時局,卻又不離時局,諷喻明顯。可見,他對朝政和民生的關注也是有的,內心也如杜甫一樣希望戰爭早日結束,免去生民之苦。

關山月唐代:李白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長風幾萬裡,吹度玉門關。漢下白登道,胡窺青海灣。由來徵戰地,不見有人還。戍客望邊邑,思歸多苦顏。高樓當此夜,嘆息未應閒。

《關山月》 是漢代樂府舊曲,李白以酒瓶裝新酒,內容上仍繼承古樂府描寫邊疆戰士生活,但筆法獨到,翻古意而又有所創新。詩人抒寫了古代邊防戰士的艱難困苦,譴責戰爭給人民帶來的苦難,藉以諷刺批判唐代統治階級的窮兵黷武。「由來徵戰地,不見有人還。戍客望邊邑,思歸多苦顏。」讓人想到杜甫《兵車行》裡「生女猶得嫁比鄰,生男埋沒隨百草。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都是對戰爭的厭惡和對生民的同情。

這首詩描寫了邊塞的風光,戍卒的遭遇,李白用「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長風幾萬裡,吹度玉門關」的遼闊大氣之景來表現,從大出著眼下筆,與其他一些詩人的抓細節不同。這大概由於他胸襟寬廣,加上性格的豪放飄逸才會如此下筆。

塞下曲六首·其一唐·李白五月天山雪,無花只有寒。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曉戰隨金鼓,宵眠抱玉鞍。願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的盛夏,五月的天山仍是大雪紛飛,看不見盛放的鮮花,只有徹骨的寒冷。聽到有人用笛子吹奏《折柳曲》,然而「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家鄉已是楊柳青青,這裡卻荒涼得未曾見得春天的色彩。將士們在這樣艱苦的環境裡,白天在金鼓聲中與敵人進行殊死的戰鬥,晚上枕著馬鞍睡覺。但他們毫無怨言,只願能夠發揮自己的本領,用自己的寶劍早日平定邊疆,為國立功。這後兩句與王之渙「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類似,大氣磅礴而情真意切。

元好問之所以盛讚李白,是因為李白的詩歌想落天外,飄渺悠遠而又氣勢宏大,情感激昂奔放,語言流暢自然,這正是元好問所崇尚的風格。而元好問著眼不止於此,他還看到了李白性格中的俠義之氣,看到了李白為國為民憂愁焦慮的一面。

所以通過這些詩歌,我們也知道李白對後世的巨大影響,不僅在於他詩歌藝術、風格的高超,更在他詩歌中表現出來的獨特的人格力量和個性魅力,他的驕傲自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仰天大笑出門去,我們豈是蓬蒿人」;他的風骨「戲萬乘若僚友,視同列如草芥」;他為求官時的豁達「生不用封萬戶侯,但願一識韓荊州」等等,都是他真實的情感表達。這在中國古代保守、壓抑的傳統中,李白這樣狂放不羈、純真豁達的性格實在是有著巨大的吸引力。

讀詩|李白杜甫的20歲:宣父猶能畏後生,丈夫未可輕年少

李白和杜甫誰對後世的影響更大?

讀詩|王維的20歲: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你喜歡「詩仙」太白的那首詩呢?歡迎留言交流。喜歡請點讚,順便關注一下,謝謝。

相關焦點

  • 與元好問一起讀詩17:浪翁水樂無宮徵,自是雲山韶頀音
    古體詩 :是指近體詩形成前的各種詩歌體裁。也稱古詩、古風有「歌」、「行」、「吟」三種載體。古體詩 :是指近體詩形成前的各種詩歌體裁,也稱古詩、古風,有「歌」(如《敕勒歌》)、「行」(《短歌行》《長歌行》)、「吟」(如《遊子吟》《夢遊天姥吟留別》)三種載體。
  • 與元好問一起讀詩20:朱弦一拂遺音在,卻是當年寂寞心
    所以元好問這首一二句是說,謝靈運詩的風神容態,照映古今。後輩詩人誰能像柳宗元一樣有謝靈運的風採,並深有所得呢?後兩句是說柳宗元的詩淡泊簡古,好像清廟之瑟,朱弦一拂,餘音繞梁。這悽涼之音,恰是因為他有如同當年謝靈運寂寞心境啊。謝靈運他政治失意,縱情山水,肆意遨遊,在自然山水美景中尋求解脫。
  • 與元好問一起讀詩6:千古第一美男文不如人?
    再加上橫空出世的東晉詩人陶淵明,以真實的生活寫照,真摯的情感表達,再加上藝術與天然的結合,讓元好問驚為天人,愛到無法自拔,不由感嘆「一語天然萬古新,豪華落盡見真淳」。所以以此為對照,對潘嶽等人的所透露出來的矯飾就更加不滿,實際上元好問對於潘嶽的評價是從詩到人了。今天我們先來看元好問《論詩絕句三十首》(《論詩三十首》)的第六首,論潘嶽。
  • 元好問很著名的一首詩,寫心中偶像陶淵明,短短28字值得一讀再讀
    下面這首詩就是元好問評價陶淵明詩歌風格的作品。【臨其詩境】這首詩從整體上看,更像是一位粉絲寫給偶像的作品,是為了回應當時詩壇上一些不好的聲音。金元之際的詩壇走上了齊梁宮體詩的老路,崇尚雕琢粉飾、矯揉造作,視野狹窄,格調不高。
  •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看古人畫山水瀑布
    李白的詩「望廬山瀑布」大家再也熟悉不過了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把瀑布的氣勢恢宏描寫得淋漓盡致。
  •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原來李白真的沒騙我們
    最近,受降雨影響,廬山瀑布再現「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景觀。一時引起了熱議。原來李白沒騙我們,原來廬山瀑布遠遠望去真的「遙看瀑布掛前川」,像一條巨大的白練從懸崖直掛到前面的河流上,如此的美。一時間人們紛紛感嘆起詩詞的魅力,大家都紛紛表示原來詩詞是如此的生動美妙。
  • 願將手底三流筆,寫盡人間一等詩.
    願將手底三流筆,寫盡人間一等詩。 秋月夜又見秋香掛滿枝,一窗風過一相思。新蛩軟語忘情後,夜露團清更溼時。  武陵春·隨筆記取晴天雲萬裡,素日掛枝頭,剩落徐風襯筆休,嫌棄讀春秋。如今處處纏雨線,人嘆困成囚,若得閒書解此愁,和酒入清喉。
  • 李白晚年這首小詩,樸實無華,卻更值得一讀
    而李白的詩也多是想像豐富,語言誇張的,比如「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再比如「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或者是比較豪邁奔放,富有浪漫主義氣息,比如「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
  • 千山暮雪源於一對殉情大雁 元好問15歲解讀愛情
    這樣的女孩會不會趕著看地震新聞時,就指著電視裡殘破的山頭說:「親,瞧,山沒峰了,分手吧。」  「老翅」頗有講究  如果戀人這樣保證愛的決心,我真擔心:要是地震呢?要是火星撞地球呢?要是2012呢?元好問同學年紀不大,說話卻一下子戳到致命穴位:雖然不知道如何給愛情下定義,但卻是值得用性命來定價的。
  • 萬裡和風生柳葉,一枝春雪凍梅花,詩山聯海(15)
    詩山聯海(15)曉東詩刊第580期主編:艾曉東審核:指尖花花、冷月聯評:艾曉東灕江山水畫:白雪石本期作者:艾曉東、常寧、雲中峰、冉夏竹、胡必科、墨香、吳觀註:《對聯練習》欄目改名為《詩山聯海》詩山聯海(15)在留言處參與投稿【詩山聯海-序】詩山鑿玉,聯海搖舟,自得其樂,莫問何求。
  • 讀詩|李白杜甫的20歲:宣父猶能畏後生,丈夫未可輕年少
    「飛梯綠雲中」「如上九天遊」等句,與後來的「為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等句氣象相當。受到輕視的李白正是熱血上頭、躊躇滿志的時候,何曾想冷水一盆當頭淋下。於是寫了一首詩回贈李邕,錢財也不要就走了。上李邕唐·李白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裡。假令風歇時下來,猶能簸卻滄溟水。世人見我恆殊調,聞餘大言皆冷笑。
  • 詩·八首丨秋風吹落山前雨,百草枯黃幾朵花
    秋風吹落山前雨,百草枯黃幾朵花。《秋雨》七絕秋雨蕭蕭添晚涼,草藤落寞雁南翔。萋萋蘆葦盈盈淚,遙念伊人片片傷。水闊山高,總是愁難寄。葉猶紅,人已悴。一片悽涼,誰解其中味。別後相思誰與會。孤影寒窗,夜夜難成寐。
  • 杜甫太瘦,李白寫了首詩「譏諷」他,初讀令人捧腹,再讀讓人落淚
    蘇軾最溫暖的一首詩,不僅值得收藏,還應背下來,失意時就想想它在歷史上,很多文人大家也愛與好友開玩笑。其中流傳最廣的莫過於宋代大詞人蘇軾和佛印之間的故事了。傳說,佛印就是被蘇軾騙進寺廟而剃度成為僧人的。佛印性情溫良寬和,也不計較。兩人時常在一起參禪打坐,探討佛理。偶爾也會互相攻擊,寫詩開對方的玩笑。
  • 讀詩的孩子自帶閃光點?詩詞的諸多優勢,爸媽要了解
    閃光點一:就像網絡上視頻中這個女孩子一樣,她會特別的可愛,因為唐詩宋詞所能表現出來的意境是非常美好的,她在讀這些詩的過程當中,也會用自己的方法去表現這樣的意境,這個表現的過程非常吸引人,也非常漂亮。或者說非常吸引其他人在相處的過程當中經常讀唐詩的孩子,他在人群當中特別顯眼,一眼,你就能感覺得出他獨特的氣質,這些是很難培養出來的。有什麼樣的優勢?1,孩子的大腦發育比較快,唐詩宋詞整個唐詩書詞,他在閱讀的過程當中,會讓孩子產生無限的想像,例如疑是銀河落九天,那麼銀河是什麼樣子的?
  • 一個朝代一首詩
    舂穀持作飯,採葵持作羹。 羹飯一時熟,不知貽阿誰? 出門東向望,淚落沾我衣。 兩漢(前202~220),《十五從軍徵》作於兩漢時期,是一首暴露封建社會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的漢代樂府民歌,反映了勞動人民在當時黑暗的兵役制度下的不平和痛苦。
  • 十首描寫菊花的詩詞: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
    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菊花都是盛開在秋天,它們從來不屑與百花爭春,堅強而獨立的開在稀疏的籬笆旁,卻有著別樣的情操意趣,它寧可在枝頭凋謝枯萎而死,也不會被風吹落於地上。這是一首詠物詩,以寒菊象徵詩人忠於故國決不向新朝俯首的氣節,詩人是託物言志。
  • 【用日語讀唐詩】李白——望廬山瀑布
    人民網東京11月17日 日本各地有許多「詩吟會」,他們不僅誦讀日本傳統的和歌、俳句,也包括「漢詩」。「詩」本是中國傳統的文學形式,在傳入日本之後,日本人對其讀音和韻律等進行了二次創作,並廣泛推崇。「漢詩」可以說是日本古代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用日語讀唐詩?聽起來萌萌噠!人民網日本頻道將每期為大家送上一首優美的漢詩,今天這首是李白的《望廬山瀑布》,一起來欣賞吧。
  • 秦觀的這首芍藥詩,為何遭到元好問的譏諷
    在一個陽光明媚的日子裡,下了一場雨之後,他看到這兩種花的動人之處,於是寫了一首詩。《春日》一夕輕雷落萬絲,霽光浮瓦碧參差。有情芍藥含春淚,無力薔薇臥曉枝。詩題叫做春日,因為是在春夏之交,叫春日夏日都可以的。這是七絕,首句用了一個「絲」字,就是指雨,雨像絲線一樣,這是一個非常恰當的比喻。杜甫有詩說「雨腳如麻未斷絕」,這裡卻只能用「絲」,如果用「麻」,那芍藥這麼鮮嫩,這麼文弱,它怎麼能夠承受得了那麼大的衝擊。當然杜甫那是寫的秋雨。
  • 靜下心來讀詩詞,安放疲憊的靈魂,40首詩獻給春天,願你歲月靜好
    讀詩,可以淨化心靈,可以在大自然中放飛自己的靈魂。每當心情煩躁時,讀幾首詩,在詩的意境中感悟生活的真味,可以忘懷得失,感悟人生的多彩與美好。△ 靜下心來,讀一首詩,安放靈魂第一部分:絕句篇天湖寄興庭前嫻自若,何羨檻邊梅。題圖 文/隨宇而安東風驅寂瘴,落日復餘暉。望遠雲生動,看山綠已微。樓堪憑鶴去,楚自有櫻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