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假髮村」 全世界一半假髮的生產基地

2021-01-15 三秦網

屋內的大媽戴上一頂金色假髮,滿是皺紋的手將乳白色發套皺褶的邊角拉直。放學的兒子跑進來,「媽媽,你戴這個好看。」

這是一家位於河南省許昌市建安區靈井鎮小宮村的假髮加工作坊。屋內的床上和沙發上擺滿了五顏六色的假髮。

在許昌靈井鎮,跑計程車的師傅,路邊打牌的大爺,地裡幹活的大媽,他們都驕傲地說,全世界的假髮有一半是許昌人生產的,「米歇爾你知道吧,就是美國前第一夫人,她戴的假髮就是我們這裡的。」

放眼望去,小宮村並沒有什麼特別,青蔥的麥苗,不高的樓房,但推開鐵門卻又是另一番模樣,裝滿頭髮的編織袋佔據院壩,上了歲數的女人們忙著做假髮。

50多道工序製作假髮

楊小靜是小宮人,在她的印象裡,小時候村子裡幾乎家家戶戶都做假髮生意,每家房前屋後,甚至馬路邊都堆滿了頭髮,每天村子裡都像趕集一樣熱鬧,還能看到不同膚色的人進出,說著聽不懂的話。

小宮村村主任陸寶山說,鼎盛時期,小宮全村900多戶村民,有80%的家庭從事頭發生意。

楊小靜從小就跟長輩學習假髮製作,出嫁後,楊小靜和丈夫王少鎖也做起了假髮生意。她家一樓院壩上,塞滿了裝滿頭髮的編織袋。

路邊的編織袋裡裝滿了頭髮。新京報記者付松 攝

3月22日上午,她把編織袋裡的頭髮倒在地上,這些混合著灰塵、泥土的長短不一的頭髮散發出洗髮水的味道。三名男工給地上的頭髮灑水,然後放入機器打散。兩名60多歲的女工,把打散後的頭髮按顏色分揀好,然後一層層放到拉床的底篦上壓實,用鑷子把頭髮一根根拉齊綑紮,再用木拍將頭髮拍打整齊,按長度進行分檔,4英寸長的用2道白線綑紮,稱2檔;6英寸的用3道白線綑紮,稱3檔。

81歲的王發合坐在一張篦子前給頭髮拉檔,分好檔的頭髮被稱為檔發。老人說,他從小跟父母學習做檔發,直到現在還靠做檔發營生。

拉檔講究快和準,稍不留意手就會被篦刃刮破,王發合的手指手背留下多處疤痕,五根手指已經無法伸直,「早些年就這樣了,都是拉檔造成的。」

和小宮村類似,周邊的張橋、尊莊、唐莊、魏莊等村莊也遍布著假髮作坊。村民們利用自家屋子,或者搭一間簡易棚。把收來的頭髮按顏色分揀,然後初加工。

村民正在分揀頭髮。新京報記者付松 攝

初加工後的頭髮,將被送到位於許昌市的假髮企業進行深加工。在魏都區,有一個遠近聞名的假髮一條街,匯集了10多家假髮企業。

與村裡的小作坊不同,工廠車間寬敞明亮,有各種先進的設備。在一間密閉的車間,於志光不停地用白紙將頭髮卷在一根細小的鋁管上,然後用透明膠布固定。同一個動作每天他要重複數百次,換來每月5000多元的收入。

鋁管直徑最小的6毫米,最大的100毫米,於志光根據設計圖紙,使用不同鋁管捲髮,並將其放入定型櫃,經過100多度蒸氣高壓後,就能得到想要的諸如波浪型、捲髮、爆炸式等各種髮型。

女工張豔霞負責的工序是織發。她把乳白色網帽放在假頭模型上,左手將頭髮放在網帽的細縫上面,右手指握住一根筆芯大小的鋼針,極輕極輕地一毫米一毫米將黑色的頭髮鉤在網帽上。

手工織發對織工要求極高,不能少,也不能多,更不能錯,否則就會前功盡棄,推倒重來。「我鉤得最多的一頂假髮,有3萬多針,織了21天才織完。」張豔霞說,這頂假髮最後賣了4萬多元。

一頂假髮從分揀到成品,需要50多道工序。這些由一根根頭髮通過層層加工製成的假髮,從許昌出發,經陸路、水路、空中等運輸方式,抵達全球各地。

在某跨境電商零售平臺,每2秒鐘就有一頂假髮被買走,平均每天全球銷量4萬套,年成交額15億元,在海外成交商品中排名第一。

女工手中的假髮網帽。新京報記者付松 攝

頭髮「搬運工」

許昌的假髮作坊延續了傳統的家庭模式:男主外,女主內。楊小靜在家做假髮,老公王少鎖外出收頭髮。

小宮村收頭髮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清末。據當地老人說,假髮最早是給一些京劇班子做戲服、鬍子這些道具。20世紀初,許昌縣靈井鎮泉店村的白錫和,與外國來華商人合開了發莊「德興義」,開始收購國內的頭髮,賣給德國商人銷往海外,這些頭髮被加工成為假髮,大受歡迎。

小宮村87歲的徐奶奶從10幾歲就學做假髮,直到現在還在做。徐奶奶說,村裡的人最初只是收頭髮,後來德國商人提供木梳、叉子、篦子等工具,並向村裡人傳授頭髮加工技藝,把泡發、髮辮一絲絲扯開、理順,再按不同尺寸分檔扎把,裝箱出口,漸漸成為享譽國內外的檔發集散地,經泉店人加工的假髮,色澤光亮,手感柔軟,耐蝕耐磨,在國際市場上暢銷,被譽為「許泉發」。

兩位女工坐在一堆頭髮前。新京報記者付松 攝

泉店村的李會傑,高中畢業後就騎自行車收頭髮,李會傑說,那個時候人們的頭髮不漂不染,又黑又亮,依照發質的好壞和長短,價格每斤從十幾塊到上千元不等。最值錢的是未成年少女的頭髮,柔軟順滑,用這種頭髮加工成假髮最受歡迎,一斤能賣幾千元。

李會傑說,最早頭發生意集散地就在泉店村,上世紀90年代的時候經常能看到山東、安徽的頭髮販子把收來的頭髮運到村子上,但後來從事這行的人多了,好的頭髮越來越難見到,染髮的人也越來越多,「頭髮越來越難收了」,於是本地人只得到全國各地去收,他晚上趕火車,白天收頭髮,有時出門一個月都回不到家。

再後來,國內的頭髮也不好收了,許昌人就把收頭髮版圖延伸到世界各地,「只要有長頭髮的國家,我們都會去收。」李會傑說,和國內相比,國外的頭髮普遍便宜3-5元。

許昌人的到來,讓國外的很多人嗅到了商機,一批批頭髮販子應運而生。因為宗教信仰,很多國家的女性不能隨意剪髮,知道頭髮能賣錢,她們就用盒子將平日掉落的頭髮從梳子上、地上收集起來,賣給走街串巷的頭髮販子。李會傑去緬甸收頭髮,不用出門,販子就會把收來的頭髮送到酒店來給他。

在最高峰的時候,許昌有2萬人的頭髮收購大軍,他們就像搬運工,每年把世界各地上千噸的頭髮匯聚到許昌的不同村落,加工成假髮賣到世界各地。

工人正在打散頭髮。新京報記者付松 攝

黑人女性的「頭頂時裝」

到了1980年,靠做假髮生意的26歲小宮村青年鄭有全,已經成為人人豔羨的「萬元戶」。但他的傳奇是在上世紀80年代末創辦毛髮廠,掌握了從檔發、色發到工藝發的一整套工藝技術,實現了中國人做真正假髮成品的夢想。2003年7月,他的公司在上海證交所上市,成為「假髮第一股」。

在鄭有全帶動下,村裡很多人紛紛辦廠生產假髮。丁仁河是當地某知名發製品企業總經理,在他看來,許昌的假髮起初並沒有自己的牌子,大家都是靠接美、韓、日等國的訂單,生產出的假髮被他們貼上自己的牌子直接賣給消費者。

藏於村民家中的小作坊。新京報記者付松 攝

為了有屬於自己的品牌,許昌人開始琢磨,他們請來設計師,但具體怎麼做,做什麼款型,大家全然不知,只能靠之前接訂單的圖紙進行模仿。經過幾十年摸索,現在,許昌生產的假髮早已成為時尚潮流。許昌某發製品公司的假髮設計師袁小麗說,現在的生活節奏快,假髮的款型也必須經常更新,而她的靈感,主要依靠國內外各大時尚品牌雜誌、T臺走秀和明星髮型。

美國前第一夫人米歇爾·歐巴馬,還有歌壇天后碧昂絲、美國前國務卿賴斯都曾佩戴來自許昌的假髮。

許昌人從米歇爾身上感受到這種影響力,丁仁河說,當時歐巴馬剛當選美國總統,他們試著推出了一款米歇爾的同款髮型,沒想到,這款被命名為「米歇爾」的假髮出人意料地大賣,連續幾個月都是斷貨狀態,後來他們在非洲註冊了第一夫人(FirstLady)這個品牌,銷量一直也不錯。

在許昌一家規模較大的發製品公司電商部,員工李想發現,海外假髮的款式流行也高度依賴明星,「比如蕾哈娜開一個演唱會,她的同款髮型可能瞬間就會銷售一空。」現在,他們不少產品都是直接以明星來命名,比如蕾哈娜、碧昂絲、LADYGAGA。有時,還要和一些時尚博主籤約,爭取提高自家產品的曝光度。

袁小麗喜歡上網,前段時間,她發現韓國影視女演員宋慧喬的波波頭很火,就根據宋慧喬的髮型設計出多種顏色的假髮。車間的工人們正開足馬力生產,幾天後,這些新款髮型就會出現在國際市場上,成為別人的「頭頂時裝」。

小宮村的楊丹7年前到非洲拓展市場,他說,對於非洲女性來說,假髮象徵著美好,非洲女性喜歡黑長直、大波浪的髮型,但她們天生的自然發,細碎捲曲蓬鬆,根本梳不直,而且還容易脫落。黑人女性若想在造型上有更多的嘗試,假髮就成了首選。

「非洲那邊的女性喜歡假髮,就像我們女孩子喜歡換衣服一樣,遇見什麼新款式,省吃儉用也要買。」楊丹說,「在非洲的很多國家,戀人之間不是送花,而是送假髮」。

瑞塔(Rita)是奈及利亞人,15歲那年,媽媽為她買了來自中國許昌大媽們生產的假髮,她到理髮店將自然發剪到僅剩5釐米長,理髮師再利用鋼針,將假髮編織到自然發上,形成假髮髮辮,整個過程,耗時3個多小時,去參加聚會,朋友們都喜歡她的新髮型。

戴著假髮辮子的瑞塔和孩子們在一起。受訪者供圖

楊丹說,假髮被視為「頭頂時裝」,黑人女性人均擁有3——5頂假髮。新華社曾報導,一位長在貧民窟的女孩,每月大概會花4美元在髮辮上,白領黑人女性每月在頭髮上的花銷大概為15至30美元,有錢人,一個月的假髮花費可以達到500美元。

而瑞塔每個月花在假髮上的錢是2000奈拉(折合人民幣30多元),她喜歡中國的假髮,因為款式新穎時尚,戴著舒服。另外,化纖類的假髮因價格較為便宜,也受到大家歡迎,在舞會、cosplay等現場,經常會看到大家戴著化纖發片和化纖大辮子出現。

許昌市商務局電子商務辦公室主任梁金成說,現在,許昌有240多家企業、30多萬人從事假髮生意,生產品種由最初的一大類十幾種規格,發展到包括人發、化纖發兩大系列,分為直發、曲發、發塊、發套、公仔頭等3000多個,產品遠銷北美、歐盟、非洲、東南亞等地。2018年,以人發、纖發為主的發製品,出口67.29億元。

把工廠「搬」到非洲市場

3月22日,許昌市假髮一條街上,大大小小的制發廠門口都貼著紅色的招工啟事。做了20多年頭發生意的李會傑說,因為缺乏工人,他已經連續幾個月沒接訂單了。雖然市場需求每年都在增長,但假髮這一行現在卻越來越不好做,用工成本和五年前翻了一倍,但還是招不到人,「尤其是年輕人,沒人願意學這門既髒又無趣的工作」。

小宮村村主任陸寶山說,以前村裡可以生產出假髮,生意最好的時候全村900多戶有80%的人都做頭發生意,假髮生產需要過酸處理,後來因為環保問題,家庭作坊現在只能做簡單的初加工,現在村裡最多有一半人還在堅持做,「做頭髮的九成是女性,她們的年紀都在40歲以上。」

劉新龍和妻子做了20年假髮生意,最近去陝西安康收了500公斤頭髮,他請來10名工人,每天整理出20公斤頭髮,這些頭髮需要一個月時間才能加工完,賣給加工廠最多能賺5000元。他感嘆說,做頭髮已經賺不到錢了,工人工資翻了十倍多,10年前請一名工人每天只需要8塊錢,現在最少也得100元。

魏莊村的一個頭髮加工點。新京報記者付松 攝

劉新龍想讓兒子跟自己一起做頭發生意,兒子卻說:「不做,過兩天我就出門打工了。」在他看來,留在家做頭髮看不到希望,大城市才是他們年輕人嚮往的地方。

原材料的成本也在不斷上漲,頭髮越來越難收,「以前一個人一天可以收200公斤,現在只能收20公斤。」李會傑說,頭髮質量也沒以前好,收一斤才能賺一兩毛錢,利潤很低,如果收購時不留意,不但賺不到錢,還會連本錢也賠進去。

國內頭髮難收,而國外的頭髮收購則被直接叫停。2018年12月31日,新版《進口廢物管理目錄》正式施行,進口頭髮被視為「洋垃圾」,「因為缺乏原材料,很多人已經幹不下去了。」李會傑說。

許昌市商務局電子商務辦公室主任梁金成說,假髮市場始終有限,而且現在基本觸碰到天花板了,所以近年來政府在積極引導發製品企業轉型升級。目前,已有多家假髮生產企業不再靠一條腿走路,而是跨行業從事房地產開發、汙水處理、旅遊、酒店等。

已經有許昌的假髮企業把工廠「搬」到非洲市場,「把工廠建在國外,可以減少不少生產成本,還能實現地產地銷。」李會傑說,非洲工人的工資僅為國內五分之一,原材料每斤頭髮也要便宜3到5元。新京報記者了解到,許昌某假髮生產企業因在非洲建立工廠,並把銷售網絡覆蓋到西非、南非、東非、中非等市場,2017年這家公司在非洲市場實現營業收入8.84億元,為5年來最好。

丁仁河的想法是要利用大數據,通過雲服務與國內理髮店合作,通過龐大的理髮店,拓展國內假髮市場。丁仁河說,國內假髮市場每年以30%的速度增長,可以說目前國內市場還是一片處女地。他還提議將假髮一詞改成發妝,「假髮總覺得不好,假的東西嘛,發妝就不一樣了,是一個人頭髮上的裝飾品。」

李會傑則想通過影視明星、網紅等傳統營銷模式,打開國內市場。「這是一個無法估量的市場,不說多,如果每人一年消費一頂假髮,那就是13億頂假髮。」

按照許昌市對發製品產業的振興規劃,未來目標是將許昌建設成為全球最大的發製品產業基地,到2020年,許昌假髮將實現銷售收入500億元、利稅40億元、出口創匯25億美元。

但對於楊小靜來說,只要做假髮還有得賺,她和丈夫都會堅守,因為除了做假髮,他們也沒有別的手藝了。

新京報記者 付松

相關焦點

  • 中國假髮,統治第三世界
    全世界約80%的假髮在中國生產,也就是說老外每買10個,有8個都是「Made inChina」。而僅僅2018年,假髮品類的銷量在南非、奈及利亞等非洲國家以300%的增幅高速增長;在歐洲國家的銷量相較於2017年增長也超過了50%。為什麼中國的假髮賣的那麼好?01.
  • 揭秘加科普!假髮製作的三大成本
    這裡是一個剛開始創業堅決不做無良商家的某寶假髮小店店主,大家如果信得過可以來我的小店逛一逛,名字叫:芳絲假髮(๑•̀ㅂ•́) ✧很多小夥伴好奇,買一頂假髮錢都花在哪裡了?為什麼同樣是真人發假髮,價格高低能差那麼多?那麼今天,小博主就從假髮最核心的成本構成講起,給大家來一個科普加揭秘。
  • 廣州諾誠健華藥品生產基地封頂!
    黃埔給我們帶來的震撼和驚喜總是如此重量級在這裡,我們見證過太多生物醫藥行業的高光時刻我們再一次直擊TA閃耀姿態廣州諾誠健華藥品生產基地封頂國際一流腫瘤藥物將在年內實現投產昨天,廣州諾誠健華藥品生產基地在我區的中新廣州知識城封頂。
  • 15年商業老兵試水電商「一頂假髮」在拼多多年銷 600萬元
    /圖    新電商的崛起、假髮製造企業集聚、廠家希望打開國內市場的需求、政府對直播電商的扶持力度……正讓「假髮之都」許昌,吸引全國各地的年輕人到此來實現創業夢想。    5秒鐘換一頂假髮單親媽媽上演勵志人生    推開許昌市蘭姬假髮電商辦公室的門,被粉絲們稱呼為「許昌小孫儷」的主播塗冰冰正在直播。這位來自四川綿陽的90後主播,還是一位單親媽媽。    今年7月,做生意失敗的塗冰冰轉行成為蘭姬假髮的一名職業主播,這一選擇讓她感到生活有了色彩和奔頭。「高的時候月入萬元吧。」塗冰冰說。
  • 半頭套假髮和全頭假髮、局部假髮片又有什麼區別?
    隨著脫髮現象變得越來越普遍,消費者對於假髮的需求也在增加,但是因為平時接觸假髮較少,所以購買假髮的時候總會遇到一些疑問?全真人頭髮做的一個假髮能用多久?為什麼定製的真人發假髮要比普通假髮貴那麼多?頭髮少戴假髮應該戴什麼樣的假髮?
  • 認識 「假髮」用纖維材料
  • 為什麼歐美國家這麼流行戴假髮?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假髮生產和出口國,據海關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發製品出口總額約36.2億美元,其中歐美國家佔據一半。因文化和禿頂人群造就了歐美龐大假髮需求量,在世界禿頂率榜單中歐洲國家幾乎包攬前十,捷克男性以42.79%的禿頂率名列第一。
  • 靠「造假」致富的村莊——許昌:承包全球一半假髮,年入15億
    而這個其他的辦法,恰好就是——假髮。假髮不僅僅能夠讓自己實現快速增發的目的,也能夠讓自己擁有各種各樣的髮型,還不會傷害自己的真發。因此,假髮,漸漸地走入了人們的視野之中。同時,正是在這一段時間裡面,許昌人對於假髮行業的一整個流程,有了比較深入的了解,為之後的發展奠定了基礎。那時候的韓國可是假髮行業的領軍人物,但出於人力物力以及成本的考量。韓國漸漸地將自己國內的假髮加工產業,轉移到勞動力低廉的中國來。
  • 許昌假髮、平江辣條、雄縣保險套……小城裡都藏著哪些產業?
    把頭上生意做到了全世界先來看個天眼妹比較關心的領域。據說在河南許昌,幾乎三分之一的人都能跟假髮扯上關係。原來,許昌從19世紀開始就有著「假髮之都」的美譽,當地人可以說是把頭上的生意做得風生水起。許昌剛開始做假髮的時候網際網路還沒誕生。據史料記載,在慈禧太后年間,河南許昌泉店有一個叫白錫和的商人,他偶然結識了當時在做假髮生意的德國人亨特,白錫和用德國生產的「飛馬牌」鋼針,換取農戶家中被隨意丟棄的頭髮。
  • 年輕人開始戴假髮!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假髮相關企業同比增長47%
    原標題:年輕人開始戴假髮!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假髮相關企業同比增長47%【 環球網綜合報導】據國家衛健委發布的數據顯示,中國已經有超過2.5億人正飽受脫髮的困擾,平均每6人中就有1人脫髮,大批90後也已經加入到脫髮的陣營中來。
  • 這個多肉基地春色滿園迎來大生產
    眼下,浙江景寧雅景花木青創農場內春色滿園、生機勃勃,400多個品種的多肉,進入到大生產、大繁殖關鍵時期,青創客吳勇也迎來了一年中最繁忙的時候。  這幾天,吳勇天天泡在基地裡,指導工人開展多肉繁殖工作,他告訴記者,多肉繁殖有多種方式,包括葉片繁殖、播種繁殖和切頭繁殖等,眼前工人正在做的就是切頭繁殖,她們首先要把種苗的頂端切掉,移植到已經騰空的苗床上。
  • 翰宇藥業武漢生物醫藥研發生產基地項目落地黃陂區
    翰宇藥業(武漢)公司作為國內領先的多肽藥物研發及生產企業,被列為黃陂區重點考察企業,黃陂區委書記曾晟,區長何建文參加活動。翰宇藥業董事長曾少貴向市委市政府及區委區政府表達了感謝,他表示,翰宇藥業選擇在武漢黃陂投資興業,是因為武漢「九省通衢」的交通地位、高校林立、人才濟濟,更重要的是政府高效的服務意識,這跟深圳特區「小政府大社會」的環境是非常契合的。
  • 許家印視察恆大汽車基地:未來每分鐘生產一輛車
    今日,許家印視察恆大汽車生產基地的新聞節目視頻在網上刷屏,恆大汽車位於上海和廣州的生產基地首次出現在網友的視界中。視頻中許老闆顯得很高興,稱又回到了28年前當車間主任時的感覺。恆大表示,兩大基地按照工業4.0標準建設的,裝配智慧機器人2545臺,全面達產後可以做到每分鐘生產一輛車。據介紹,衝壓車間採用德國舒勒的衝壓裝備,車身車間採用的是德國庫卡和日本發那科裝備,而塗裝車間採用的是德國杜爾生產線,可實現全自動噴漆、塗膠,並引入橫置烘爐、快速換色等技術。
  • ...女孩不做美國櫃姐回國當主播,速賣通上賣中國假髮1小時掙3000美金
    劉強測算過,在一場直播中她的最快手速是一分鐘換了20頂假髮,平均不到3秒一頂,直逼李佳琦塗口紅的速度。這個出生於中國假髮之都河南許昌的92年女孩,原本在美國線下專櫃做櫃姐,把中國假髮產品賣給外國人。全世界約80%的假髮在中國生產。得益於中國完整的假髮供應鏈,中國假髮已成為外國消費者的剛需。在速賣通平臺上,平均每2秒鐘就有一頂假髮被買走,假髮類產品年銷售額高達數十億元。然而3月以來受到疫情影響,海外線下商超紛紛關門。
  • 被中國市場冷落的假髮,是非洲的剛需,有「黑黃金」之稱
    中國的假髮在這裡,被譽為「黑黃金」,有不少非洲留學生甚至做起量假髮代購的生意,月入進萬。中國的假髮產業現狀中國有名的假髮產地,是河南許昌,這裡有近5000家假髮生產企業,在這裡生產出的假髮,佔全球假髮近50%的份額。
  • 河南90後女孩不做美國櫃姐回國當主播,速賣通上賣中國假髮1小時掙...
    劉強測算過,在一場直播中她的最快手速是一分鐘換了20頂假髮,平均不到3秒一頂,直逼李佳琦塗口紅的速度。這個出生於中國假髮之都河南許昌的92年女孩,原本在美國線下專櫃做櫃姐,把中國假髮產品賣給外國人。
  • 今天,百事公司在廣東的首家食品生產基地宣布動工
    12月18日,百事食品廣東生產基地(簡稱「百事廣東佛山工廠」)開工儀式在廣東佛山市南海區丹灶鎮舉行,該工廠總投資5億元,預計在2022年9月正式投產,建成後年產能將達到2.5萬噸。這是百事公司在華南建立的第一家食品工廠,也是百事公司根據市場需求的變化在華持續投資的又一個裡程碑。
  • 探訪全球最大的紫外線吸收劑生產基地→
    全球最大的紫外線吸收劑生產基地在哪?你知道嗎~今天帶你探訪全球最大的紫外線吸收劑生產基地——宜都市華陽化工有限責任公司防曬是一種必備的生活技巧,尤其是在豔陽高照的季節,防曬霜就成為人們外出時的親密伴侶。而紫外線吸收劑就是防曬霜產品的「秘密武器」,它能夠有效保護皮膚不受傷害。
  • 神奇假髮:一家神奇的假髮企業
    2015中國發博會CIHF2015年9月23日-25日,中國發博會登陸上海跨國採購會展中心,全面展示美發、假髮 「58同城,一家神奇的網站」,借用一下這個當下頗具傳播力的廣告宣傳語,「神奇假髮,一家神奇的假髮企業」。神奇假髮有限公司(下稱「神奇假髮」)實力雄厚卻鮮有人知,從業經驗豐富卻相當低調。源自臺灣 堪稱美發與假髮界雙雄 早在20世紀60年代初,該公司負責人創立了七股發品工藝行,從事美發行業,經過精心經營,在臺灣享負盛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