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斤蓮霧賣到100元!
這不是謊言。但是,海南農民的蓮霧賣不出這個價錢。
「海南那麼好的光熱條件,那麼獨特的資源,農業發展卻遠不如臺灣。」省政協委員潘成立直言,近年來,海南農業雖然發展較快,特別是熱帶高效經濟作物、冬季瓜菜種植面積近年大幅增加,但真正有特色的、深加工、標準化、精細化農產品少,農產品附加值低,「海南農業規模化、品牌化之路還很長。」
如何破解海南現代農業發展瓶頸?在省政協六屆二次會議上,民革海南省委建議,借鑑引入臺灣等地發展精緻農業經驗,在海南發展精緻農業,在國際農產品市場競爭中打響海南熱帶農產品的品牌,促進農戶和企業增收。
所謂精緻農業,它是依託農業傳統技術和科技進步,以生產高品質、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農產品為目標,以特色化布局、標準化生產、精細化管理、產業化經營為主要抓手,從而實現高質量、高效益、高水平的一個農業生產全過程。臺灣從1990年代開始加強對精緻農業的扶持,短短20多年精緻農業在全島開花,通過合作社等農業合作組織載體,使眾多「小農生產」變身「大農生產」。
原臺南縣副縣長、現海南古色農業公司董事長林文定認為,從一般農業到休閒農業中間要經過精緻農業,精緻農業才是整個農業發展靈魂,機械化、質與量的提高、農產品加工又是精緻農業的三個發展階段。
「海南精緻農業還處於起步階段,主要還是以大宗作物的粗放經營為主,精細化不足。」在林文定看來,海南目前還處在傳統農業階段,直接做休閒農業不太現實。
民革海南省委建議,省委、省政府將精緻農業作為海南國際旅遊島熱帶高效農業基地建設的戰略目標,充分利用國家給予海南的農業土地政策,整合資源,改變現有傳統農業發展模式。同時,出臺政府層面上的一些措施,比如重獎農業專業能手,重點發揮農業協會作用,重點改變粗放型家庭小農模式,加強金融扶持,增加政府補貼。
近年來,農業成為臺商在海南的主要投資領域,海南的臺資農業企業已達500多家。民革海南省委建議,發揮臺商示範引導作用,制定優惠政策,對發展精緻農業的臺資企業加以重點扶持,使其壯大成為我省精緻農業發展的「領頭軍」。
發展精緻農業,離不開園區建設。民革海南省委建議,設立農業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給予政策扶持,劃定一定的範圍和重點,匯聚人才,集中發展農業高新科技產業。實行政府出資租地,農業科技人才無償承包、政府資助扶持創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