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很多錯覺解釋為左右半腦的使用不同,是營銷者願意做的事,也是大伙兒願意相信的事情。究其原因,在於大腦太神秘了,它操縱著你所有的行為,而你對它卻一無所知,你不得不用套用簡單理論假裝洞悉了這一切。
「知道」(nz_zhidao)告訴你,左右腦究竟有什麼秘密。(資料圖/圖)
朋友圈瘋狂傳播的「左腦還是右腦」又被不懷好意的程序猿們盯上了,幾次填寫相同的答案,卻得到不同的結果。一分析,原來有隨機數,這意味著你打開頁面的那一剎那,結果就已經隨機生成了。
又被騙了!
心理學家指出,這是一種巴納姆效應。這是1948年由心理學家伯特倫·福勒通過試驗證明的一種心理學現象,其認為每個人都會很容易相信一個籠統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別適合他。即使這種描述十分空洞,仍然認為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哪怕自己根本不是這種人。
情況差不多如此吧。比如左腦11歲右腦33歲的人被形容為,「這樣的你十分優秀,但有時也讓人心疼」;左腦30歲、右腦49歲形容語是,「感覺是個了不起的人吶」;左腦46,右腦19歲,「不得不說,這樣的你很棒啊」……
所以,朋友圈每張截圖的真實聲音其實是—「不要這樣吹捧我,我其實沒有你想的那麼好啦。」在佔卜、星座、性格等各式各樣測試中,這一幕真的很熟悉誒。
這不是你第一次被騙,也很可能不是最後一次。尤其是關於大腦這種「玄之又玄」的東西,歷史已經證明,大家已經在上面栽了跟多跟頭,而且是不吸取經驗地繼續栽跟頭。
舉幾個例子:不久前火遍英國的「白金還是藍黑」的裙子問題,明明只是個典型的視覺錯覺問題,竟然被某些營銷號硬生生解釋為左右腦;網上還流行一個舞女轉動的順序測試,據說是耶魯大學耗時5年的研究成果,但實際上是網頁設計師茅原伸幸在2003年設計出的「旋轉舞者」影像。
著名的舞女形象。
(如果你用手指以和你看見的舞者運動的方向相反的方向畫圈,一會兒就會看見舞者向反方向旋轉。)
把很多錯覺解釋為左右半腦的使用不同,是營銷者願意做的事,也是大伙兒願意相信的事情。究其原因,在於大腦太神秘了,它操縱著你所有的行為,而你對它卻一無所知,你不得不用套用簡單理論假裝洞悉了這一切。
對腦科學的理解有三大騙局:人的大腦利用率只有不到十分之一(實際上利用率很高),腦細胞不能再生(部分腦細胞可以再生),最後就是左右半腦分工明確。這些說法是如此朗朗上口,口耳相傳中,人們對此深信不疑。
科學地說,左右腦是有分工的,但沒有我們想像得那麼懸殊和明確。
該理論大約來自1961年的」裂腦」實驗。美國心理生物學家羅傑·斯佩裡發現,大腦兩半球在機能上有分工,左半球感受並控制右邊的身體,右半球感受並控制左邊的身體,並提出左腦對數字文字的識別、認知、記憶要比右腦好一些,而右腦在圖像圖形處理上,則要優於左腦一些。
(資料圖/圖)
斯佩裡本人因此獲得了1981年的諾貝爾生理學獎或醫學獎。就在當年,斯佩裡在諾貝爾獎演講中說:「關於認識模式的左——右兩分法只是一種很易放肆無羈的觀念。在正常狀態中,兩半球看來是緊密地結合得如同一個單位而進行工作的,而不是一個開動著另一個閒置著。所有這些問題中還有許多有待於解決。甚至關於不同的左右認識模型的這個主要觀念仍處於挑戰之下。」
這可以說是史上被質疑最多的諾貝爾獎神經科學工作,有很多工作都在討論斯佩裡提出的觀點是否正確。比如同樣有人使用分裂腦的病人作為研究對象,卻發現與諾貝爾獎得獎論文不一樣的結果。
而在本世紀初,人們發現,其實在完成語言、邏輯思維等任務的時候左右腦都會參與,而左腦對細節更加關注,右腦則更看重大局。部分研究更是直接懟了回去,如2013年發表在SCAN上的文章(Aziz-Zadeh, Lisa, Sook-Lei Liew, and Francesco Dandeka, 2013)就發現,其實在做視覺創造力工作時,左腦更激活。
簡言之,目前被明確認為的一點是,左右腦分工更像是處理方式上的不同,而不是功能上的不同。在很多底層處理方式(比如揮手、走路)上,左右腦可能有差異分工,但在許多稍微複雜一些的處理行為上,必須左右腦協同。
針對「裂腦人」得出不一樣的分析結果(資料圖/圖)
「左半球控制右手、右半球控制左手」,這個極盡簡化的表述像魔咒一樣席捲了大眾心智。很快,它演化成為更加通俗淺顯的「左腦負責語言,右腦負責圖形」,並使人們相信,左右腦分別負責人體不同的功能,管理不同的區域,各司其職,互不相干。
但誠如日本神經心理學家八田武志所言:「對於這些有關左腦和右腦功能的說法,我們只能說這是一種謊言,是那些不從事研究而專門介紹別人的研究成果的人製造出來的一種假象,從事神經心理學研究的專家從未這麼說過。」
左右腦的功能差異是相對的,它們以不同的信息處理水平相互聯繫、協同活動,不管什麼科目,既與左腦有關,也與右腦有關,有三點需要注意。
首先,不要迷信所謂的「右腦功能」。總有人相信一些大師都是「右腦型人才」,比如愛因斯坦,但發表在《柳葉刀》上的論文發現,愛因斯坦的左頂葉比常人要大,而頂葉這片腦區主管著視覺空間認知、數學能力和運動想像能力。這說明,愛因斯坦異於常人的主要是左腦,而不是傳聞中的右腦。
其次,不要迷信亂七八糟的「右腦測試」。研究表明,儘管右腦控制左手,但也不是所有的左撇子都是右腦佔主導,有統計甚至說,不到20%的左撇子是右腦型。因此,不要相信看圖或者做題就能測試出你的主導腦,這要通過科學的腦掃描和腦測驗才能確定的。
最後,更不要迷信商家鼓吹的「右腦開發」。左右腦只是底層處理方式的不同,有些人竟然倒推出「右腦是創造的源泉」 「右腦開發是一場教育革命,一場開發創造力的革命」,因此刻意用強迫用左手吃飯,用左手拿筆,謂之「左利右腦」,也真是令人嘆服的腦洞了!
這邏輯太有市場了。前不久新華社調查了一家「腦立方」的教育機構,號稱能短短幾天時間「開發」孩子右腦,提高學習潛能,甚至做到「蒙眼辨色」「七天成詩人」「過目不忘」,16天就收費6.8萬,家長們還怕報不上名呢。
朋友圈的熟人社交屬性,有助於高效完成「編碼、傳播、解碼、分享」的傳播過程;從眾心理之下,害怕落伍,不少人為了表現得合群,會加入朋友圈裡的各種熱門「活動」。除此,各種測試給出的結論,往往是各種正向形容詞的堆砌,分享這一測試結果,實際上也是一種含蓄的自我表揚,這迎合了人們的虛榮心理。
點擊藍字標題,即可閱讀《左右腦測試是假的,你為什麼輕易上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