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文圈昨天發生了一件大事。
8月31日,國家圖書館與閱文集團共同召開「珍藏時代經典 悅享網絡文學」發布會,正式宣布達成戰略合作。會上,閱文集團掛牌成為國家圖書館第二家網際網路信息戰略保存基地,同時,來自閱文平臺的百部網文佳作被典藏入館。
對於這條新聞,大眾給予了兩種截然不同的評價:一種聲音認為「資本永不眠」,閱文開出了一個「讓人無法拒絕」的價格,人民幣玩家賽高;另一種聲音認為這是網絡文學主流化進程的巨大勝利,是網文發展的歷史新拐點,是網文屬不屬於文學的蓋棺定論。
那麼,兩種說法孰對孰錯呢?
在動漫經濟學看來,這兩種說法都有點自說自話,純粹站在自己角度看問題。
事實上,這件事本身並不稀奇,4月19日,國家圖書館網際網路信息戰略保存項目的首個合作夥伴是新浪,新浪網發布的新聞和微博上公開發布的博文,都將被網際網路信息戰略保存基地保存。意思是,你在微博上打卡的美食、扮鬼臉的醜照、和前男友的合影,都被當作時代的信息收錄其中了。所以,國家圖書館網際網路信息戰略保存項目的意義在於大而全,即記錄時代的全貌。
(沒錯,你在微博轉發抽獎的信息也被收錄進國圖這個系統了)
在這方面,我們的傳統文學是有缺失的。中國文學下沉,主要靠社會上層下鄉,或者勞動人民中的佼佼者再教育來完成的,前者代表賽珍珠,後者是莫言。但在當下,他們或故去或老了,同時脫離群眾太久了。
現在,中國最廣大的鄉村、小鎮、縣城人民最愛讀什麼?肯定不是《長江文藝》、《收穫》、莫言,而是網文啊。
因此,國家圖書館需要把新的文化產品納入進來,這種接納本身也是一種傾聽。正如當下的我們去讀四五百年前的《封神演義》,能夠清楚地知曉當時市井階層的世界觀是怎麼樣的——武王伐紂贏了,為什麼沒有贏者通吃,反倒周朝和商朝雙方人員都封了神?因為中國古代人民信奉天命。
知乎網友上官竹曾寫道:都說女媧是為了一時之忿派軒轅墳三妖下界禍亂成湯江山,不顧生靈塗炭——可實際上女媧娘娘貴為三界之母,被紂王公然寫詩調戲了,卻也只能「知紂王尚有二十八年氣運,不可造次,暫回行宮,心中不悅」——除了放三隻小妖下界,她什麼也幹不了!
紂王再怎麼調戲女媧,該他二十八年氣運,終究一年不多,一年不少。
反過來,紂王再怎麼「聰明智慧(封神原話)」,成湯享國六百年,氣數已盡,也是多一年不能。
這就是市井文學本身的重要性。通過解讀《封神演義》,我們可以知曉四五百年前的勞動人民相信什麼,精神面貌,社會經濟對於文學進程演變的作用——它本身就是這個時代的一手史料,通過解讀最通俗的文字本身。國家圖書館是有責任去做下沉文化的收集工作的,把最大多數中國人的精神面貌歸納為數據,從陽春白雪到下裡巴人收藏其中,這才是數據化應該做的事。
同理,網絡文學就是我們這個時代的《封神演義》。當《鬥破蒼穹》中蕭炎喊出「莫欺少年窮」的時候,讀者們是真的相信逆襲的存在的——當時的中國尚處於高速發展期,網際網路紅利剛剛崛起,阿里、騰訊的上市催生了一大批千萬富翁,創業者們聚在咖啡館裡,他們都相信自己能夠跨越階層。這種社會基礎,才是網絡文學興盛、特定創作題材迭代的原因。
此次收錄的100本網文作品,未必是部部精品,但大都是代表了時代聲音的作品。
唯一缺陷的是這種聲音在篩選上還存在一些滯後性,比如現在流行的「贅婿文」,以及代表人物龍王,極少收錄。贅婿文流行的背後,是社會階層固化的隱憂——不論是當豪門的上門女婿,還是醫師、戰神、總裁的財富積累,主角打臉的財富和權勢都來自於繼承而非個體奮鬥。在網文的世界裡,時代的變遷也在悄然發生,變得或許比一般文學更快。
網絡文學承擔了自己的歷史責任,也做出了記錄市井審美變遷的工作,自然也值得被收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