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有12個「鐵帽子王」,可為啥慈禧偏看重醇親王家的兩個兒子?

2020-12-13 騰訊網

看《我的前半生》,了解清朝故事!我們本文來給各位讀者聊一下溥儀的自傳——《我的前半生》!

眾所周知,清朝一共有12位「鐵帽子王」,其中有8位是清朝在建立之初立下功勳的皇室成員,分別是:

禮親王代善、鄭親王濟爾哈朗、睿親王多爾袞、豫親王多鐸、肅親王豪格、莊親王碩塞、克勤郡王嶽託和順承郡王勒克德渾。

由於他們戰功卓著,故而才獲得世襲罔替的永久封爵,同時還享有太廟的殊榮。

至於其他4位,則屬於典型的「恩封」,也就是在清朝中後期受到皇帝冊封的,他們分別是:

怡親王胤祥、恭親王奕訢、醇親王奕

、慶親王奕劻。

其中除了怡親王胤祥是雍正年間授封的之外,其餘三位都是在清朝後期,即鹹豐朝後才逐一授封的。

清朝的「鐵帽子王」,地位很高,享有的特權也更多!首先來說,他們的爵位世襲罔替,傳到後代也不降爵;其次,每年還能領到朝廷的一大筆錢(歲俸銀一萬兩,祿米一萬斛);此外,朝廷還會賞給他們一座世襲罔替的「鐵帽子王府」。

所以由此可見,朝廷對於這些鐵帽子王的關注程度還是非常之高的。

那既然這樣,為何慈禧太后在給大清朝選皇帝的時候,只看中醇親王家的兩個孩子呢?

我們知道,鹹豐皇帝去世後,由懿貴妃的兒子載淳繼位,也就是後來的同治皇帝,母以子貴,懿貴妃也因此被冊封為太后,上尊號為「慈禧」。

但很不幸的是,同治皇帝在十九歲的時候就病逝了,由於其膝下無子,因此只能在那些親王中選擇。

而最後我們也都知道了,慈禧太后先是選了醇親王奕譞的第二子載湉當皇帝,也就是後來我們熟知的光緒皇帝。等到光緒去世之後,慈禧太后又在彌留之際下令將年僅三歲的溥儀(奕譞之孫,醇親王載灃之子)送進了宮,登基當皇帝,即後來的宣統皇帝!

一個親王家,連續出兩個皇帝,這樣的事在歷史上的確是少見的。更重要的是,這兩個皇帝還只是叔侄關係,而不是父子關係。這究竟是為何呢?原因有二!

第一,醇親王奕譞幫助慈禧奪權

奕譞的生母是道光皇帝的莊順皇貴妃烏雅氏,跟鹹豐皇帝是同父異母的兄弟。不過奕譞除了在10歲時鹹豐登基後被冊封為「醇郡王」之外,此後就沒得到什麼實質性的恩典了。

但是在鹹豐死後的那半年間,他卻數次被封,比如什么正黃旗漢軍都統、御前大臣等等,而這一年,奕譞才21歲。

同治三年的時候,奕譞被賜以「加親王銜」的榮譽,在同治十一年正式被授予親王。等到他的兒子載湉繼位之後,他便被賜予親王「世襲罔替」,成為了清朝名副其實的鐵帽子王。

而奕譞之所以會得到這些殊榮,主要是因為他在辛酉政變中,幫助慈禧禧捉拿了肅順,將大權從「顧命八大臣」手中給奪了回來。正因如此,奕譞才得到了慈禧給予的這些殊榮。

第二,醇親王老婆的後臺大

醇親王一共有四個老婆,其中大老婆便是慈禧太后的妹妹——

葉赫那拉·婉貞

。早年因選秀失敗,而指配給醇親王奕譞做嫡福晉。

因此在慈禧掌權之後,自然要特別關照妹妹一家。不過慈禧的妹妹卻是個苦命人,與奕譞一共育有四子一女,但除了第二子載湉當了皇帝之外,其餘四個孩子都相繼夭折了。備受打擊的她,不久便病逝了!

慈禧對醇親王一家,有一種莫名的情愫,雖說她與當時恭親王奕訢的關係要好,但當她真正掌權之後,奕訢的地位就一日不如一日了,等到光緒繼位之後,奕訢數次失寵,地位江河日下。

總的來說,奕譞一家之所以會受到慈禧太后的如此看重,除了奕譞早年間幫助慈禧奪權之外,跟她的妹妹也有著很大的關係。當然了,這也是慈禧權力欲望的表現,她想將清朝掌控在自家人手中。

但不管怎麼說,醇親王一家在晚清時期,還算是比較風光的。

就像溥儀在其著作《我的前半生》中說的那樣:

「我在醇王府裡看見過祖父留下不少親筆寫的格言家訓,有對聯,有條幅,掛在各個兒孫的房中,有一副對聯是:『福祿重重增福祿,恩光輩輩受恩光』」。

因此僅從這一條來看,奕譞對其還是很滿意的,而這也說明了,當時他備受朝廷恩典,地位極高。

綜上所述便是我們本文的全部內容了,其實關於這樣的故事在溥儀的著作《我的前半生》中還有很多。如果你想了解晚清這段歷史的話,這本書就是非常好的參考資料。

相關焦點

  • 清朝八大鐵帽子王,他是其中一支的始祖,兒子孫子皆皇帝
    清朝時期王爺封號那麼多,全都放在一起未免讓人分不清。可是奕譞這個醇親王的封號卻很有分量,不是哪一個王爺想要就能得到的。而這又涉及到了清朝的一個著名的封爵制度,那就是鐵帽子王。鐵帽子王的鐵,含有鐵飯碗的意思。在地位待遇優於一般王爺的同時,他最大的不同就是可以世襲罔替。
  • 清朝最後一位鐵帽子王——亦劻的人生
    清朝入關之後,曾經降清的漢臣有功勞大的都分封王爵。然而自康熙三藩之亂被平定之後,異姓不王已經成為默認的規則。能封王的都是愛新覺羅家的子弟,生來天王貴胄。 一般的王爵其實也不是最尊貴的,爵位中最牛的當屬鐵帽子王。清朝王爵承襲,幾乎都是降爵襲封。比如說父親是親王,兒子繼承爵位的時候就比親王低。
  • 雍正封胤祥為鐵帽子王,子孫世襲罔替的權力,為何被慈禧給廢了
    但是鐵帽子王就不同了,這玩意兒就是個萬金油,你是鐵帽子王,那麼你的世代子孫都能繼承鐵帽子王的爵位,這就是世襲罔替,永不降級的特殊待遇。因此不知道有多少王爺們,他們爭取不到皇位以後,就想著爭取一個鐵帽子王噹噹。不過很可惜,整個大清朝,只有12位鐵帽子王。
  • 老照片:這是清朝光緒皇帝的出生地,這是百年前的醇親王府
    這是1888年(清光緒十四年)外國人鏡頭下清朝醇親王的府邸,這個應該是太平湖東裡的醇親王府也就是俗稱的醇親王南府,因為1889年,醇親王才遷府至後海北岸,即今醇親王府北府。通過這些百年前的老照片,帶大家去看看當時清朝王爺府邸真實的樣子。那個騎白馬的就是當時的醇親王愛新覺羅·奕譞,他是清光緒皇帝的生父。
  • 清朝最後一位「鐵帽子王」的晚景與後事
    清朝的鐵帽子王是指世襲罔替的王爵,它源於清朝的封爵制度,鐵帽子王比一般的親王享有更優厚的待遇和特權。清朝共有12位承襲爵位無需降等的"鐵帽子王",其中八位是在清朝開國之初立下戰功的皇親宗室,因為他們功勳卓絕,所以獲得世襲罔替的永久封爵,同時還享有配饗太廟的殊榮。另外四位屬於恩封,他們是因在清朝中後期穩固江山中立功而受封的。
  • 清太祖嫡子代善:清朝鐵帽子王之首,八大鐵帽子王他家佔三個
    一般情況下,恩封的爵位屬於世襲遞降,降到輔國將軍為止,而功封的爵位則屬於世襲罔替,意思就是不會逐層往下降級,而且從字面上我們也能看出其中功封的爵位是最有實權、最有地位的,因此這個爵位的王爵也被稱為「鐵帽子王」,但這個「鐵帽子王」究竟是什麼意思,又有哪些人獲得呢?
  • 世襲罔替的清朝「鐵帽子王」都是誰?有歷經百餘年,也有一代而終
    在清朝的開國史上,有八位赫赫有名的王爺,他們不僅是皇帝的嫡系子孫,而且都曾對清朝開基創業或統一全國立有大功,所以並非像其他封為王爵的皇子皇孫那樣,後代每繼承一次,爵位就要降一個等級,而是無論承襲多少代,爵位永遠不降,封建社會時稱為「世襲罔替」,民間則俗稱為「鐵帽子王」,意思是他們的王冠永遠不會被換掉。
  • 溥儀退位時,大清朝最尊貴的12家鐵帽子王,為何沒有人出來反對?
    清朝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國家,在整個大清朝曾經出現過很多創造性的制度,比如密折專奏、軍機處、議罪銀等等,都對封建王朝的發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同時作為一個少數民族政權,大清朝在分封制度也有不同的地方,這裡面最為人所樂道的,就要說大清的「鐵帽子王」制度了。
  • 位高權重的鐵帽子王,整個清朝僅12位,一言不合就能被賜死?
    我們經常可以在歷史劇中看到這樣的場景,那些皇室宗親們因為某事件立了功被封王封爵,這裡的王爵也就是後來清朝的「鐵帽子王」。這些「鐵帽子王」大都是有了功績之後得到了皇上的恩典,在封王之後後代便可以衣食無憂了,甚至可以說他們就算是犯錯也不會得到很重的懲罰,這也是被稱作鐵帽子的重要原因。
  • 道光的三個兒子,鹹豐、恭親王、醇親王誰是最大的贏家
    清朝的王爺有很多,有的有權勢、有的會打仗,但今天我說這位卻很特殊。他位高權重,兒子、侄子、孫子都是皇帝,但他本人卻是一個十足的糊塗蟲,馬屁精。在中法戰爭期間他就屢犯錯誤,到了甲午戰爭前夕他甚至為了討好慈禧,不惜挪用海軍軍費來為她修園子(頤和園)。這位王爺就是醇親王奕譞。
  • 清朝「鐵帽子王」已經消失,英國公爵也所剩無幾,爵位會消失嗎?
    我們都知道清王朝的鐵帽子,其實還有鐵帽子王,雖然聽這個名字挺奇怪的,但是鐵帽子王這個頭銜還是非常厲害的,這個頭銜和英國的爵位相當,整個王室為數不多,並且如果父親是那麼兒子也是,一代傳一代繼續下去。鐵帽子在清朝非常稀缺,只有十二頂。那這十二頂帽子都給誰了呢?
  • 清朝鐵帽子王,看似硬核,其實一點也不「鐵」,經常「生鏽」
    ▲親王佩刀所以,後代如果不努力,單靠祖上的封蔭在清朝是沒有前途的。不過,清朝的鐵帽子王是個例外,鐵帽子王的襲爵方式是世襲罔替,無需降等!在清朝大公司剛註冊的時候,只晉升了八位鐵帽子王,清朝中後期又恩封了四位。整個清朝一共才十二位。從分布上看,和碩親王獲得這一榮譽的概率最大,佔有十個席位。另外兩個是多羅郡王。
  • 清朝八大鐵帽子王你都知道是誰嗎?
    滿洲人有一個世襲的傳統,後輩人可以靠著祖上留下的戰功進行做官。而滿洲的這種世襲制度是每一代繼承就會在原有的基礎上降一級,可是清朝有八個人他們的爵位無論世襲多少代爵位等級不會發生任何變化。人們常常把這樣的爵位稱為鐵帽子。第一位:禮親王代善和碩禮烈親王代善。
  • 十三阿哥胤祥備受雍正器重,成為鐵帽子王,他的後代混的如何?
    愛新覺羅·胤祥是清朝十二個鐵帽子王之一,也是清朝首個恩封的鐵帽子王,在此之前鐵帽子王必須由軍功取得,胤祥則因輔佐雍正治國而破例晉封鐵帽子王。早在雍正繼位的第二天,雍正便任命四位總理事務大臣,胤祥便是其中之一,並且當天就晉升胤祥為和碩怡親王。
  • 怡親王胤祥的無奈:自己耗盡心血換來的鐵帽子王,卻險被後世子孫葬送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乾隆皇帝借著為多爾袞進行「平反」的機會,正式確定清朝的「鐵帽子王」制度,並就此釐定了九個「鐵帽子王」的封號與家族世系,分別是代善家族的禮親王世系、濟爾哈朗家族的鄭親王世系、多爾袞家族的睿親王世系、多鐸家族的豫親王世系、豪格家族的肅親王世系、碩塞家族的莊親王世系、嶽託家族的克勤郡王世系、勒克德渾家族的順承郡王世系以及胤祥家族的怡親王世系
  • 清朝四大貝勒,一個是鐵帽子王,兩個下場悽慘,最牛的是他
    大家都知道清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大一統的封建王朝,同時也是一個由少數民族建立王朝。在清朝的前身後金政權,不像中原王朝皇帝獨尊,它們還保留著原始民主,就是有威望和地位的人共議國政。清太祖努爾哈赤當時就設了四個貝勒,即大貝勒代善(他的二兒子)、二貝勒阿敏(他的侄子)、三貝勒莽古爾泰(他的五兒子)、四貝勒皇太極(他的八兒子)。當時這四大貝勒共同主持朝政,權力和地位是同等的,被稱為四大貝勒時期。但是努爾哈赤死後,這四大貝勒的命運卻迥然不同。大貝勒代善。代善在努爾哈赤死後,雖然他在兄弟們當中排行最前,但是因為他以前的過錯,很早就被父親努爾哈赤排除在繼承人之外了。
  • 清朝「鐵帽子王」到底鐵不鐵?說相聲的于謙是世襲什麼帽子王?
    導讀影視作品中,我們常看到所謂的「鐵帽子王」手握重兵,位高權重!但你清楚清代」鐵帽子王」的歷史意義嗎?」鐵帽子」到底是鐵不鐵?正文「鐵帽子王」其實是一種俗稱,是清代專指可以世襲罔替、永不降級的親王、郡王宗室爵位。
  • 老照片:清朝王爺與福晉,格格與蒙古親王額駙,古代全家福
    博多勒噶臺親王阿穆爾靈圭和其福晉。這位親王在清朝末期思想非常進步,不僅支持修鐵路,甚至開辦了公司,圖中與其福晉甚為相配。清末攝政王載灃和福晉瓜爾佳氏幼蘭。福晉是軍機大臣榮祿之女,載灃的嫡福晉。載灃在慈禧太后去世前被封為攝政王,兒子溥儀也成為中國最後第一個皇帝,清朝從入關起有攝政王多爾袞開頭,滅亡時有攝政王攝政,真是成也攝政王,敗也攝政王。醇親王奕譞和福晉葉赫那拉婉貞,婉貞是慈禧太后的親生妹妹,同時也是光緒皇帝的親生母親。郡王銜貝勒載洵一家人,前排就是載洵和他的王妃妻子,載洵旁邊是他的兒子,王妃旁邊是兒媳,在載洵後面的是王府的格格。
  • 清朝最高榮譽的鐵帽子王、三眼花翎究竟是什麼?誰擁有這個榮譽?
    而清朝時期最高榮譽的「鐵帽子王」和「三眼花翎」相信大家也經常在評書或者是電視劇電影中聽說過,那麼這兩個代表清朝最高榮譽的爵位究竟有什麼特殊之處?誰能夠獲得這種榮譽呢?張居正鐵帽子王話說回來,今天我們只講清朝的「鐵帽子王」和「三眼花翎」這兩個爵位,「鐵帽子王」是清朝世襲的王爵,而「三眼花翎」其實並不是一個爵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