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我的前半生》,了解清朝故事!我們本文來給各位讀者聊一下溥儀的自傳——《我的前半生》!
眾所周知,清朝一共有12位「鐵帽子王」,其中有8位是清朝在建立之初立下功勳的皇室成員,分別是:
禮親王代善、鄭親王濟爾哈朗、睿親王多爾袞、豫親王多鐸、肅親王豪格、莊親王碩塞、克勤郡王嶽託和順承郡王勒克德渾。
由於他們戰功卓著,故而才獲得世襲罔替的永久封爵,同時還享有太廟的殊榮。
至於其他4位,則屬於典型的「恩封」,也就是在清朝中後期受到皇帝冊封的,他們分別是:
怡親王胤祥、恭親王奕訢、醇親王奕
譞
、慶親王奕劻。
其中除了怡親王胤祥是雍正年間授封的之外,其餘三位都是在清朝後期,即鹹豐朝後才逐一授封的。
清朝的「鐵帽子王」,地位很高,享有的特權也更多!首先來說,他們的爵位世襲罔替,傳到後代也不降爵;其次,每年還能領到朝廷的一大筆錢(歲俸銀一萬兩,祿米一萬斛);此外,朝廷還會賞給他們一座世襲罔替的「鐵帽子王府」。
所以由此可見,朝廷對於這些鐵帽子王的關注程度還是非常之高的。
那既然這樣,為何慈禧太后在給大清朝選皇帝的時候,只看中醇親王家的兩個孩子呢?
我們知道,鹹豐皇帝去世後,由懿貴妃的兒子載淳繼位,也就是後來的同治皇帝,母以子貴,懿貴妃也因此被冊封為太后,上尊號為「慈禧」。
但很不幸的是,同治皇帝在十九歲的時候就病逝了,由於其膝下無子,因此只能在那些親王中選擇。
而最後我們也都知道了,慈禧太后先是選了醇親王奕譞的第二子載湉當皇帝,也就是後來我們熟知的光緒皇帝。等到光緒去世之後,慈禧太后又在彌留之際下令將年僅三歲的溥儀(奕譞之孫,醇親王載灃之子)送進了宮,登基當皇帝,即後來的宣統皇帝!
一個親王家,連續出兩個皇帝,這樣的事在歷史上的確是少見的。更重要的是,這兩個皇帝還只是叔侄關係,而不是父子關係。這究竟是為何呢?原因有二!
第一,醇親王奕譞幫助慈禧奪權
奕譞的生母是道光皇帝的莊順皇貴妃烏雅氏,跟鹹豐皇帝是同父異母的兄弟。不過奕譞除了在10歲時鹹豐登基後被冊封為「醇郡王」之外,此後就沒得到什麼實質性的恩典了。
但是在鹹豐死後的那半年間,他卻數次被封,比如什么正黃旗漢軍都統、御前大臣等等,而這一年,奕譞才21歲。
同治三年的時候,奕譞被賜以「加親王銜」的榮譽,在同治十一年正式被授予親王。等到他的兒子載湉繼位之後,他便被賜予親王「世襲罔替」,成為了清朝名副其實的鐵帽子王。
而奕譞之所以會得到這些殊榮,主要是因為他在辛酉政變中,幫助慈禧禧捉拿了肅順,將大權從「顧命八大臣」手中給奪了回來。正因如此,奕譞才得到了慈禧給予的這些殊榮。
第二,醇親王老婆的後臺大
醇親王一共有四個老婆,其中大老婆便是慈禧太后的妹妹——
葉赫那拉·婉貞
。早年因選秀失敗,而指配給醇親王奕譞做嫡福晉。
因此在慈禧掌權之後,自然要特別關照妹妹一家。不過慈禧的妹妹卻是個苦命人,與奕譞一共育有四子一女,但除了第二子載湉當了皇帝之外,其餘四個孩子都相繼夭折了。備受打擊的她,不久便病逝了!
慈禧對醇親王一家,有一種莫名的情愫,雖說她與當時恭親王奕訢的關係要好,但當她真正掌權之後,奕訢的地位就一日不如一日了,等到光緒繼位之後,奕訢數次失寵,地位江河日下。
總的來說,奕譞一家之所以會受到慈禧太后的如此看重,除了奕譞早年間幫助慈禧奪權之外,跟她的妹妹也有著很大的關係。當然了,這也是慈禧權力欲望的表現,她想將清朝掌控在自家人手中。
但不管怎麼說,醇親王一家在晚清時期,還算是比較風光的。
就像溥儀在其著作《我的前半生》中說的那樣:
「我在醇王府裡看見過祖父留下不少親筆寫的格言家訓,有對聯,有條幅,掛在各個兒孫的房中,有一副對聯是:『福祿重重增福祿,恩光輩輩受恩光』」。
因此僅從這一條來看,奕譞對其還是很滿意的,而這也說明了,當時他備受朝廷恩典,地位極高。
綜上所述便是我們本文的全部內容了,其實關於這樣的故事在溥儀的著作《我的前半生》中還有很多。如果你想了解晚清這段歷史的話,這本書就是非常好的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