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近七夕,社交軟體探探聯合中國社會科學院發布了《95後社交觀念與社交關係調查報告》(以下稱《報告》)。《報告》針對95後人群在婚戀及社交層面的觀念、態度、行為等進行調研分析,首次發布了95後社交行為軌跡。作為頭部社交軟體,探探在幫助年輕人拓圈交友的同時,也在引導正向價值觀念的形成。探探相關負責人表示,本次調研針對探探平臺內18-26歲用戶發放調查問卷,並進行深度訪談,囊括了不同年齡、地域、教育背景等人口結構性因素。數據顯示,超八成的被調研用戶將社交軟體作為拓展人脈圈子的重要途徑,其中25.2%的用戶表示使用社交軟體很頻繁,58%的用戶選擇通過社交軟體來尋找伴侶,而高學歷人群相對更鍾愛線上社交,女性用戶較之以往在社交軟體上更為活躍;此外,對於線上聊得來的網友,48.6%的用戶表示願意線下見面,社交軟體已成為聯動線上、線下社交的「橋梁」。
近六成被調研用戶用社交軟體尋找伴侶
在本次關於「脫單/戀愛的主要途徑」的調查中,58%的被調研用戶選擇了從「社交軟體相識」,其中有25.2%的用戶表示使用社交軟體「頻繁」或「非常頻繁」。不少處於單身狀態的受訪者也直接表達了希望通過社交軟體尋找到另一半的期待。
對於面對婚戀壓力的單身青年來說,社交軟體為其提供了一種新型的戀愛交友方式——始於線上並發展為現實愛情的「網戀奔現」。
「表面佛系、內心理性」的雙面愛情觀交織
在線社交為年輕人拓寬交友途徑的同時,也近距離洞察到該群體表現出的價值觀念及行為特徵。在調查中發現,95後人群對於婚戀、社交的認知處於新舊觀念的交互之中,開放與保守並存,不同的社交觀念會形成一層層漣漪,相互疊蕩交錯。諸如,95後對待愛情呈現出「表面隨緣,內心卻理性」的群體特徵,在忠於愛情的基礎上,對未來伴侶的選擇仍會保持現實層面的理性。
據調研數據顯示,在單身原因方面,「沒有遇到合適的、不將就」是導致95 後單身的最主要原因,高達65.8%;在結婚原因方面,95後最希望的結婚理由是「因為愛情」(74.1%),然而僅有15%的95後願意為愛與自由放棄麵包和金錢。可以看出,95後追求愛情,但依然需要有現實物質基礎,不會極端的只選擇「月亮」或「六便士」,而是要相對平衡。現代社會生活的不穩定性和經濟壓力等給年輕人的婚戀帶來挑戰。
同時,據調研數據顯示,在擇偶方面,青年人群最在意自由婚戀因素,如「性格和得來」(67.8%)「個人品質」(54.0%),最不在意傳統禮約的因素,如「門當戶對」(11.5%)和「家人/親友的意見」(10.7%)。而在結婚方面,大部分青年人群將自己結婚的理由解釋為「愛情」(74.1%),對於「父母壓力」(13.1%)考慮則比較少。
由此可見,隨著95後人群自我意識獨立的崛起,在選擇戀愛對象以及決定是否結婚時,更願意相信自己的判斷力,更願意忠於自身對生活的追求。當然,父母的影響依然存在,據調研發現,超過一半的用戶認為自己的感情生活會受到父母的幹預,大約四分之一的用戶則明確表示會受到幹預。
高學歷、高收入人群更「偏愛」線上交友
據調研結果顯示,高學歷、高收入用戶對網友更加信任,更加傾向線上交友,也對線上社交存在較強的依賴性。線上社交在他們中實現並維持著信任系統的良性循環,相當一部分人十分依賴線上社交。
據調研數據顯示,36.3%的碩士及以上用戶認同或完全認同「線上比線下更容易找到好友」;在對是否認同「我信任線上認識的人」的回答中,22.2%的碩士及以上用戶選擇認同或完全認同;在是否認同「我可以只使用線上社交,完全放棄線下社交」的回答中,16.3%的碩士及以上用戶選擇認同或完全認同,佔比高於碩士以下學歷的用戶。
同樣的態度傾向也體現在高收入群體中。據調研數據顯示,收入越高,越認同「線上比線下更容易找到好友」,也愈加「信任線上認識的人」。在10000元及以上收入水平的用戶中,11.6%選擇認同或完全認同「我可以只使用線上社交,完全放棄線下社交」。
在訪談中發現,線上社交所帶來的高效率拓展人脈資源、迅速獲取信息等方面的利好,滿足了該部分人群的工作、生活、文化消費等方面的需求,他們也更願意尋求並接受「算法交友」帶來的媒介化習慣。
「尋同好」成為「後顏值時代」的交友需求
隨著在線社交的滲透,「尋同好」成為越來越多年輕人的交友目的。調研結果顯示,95後人群更喜歡通過興趣標籤來劃分「圈層」,從而搭建同頻的交往場,形成線上與線下的聯動社交。
從調研數據來看,在「使用社交軟體的目的」排序中,「尋找同類愛好者」成為排名前三的選擇,佔比超過 1/3(36%),這一數據從用戶角度表達了對社交軟體興趣標籤的功能需求。同時,在擇偶方面也表現出類似的態度傾向:「性格和得來」佔比高達67.8%、「個人品質」佔比54.0%、「有共同愛好」佔比35.1%,由此組成了「95後」擇偶新標準,而「好看的皮囊」僅排第五。
由此可見,線上社交已進入「後顏值時代」,比起外表吸引力,年輕人更加重視交友對象的內在契合度,線上交友的態度更趨理性,對交友對象的觀察也更加豐富、立體。
探探相關負責人表示,用戶在選擇自己標籤的同時,探探也在根據算法邏輯為有類似標籤的用戶,提供更多相互匹配的機會,並為其產生深層次的交流提供助力。通過智能算法,以標籤為媒,將具有共同興趣、共同屬性的人連接在一起,同時構建起互動的交往關係和虛擬社群,這種隱性連接的基礎就是具有個性化的興趣標籤。
女性用戶開始在社交軟體上活躍
近年來,隨著「單身群體」的增加、人口流動的加劇以及女性地位的提升,「獨居女青年」人數逐年遞增。在此背景下,網絡提供的「淺層社交」撬動了「她社交」的市場,得到了女性用戶的青睞,也幫助在傳統「矜持」文化影響下的女性用戶,帶來社交破冰的良好體驗方式。
據調研數據顯示,「害怕線下社交」的女性用戶佔比達20.7%,超過男性用戶(14.6%);認同或完全認同「線上聊的來的好友,願意在線下見面」的男性用戶比例高達59.7%,女性用戶為40.5%。相比男性,女性在線下社交中呈現出較為顯著的封閉傾向。基於此,線上社交則為女性用戶拓展社交關係提供了契機,則表現為他們在社交軟體上較之以往更為活躍。
在訪談過程中,不少女性用戶認為,自己不主動難以獲得有效社交。因此,他們在社交軟體上會開始嘗試與異性溝通。受訪用戶蘇然(化名)說到,使用探探的目的是鍛鍊自己的社交技能。由於性格內向,在日常生活中很難結交到異性朋友,更不用說男朋友;但是在社交軟體上,則可以放下現實中的顧慮,來和異性朋友聊上幾句。
由此可見,對於大部分女性用戶及線下社恐用戶,線上社交軟體提供了很好的社交演練環境,幫助他們拓展了交友邊界和社交邊界,也減輕了線下社交帶來的心理壓力。
上遊新聞·重慶商報記者 孫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