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泉州市區有兩個重磅的片區改造項目頻頻傳出新動態,一個是東海的後埔片區,一個是華大的南埔山片區。除了兩個片區項目所佔據的是泉州的核心區域,更重要的是,這兩個片區改造項目所傳遞出來的泉州城市建設上新的思路,一起來看下吧。
首先東海後埔片區,在12月豐澤區有關部門發布了這樣的一幅效果圖,那就是泰禾—後埔天際線效果圖,片區沿豐海路一線,設置了高端酒店辦公、濱水住宅、濱水步行商業街、產業園,妥妥的現代摩登城市的既視感。
同樣的,根據南埔山片區控制性詳細規劃,在通源街和北迎賓大道兩條片區主要道路沿線,作為主要的城市形象展示帶,規劃設置了大量商住混合、商務用地用地,從規劃鳥瞰圖上看,同樣現代型城市建築。從以往的住宅佔據主流,到未來商業辦公建築為主打,泉州開啟了城市建設的新一輪「補課」。
建築是凝固的音樂,但是從感官上看,這個「音樂」怎麼聽都像是小提琴拉出鋸木頭的感覺。
壯美的建築群,特別是身處城市核心區位的建築群,從來都被視作一座城市現代化的地標,比如想到上海,你會聯想起浦東黃浦江畔那一座座摩天大樓。想起廣州,會聯想起小蠻腰,但是如果是泉州呢?你會想起誰,或許是東西塔吧,夠壯美,但是那代表過去,我們需要昭示未來。
現代城市建築,外在不僅僅是城市景觀面和天際線的塑造中,那一棟棟商業辦公大樓裡,代表的是這座城市的商業大腦,產業集聚以及創新研發。高度集中城市資源,塑造的不僅是城市的門面和標誌物,更是城市的經濟價值尖峰。
今年年初,記得在元宵期間,全國很多城市的地標建築群以亮燈的形式向武漢加油,致敬抗疫英雄。從各個城市抖音用戶發布的視頻來看,福建省有三個城市參與有過這方面的動作。
沒錯,是廈門,福州,還有龍巖,沒得泉州!原因很簡單,泉州至今沒有建成一個成規模的現代建築集群,另外就是主要城市景觀展示軸線的建築立面品質不高。
先來說說第一個問題,泉州成規模的現代建築集群,可以是我們所謂的總部經濟區,也可以是外界所謂的CBD,更可以說包括住宅、會展中心、公共場館等在內的具有鮮明美感的現代建築集群。
目前在泉州市區,浦西萬達、東海泰禾兩個綜合體所建設的現代建築集群為泉州增色不少,但依舊難以擺脫規模小,周邊建築與之不匹配的缺憾。
浦西萬達沿江南北兩端有體量不小的安置區,本身在建築質感上並不鮮明,加之大規模入住之後,住戶大量使用不鏽鋼防盜網,使得整體建築外立面難稱得上美感。東海泰禾將現代建築前置與沿江一線,住宅區後置,形成了良好的沿江景觀面。雖有南威總部與之相呼應,但北側法石片區,晉江大橋南側的後埔片區建設尚未啟動,整體展示面仍顯單薄。
本身被寄予厚望的東海總部經濟區、江南總部經濟區都未建成,投用的建築寥寥,依舊難以形成集群優勢。
其次,泉州市區沿江地塊被大量住宅項目佔據,但本身在建築並無太多創新,有時候土色、黃色、灰色外立面成為絕對主流,公建化立面的住宅缺失。
公建化立面是指住宅的外立面向公建,採用了大量的玻璃幕牆形式。在不改變住宅原有功能的前提下,對處在城市特定區域的住宅外立面,利用公共建築外立面的做法進行設計與建造。
目前,國內北上廣深、成渝蘇杭普遍要求「公建化」立面,國內也有多個城市跟進,和傳統立面相比,「公建化」裡面有以下三個優點,值得關注:
建築立面優化,提升城市品味。傳統住宅建築立面對陽臺、窗洞的處理較為簡單,空調機位沒有進行合理的隱藏,「公建化」立面更加精緻細膩,簡潔大方,具有現代感,這也在無形之中提高城市整體審美。
建造經久耐用,提高建築性能。傳統住宅立面使用大量面磚鑲嵌而成,很容易滲水脫落,「公建化」立面運用混凝土基層、保溫砂漿、幹掛石材等材料,延長立面使用年限,同時能達到保溫、防滲漏的效果。
增強居住私密性,提升居住品質。「公建化」立面優質形象,這同時也是一個缺點,因為公建化立面的陽臺只能封閉,因此,不少高端項目的戶型都設有北陽臺,面寬變大、進深變短,因此,「公建化」立面也標著大橫廳時代到來。
未來的泉州新城建設,是否應該打破傳統住宅立面「千篇一律」的視覺感受呢?當然誰都知道做公建化立面,意味著開發企業需要花費更多的建設成本,全面鋪開並不現實,但涉及泉州主要的城市景觀展示面區域,如沿江一線,則需要提出更高的要求。
而在泉州市區的,有這樣兩個項目在啟動初期就被寄予了提升城市形象的重任,其中一個就是東海後埔板塊,該項目將打造成新型商務生活區,形成晉江北岸沿江城市展示面。而另一個就是城東南濱江板塊,項目的建設將整體提升城東濱海形象。
未來的泉州新城建設,高顏值、現代化、昭示性強將會城市建設的一個重要元素,而東海後埔板塊、城東南江濱依託良好的區位條件和前期的建設基礎,將有望成為未來泉州城市新的形象展示窗口。
對此,不知道各位看官對於這兩個片區未來的發展有何看法呢?歡迎在評論區留下您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