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為了回家花開見佛!一句阿彌陀佛是最吉祥的祝福,圓滿具足一切功德
正體豎版大字 定弘法師讀誦▼
【願我智慧光。普照十方剎。消除三垢冥。明濟眾厄難。悉舍三途苦。滅諸煩惱暗。開彼智慧眼。獲得光明身。閉塞諸惡道。通達善趣門。為眾開法藏。廣施功德寶。】
把通往惡趣的門封閉,把通往極樂世界的門開啟。〖明濟眾厄難〗「明濟」就是明智的濟度。「眾厄難」就是種種的疾苦。這個「暗」就是比喻無明等煩惱,它障蔽了自性的光明,使人愚昧無知。「智慧眼」就是五眼之一的慧眼,就是眾生本來具有的如來智慧德能。「光明身」?就是清淨的智慧身。「功德寶」就是念佛有功,往生是德。說往生是功,不退是德。說不退有功,成佛是德。它是漸次遞增的。你看它前面是「功」後面是「德」,然後這個「德」又變成「功」,後面又有一個新的「德」,這個「寶」是比喻這句佛號的無上功德。所以「功德寶」是什麼?就是阿彌陀佛佛號!
出離不是讓你放下一切,而是放下對一切的執著
有些佛弟子在學佛後確實在努力出離,比如對治自己對「肉食」的欲望,開始嘗試吃素;比如對治自己對「名牌、奢侈品」的欲望,開始簡樸生活,但有時也會陷入對「出離」的執著。
「我太難了!」
紛繁的工作、複雜的人際、越來越長的體檢單.來自生活的壓力讓越來越多的人發出慨嘆、渴望逃離,而「出離」這一詞彙也再次步入人們的視線。
於是有少年出離「城市」,隱居山林修仙;有素食者出離「肉食」,用綠色充盈身心,有白領出離「奢侈品」,回歸簡單生活。
然而這一通操作下來,我們真的「出離」了嗎?
你真的出離了嗎?
○ 是出離還是逃避?
很多時候,我們所說的「出離」其實等同於「逃避」,這兩者最大的區別就在於它們對待煩惱的不同態度,下面我們先來看一組對話:
青年:大師!你收了我吧!
大師:嗯?為什麼想出家呀?
青年:工作累、身體差、媒體天天毀三觀,我想出離,我想解脫!
大師:噢~那如果每天不幹活還有錢花、家庭美滿、事業有成,你還要出嗎?
青年:呃...這個嘛...
我們總以為是外在的人、事、物讓我們快樂或痛苦,讓我們執著而不舍,覺得換一個環境,問題便會解決。這種遇到煩惱不敢面對,下意識想要遠離的心態就是「逃避」。
《金剛經》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就像有青年為了免受工作學業的壓力背起行囊,隱居山林,等到盤纏用盡又不得不下山歸來,這是對現實生活的逃避而非出離;
或是有些在家居士只知誦經念佛,不管家人孩子,以為自己有出離心,實際卻是對家庭責任的逃避。
其實「痛苦」與「快樂」都是自找的,如果不改變對事物的看法,就算逃到寺院、逃到極樂淨土,也還會有看不慣的事與人,煩惱痛苦依舊如影隨形。而改變的方法就是學會「出離」。
而所謂「出離」,則是在一切境界帶來的煩惱面前都不會害怕、不會畏懼,同時,在外境帶來的快樂面前也不生起貪戀和執著。
○是「出離」還是「執著」?
出離,聽起來很抽象,但只要細化為省察自己的身語意,學會覺察、分辨、管理自己的情緒與欲望,也即對治貪嗔痴,便是在努力出離。
貪,指過度的欲望;嗔,指失控的情緒;痴,指一味的執著。
有些佛弟子在學佛後確實在努力出離,比如對治自己對「肉食」的欲望,開始嘗試吃素;比如對治自己對「名牌、奢侈品」的欲望,開始簡樸生活,但有時也會陷入對「出離」的執著。
比如,吃素以後,開始見不得肉食,甚至對肉食者產生憎惡、厭煩的心理——「我是吃素的,我不要和你們這些吃肉的人一起吃飯!」;
比如雖然不再追求「名牌」,但對精美的佛經佛像、念珠法器等又生起了執著——「我這串念珠是紫檀木做的哦!」
這樣子的出離並不徹底,無非是從一個籠子鑽進了另一個籠子,那真正的出離是什麼樣的呢?
無掛礙故,無有恐怖
就像電視劇《請回答1988》中小夥伴們全神貫注地看著電影,但就算電影再如何精彩,飯點時媽媽的一聲「回家吃飯」,便乖乖收心回家。
真正的出離心也是如此,可以不帶猶豫或不舍地放下任何快樂或痛苦的東西,可以走出任何習慣的場景,簡單說就是可以放下對一切的執著。
《心經》云:無掛礙故,無有恐怖。其實心中若無執著,不止無有恐怖,很多煩惱痛苦也自然無從生起。
文章來源:上海玉佛禪寺
無邊光智身 大勢至菩薩
願以此功德,平等施一切。
同發菩提心,往生安樂國。
歡迎廣為傳播 功德無量
聲明:本文章、圖片均為網絡上傳,如有發現本文章、圖片有侵權行為,請通過文章下方留言,在接到通知後會立即進行處理。本平臺發表的任何文章,不代表任何組織和個人,平臺如有不如法之處也請各位有緣人及時告知,無限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