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暑假到了,你有沒有發現路上這種廣告變多了……
先是嘲諷一下
或是用一些字眼吸引你的注意
還有請來知名女星威逼利誘
最後則是像知心姐姐一樣
關心您的健康問題
在這些廣告的連環衝擊下
許多家長不禁扒下自己小孩的褲子
(褲子裡的景象大概就像這樣↓↓↓)
於是,廈門各大醫院兒外科一到暑假就擠滿了前來割包皮的男生。許多家長都以為,給小孩做包皮手術是很有必要的……
但其實
有專家直接指出
90%的孩子不用割包皮
割包皮如此熱門,實屬過度醫療!
下面要開始說正經事了
請各位家長聽好了
首先,我們先來了解下,讓眾多家長頗為頭痛的孩子包皮過長和包莖究竟是什麼?
第一醫院兒外科主任連晃介紹,包皮過長指包皮完全覆蓋陰莖頭及尿道口,但包皮口挺大,很容易就能翻上去,完全顯露陰莖頭,局部清洗很方便。
包莖則是包皮口太狹小,沒法翻轉到冠狀溝以上。
那麼,是不是所有包莖都需要做手術呢?答案是否定的。
包莖分為生理性和病理性兩種。如果是生理性包莖,一般稍微用手撐一下就可以治療,不用做手術;病理性包莖的包皮口有纖維環,就像被橡皮筋箍住了,沒法撐開,強行撐會裂,必須手術切開。
可見,能否用手撐開,是判斷生理性包莖和病理性包莖的一個重要標準。
連晃說,如果醫生坐著,孩子站著或由家長抱著,醫生用手一撐,孩子本能地往後一縮,容易誤以為撐不開。「正確的檢查方法,要讓孩子躺在診療床上,完全放鬆,讓小弟弟暴露出來,醫生再撐開,才好準確判斷。」
連晃說,還有一種假性隱匿性陰莖,肥胖兒多見,陰莖被厚厚的脂肪掩蓋了,家長很著急,其實是「槍炮都在,土太厚」,也不用手術。
結論
「正常情況下,男孩出生後都是包莖,這是生理表現,多數長大了可以自愈。其實,90%的孩子不用做手術,極少病理性包莖或真性隱匿性包莖才需要手術割包皮。」
我還是想知道,孩子小時候不割包皮,以後會不會影響生殖器發育?萬一感染會不會對泌尿系統影響很大?會不會導致腎虛腎虧?所以,不割包皮真的沒有影響嗎?
對此,連晃解釋說,隨著孩子長大,體內雄激素增多,生殖器逐步發育,大多數孩子到了青春期後包莖和包皮過長就自愈了。
至於感染,很多時候是家長疏於教育造成的。家長認為生殖器是禁區,不能碰,其實這裡是藏汙納垢的地方。家長要督促孩子做好個人衛生,生理性包莖可經常翻起來清洗,就像每天要刷牙一樣,成為習慣。每日清洗可有效降低感染風險,如果發生感染,可使用抗生素。
如果孩子是生理性包莖,無感染,包皮口比較緊的,可以按照醫生的叮囑反覆試著上翻包皮,以逐步擴張包皮口。操作的時候,手洗乾淨,手法要溫柔,最好洗完澡後進行,上翻包皮後塗上醫生開的藥,然後將包皮復位。剛開始孩子可能有點恐懼,不適應,包皮可能會有點腫,堅持一個星期,每天進行,早晚各一次。只要家長和孩子堅持一個月,包皮口漸漸就鬆弛了。
自行翻洗過程中,如果不幸發生嵌頓,自己難以復位,可及時求助醫生。
那什麼情況,才真正需要做手術呢?
以下三種情況需考慮手術
① 確診為病理性包莖,包皮口有纖維性狹窄環,擴張困難
② 排尿困難,陰莖頭包皮炎反覆發作
③ 兒童5歲以上,包皮口仍嚴重狹窄不能上翻者
最後,還要提醒下各位家長:須警惕「高大上」的術式!
在我國,十幾年前曾有一股割包皮的風潮。「因為這是一個比較小的手術,部分不規範的醫療機構到處貼廣告,將其作為掙錢的途徑。這其實是一種過度醫療。」連晃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現在包皮環切術的術式五花八門。專家提醒,雖然這是一個小手術,也應選擇正規醫療機構,不要被一些名字聽起來「高大上」的宣傳所迷惑,當心踏入陷阱。
真實的例子↓↓↓
做個包皮手術,男子丁丁被割剩1釐米
2008年,阿勇(化名)衝著廈門一家門診部自製的宣傳廣告,高興地去做了包皮切除手術,不想最後帶來的卻是無盡痛苦:因為手術失敗,被迫轉了兩次醫院,最後「命根子」被割得只剩下1釐米,阿勇說隨著性功能喪失,妻子也棄他而去,這讓他痛不欲生!
現在,大家對「下面」這些事是不是更清楚了?
廈門日報社新媒體中心出品
記者:楚燕 通訊員:羅超 圖片來自網絡
編輯:王望 值班主任:蔡萍萍
廈門日報社微信矩陣
暱稱更多資訊請猛戳閱讀原文下載廈門日報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