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機選購入門指南

2021-02-13 A通信天下

無論通勤還是獨處,聲音都是一種不錯的信息媒介,我們聽音樂,播客以及其他聲音,來追求「戴上耳機,世界與我無關」的安靜時刻,從而獲得短暫的內心平靜。

耳機作為聽音過程中最為重要的一環,自然值得我們注意。很顯然,買一個適合自己的耳機,要比買一個貴耳機更重要。

不過,耳機的選購或許要比其他的電子產品要難一些,一方面耳機的品類比較繁雜,開放式還是封閉式?全尺寸還是小尺寸?耳塞還是頭戴?動圈還是動鐵?或許都需要提前做一番功課;更重要的是,耳機的價格區間跨度較大,從幾百到幾萬甚至到幾十萬,都有相應的代表產品。

所以,從價格角度來看,幾百、幾千、幾萬、幾十萬的耳機是否有明顯的性能提升曲線,或許是我們選購耳機之前要弄清楚的一個問題。

隨著價位提升,性能提升曲線是否明顯?

目前,由於耳機製造業最常用的動圈單元大量在中國代工,代工廠的生產水平得到快速提升,淘寶上也就能看到很多高素質的動圈單元在賣。所以目前耳機底線水平在不斷上升,你可以花幾百塊錢,甚至幾十塊錢就能買到素質非常好的耳機。

隨著價格的提升,則是一些原來的民用旗艦機,比如森海塞爾的 HD650,或是 AKG 很有名的 K701,這些價位的耳機特點是都需要一定的驅動條件,聲音素質比較有保證。

但目前耳機界有一個非常弔詭的事情,就是原來很多民用的大眾價位耳機正在被一些更便宜的東西超越 ,比如飛利浦的 SHP 9500,一般簡稱 9500,它的聲音素質可以和森海塞爾 HD600 相比。但可能飛利浦的產品策略不行,耳機迅速地調到了三四百塊錢價位,這個價位,9500 幾乎是一個素質無敵的存在。所以,200 到 2000 價位,真的很難說有一個非常線性的性價比提升曲線,大家更多是看口碑。

到了 2000 元以上,比如拜亞動力 T1,森海塞爾 HD800,它們都是屬於 21 世紀的聲音。因為依靠 2010 年前後動圈材料學進步,耳機的細節解析力和驅動條件和之前的動圈耳機有很大不同,之前耳機的表現可能要有取捨,但材料學進步之後,耳機廠商可以在自己的基礎風格上追求一個比較全面的細節揭示。

價位再往上則是一些著名廠家發布的比較頂級的動圈耳機,以及一個被國產復興的平板耳機品類,平板耳機介於動圈耳機和靜電耳機之間,價位在 5000 到 2 萬塊錢之間。

繼續往上則是一些靜電耳機。比如奧菲斯(大奧)三四年前出了 HE 1 套裝,它的定價是 8 萬歐元,靜電耳機可能是在聲音素質上最不妥協的一種,但不妥協的同時,它就無法做到小體積,而需要以最大尺寸包住耳朵的外形,形態上,則是以非常纖細,柔弱的框架,加上一個大體積的桌面放大器來驅動。

奧菲斯

靜電耳機和普通耳機最直觀的區別在於,它的耳機線和接口和其他耳機並不通用。同時,靜電耳機的整個聲音放大邏輯和普通設備不同,它需要耳機放大器接入音響系統,所以,靜電耳機腔體需要非常高的電壓驅動,這個電壓要比普通耳機高很多。

總之,耳機的聲音素質肯定隨著價位提升而越來越好,但同一價位可能並沒有一個特別明確的「好即貴」關係,而且還要考慮邊際效應遞減。

從人耳聽力範圍來考慮,2000 價位的耳機基本可以滿足大部分的音樂需求。再往上則是一些更挑剔、尖刻的耳朵,追求聲音更全面更細緻的展現,這就像 2K 屏和 8K 屏的區別,可能 2K 屏對普通人已經足夠了,但是 8k 屏能在更大尺寸上做到更清晰或色彩更豔麗。

尋找耳機的性能提升曲線或許比較困難,那不如直奔主題——如何買對耳機?

如何挑選適合自己的耳機?

買對耳機需要考慮三個維度:預算、使用場景、聽什麼。

第一個維度是預算,預算決定了買耳機的天花板,比如預算 500,這個時候或許都不需要考慮其他因素,直接選該價位的旗艦即可,因為預算的天花板決定了耳機選擇的很大空間。

其次是使用場景,比如經常坐飛機、地鐵,通勤時間較長。這個時候,主動降噪或許是最大需求,只在這個品類考慮,就可以把產品縮到幾個品類,然後再去考慮是開放式耳機還是封閉式耳機,是頭戴式還是隨身式等,再去深究更多的使用場景,從而再一次縮小品類範圍。

最後,就是要考慮聽什麼,比如古典、流行,但這些音樂分類都比較寬泛,比如歌劇、交響樂到小編制獨奏都算是古典。

比如複雜音樂,巴洛克時期的大編制交響樂肯定要用一些很大件的器材或者說很強的耳機去聽,而一些低音比較豐沛的耳機,則表現不好,聲音很可能糊成一團。

耳機廠商也是一個製造商,老牌耳機製造商一般都有自己引以為傲的調音風格,同時保證一定的質量水準才能在這個領域長期的站住腳,所以每一個品類的耳機肯定以一個非常經典的型號為核心,然後發散出更高端更低端的型號,同時在聲音,頻響分布上有側重。

但大部分人對音樂體系並沒有一個學院式的完備認識(或許也沒必要),同時音樂分類也有著無盡的討論空間,耳機則有限。

音樂流派

對於普通人來說,可以請教耳機發燒友或音樂發燒友,來幫助自己更好的確定耳機品類,比如說告訴他們一些自己最愛聽的專輯,最常聽的歌手,這樣他們就可以對購買者的音樂品味和即將推薦的耳機有一個基本了解。

怎麼實地挑選適合自己的耳機?

預算,場景和聽什麼,這三個維度可以將耳機「購物車」限制在三四個之內,剩下的就需要讓購買者親自去體驗這些產品,畢竟個人體驗無法替代,推薦者很喜歡的產品,很可能購買者自己戴上之後並不喜歡。

耳機實體店都會有設備可以試聽,但是這種試聽其實並不推薦。因為實體店裡一般都是耳機搭配自家器材或者搭配一個比較慣常的設備。這個時候去試聽等於是購買者在一個不熟悉的情況下聽一個不熟悉的器材。

比較推薦的試聽姿勢是:帶一個自己熟悉的耳機過去,然後在同一器材下面比較二者的區別,比如索尼店裡比較頂級的 Z1R,聽起來感覺素質還可以,但試聽者可能說不出它哪好,但如果帶一個拜亞動力 T1 過去,雖然 Z1R 比 T1 貴一倍,但它們都是全尺寸,開放式耳機。這時候儘可能多的控制變量進行對比,就能得到一個明顯的風格區分。

Z1R

而且,這種對比並不需要發燒友「資質」,而更多需要邏輯思維,需要二者在同一條件下不停做 ABABAB 測試。如果我們聽一個樂段越來越熟,就可以發現聲音在不同耳機上的表現差異。

比如這個音,A 耳機可以表現出來,B 耳機比較模糊;或者這段鋼琴音,A 耳機聽著很有力,B 耳機則會柔弱一些。這種差異的感知就需要不斷反覆對比。就像《加州旅館》,可以聽前奏,聽觀眾的歡呼,聽聲音的空間感,從而聽耳機的定位,或者聽吉他高音飆不上去,就知道它在中高赫茲頻段上有頻響缺失,也就是說這個耳機在某一個聲音頻段上面表現力不夠,很多耳機都會有這樣的問題。

普通人也可以通過聽音得出這樣的判斷,但可能還需要一些知識,比如你聽的這個樂器,它所屬的聲音頻段大概多少等等。

除了考慮聲音頻段細節表現力(頻響曲線),還需要考慮細微弱音(微動態)的表現,即看弱音有沒有質感,比如一個很弱的鼓聲,是像敲紙片一樣,還是像正常有彈性的鼓聲,甚至能聽出鼓聲的細微變化。

理想的音源,耳機廠商肯定都達不到,大家肯定都是在努力逼近理想中的平直頻響曲線,逼近完美的源。同時逼近過程中,耳機廠商也會做自己的風格區分,這也是做品牌的一個思路,沒人能做到盡善盡美,那就做出自己的風格。

除了要考慮聲音好不好聽之外,選耳機還要考慮一些更直觀的因素,比如耳機戴的舒不舒服,熱不熱,悶不悶,重不重。有的耳機很好聽,但是戴頭上很重,十分鐘就頸椎受不了,這也不行。

剛買來的耳機要不要煲?

通過發燒友的推薦,以及自己的試戴之後終於買到了喜愛的耳機。這個時候又遇到另外一個「玄學」問題:耳機要不要煲?

其實煲耳機是從煲音響來的,煲音響是由音響喇叭本身的物理特性決定。這和買新車要有磨合期一樣,發動機剛運轉起來時會有一段磨合期。這也是一個東西進入最佳工況的必經時期。我們經常說一個耳機或者音響耐煲不耐煲,就是說它進入最佳工況的時間有多長。

在發燒友看來,煲耳機更多是個買耳機回來的行為藝術,換句話說,要不要煲耳機,完全看你自己,你更想聽到它成熟穩定的聲音,並且你相信這個煲機是有效果的, 那你就可以去煲。如果你認為耳機出廠後物理特性就已經完全不會變了,那你就不用煲,正常聽就行。它應該是一個很快過去的階段 ,如果你正常的使用和欣賞它,你不應該在意這個事情,完全豐儉由人,這是心態的體現。但從客觀上來看,煲耳機確實有可聞差異。

其實一個東西進入自己的理想工況,確實需要一定時間,比如動圈耳機有很多的喇叭,它上面的振膜有一些膠質、粘合的東西,它可能需要一定時間去適應振膜的動態,來達到理想工況。

耳機結構

總之,煲耳機確實有用,但它或許不是一個必要的過程。

耳機買完,還買播放器嗎?

我們目前更多用手機聽歌,智慧型手機確實整合了很多功能,但這並不意味著手機可以取代所有附庸設備,比如你愛讀書,你可能會隨身帶一個 Kindle。比如你愛聽古典樂,你可能會在家裡的桌面擺一些臺式解碼器,耳機放大器,功率放大器,這樣可以充分驅動你的全尺寸耳機,同時又不會被音源所限制。

同理,如果你愛聽音樂,並對音質要求比較高,那麼或許可以考慮一個驅動力稍微好些的播放器。

手機整合流媒體更多是為了聽的方便,比如你走在街上不會太在意音質的時候,聽播客、聽音樂就可以用手機。但當你很想聽一張專輯,又找到了無損文件,也就是當你想認真地聽點什麼的時候,隨身聽(MP3)可能更適合你。

那麼隨身聽和手機之間的音質差別可以被人們感知到嗎?或者換句話說,我真的有必要入一個播放器來聽音樂嗎?

每一個耳機和放音設備其實都有自己的阻抗匹配,也就是耳機的阻抗和靈敏度一定是匹配一個設備的輸出功率。而手機的輸出功率肯定是為了配耳塞而設計,所以手機的驅動能力對於高級一點的耳機肯定不足。

世間萬般耳機除了靜電耳機需要高壓驅動外,其他的耳機插在手機上都能響,但這個響就又有萬般的不同,蘋果 EarPods 插在 iPhone 上就是 EarPods 的聲音,但如果用一個專業的播放器搭配萬元價位的耳塞,耳塞裡面是多動鐵的單元陣列,這樣出來的聲音肯定和 EarPods 不一樣。

所以,更好的播放器有可被感知的更好音質,如果你特別愛音樂,而且聽的音源特別好,播放器確實有必要。目前國內也有發燒隨身聽的概念,MP3 品類也隨之復活。不過在正常消費者眼裡,可能都賣的比較貴,一兩萬是比較常見的價位。

二手耳機有必要入嗎?如何抵抗消費主義的侵蝕?就是多買二手商品把音響市場的換手率變高。

1937 年,西德拜亞動力公司研製出世界上第一副動圈耳機 DT48,直到現在,當年的 DT48 如果沒有經過人為損壞或產品品控上面的問題,應該有一大半還可以正常插在設備上用。

DT48

動圈耳機中最重要的動圈喇叭,如果沒受到損壞,正常一天聽兩三個小時,二三十年應該沒有問題。所以說,二手耳機在質量上靠得住。

所以,二手耳機的損耗度很低,也是一個能用很久的產品。

剩下的則是取捨問題,耳機畢竟比較私人,和皮膚接觸比較多。如果你有一定潔癖,則可能很難接受二手耳機。

比如日本有些大的耳機店會專賣二手耳機,他們將每個耳機都套上袋,然後貼上標籤,表示這個耳機哪裡磨損過。有的標籤會寫上「生活臭油」,意思是說這個耳機有生活的臭味,有汗味,有先前使用者留下來的痕跡。所以,能否接受二手是一個很重要的考量。

除此之外,二手耳機也不是簡單的「一手 5000,二手 1000」的打折遊戲。各個品牌各個型號情況不同,甚至會出現二手比一手貴的情況。具體價格還是要看型號、產品。比如音響非常輝煌的時候,美國和日本在 80 年代,90 年代泡沫經濟還沒破滅的時候,做出了非常棒的耳機產品,那些耳機就貴的很誇張。

比如索尼做了普遍認為是世界上最好的封閉式耳機 R10,這個耳機的技術下放在當時量產了一批家用耳機 CD3000,這個耳機在今天看來可能是一個很不健康的聲音,它的低頻非常多,這是因為在當時 90 年代音響就是唯低頻論,聽到低頻人們就會感到很震撼很爽。

CD3000 耳機從聲音上可能和現在 2000 價位耳機差不多,但成色好一點的二手 CD3000 可以在閒魚賣到一萬二到一萬五左右。所以,二手耳機更像是樂器,就像一個絕版、限量版琴一樣,保值率很高。

CD3000耳機社區

從選購、試戴、煲機、二手整個流程下來,這個時候如果還對耳機有更多的興趣,或者有一些耳機選購的問題,比如求推薦,耳機社區或許是很好的選擇,比如國內的耳機大家壇和耳機愛好者俱樂部,也被稱為綠壇和紫壇,成立都已有近二十年時間。

耳機發燒友也算是一個非常懷舊的人群,這兩個網站至今還在沿用 BBS。雖然有貼吧微博這樣信息更快捷的渠道,但論壇仍是耳機發燒友更習慣的討論環境,耳機發燒友其實在社交媒體上並不是十分活躍,更多活躍的是商家,因為他們需要將觸角伸到數碼領域,找到更大的客戶群體。

耳機發燒還是消費主義?你把它真正當成一個愛好,發燒更多的是你擺脫了對一個器物的根本認知,你不把它認為是一個你生活的簡單配件,或者被你使用的物品,而認為它是一個玩具,甚至是一個你投入感情和精力去研究的一個門類。

比如數碼發燒友,他們不僅在使用手機,還在研究手機,這也不是和經濟實力簡單掛鈎,比如說有人一代一代 iPhone 一直追新的買,但他對於每一代 iPhone 的性能迭代、每一代晶片的變化、性能的變化,屏幕參數的變化,都非常了解。他們對手機的前沿資訊非常關心,同時他也會投入一部分精力和財力去研究它。

而耳機發燒友這個方面投入的可能更多一些,畢竟聽音樂是一個相對來說比較專一的欣賞行為,他需要花很多時間去研究和更換組合搭配自己的聽音設備,這就是發燒友,雖然這個東西很容易被一個消費主義的概念替代——大家買就是一個發燒友行為,但真正投入精力去鑽研它的發燒友,肯定不認為它是一個簡單的購物行為。

希望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

相關焦點

  • 骨傳導耳機選購指南 音質真的比普通耳機好嗎?
    但運動一般都是動作劇烈的,有線或者普通耳機體驗並不好,所以很多朋友會選擇適合運動用的骨傳導耳機,不僅牢固,而且聆聽感受非常不同,今天就來看看,骨傳導耳機到底好不好用,還有就是怎樣才能買到一款好的骨傳導耳機吧。
  • 藍牙耳機怎麼選?小白入門傻瓜式藍牙耳機選購指南
    面對這個大家陌生的「入侵物種」怎麼選購就成了最大的難題,各種參數,配置搞得眼花繚亂,甚至被商家忽悠買了無數款不適合自己的產品,不少小夥伴在踩雷的道路上也越走越遠…不用慌,這篇文章就來根據不同的人群,推薦適合大家的藍牙耳機,大家對號入座即可。在競爭激烈的遊戲世界裡,不能有一點的延遲,快人一步便意味著勝利。但這卻是藍牙耳機的先天不足。
  • 聽鮮選購指南丨雙11前,超高性價比耳機了解一下??
    今天的聽鮮選購指南就是不走尋常路,將焦點集中在一些很有特點且同時擁有好音質的耳機上,最重要的是他們都不貴!佩戴方式:入耳式品牌介紹:索尼大法好不是隨便說說而已耳機特點:項圈式懸掛,將雙耳耳機用橡膠橫跨連接在一起音質:聲音清晰、明亮,各方面表現均衡 價格:429元綜合評價:這款耳機具備了所有日系耳機該有的調調
  • 運動+藍牙+耳機最全選購指南
    ,一些比較講究的朋友可能還會使用入耳式耳機,但事實上帶著有線耳機運動是很不科學的。對此運動耳機有著專門的防汗設計,為了能夠方便清潔汗漬,絕大部分運動耳機還會有深層次的防水設計,運動完直接用清水衝洗即可。既然要買運動耳機,那當然要選個好的了,下面一起看看選購運動耳機有什麼要點吧:
  • 耳機選購指南:買真無線藍牙耳機需要注意什麼
    【核心觀點】 真無線藍牙耳機的出發點是方便,而使用場景更偏向於室外,所以有一些必要指標就會成為評測或選購時的必選項,如:佩戴舒適度、續航、外觀、體積、音頻體驗(不包括音質,但包括降噪、風噪、底噪等)。
  • 關於藍牙耳機的選購指南,平價藍牙耳機的推薦有哪些
    打開APP 關於藍牙耳機的選購指南,平價藍牙耳機的推薦有哪些 暴風碎骨 發表於 2020-12-14 11:55:53 隨著精神生活的日益富裕,我們對聲音的需求也在不斷增加,像是日常生活中的聽歌、遊戲、看電影都需要有耳朵的參與,所以耳機在我們身邊也是必不可少的。
  • 藍牙耳機的選購指南,推薦幾款音質好的無線藍牙耳機
    打開APP 藍牙耳機的選購指南,推薦幾款音質好的無線藍牙耳機 暴風碎骨 發表於 2020-12-09 10:16:31 雖說藍牙耳機出現的時間已經有很久了,但要說到流行起來其實也就這幾年的事,之前大家不願意用藍牙耳機是因為它無論是音質還是延遲上都遠不如有線耳機的。
  • 精品藍牙耳機選購指南:低延遲高音質平價藍牙耳機推薦
    打開APP 精品藍牙耳機選購指南:低延遲高音質平價藍牙耳機推薦 電子觀察說 發表於 2021-01-06 09:30:19 人類對於音樂是痴迷的
  • 藍牙耳機推薦:新手必看藍牙耳機選購指南
    相對比有線耳機,藍牙耳機操作更方便、佩戴輕鬆、開車運動都更加無束縛。不過隨著藍牙耳機湧入的品牌太多,藍牙耳機質量參差不齊,2021有沒有什麼好用的藍牙耳機推薦呢?下面這份選購,新手們收藏好啦!    JEETONE作為音質高性價比品牌,創造了三腔體設計+智能AI調音解決了密封性不足的問題,實現從顛覆自我到顛覆行業,重構半入耳市場新格局,成功碾壓百分之九十側入耳藍牙耳機的音質。    很多人會拿藍牙耳機來玩遊戲,但是大部分藍牙耳機不是延遲率低,就是音質差。
  • 七夕送禮選購指南,千元內性價比高的入耳式耳機推薦
    七夕送禮選購指南,千元內性價比高的入耳式耳機推薦在這炎熱的天氣中,真無線簡直就是我們的最愛!!頭戴式太悶!太熱!不透氣!不舒服!而有線的耳機又太!麻!煩!!!所以,我們的標配就是它啦~~根據自身對耳機的經驗下來,以下是降噪效果比較佳的,千元內的入耳式降噪耳機一、Nank南卡A1降噪耳機藍牙:5.0防水:IPX5
  • ASMR耳機測評及選購指南
    這也是我除了測評以外,一直還保留耳機的原因。那麼我們這期就來一次ASMR耳機測評吧!而既然是ASMR耳機測評,我就在某寶搜索了以下。果然還真有專門為ASMR打造的耳機,而且價格還不貴。不過,在本次測評之前,我想闡述一下我關於選購ASMR耳機的規則:佩戴。佩戴對於ASMR耳機而言無疑是最重要的,快睡覺的時候聽,一定要舒適,而且在床上用,一定要保證各種姿勢都比較舒服(這點下面會詳細提到)。價格。價格不能太貴,因為有時候我們聽ASMR真的會聽著聽著就睡著了,萬一在睡覺的過程中來回翻滾,有可能會把耳機弄壞。如果耳機太貴的話,真的有點心疼。
  • 2021藍牙耳機推薦:新手必看的藍牙耳機選購指南!
    相對比有線耳機,藍牙耳機操作更方便、佩戴輕鬆、開車運動都更加無束縛。不過隨著藍牙耳機湧入的品牌太多,藍牙耳機質量參差不齊,2021有沒有什麼好用的藍牙耳機推薦呢?下面這份選購,新手們收藏好啦!
  • 耳機選購指南:買真無線藍牙耳機需要注意什麼?
    在地上你還能使勁往耳朵裡懟耳機放大一點對面的聲音,在地鐵裡基本上就只能躺平任它呼嘯而過。這麼多年的地鐵折磨中,除了厚重大塊頭的頭戴式降噪耳機,沒有什麼能拯救我疲憊的耳朵。但是它悶它熱啊,隨著無線降噪耳機的出現,我終於找到了新的救星——真無線藍牙耳機。
  • 2020年度TWS耳機口碑榜單TOP10及多價位選購指南
    TWS耳機行業發展至今,不論技術還是行業規模都已經較之前成熟了許多。市面上的產品豐富了起來,這也給選擇困難症人群帶來了不小的問題,看多了各家耳機的參數和描述有些越看越糊塗了,最後還是盲狙拼人品。TWS耳機作為高度精密的聲學硬體,研發設計、調校、材質、工藝等對使用體驗的影響極大,因此單純根據參數很難判定一款TWS耳機的真實水準。
  • 主動降噪藍牙耳機選購推薦--入門級降噪耳機推薦
    入門級耳機也有不少的選擇,比如價格上就是硬傷,入太貴怕費錢,太便宜怕不好用,來看看下面給羅列出的這些耳機產品吧,都是性能挺不錯的耳機,這樣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能力入手啦!!!
  • 從入門到高端,熱門65寸電視機選購指南
    緊接著上次的55寸電視選購指南,二狗今天就和大家分享一下市面上主流65寸電視的選購。全文會重點介紹電視機相關選購思路,以及入門到高端65寸電視的推薦清單。臨近雙節和雙十一,希望二狗的選購指南對大家選購電視有所幫助。65寸,真的適合你麼?二狗一直認同的就是,在自己能接受的尺寸中,選擇最大的即可。
  • 2020年雙十二頭戴式耳機選購總結與指南
    千元內頭戴式耳機總結與推薦從千元內頭戴式耳機這個範疇開始,原因在於確實這個品類還是有不少人有需求,但似乎網絡上能夠找到的信息卻並不多。其實千元內頭戴式耳機還可以細分為藍牙耳機和有線耳機,而有線頭戴式耳機又可以細分為500元以內和500~1000元的。
  • 【2020年半入耳式耳機推薦】8款主流熱賣半入耳式耳機選購指南
    ,而市場上入耳式耳機要比半入耳式多,所以今天的主題主要是針對2020年主流的半入耳式耳機做一次全面的整理和推薦,大家可以做個參考(排名不分先後)。2、半入耳式降噪耳機的效果肯定沒有入耳式的效果好,只能說是入門體驗主動降噪效果。就我個人了解,目前市場上唯一一款支持主動降噪且是半入耳式的藍牙耳機,如果有想要體驗主動降噪且又喜歡半入耳式的朋友是非常不錯的選擇。常規選擇的話:如果是蘋果手機還是建議airpods,如果是安卓用戶或者華為手機用戶就入手華為FreeBuds3。
  • 無線才是硬道理,藍牙耳機選購指南及幾款耳機的使用分享
    當然,希望你不曾經歷過像小編一樣,起身耳機帶起啦沒暖熱的平板,「啪嗒「——碎了。        今天小編讓大家免去有線耳機的困擾,整理啦網上的眾多資料,為大家推薦幾款市面上比較好用的藍牙耳機集合,價位從100元不到,到上千元上千元不等,那麼多藍牙耳機總有一款適合你。(推薦都是根據自己的使用體驗和網上的評價,有不足的地方希望大家留言補充,本文沒收取任何廣告費,當然各位大大關注點讚還是可以的)。
  • SPARCO入門賽車裝備選購指南
    對於入門,我們很較真。 對於賽車裝備的選擇,一直是入門愛好者最為頭疼的難題——身邊常見的裝備過於昂貴,但又不了解有哪些相對更為經濟且同樣可靠的裝備。 我們一直希望強調——入門玩家同樣需要個性化的套餐、也同樣有具體的需求,這是每一個從入門階段一路走來的玩家都感觸頗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