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韓星
自古以來,過年就是中國人一年中最大的一個節日。《說文解字》解釋「年,谷熟也」,「年」為會意字,本意是指穀物成熟。甲骨文和金文中「年」字均寫為「秊」,像一個人背負成熟谷穗的形狀。古時糧食作物為一年一熟,因此,人們便把穀物成熟收穫的周期稱為一年。這個意思保存在後世用語如豐年、年景及年成等詞語之中。
在我國古代,「年」曾有幾種不同的稱呼,《爾雅·釋天》記載「夏曰歲,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載。」即夏朝時把年叫作「歲」,商朝叫作「祀」,周朝叫作「年」,而比夏商周更早的唐虞時期則將年叫作「載」。郭璞注說:「歲,取歲星行一次;祀,取四時一終;年,取禾一熟;載,取物終更始。」其中關於「年」,《邢昺疏》:「年者,禾熟之名。每歲一熟,故以為歲名。」於省吾《甲骨文字釋林》也解釋說:「年乃就一切穀類全年的成熟而言。」「年」字從穀物成熟收穫而來,古人最初慶祝新年也是出於豐收的喜悅和對來年的祈願,而後漸成「過年」習俗。所以,年俗本義是古代在谷熟節舉行的慶典。
從歷史演變而言,學界一般認為,年俗起源於遠古時期的「臘祭」。殷商時期臘盡春來時,人們殺豬宰羊祭祀上天與祖先,祈求來年風調雨順、免禍免災。西周初年,在一年一度新舊歲交替之際,即農曆的十一月間慶祝豐收、迎接新年和祭祀祖先的風俗活動,是為「過年」的雛形。秦始皇統一後規定以十月為正月,漢初沿用秦歷,武帝時期實行「太初曆」,將原來以冬十月為歲首改為以夏曆正月為歲首,即正式確定正月初一為一年的開始,此後一直沿用到清末。現今人們經常把過年與過春節混為一談,又把元旦與過年分割開來,是因為 1912年,中華民國政府推行陽曆,宣布改陽曆1月1日為「新年」,但民間百姓仍以陰曆正月初一為「過年」。1914年為接軌西方曆法將「元旦」移到陽曆1月 1日,陰曆正月初一改名為「春節」,這就是在民間「春節」與「過年」混淆的原由。
年俗在傳承發展中承載了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雜糅了多地多種民俗為一體,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風俗習慣,主要圍繞祭祝祈年為中心,以除舊布新、迎禧接福、拜神祭祖、祈求豐年等活動展開,內容豐富,形式多彩,熱鬧喜慶,帶有濃鬱的地域特色,在長期的傳承發展中已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習俗,流傳至今,如辦年貨、掃塵、貼年紅、團年飯、守歲、壓歲錢、拜歲、拜年、舞龍舞獅、拜神祭祖、祈福攘災、燒炮竹、燒煙花、遊神、押舟、廟會、遊鑼鼓、遊標旗、上燈酒、賞花燈等習俗,不僅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思想信仰、理想願望、生活娛樂和文化心理,而且還是祈福攘災、飲食和娛樂活動的展示,凝聚著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年俗是文化符號,是我國傳統美德和傳統文化最集中、最根本的體現,過年是對傳統文化的堅守和傳承,也是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期盼。
現在人們普遍感到年味兒越來越淡,怎麼讓人們真正體味到濃濃的中國年味,讓「中國年」更像「中國的年」?這就需要我們深刻挖掘傳統文化內涵,將年俗文化精神重新激活。《關於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見》文件明確指出:重視民族傳統節日的思想薰陶和文化教育功能,豐富民族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開展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普及活動,培育特色鮮明、氣氛濃鬱的節日文化。如家庭可以利用春節闔家團聚的時機,家中長輩對晚輩進行道德禮義教育,如今有很多村寨、家族祠堂都有傳統的家風、家訓、族規等,有一些家族都會在大年初一的凌晨或早上,召集族裡男女老少集體誦讀家訓、族規,勉勵家族成員在新的一年裡學習進步、工作長進等,這些都是傳承家風、家訓的教育活動。通過教育讓人們在社會現代化進程中形成對傳統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認同感,自覺地傳承和發展優秀傳統文化,把過年不僅是簡單地當成闔家團聚,親朋聚會,吃吃喝喝,遊戲玩耍的娛樂節日,而是應該傳承幾千年年俗的優秀傳統,豐富其文化意蘊,增強其教育價值,發揮其教化功能,促進社會文明進步,人民幸福美滿。(韓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