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02 13:06 |浙江新聞客戶端 上虞區融媒體中心 記者 樓麗君
「以後,咱們的楊梅再也不怕蟲蠅和極端惡劣天氣了。」近日,站在楊梅樹前,黃浦嶺生態農莊負責人陳冠軍喜滋滋地說。記者在現場看到,一個個高大的鋼管大棚,將鬱鬱蔥蔥的楊梅樹罩住,再掛上羅幔,頂上覆蓋尼龍膜,仿佛一頂頂大型蚊帳。
黃浦嶺農莊地處永和鎮項家橋村,佔地近900畝,主打楊梅、櫻桃等「四季仙果」。 現年52歲的陳冠軍是餘姚人,當兵退伍後在老家經營著一家旅行社和一個車隊。2016年,因經營不善,四明湖黃浦嶺生態農莊面臨倒閉。「始建於2009年,投資了近2000萬元的農莊就這樣日漸凋敝,實在可惜!」陳冠軍回憶道,2016年年底,他從朋友那接手了農莊,將雜草叢生的山地重新進行改良,並成功引種了櫻桃、楊梅、白枇杷、日本甜柿、獼猴桃等10餘個水果品種,開闢了餐飲、住宿、會務、休閒、拓展等項目,打造集採摘、休閒、旅遊、會務等於一體的農旅綜合體,讓農莊重獲生機。
今年楊梅成熟季,由於雨季長,和其他楊梅基地一樣,黃浦嶺的楊梅也出現豐產不豐收的現象。「乍一看,楊梅掛在樹上挺好的,但摘下來裡面已變質了。」陳冠軍說,事實上,每年的楊梅成熟季,正是江南一帶的梅雨季。如何減少極端天氣對楊梅的影響?在陳冠軍看來,只有創新運用羅幔楊梅栽培技術,才有可能改變這種狀況。
今年6月中旬以來,陳冠軍一方面走出去,在仙居、黃巖等楊梅主產地考察、學習羅幔楊梅栽培技術;另一方面請進來,邀請省農科院專家來基地實地踏看指導。黃浦嶺的楊梅大多種在山坡上,由於推廣矮化技術,樹冠高均在3米以下,加上坡度不陡,專家表示「非常適合應用羅幔楊梅栽培技術」,這讓陳冠軍堅定了推廣新技術的信心。
接下來,陳冠軍自行設計了羅幔,用於栽培楊梅,每個大棚周長6.5米,高4.5米左右。從11月5日開始,總投資300多萬元的羅幔楊梅栽培技術項目開始推進,每天27名施工人員爭分奪秒抓進度。截至昨天,已有203棵楊梅住進「單人間」,計劃12月20日左右,370棵楊梅全部完成新技術栽培。
陳冠軍告訴記者,採用羅幔楊梅栽培技術雖然費事,但效果不錯:採摘期可以提前一周左右;既防蟲又防蠅,遠離農藥汙染;降低不良氣候對楊梅的影響,品質大大提升。
在推進羅幔楊梅栽培技術的基礎上,陳冠軍還投資76萬元,委託省農科院專家為基地量身定製「智慧化管理」。「只要一部手機就可以操控蚊帳裡的溫度和溼度。」陳冠軍介紹,遇到暴雨天,只要一按鍵,自動搖膜機就會把尼龍膜搖下來。
「黃浦嶺農莊的楊梅栽培、管理技術是較為超前的。」永和鎮黨委書記陳鑫淼點讚道。「倒逼其他果農加快技術創新。」二都楊梅主產區、驛亭鎮分管農業的負責人徐杭惠說,「聽說這件事後,我們鎮的果農也很有緊迫感,不少已打算學習效仿!」
160688561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