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青島二中畢業的
哈佛女孩張安琪回青島籤售圖書,這本名為《通往哈佛的家庭教育傳奇—門薩女孩張安琪成長之路》的書,由張安琪和母親王飛共同完成。去年12月底的復旦大學獎學金頒獎典禮 ,讓張安琪一夜成名,頂著「復旦學霸」、「 門薩女神」、「新東方最年輕託福老師」等光環的她,一度成為網絡焦點,今年3月份,張安琪最終選擇攻讀哈佛大學,碩博連讀,全額獎學金。
一路伴隨張安琪的讚美之聲,在張安琪和母親的家教書上市後,開始出現變化,讚美、羨慕的聲音仍在,質疑聲也開始不絕於耳,張安琪青島二中的同門師弟、今年被耶魯大學本科錄取的高文斌發文:「堅決反對造神運動」,網上遂出現「挺張派」和「挺高派」兩大陣營。
哈佛女孩難敵《爸爸去哪兒》
7月26日,張安琪和母親在青島書城舉行新書籤售會,對於這一網絡上大熱的哈佛女孩,青島學生和家長會不會熱情追捧?
8月5日,新書籤售過了一周多,張安琪的書被放在正對書城大門的醒目位置 ,旁邊是大熱的《 爸爸去哪兒》第二季圖書。正逢暑期,書城裡學生和家長一直不斷 ,不少孩子一進書城,就朝著《爸爸去哪兒》的書衝過去,有的孩子翻書就看,有的則要求家長給自己買一本。
對於張安琪的書,經過者大多掃一眼便不再關注,有幾位母親拿起來書來翻一翻,孩子在旁邊一喊,就放下書走了。市民鄒女士帶著上初中的女兒到書城,女兒挑了本書,找了個角落坐下來看,鄒女士也拿了本張安琪的書,坐在旁邊陪著看。「裡面提到的有些方法挺好的,可以看看,說不定在孩子身上也能用上。」鄒女士說,能上哈佛的孩子是少數,當家長的 ,就是為了看看別人是怎麼教育孩子的 ,借鑑點兒。
「籤售300多冊,籤售後第一周賣得還可以,後期比較平穩,銷量不大。」青島書城企劃部負責人劉曉群告訴記者,張安琪的書籤售時,因為媒體報導較多,所以籤售現場以及籤售後一周,銷售情況還不錯,但後期銷量就很一般了。分析原因,劉曉群認為是此類書太多了,「最近不到一個月的時間,書城這一類書的籤售就做了三場。」
這三場籤售中,除了張安琪和母親的書,還有李琳香、矯宏武夫婦的《邁進北大,奔向耶魯—成功父母的 25年教子筆記》,這本書的主人公矯駿逸,即墨一中畢業,2008年以優異成績考入北京大學,2012年以全額獎學金考入美國耶魯大學,攻讀生物學博士學位 。此外,還有朱丹的《侃侃兒談:巧規劃,放養進名校》,朱丹的兒子叢沛恩是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2013級學生,侃侃sports創始人。
「對於這一類的家教書,市場需求還是有的,這三本書裡的孩子也都很優秀,但現在這樣優秀的人太多了。」劉曉群說,數量眾多的家教類圖書,分散了家長們的注意力,已經很難再有一本書像1999年出版的《哈佛女孩
劉亦婷》那樣,吸引全社會的目光。2005年8月份到青島書城工作的劉曉群還清楚記得自己工作時,《哈佛女孩劉亦婷》依然很暢銷,因為那時這樣的書太少。
同門師弟撰文質疑造神
張安琪籤售出書不久後,人人網上出現了一篇文章 ,標題為《談門薩女孩張安琪:堅決反對造神運動》,文章的作者為高文斌,青島二中今年的畢業生,已被耶魯大學錄取。
在這篇文章中,對於已經名聲在外的張安琪,高文斌首先聲明:「我非常欽佩張學姐的能力 ,至少從現在來看,我還是遠遠不及的。」話鋒一轉,高文斌擺出自己的觀點:「但是我萬萬不能接受她利用一般公眾的學術追星心理自我造神。以她現在的社會影響力 ,無數家長會把她的話奉為育子寶典,無數學生會把她的話奉為成才秘籍。可是問題就在於,成才無秘籍,成功無捷徑,張學姐在公共領域內如此高調兜售個人經驗未免顯得不負責任。」
文章中,高文斌表示張安琪的這本書自己無幸拜讀,也不想拜讀,但是從報紙上披露的細節來看,和長久以來不斷毒害家長和同學的各類「耶魯男孩」、「哈佛女孩」大著並無本質區別。高文斌舉了一例:在書中,張安琪的母親表示,自己懷上張安琪的時候嚴格計算過時間,是在自己和丈夫的所謂「生理和智力高峰」上,言外之意是說正因為如此孩子才如此聰明,進了門薩俱樂部和哈佛大學,而張安琪則感謝母親「如此處心積慮地生下了她」。
「我知道張安琪學姐是學習材料科學的,算是『科研中人』,以她的科學素養大概不會不知道,女性是否懷孕是一件高度偶然的事情 ,提前計劃受孕時間往往無效,而她也應該明白,所謂的『生理和智力的高峰』根本沒法量化,是徹底的無稽之談。」高文斌還拿自己舉例,說母親懷上自己是一個意外。「我不知道我能不能宣傳一個和張學姐完全相反的經驗,說順其自然懷上的孩子最聰明,將來可以考上耶魯大學。」
張安琪的書所主打的「門薩女孩」概念,也被高文斌在文章中質疑:「門薩俱樂部作為一個以智商為門檻的組織,並不能表明會員的能力,實在沒有什麼可驕傲的。智商是先天的,根本不值得吹噓,而門薩俱樂部的成員很多是普通人而非成功人士,這個網上有數據可查。」
「成功不可複製,張安琪的經驗是最適合她自己的 ,未必適合所有人。然而在現在造神運動蔚然成風的環境中,一個人只要成功了,則她的一切經驗,無論與成功是否相關,就立刻獲得推崇,當然還有與此相對應的經濟價值,大發其財。」高文斌在文章中說:「成功的教育往往要高度契合個人的生命體驗,圖解、照搬別人的經驗多半沒有用。然而現在各種『狀元班』『學霸班』遍地開花,正說明大多數家長和學生沒有明白這一點。而張安琪作為世界頂尖學府的學生,並沒有盡到匡正時弊的義務,而是推波助瀾、助紂為虐,不免令人唏噓。」
我萬萬不能接受她利用一般公眾的學術追星心理自我造神。以她現在的社會影響力,無數家長會把她的話奉為育子寶典,無數學生會把她的話奉為成才秘籍。可是問題就在於,成才無秘籍,成功無捷徑,張學姐在公共領域內如此高調兜售個人經驗未免顯得不負責任 。
—高文斌
兩大陣營對峙爭論不斷
「在人人網上,孩子們都打起來了。」青島二中一位家長告訴記者,高文斌的文章在人人網上一發布,立即引發挺張派和挺高派兩大派別的爭論。在網上,挺張派認為張安琪這麼優秀,肯定有很多值得學習的地方,出書分享是件好事兒,而且書是給有需要的人準備的 ,不喜歡的可以不買,沒必要議論紛紛。
而挺高派則認為,張安琪出書就是純粹的商業行為,是一種自我消費。還有沒看書只看封面的人吐槽:「與偏見無關,只是好奇為什麼去哈佛就是傳奇?書沒讀,但書名真的很爛。」
此番爭論後,張安琪在微博上解釋:「可能書名有誤導作用吧,這本書並不是我寫的自傳,而是我媽媽的家庭教育書,傳播培養獨立性、毅力、閱讀興趣等教育理念。至於名校,更不是本書重點。媒體的宣傳總有誇大成分,如果沒有興趣閱讀原作,還請不要妄下論斷。如有打擾,還請見諒。」
當各種爭議紛至沓來,該書的主要作者也就是張安琪的母親王飛告訴記者,當初出書時,是考慮到會有不同的聲音,但從第一批讀者的反饋來看,自己當時寫書的目的已經達到,大家已經從中受益。讀者從書中媽媽的分享中得到了啟發,從安琪的經歷中得到了正能量。有的讀者讀完後再推薦給他人。有的直接再買幾本送給親朋,「網上不同的聲音,主要來自並沒有讀這本書的學生。不了解書的內容而只討論該不該出書,是不客觀公正的 。而且,作為學生,他們的年齡還很難理解家庭教育是一門科學。不同的家庭教育的確能培養出不同的孩子。我作為老師,對這一點感受頗深。」
當初出書時,是考慮到會有不同的聲音,但從第一批讀者的反饋來看,自己當時寫書的目的已經達到,大家已經從中受益。讀者從書中媽媽的分享中得到了啟發,從安琪的經歷中得到了正能量。網上不同的聲音,主要來自並沒有讀這本書的學生。不了解書的內容而只討論該不該出書,是不客觀公正的。而且,作為學生,他們的年齡還很難理解家庭教育是一門科學。不同的家庭教育的確能培養出不同的孩子 。我作為老師,對這一點感受頗深。
—張安琪的母親王飛
出書引發的爭議,對張安琪未必是壞事兒,她從現在起就要做好準備,要經得起批判和質疑。
高文斌對同門師姐的批判,雖然有些地方不太客觀,但是他有社會責任感,有自己的思考,能發出自己的聲音。現在更多的家長越來越理性,明白育兒是一件個性化的事情。
—青島二中校長孫先亮 「哈佛女孩」光環漸失
和高文斌談到這篇文章時,高文斌承認文章是自己所寫,但自己平日不用「人人」,也不用QQ,文章是委託上海的朋友關心予發表的 ,那也是一個已被耶魯錄取的同學。高文斌說自己有過做家教的經歷 ,感覺家長看這種書的時候,心態越來越焦慮,這種書出得越多,家長越焦慮。
代替高文斌在人人網上發布文章的關心予,對此事也有自己的態度:常春藤的身份能帶來多少經濟價值,短期還是長期?常春藤的光環能創造什麼實際的社會價值,這是短期的還是長期的?避開聚光燈或是成為公眾焦點,這的確是每個人的自由選擇。合理的商業行為也應該受到足夠的尊重。可是權利與責任永遠是並行的 。選擇了站在聚光燈下,就是選擇承擔一份額外的責任。
「高文斌的文章,張安琪發給我看過,她當時也有些委屈。」在青島二中校長孫先亮眼中,張安琪是一個非常優秀的孩子,並且謙虛、內斂,張安琪和母親的書,個別地方有待商榷,但很多地方還是很有借鑑意義。孫先亮認為,當更多家長的育兒理念趨於理性時,也更能理性看待這類書籍。
2000年,《哈佛女孩劉亦婷》風靡全中國,2004年,哈佛女孩遭遇出道以來最大的挑戰,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系、曾經擔任過CCTV《實話實說》欄目策劃的蕭愚推出了一本名為《教育孩子需要大智慧:「哈佛女孩劉亦婷」真相》的新書,蕭愚經過兩年多的調查研究,認定劉亦婷進入哈佛大學主要是靠精緻的策劃以及哈佛大學乃至全美大學在招收中國學生時存在的制度方面的漏洞和缺陷。
「當時劉亦婷的書正版賣了400萬冊左右,如果加上盜版的 ,有上千萬冊,真的是風靡一時。」蕭愚表示,很多事情物極必反,劉亦婷這一榜樣出來後,給家長們帶來極高的期望值,但當家長們發現最終學習模仿的結果並沒有那麼神奇時,自然也就醒悟過來了,明白別人的路是不可以複製的,並且這樣的想法慢慢成為共識。
「我2004年寫那本書時,劉亦婷已經成為偶像了,我是從反對盲目樹立教育偶像的角度來寫。」蕭愚說,十多年過去了,在大城市,孩子讀常春藤名校已經見怪不怪了,家長們對這方面的感覺也比較淡了,這類單純造偶像的書再難風靡。文/圖 本報記者 劉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