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裝臺》,說說陝西方言裡的外來語:饢、麻食、皮實、克裡馬擦

2020-12-21 蘭臺說

正在CCTV熱播的電視劇《裝臺》,演員們的精彩演技、接地氣的生活氣息,受到了很高評價。

劇中西安的生活場景、陝西方言,滿屏的「老陝」味。

其實,劇中的張嘉益、閆妮、尤勇智、孫浩、姬他、姜冠南、郭文崗等演員,都是陝西籍,可謂本色出演。

對於陝西人來說,對劇中人物的方言對白覺得親切。而對於外省人尤其是南方人來說,在理解方面會有較大障礙。

01陝西方言的分類

很多外地人對於陝西方言的印象,大多停留於張藝謀的電影、電視劇《武林外傳》中女主角佟湘玉。

中國有句老話:「十裡不同音,百裡不同俗」。這句話在陝西體現得淋漓盡致。

陝西方言可以根據地域,細分為很多種。甚至縣與縣、鄉鎮之間,在同一語言的發音腔調或者個別詞語上就有差異。

從大的方面講,由於陝西的地理特徵是南北狹長、東西相對較窄,加上氣候特徵差異,陝西省大致分為陝北、關中、陝南三個地域板塊。

因而,這三個地域板塊的方言也就分屬於晉語、中原官話、西南官話。

陝北方言屬於晉語,其中夾雜有一些蒙古語。

陝南方言屬於西南官話,其中夾雜有少量的中原官話、晉語、江淮官話、楚語、贛語、湘語。

《裝臺》劇中的生活場景是西安,他們所說的陝西方言就屬於中原官話。

因為西安屬於關中平原,因而當地的方言被通俗地稱為「關中話」。

關中一帶在陝西屬於發達地區,西安又是省會城市,因而往往「關中話」也就代表了陝西方言。

其實,「關中話」可細分為東府方言(西安一帶)和西府方言(寶雞)。

本文就拿廣義的「關中話」來說。

關中話裡,有一些生活常用詞語廣為人知,例如:

額滴神呀(「我的天哪!」,表示驚嘆,《武林外傳》中女主角佟湘玉的口頭禪)、嫽咂咧(liao za lie,指非常好)、蕞娃(sui wa,指小孩,蕞表示小)、諞閒傳(pian han chuan指閒聊)、咥飯(die fan,指吃飯)、騷輕(指過分表現、輕浮)、日踏了(指壞了,破壞) 、虧了人咧(指丟臉、沒面子)等。

02陝西方言中的外來詞語

有個特殊的現象是,關中話裡有一些常用詞語,是外來詞語。

它們並非本土語言,而是源於契丹語、波斯語、突厥語等。

到過西北的朋友們知道,饢是一種圓形麵餅,是新疆的特色食品。

其實饢在西安也很流行,西安的回民美食街就是著名的旅遊打卡地。

「饢」字源于波斯語。《突厥語詞典》稱饢為「埃特買克」和「尤哈」。

這種麵餅是中亞和南亞地區人民的主食。在西班牙的土耳其烤肉店,也將餅稱之為「nan」。

它原先被維吾爾族稱為「艾買克」,後來改叫饢(náng)。「饢」的漢語發音與「nan」很接近。

麻食

這是陝西關中地區流行的一種麵食。如大拇指指甲蓋大小,空心、捲筒狀。

它源於突厥語中的「tutmaq」。

11世紀的維吾爾族學者麻赫穆德喀什噶裡編著的《突厥語大詞典》中,就記載有「tutmaq」,指面片,是突厥人的一種著名飯食。

它在中國古代被音譯為「禿禿麼思」、「吐吐麻食」等。

元代宮廷食譜《飲膳正要》、《居家必用事類全集》中,就記載有 「禿禿麻食」。

明代美食學家黃正一在《事物組珠》書中記載:「禿禿麻食是面作小卷餅,煮熟入炒肉汁食。」

皮實

這個詞來源於契丹語,本意是」金剛」。

契丹人建立的遼國時期,有「皮室軍」的稱謂。

後來被引入漢語之中。

關中話裡的「皮實」,主要意思是「結實」。既可形容人也可形容物件。

例如「這孩子真皮實,從來沒鬧過病。」,是指身體結實,不易得病。

形容物件,是指耐用、不易破損。例如「這款捷達車很皮實,開了十年了。」

更有趣的是,「皮實」竟然被列入網際網路巨頭阿里巴巴公司的招聘要求中。

難道阿里巴巴的人力資源官是陝西人嗎。

阿里巴巴的高管彭蕾,曾在湖畔大學發表過關於「阿里人才觀」的主題演講。

她提出阿里巴巴對人才的要求是四個詞:聰明、皮實、樂觀、自省。

其中「皮實」是指抗挫折和抗擊打的能力強,信念堅毅。

克裡馬擦

源自古突厥語。現代土耳其語中為「Koklimuhsaa」。

意思是「快點兒、抓緊時間」。例如「你克裡馬擦,咱們快遲到了!」

由於這個詞用得廣泛,現在以「可立馬遪」為書面標準形式。

其中的「遪」,是行走、行動的意思。

西安也因此衍生了城市藝術品—時尚「萌娃」:克裡與馬擦。

除了以上這些常用語,關中話裡的馬卡(指差勁)、幕囊(指行動遲緩)、撲西來海(指邋遢、不整潔)、麻達(指麻煩、問題)、噶達馬西(指亂七八糟一大堆)等詞彙,也有人說是源於外來語。

為什麼關中話裡會有不少外來語呢?

這與陝西關中地區的地緣位置、歷史發展密切相關。

關中地區地處東南西北交匯之地,與不少民族的生活地區毗連,自古交流頻繁。

我國古代共有13個朝代在陝西關中地區建都,長安是千年古都,長期是中國古代的政治、文化、經濟中心。

尤其在繁盛的漢唐時期,長安是國際著名大都市,萬國來朝,商業貿易發達。

突厥、波斯、阿拉伯、回鶻、吐蕃等眾多民族人口,也在長安匯聚、生活乃至世代定居。

隨著經濟、文化的長期交流,以及戰亂遷移,陝西關中地區自然也就融入了一些外來文化,其中也就包括語言詞彙。

其實,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交流,是語言產生的基礎、

任何一種語言,只有不斷吸收新的詞彙,才會具有生命力,才能得以發展,與時俱進,延綿不絕。

一個區域的方言,是當地的文化名片,見證著歷史的演變,承載著文化的豐厚沉澱。

相關焦點

  • 看了《裝臺》,我成了陝西話十級學霸
    《裝臺》改編自茅盾文學獎獲得者、陝西籍作家陳彥的同名長篇小說,主演中,張嘉益、閆妮、尤勇智、孫浩等都是陝西人,用觀眾的話說,這是「陝西人寫的陝西故事,西安人演的西安煙火」。格外值得一提的是,為了還原地道的「陝味」生活,劇中還穿插運用了「陝普」完成對白。
  • 《裝臺》裡裝的,是西安的煙火
    02 《裝臺》播出後,「看餓了」、「想吃」、「對味」、「流口水」之類評論佔據了熱評的半壁江山。同時還催生了一系列「刁大順」為主角的「乾飯表情包」走紅網絡,體現出了觀眾們對電視劇中活色生香的陝西美食的嚮往。
  • 咥《裝臺》美食,品陝西味道,永興坊12.12非遺文化狂歡節精彩來襲
    「乾飯人,乾飯魂 乾飯得用大鐵盆」 張嘉益乾飯人再次上線看得人直流口水 請問追劇的同學就問你看餓了沒?看完你想吃撒?
  • 電視劇《裝臺》火了,方言版長篇小說《裝臺》您聽過嗎?
    著名作家陳彥帶給了我們諸多值得回味的作品,從《西京故事》到《裝臺》再到最新長篇《主角》;大部分作品被製作成電視劇、話劇等。其中《裝臺》更是深受大眾喜愛。那麼,方言版長篇小說《裝臺》您聽過嗎?長篇小說《裝臺》講述了裝臺人刁順子的三次婚姻和他的人生經歷,刁順子踏實肯幹,帶著幾個兄弟承接各種演出裝臺的活計,雖然身處底層,始終貧困,但心中一直有滅不掉的燈火。小說以一個裝臺人的視角描寫了西京城裡的人生百態,表達了作家對人的生存境況的感受與思考。
  • 吸引我看下去的,是電視劇《裝臺》中的那些配角
    最近播出的電視劇《裝臺》,很多人說好看,看了幾集發現,本劇的亮點,就是那些不起眼的配角。他們特有的造型,特有的語言,非常接地氣,就是我們生活中遇到過的人。不像以前的劇,讓主角從頭撐到尾,把配角都變成了擺設。本來想看看好看不,結果被這些配角吸引,不知不覺地看了20多集。
  • 《裝臺》播出 「陝普」緣何受熱捧? 民俗專家:這是陝西文化兼容性...
    熱播劇《裝臺》的人物對話基本上是普通話,但因帶有濃鬱的「陝味」而被稱為「陝普」,讓觀眾和網友感到十分新鮮和親切。9日,陝西民俗文化專家、陝師大教授張志春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陝普」被認同是陝西文化兼容性強的一種表現。
  • 《裝臺》播出 「陝普」緣何受熱捧?民俗專家:這是陝西文化兼容性強...
    熱播劇《裝臺》的人物對話基本上是普通話,但因帶有濃鬱的「陝味」而被稱為「陝普」,讓觀眾和網友感到十分新鮮和親切。9日,陝西民俗文化專家、陝師大教授張志春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陝普」被認同是陝西文化兼容性強的一種表現。
  • 大熱劇《裝臺》,用堅韌的脊梁在熱鬧擁擠的世界裡生活
    劇中展現出的是原汁原味的陝西生活文化和風土人情,張嘉益、閆妮兩位陝西籍的演員可以說是本色出演,越發強化了真實感,增強了可信度。尤為貼心的是,剪輯組特意將方言的釋義打在字幕上,既保留了方言的原汁原味,又便於大家理解。
  • 《裝臺》引人之處:明明心好,嘴卻硬得很,陝西人的「哈慫」脾氣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我逐漸改變了自己對陝西人的看法。身邊的陝西人真真就像《裝臺》裡的刁順子(張嘉譯飾)、鐵扣(孫浩飾)、疤叔、大雀、墩墩、蔡素芬(閆妮飾)等人一樣。01陝西以地方戲劇秦腔、碗碗腔為主流。前幾年,因為我有幸曾在當地文化系統呆過,所以對西安各大秦腔劇團的現狀和演化還是略知一二。
  • 張嘉益閆妮攜手《裝臺》最炫西安風強勢霸屏央視,助推陝西文旅
    你們最近有沒有在看張嘉益和閆妮的新戲《裝臺》啊?身為西安人,很多人最近都在狂追這部劇,一經播出,就取得了超高的收視率。電視劇《裝臺》的熱映讓全國觀眾的目光再一次聚焦西安,裡面的劇情場景主要圍繞著主人公順子在城中村的日常生活,記錄了農民工打工人的日常。
  • 電視劇《裝臺》陝西味兒濃鬱,張嘉益:我們要求演員重新進入生活
    一部地道陝西風味的電視劇《裝臺》最近在央視一套熱播,濃厚的地域屬性並沒有阻止這部劇走向大眾。開播至今,《裝臺》豆瓣評分高達8.4分,收視率也接近破2,成為了年底當之無愧的國產劇大熱門。作為該劇的主演,同時身兼藝術總監的演員張嘉益對於《裝臺》收穫的成績既意外又頗為驕傲。在他看來,《裝臺》的成功一方面基於原有小說文本的紮實基礎,另一方面也得益於整個主創班底在表演和內容上對品質的堅持。《裝臺》中大量起用了西安籍演員,如張嘉益、閆妮、姬他、孫浩等人都是土生土長的西安人,就連飾演裝臺隊伍的演員也幾乎都是陝西本地人。
  • 張嘉益、閆妮主演《裝臺》陝西味兒濃鬱,豆瓣8.4成年底大熱門
    一部地道陝西風味的電視劇《裝臺》最近在央視一套熱播,濃厚的地域屬性並沒有阻止這部劇走向大眾。開播至今,《裝臺》豆瓣評分高達8.4分,收視率也接近破2,成為了年底當之無愧的國產劇大熱門。  作為該劇的主演,同時身兼藝術總監的演員張嘉益對於《裝臺》收穫的成績既意外又頗為驕傲。
  • 電視劇《裝臺》火熱螢屏 揭秘《裝臺》成功背後的故事
    著有散文集《說秦腔》《必須抵達》《邊走邊看》《堅挺的表達》《陳彥精品劇作選》等,以及長篇小說《西京故事》《裝臺》《主角》。《裝臺》獲2015「中國好書」首屆「吳承恩長篇小說獎」,入選新中國七十年70部長篇小說典藏。《主角》獲2018「中國好書」、第三屆「施耐庵文學獎」和第十屆茅盾文學獎。
  • 《裝臺》開播帶動陝西經濟?豆瓣評分高至8.4!收視率更是突破2%
    最近熱播的電視劇《裝臺》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由閆妮和張嘉益主演,講述的是張嘉益飾演的順子是個裝臺人,而當時在陝西裝臺人是一種廣泛的工作職業,成為當地的一種文化,電視劇比較接地氣,通過兩位實力派演員的表演將陝西的人情世故表現得淋漓盡致,電視劇自從開播後收拾直線上升,更是在央視一套播出,受到央視的扶持。
  • 一部《裝臺》火了舌尖上的陝西美食 餐廳成了粉絲打卡地
    看張嘉益吃西紅柿都饞得口水直流。」「《裝臺》確定不是一個美食節目?大晚上讓我看小南門的辣子蒜羊血,直接看餓了。」網友小陳在微博上「吐槽」。陝西人寫陝西故事,西安人演西安煙火。這部以古城西安為背景的都市群像劇,熱鬧鮮活,講述了在西北城市底層的「裝臺人」——為舞臺布景而忙碌的人群的生活。從張嘉益飾演的刁順子的視角出發,講述一群普通小人物生活中的酸甜苦辣。
  • 從《裝臺》中人物吃油潑辣子談全國特別喜歡吃辣的省份
    電視劇《裝臺》看了幾集,印象深刻的有濃鬱的陝西地方方言,還有劇中的陝西地方飲食,特別是劇中人物吃飯動不動就要吃辣子,而且感覺好辣子吃得「美得很!」的情節。油潑辣子是陝西著名的特色美食之一,也叫油辣子。筆者從小在北方長大,現居住在江南,有時候會到陝西小吃店吃飯,對於陝西地方美食多少了解一些。感覺「肉夾饃」不辣,而陝西另外一個美食代表臊子麵有些辣,但這種辣卻並不太辣,江南人的口味可以接受。一邊看著電視劇《裝臺》中人物津津有味地吃著油潑辣子,一邊就情不自禁地想起了全國幾個特別能吃辣的省份。
  • 《裝臺》:帶著生活毛邊的故事讓人著迷
    原標題:《裝臺》:帶著生活毛邊的故事讓人著迷 每晚八點檔,曾是國人全家共聚的難忘時光,但近年來隨著生活迭變,一家老小齊聚在電視前的場景變得日漸少有。而正在央一播出的電視劇《裝臺》,卻讓人重溫了舊時光。「這是為數不多能和爸媽坐在一起看的電視劇。」不少網友這樣評論。
  • 裝臺敦敦結局是什麼揭秘 敦敦最後和手槍在一起了嗎
    據悉,《裝臺》結局中敦敦抱得美人歸,跟手槍走到一起了,兩個人的感情實屬不易。手槍的扮演者是秦海璐,人設非常強硬,是個跳鋼管舞的,因緣巧合之下愛上了從小練小紅拳的敦敦,他沒什麼文化,對於李白到底姓什麼都搞不清楚,好像他活著就是為了攢錢娶媳婦,可是攢錢的速度趕不上彩禮往上漲的速度,所以成了大齡剩男。
  • 電視劇《裝臺》的音樂
    最近正在央視一套熱播的電視劇《裝臺》,故事圍繞著刁家、街坊鄰居及裝臺隊的視線展開,上演了一出充滿煙火氣的溫暖人生。劇中音樂也備受關注,陝西元素的詞曲配樂,令人感受到一種平凡而溫暖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