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昌寧:工作隊「獻良方」村集體經濟「活」起來

2020-12-13 雲南網

培育壯大農村集體經濟,是打贏脫貧攻堅戰和接續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支撐,也是引領廣大村民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徑。面對村集體經濟「散、小、弱」的嚴峻形勢,保山市昌寧縣駐村扶貧工作隊因村施策,圍繞「盤活資源、抱團取暖、產業帶動、合作經營、搶抓項目」思路,讓村集體經濟「破繭化蝶」,鼓起村裡的「錢袋子」也帶動村民邁向「好日子」。

2019年全縣62個貧困村,集體經濟收入全部達到5萬元以上。截止目前,全縣貧困村(社區)中,村級集體經濟年收入10萬元至20萬元的有19個村,20萬元至30萬元的有5個村,超過30萬元的有1個村,集體經濟總收入573萬元。  

盤活資源,「強筋壯骨」實現穩定脫貧

工作隊結合駐村走訪,調研集體經濟發展現狀,全面摸清資產「家底」,充分挖掘村集體現有沉睡資源,針對資源稟賦,立足實際全方位盤活村級現有固定資產。

昌寧縣耈街鄉新廠村將村委會東樓樓頂、臨街5間商鋪、岔河完小臨街房屋、原新寨小學和新廠小學房屋分別對外出租,並充分發掘利用新廠集鎮位於漭水集鎮和耈街集鎮中間位置群眾習慣集聚於此的客流優勢,設立攤位並向商戶收取攤位費和垃圾清運費,每年實現收益8.63萬元。

珠街鄉金寶村利用土地與金鼎盛免燒磚廠入股,2016年實現了村集體經濟從無到有的根本轉變,當年實現村集體經濟收入6.0萬元,2017、2018年每年收入7.0萬元;駐村工作隊以建設高月安置點為契機,依託脫貧攻堅獎勵扶貧資金村級集體經濟建設項目並積極向掛包單位保山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申請資金40萬元,建成高月安置點紅白理事客場、15間商鋪,每年租金收益10.55萬元。灣甸鄉下甸村通過出租房屋、攤位、冷庫和收取水利款,每年可收益15.5萬元。田園、更戛、勐統、翁堵等鄉鎮工作隊也著力挖掘區位、資源優勢,通過資產租賃、資源盤活等模式實現村集體經濟穩定增收。  

抱團取暖,「互融共贏」破解空殼煥活力

對於個別集體資源匱乏,村級集體經濟發展乏力的村,工作隊積極協助鄉鎮打破以往「各自為陣」傳統,推進抱團發展新模式。

耈街鄉共有11個村,均為建檔立卡貧困村。各村因受交通、資源、區位、產業等因素制約,無有效發展載體支撐,除3個村集體經濟達3萬元以上,其餘都是「空殼」村。

工作隊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在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過程中的戰鬥堡壘作用,貫徹「抱團發展」的思路,協助鄉人民政府通過「政府+公司+村委會」合作的運營方式,動員11個貧困村以入股形式盤活帳上資金,共建集鎮綜合市場,實現每村每年租金收益3至5萬元。

「抱團取暖」新型式,讓11個貧困村集體經濟收入突破5萬元,徹底消除了「空殼」村,有效的推動公共資源管理與村集體經濟收入互融共贏。  

產業帶動,「造血補能」村富民富雙增收

依託地域優勢,發展「一村一品」特色興村富農產業,鼓勵和支持村黨組織領辦興辦實業經濟,實現村級集體經濟與農民經濟「雙增收」。

珠街鄉金寶村駐村工作隊,立足「鞏固優勢產業、發展新興產業」的根本舉措,加快產業發展轉型帶動,有利促進村民和集體經濟「雙增收」。通過掛鈎單位幫扶和村「兩委」自籌等方式共籌集資金14.4萬元發展村集體經濟種植「一馬平川」青花椒70畝,輻射帶動群眾98戶種植400.6畝,三年後投產,預計每年可增收470餘萬元(其中村集體經濟70萬元),可有效鞏固群眾脫貧增收。

工作隊充分利用群眾真正「看得到」、「摸得著」的直接感觀刺激,有效克服群眾畏懼、猶豫和觀望心理,以村富帶民富,激發群眾比學趕超的決心和信心,為脫貧攻堅鞏固提升積蓄強大後勁。

雞飛、柯街、卡斯等鄉鎮工作隊也積極以「村集體有支柱產業、村民有穩定收益」為目標,在促進產業發展中增加村級集體經濟收入。  

合作經營,「拓路前行」合作社變搖錢樹

有效利用閒散資源、項目資金,引導村黨組織創辦領辦專業合作社,開展股份合作經營,推動農業產業規模化發展和資源資產資金滾動式升值,在支持市場主體發展的同時提高集體經濟收益。

勐統鎮長山村駐村工作隊依託退耕還林項目支撐,大力實施生態扶貧工作。積極探索「貧困戶+黨總支」和「貧困戶+基地+合作社」的「託管代種+股份合作」模式,動員貧困戶土地入股,村黨總支提供優質種苗,組織貧困戶有償栽種澳洲堅果。合作社定期不定期為貧困戶進行種植管理技術指導,投產後統一收購,有效解決了管理難、銷售難等問題。

目前,已吸引30戶貧困戶入社種植澳洲堅果202畝。2020年開始正式投產,實現產量14.6噸,產值18.4萬元,按照農戶70%(含管理費用21%),村委會30%的比例分成作為村集體經濟的收入,今年堅果合作實現村集體經濟收入5.53萬元。

溫泉、大田壩、雞飛、柯街、更戛、珠街等鄉鎮工作隊也積極充當合作社的「催生員」和「服務員」,建立起「收益+分紅」的新型合作經營模式,實現村集體有收入,農戶有動力,合作社變身農民「搖錢樹」的轉變。  

搶抓項目,「巧借外力」變風景為錢景

憑藉土地、山水、田園等特色自然資源,開發增收項目,大力發展鄉村旅遊,充分挖掘服務潛能,激活農村各類生產要素,實現村級集體經濟穩定增長。

漭水鎮沿江村立足毗鄰天堂山生態旅遊區,每年有大量遊客到此徒步、露營、騎行、遊玩的優勢,工作隊協助鎮村兩級搶抓項目申報,巧借外力整合試點項目資金100萬元、村集體資金145萬元、鎮文化廣播電視服務中心項目資金318萬元,新建旅遊服務中心大樓、旅遊廁所、旅遊棧道、管理站,購置導遊車、山地車、野營設施,配置垃圾清運車。村集體以試點項目形成的資產入股昌寧天堂山旅遊服務公司,村民以流轉土地入股,每年固定分紅,村集體每年可實現收入20萬元,村民除了土地流轉收入,旅遊服務公司還優先僱傭村民從事旅遊業,實現了公司、村集體和村民共同發展。

卡斯、翁堵、雞飛等鄉鎮工作隊充分利用美麗鄉村建設成果,圍繞 「旅遊+」的模式,積極向上爭取項目和資金,從完善基礎設施、引導農戶經營農家樂、協調服務技能培訓、大力宣傳旅遊特色等入手,充分推動「綠水青山」為「金山銀山」,以美麗經濟激活村集體經濟發展的無限活力。

經過不懈努力,村集體經濟實現了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成功「破冰」,從單一化到多元化的良性發展,走出了「無錢辦事」窘境,有效解決了「手裡沒把米,喚雞都不來」的尷尬。

工作隊在促進村集體經濟不斷壯大,村黨組織服務力和凝聚力持續增強,同時還引導各村(社區)全面加強村級集體經濟的管理使用,明確集體經濟收益主要用於解決群眾實際困難,切實增強群眾獲得感,使村級的威信在群眾中樹立了起來,做到了「說話有人聽、辦事有人跟」。 集體經濟收入逐漸壯大,輻射帶動村民增收,提高了基層組織的凝聚力、向心力,為鄉村振興激活了新動能。

雲南網通訊員 禹鑫利

相關焦點

  • 雲南昌寧:滬滇扶貧協作 春風化雨潤新花
    正當李光俊愁眉不展的時候,2019年,合作社獲得了滬滇扶貧協作項目的支持,扶持合作社套種中草藥600畝,其中:林下種植黃精300畝、活林木仿野生石斛種植300畝;配套建設管理用房、監控設備等相關基礎設施。實際完成總投資342萬元,其中:上海市對口支援昌寧縣項目資金100萬元,合作社自籌242萬元。
  • 鄒城嶧山鎮下派工作隊項目為王壯大集體經濟民生為本辦好惠民實事
    今年以來,鄒城市嶧山鎮下派工作隊堅持以黨建為統領,依託資源優勢、用好扶持政策,聚焦農業產業振興,做活發展後勁,農村各類資源要素不斷激活,集體經濟發展、基礎設施建設齊頭並進,在鄉村振興的「趕考路」上跑出了「加速度」。
  • 萬寧後安鎮吳村打造「菜籃子」壯大村集體經濟
    「菜籃子」基地村民在種植蔬菜  吳村村委會現有309戶1719人,其中脫貧戶27戶106人,脫貧戶佔比0.062,在2019年已經基本完成脫貧攻堅任務,村民的主要收入以外出打工和種植瓜菜為主,人均年收入約9000元,因此,擺在吳村村委會面前的問題就是:如何發展集體經濟,如何走出一條村集體經濟增收的新路子。
  • 雲南昌寧:秋到山村核桃香
    曾經,昌寧核桃並不多,所以極珍貴,特別是對於缺少口頭食的孩子來說,無論是新鮮的還是幹的,核桃仁總是很有誘惑力。昌寧核桃栽培利用歷史悠久,據有關專家考證,在怒江、瀾滄江流域有大面積的胡桃科核桃屬原始鐵核桃林。其中昌寧的很多地方至今仍有大量的野生核桃林分布,無言地證明著昌寧是核桃的原產地之一。
  • 山根鎮荔枝坎村養殖山泉水小龍蝦,開闢村集體經濟新路徑
    山泉水養的小龍蝦,肉質厚實多膏,生態養殖健康零用藥,這山泉水原生態養殖的小龍蝦,是山根鎮荔枝坎村集體經濟產品,該村黨支部和鄉村振興工作隊在山根鎮委鎮政府的大力指導和支持下,積極創新特色產業發展模式,引進小龍蝦養殖,開闢發展集體經濟新路徑,帶領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
  • ...攻堅——訪永昌縣南壩鄉何家灣村第一書記、駐村幫扶工作隊隊長…
    【脫貧攻堅面對面】以美麗鄉村建設助推脫貧攻堅——訪永昌縣南壩鄉何家灣村第一書記、駐村幫扶工作隊隊長… 2020-12-01 12:0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臨渭區豐原鎮豐原村: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促進農民增收
    【主持人】田書記,村集體產業及戶產業發展怎麼樣?村裡就業情況咋樣?你們是如何推進產業就業工作的?【田安民】豐原村自2017年開始,緊扣國家扶貧政策,確立發展獼猴桃支柱產業,壯大集體經濟,於當年7月成立了村集體經濟組織,渭南金燕果業有限責任公司。
  • ...訪永昌縣南壩鄉何家灣村第一書記、駐村幫扶工作隊隊長賈茂生
    省級美麗鄉村——何家灣村俯瞰圖。2018年5月,賈茂生從市委宣傳部來到何家灣村開展幫扶工作,他與村「兩委」班子成員密切配合,按照「下山入川、轉型發展」的思路,始終聚焦「兩不愁三保障」標準,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扶持產業項目發展,改善人居環境,弘揚文明鄉風,脫貧攻堅取得顯著成效。2018年,全村建檔立卡貧困戶全部實現脫貧。
  • 永和村:集體經濟撬動富民強村「槓桿」
    近年來,永和村積極探索村集體經濟發展路徑,駐村工作隊和村「兩委」靈活運用「資源、資產、資金」三要素,通過土地流轉、轉變土地經營模式等方式,大力發展村集體產業。 經過一年多的籌備醞釀,2019年12月,察右中旗科布爾鎮永和農牧業發展中心(公司)正式投入運營。
  • 【脫貧攻堅】梅州蕉嶺縣南磜鎮嶺背村發展甘蔗產業壯大集體經濟
    【脫貧攻堅】梅州蕉嶺縣南磜鎮嶺背村發展甘蔗產業壯大集體經濟 2020-12-21 19:0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科布爾鎮永和農牧業發展中心:做強集體經濟 帶動村民共同致富
    永和行政村村民衛進才:我(家)一共三口人,有個八十歲的老母親,(分紅)一個人360,一共分了1080塊錢,去年我做了多半年,放了多半年馬,也掙了兩萬七千多塊錢,搞集體經濟確實對我們挺好的,駐村幹部搞得也挺好,對我們生活確實也挺有利,村裡人也沒少就業,都也過的挺好的生活了,非常感謝駐村工作隊的,我們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好了。
  • [名家看昌寧]楊楊:昌寧之魅
    在昌寧分享「上帝的食品」  在我的眼裡,在我的想像中,昌寧大地上那些宛若「心靈」的泉水不僅讓昌寧這座田園之城變得越來越聖潔,而且會讓昌寧這片大地生長出另外的「傑作」。這是必然的規律,是魔力,又是現實。  這一天,當我恍然瞥見餐桌上的「油雞樅」時,頓時食慾大增。
  •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忠縣顯周村第一書記、駐村工作隊隊長彭善鋒...
    忠縣社會經濟調查隊副隊長彭善鋒是花橋鎮顯周村駐村第一書記、工作隊隊長,自2019年7月駐村以來,他聚焦難點問題,大力改善村民生產生活條件,創新產業發展模式,脫貧攻堅成效顯著。截止目前,全村97戶貧困戶均已脫貧,扶貧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
  • 扶貧新機制:駐村幫扶工作隊的組織、運作與功能
    我們認為,本文研究的扶貧工作隊是以強政府作為協調者和管理者建立起來的、在成員構成上具有顯著多樣性的混合組織。  首先,不難發現,一個區域內的扶貧工作隊在成員來源上具有十分明顯的混合特徵。就扶貧而言,這場社會動員是宏大的、高度組織化與系統化的,工作隊作為重要的組織基礎本身也具有明顯的科層組織特點。正如曾慶捷所認為的,運動式治理與韋伯意義上的官僚制有很多共同之處,如強調等級權威以及遵守程序規則(Zeng, 2019)。從出勤考核程序看,扶貧工作隊的管理甚至比最正式的官僚科層組織更嚴苛。然而,我們也不主張將扶貧工作隊與典型的科層組織等同起來。
  • 臨澤板橋鎮:黨建引領村集體經濟發展
    通訊員 王生龍今年以來,臨澤縣板橋鎮高度重視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把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作為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一個硬指標,通過「黨建+農旅融合推動、能人帶動、產業驅動」不斷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培育了一批集體經濟強村,有力推動了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
  • 海口秀英區東山鎮建豐村壯大村集體經濟
    海口秀英區東山鎮建豐村壯大村集體經濟迎「蚓」上門 產業帶動促發展本報海口1月6日訊(記者 計思佳 特約記者 陳創淼 通訊員 柴文婭 許傑陽)1月5日上午,在海口市秀英區東山鎮建豐村神坡村民小組下衝坡集體林地,脫貧戶陳瓊勝和幾位村民正忙著給蚯蚓搭建「暖床」,這是駐村第一書記、鄉村振興工作隊隊長杜冠海和隊員們經過一年多努力引進的蚯蚓養殖項目
  • 湖南574個集體經濟「薄弱村」清零
    田心坪村也從「薄弱村」變成了集體經濟強村。田心坪村的「逆襲」,只是長沙大力發展新型村級集體經濟的一個小小縮影。日前,記者從長沙市農村工作領導小組獲悉,長沙574個集體經濟「薄弱村」實現全面清零。其中,2019年消除291個村級集體經濟「薄弱村」。
  • 空殼村「脫殼」記
    燎原村立地條件差、土地分散,無法進行規模化生產,村集體經濟幾乎為零。2018年4月,李挺作為中石油測井有限公司派駐的扶貧幹部來到燎原村,並任第一書記。對這個典型的空殼村,他覺得當務之急得把村集體經濟做起來。想法有了,怎麼幹?他注意到燎原村大都是分散生產經營的農戶,長期單打獨鬥,既沒有規模效應,也不熟悉市場銷售。
  • 讓寶石花在扶貧路上絢麗綻放——中國石油雲南銷售公司麗江市寧蒗...
    2015年2月至今,中國石油雲南銷售公司從麗江、大理、保山、版納、普洱、昆明、紅河分公司的共青團組織中先後抽調了9名幹部掛任寧蒗縣永寧坪鄉昔臘坪村和馬鹿塘村扶貧工作隊員,駐村工作隊在貧困村一線累計駐紮超過1300餘天,他們用5年的樂觀和執守把綻放在寧蒗高寒山區的寶石花點綴的更加絢爛。
  • 廣西田林:者苗鄉渭龍村集體經濟起甜頭
    這是一支臨時組建的春耕隊伍,有村第一書記、駐村工作隊員、村「兩委」全體幹部,還有鄉幹部和當地群眾。耕種面積足有50畝,甘蔗種就在這50畝農田裡一節節入地生根,渭龍村2020年村集體經濟就這樣開了頭。  「甘蔗產業見效快,收成好,是我們縣的甜蜜產業,我們的村集體經濟要在這裡開個甜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