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壯大農村集體經濟,是打贏脫貧攻堅戰和接續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支撐,也是引領廣大村民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徑。面對村集體經濟「散、小、弱」的嚴峻形勢,保山市昌寧縣駐村扶貧工作隊因村施策,圍繞「盤活資源、抱團取暖、產業帶動、合作經營、搶抓項目」思路,讓村集體經濟「破繭化蝶」,鼓起村裡的「錢袋子」也帶動村民邁向「好日子」。
2019年全縣62個貧困村,集體經濟收入全部達到5萬元以上。截止目前,全縣貧困村(社區)中,村級集體經濟年收入10萬元至20萬元的有19個村,20萬元至30萬元的有5個村,超過30萬元的有1個村,集體經濟總收入573萬元。
盤活資源,「強筋壯骨」實現穩定脫貧
工作隊結合駐村走訪,調研集體經濟發展現狀,全面摸清資產「家底」,充分挖掘村集體現有沉睡資源,針對資源稟賦,立足實際全方位盤活村級現有固定資產。
昌寧縣耈街鄉新廠村將村委會東樓樓頂、臨街5間商鋪、岔河完小臨街房屋、原新寨小學和新廠小學房屋分別對外出租,並充分發掘利用新廠集鎮位於漭水集鎮和耈街集鎮中間位置群眾習慣集聚於此的客流優勢,設立攤位並向商戶收取攤位費和垃圾清運費,每年實現收益8.63萬元。
珠街鄉金寶村利用土地與金鼎盛免燒磚廠入股,2016年實現了村集體經濟從無到有的根本轉變,當年實現村集體經濟收入6.0萬元,2017、2018年每年收入7.0萬元;駐村工作隊以建設高月安置點為契機,依託脫貧攻堅獎勵扶貧資金村級集體經濟建設項目並積極向掛包單位保山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申請資金40萬元,建成高月安置點紅白理事客場、15間商鋪,每年租金收益10.55萬元。灣甸鄉下甸村通過出租房屋、攤位、冷庫和收取水利款,每年可收益15.5萬元。田園、更戛、勐統、翁堵等鄉鎮工作隊也著力挖掘區位、資源優勢,通過資產租賃、資源盤活等模式實現村集體經濟穩定增收。
抱團取暖,「互融共贏」破解空殼煥活力
對於個別集體資源匱乏,村級集體經濟發展乏力的村,工作隊積極協助鄉鎮打破以往「各自為陣」傳統,推進抱團發展新模式。
耈街鄉共有11個村,均為建檔立卡貧困村。各村因受交通、資源、區位、產業等因素制約,無有效發展載體支撐,除3個村集體經濟達3萬元以上,其餘都是「空殼」村。
工作隊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在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過程中的戰鬥堡壘作用,貫徹「抱團發展」的思路,協助鄉人民政府通過「政府+公司+村委會」合作的運營方式,動員11個貧困村以入股形式盤活帳上資金,共建集鎮綜合市場,實現每村每年租金收益3至5萬元。
「抱團取暖」新型式,讓11個貧困村集體經濟收入突破5萬元,徹底消除了「空殼」村,有效的推動公共資源管理與村集體經濟收入互融共贏。
產業帶動,「造血補能」村富民富雙增收
依託地域優勢,發展「一村一品」特色興村富農產業,鼓勵和支持村黨組織領辦興辦實業經濟,實現村級集體經濟與農民經濟「雙增收」。
珠街鄉金寶村駐村工作隊,立足「鞏固優勢產業、發展新興產業」的根本舉措,加快產業發展轉型帶動,有利促進村民和集體經濟「雙增收」。通過掛鈎單位幫扶和村「兩委」自籌等方式共籌集資金14.4萬元發展村集體經濟種植「一馬平川」青花椒70畝,輻射帶動群眾98戶種植400.6畝,三年後投產,預計每年可增收470餘萬元(其中村集體經濟70萬元),可有效鞏固群眾脫貧增收。
工作隊充分利用群眾真正「看得到」、「摸得著」的直接感觀刺激,有效克服群眾畏懼、猶豫和觀望心理,以村富帶民富,激發群眾比學趕超的決心和信心,為脫貧攻堅鞏固提升積蓄強大後勁。
雞飛、柯街、卡斯等鄉鎮工作隊也積極以「村集體有支柱產業、村民有穩定收益」為目標,在促進產業發展中增加村級集體經濟收入。
合作經營,「拓路前行」合作社變搖錢樹
有效利用閒散資源、項目資金,引導村黨組織創辦領辦專業合作社,開展股份合作經營,推動農業產業規模化發展和資源資產資金滾動式升值,在支持市場主體發展的同時提高集體經濟收益。
勐統鎮長山村駐村工作隊依託退耕還林項目支撐,大力實施生態扶貧工作。積極探索「貧困戶+黨總支」和「貧困戶+基地+合作社」的「託管代種+股份合作」模式,動員貧困戶土地入股,村黨總支提供優質種苗,組織貧困戶有償栽種澳洲堅果。合作社定期不定期為貧困戶進行種植管理技術指導,投產後統一收購,有效解決了管理難、銷售難等問題。
目前,已吸引30戶貧困戶入社種植澳洲堅果202畝。2020年開始正式投產,實現產量14.6噸,產值18.4萬元,按照農戶70%(含管理費用21%),村委會30%的比例分成作為村集體經濟的收入,今年堅果合作實現村集體經濟收入5.53萬元。
溫泉、大田壩、雞飛、柯街、更戛、珠街等鄉鎮工作隊也積極充當合作社的「催生員」和「服務員」,建立起「收益+分紅」的新型合作經營模式,實現村集體有收入,農戶有動力,合作社變身農民「搖錢樹」的轉變。
搶抓項目,「巧借外力」變風景為錢景
憑藉土地、山水、田園等特色自然資源,開發增收項目,大力發展鄉村旅遊,充分挖掘服務潛能,激活農村各類生產要素,實現村級集體經濟穩定增長。
漭水鎮沿江村立足毗鄰天堂山生態旅遊區,每年有大量遊客到此徒步、露營、騎行、遊玩的優勢,工作隊協助鎮村兩級搶抓項目申報,巧借外力整合試點項目資金100萬元、村集體資金145萬元、鎮文化廣播電視服務中心項目資金318萬元,新建旅遊服務中心大樓、旅遊廁所、旅遊棧道、管理站,購置導遊車、山地車、野營設施,配置垃圾清運車。村集體以試點項目形成的資產入股昌寧天堂山旅遊服務公司,村民以流轉土地入股,每年固定分紅,村集體每年可實現收入20萬元,村民除了土地流轉收入,旅遊服務公司還優先僱傭村民從事旅遊業,實現了公司、村集體和村民共同發展。
卡斯、翁堵、雞飛等鄉鎮工作隊充分利用美麗鄉村建設成果,圍繞 「旅遊+」的模式,積極向上爭取項目和資金,從完善基礎設施、引導農戶經營農家樂、協調服務技能培訓、大力宣傳旅遊特色等入手,充分推動「綠水青山」為「金山銀山」,以美麗經濟激活村集體經濟發展的無限活力。
經過不懈努力,村集體經濟實現了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成功「破冰」,從單一化到多元化的良性發展,走出了「無錢辦事」窘境,有效解決了「手裡沒把米,喚雞都不來」的尷尬。
工作隊在促進村集體經濟不斷壯大,村黨組織服務力和凝聚力持續增強,同時還引導各村(社區)全面加強村級集體經濟的管理使用,明確集體經濟收益主要用於解決群眾實際困難,切實增強群眾獲得感,使村級的威信在群眾中樹立了起來,做到了「說話有人聽、辦事有人跟」。 集體經濟收入逐漸壯大,輻射帶動村民增收,提高了基層組織的凝聚力、向心力,為鄉村振興激活了新動能。
雲南網通訊員 禹鑫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