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任何懸念,這就是一部關於愛情的片子。男女主人公從偶遇開始,回憶與現實兩條線並行,回憶用彩色,現實卻用了黑白,籍此區分和表達。回憶之中,男女主從偶然相遇到慢慢熟悉,然後就是走到一起,又因為瑣事再分開,等到偶遇和現實重疊,故事也就講得差不多了。當然,雪鄉的美景為故事增色不少。
慢慢深入,也慢慢回過味來,這又是一個關於奮鬥的故事。男女主經歷和遭遇的雖然不同,但留在北京的目的是非常明確的。紮根、生存、賺錢、買房,目標有一致性,也有一些分歧,只是未來到底是大房子還是大夢想上,分歧得不是那麼巨大,但在對未來堅守北京的意念出奇的堅定。
在對未來如何定位和對男主是否堅信的過程中,兩個人的感情卻慢慢出現了分歧,有了爭吵,女主走開,慢慢若即若離,直至最後就成了各自飄飛的風箏,飛舞在不同的天空裡。
幸運的是,男主成功了!不出意外地成功了!因為受過高等教育,因為堅守,因為信念,因為才能。然後就是大房子,有了婚姻、孩子,衣冠楚楚,儀表堂堂。
而女主自然沒有那麼順利,因為沒有受過好的教育,因為東一榔頭西一棒,最後雖然也是錦衣玉食,但還是租住在小房子裡,孑然一身。
只是這樣的一次偶遇,和對一段曾經的感情的回顧,把男主經營的婚姻、家庭貶低得如此虛偽和一錢不值,仿佛男主一直是個套中人,天天戴著假面具,與妻兒虛與委蛇,潛伏人生。真不知道編導如此苦心孤詣,到底是宣揚怎樣的價值與認同?難道是對整個社會、全部婚姻的嘲笑?
整部影片,他們甚至吝嗇得連多一個鏡頭都不想給到男主的妻子,只是在電話裡、旁白中,喋喋不休地講述著家裡煤氣停了、孩子要上最好的學校、保姆走了生活不能自理等等的雞毛蒜皮,如此這般去詆毀不見的就是不優秀的一位妻子的品行。試問,難道男主如此優秀,會隨便找了一個女人,湊合著就走進了婚姻?假如男主女主後來結合了,他們的婚姻生活就不需要柴米油鹽?他們就能經受住一切瑣碎的考驗?
這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故事?鼓勵奮鬥勵志的?關於愛情和堅守的?還是討論愛情和婚姻的?我揣測隱藏在最深處的,還是在訴說「逃離北上廣」的陳舊話題,其它愛情之類的都是不得不戴上的裝飾品。
男主女主是兩種討生活的階層代表,他們一樣出自鄉村但又大不相同,還有賣碟者、擺攤人等等,男主的同學一個個逃離,逃離成為家鄉的公務員,某一行業的成功者,反正都是「北上廣」的變節者,又都是逃離的成功者。
至於,為了襯託女主不羈的青春,找來的幾個在大城市有房有車,體面卻相當不堪的「公務員」、國企能管房分房的「中層男」,都是他們嘲笑和鄙視的對象,也是他們一時想逾越卻又難以逾越的門檻。
其實,大城市「居不易」不是今天才有的話題。早有記載的當是唐·張固《幽閒鼓吹》:「白尚書應舉,初至京,以詩謁著作顧況,顧睹姓名,熟視白公曰:『米價方貴,居亦弗易。』」
試想,白居易在成名之前居長安尚且不易,況乎常人?想要「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不但需要能力,還會需要特別的機遇,這不僅僅是靠奮鬥就能得到和收穫的。
人生當然需要奮鬥,不奮鬥哪來的鮮衣怒馬、事業有成?但從古至今,能存活在大城市,並如男主一般的會有幾人?十之一二夠嗎?寥寥而已。絕大多數不都是掙扎在夠或不夠的邊緣,差強人意罷了!丟不下又離不開,沒有最好,只有剛剛好,如此而已!
於是,覺得這個故事也就是這麼個故事,有些三觀不正,有些漫不經心,還有些麻木不仁,一味去嚼別人嚼過的饃,味道肯定好不到哪裡去。整個影片的人物既不夠生動,故事也不夠炫目,只是在痛和苦的掙扎中,或多或少能夠讓人照見這樣或那樣的青春,進而抓住了一些年輕並且驛動的心,然後就是在男主堅守過後驟然成功的巨大激勵之下,找到內心的一些安慰,於是就一再堅信,下一個成功的一定會是後來的那個我!
奮鬥艱辛,也一直與淚水相伴,但奮鬥者始終拒絕淚水,即使成功了,那淚水也只是對往日不堪的盡情洗刷,不代表喜悅、激動、感恩或是別的什麼情感。
其實,有時候不一定要鼓勵成功,或者說鼓勵出賣一切而獲得的成功,因為後來你無論如何的功成名就,都會陷入無盡的不堪和悔恨之中。
經年過後,很多人都會在內心拷問,付出如此艱辛換來的那些,到底算不算得了是種成功?在年復一年對原鄉的惦念,和在都市的排擠和融入之間蹂躪著,是不是就是一種人性的撕扯和割裂!那錦衣玉食包裹和餵養著的,到底是不是一顆平靜、安詳的內心?
再痛苦或是再輝煌,都會成為過去。過去已去,將來正來。那麼現在呢?站在自己內心最真實的那一塊淨土上,你會在哪一首歌裡吟唱?後來的我們,故事又該向誰,在哪一陣風中去訴說、去傳揚?
後來,後來的故事太多太多。
無論發展到什麼時候,永遠會有奮鬥還是享受、堅守還是逃離的質疑和取捨,關鍵還是看你自己,看你具備不具備選擇和質疑的資格,然後就是去狠狠地愛,就是去盡力地拼,不要再等到什麼後來,因為後來又都是越來越年輕的故事,一代代上演,又一代代落幕,無關你我,也無關風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