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劇︱《車諾比》:文藝作品與公共史學

2020-12-15 澎湃新聞

2019年,HBO電視網推出了迷你劇《車諾比》,該劇講述了1986年烏克蘭車諾比事故發生、救災與科學家揭露事故原因的故事。這部僅有5集的歷史劇實現了口碑的爆棚,並在中國的年輕觀眾中引發了激烈的網絡論戰。部分網友認為這部劇思想深刻、符合歷史事實,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佳作,另一派則認為,這部劇站在西方立場上抹黑蘇聯。兩派觀點針鋒相對。

雙方爭論的焦點包括「此劇是否打亂時間線」、「此劇對幾位領導人物的塑造是否符合史實」、「英美拍攝蘇聯歷史事件有沒有可能做到公允」、「本劇是否刻意隱瞞西方幫助蘇聯修改算法和數據」等,還討論了與此劇有一定關聯的「清理車諾比核洩漏的各方人員是否自願」、「蘇聯處理車諾比核洩漏與日本政府處理福島核洩漏態度比較」等話題。

這部電視劇參考了斯韋特蘭娜·亞歷山德羅夫娜·阿列克謝耶維奇的《車諾比的回憶:核災難口述史》一書。阿列克謝耶維奇擅長紀實性文學作品,用與當事人訪談的方式寫作,以第一人稱記錄他們的真實經歷,她曾獲得2015年度諾貝爾文學獎。但是在中國觀眾評價《車諾比》時,批評這部劇的一派言之鑿鑿地聲稱:有被採訪者起訴了阿列克謝耶維奇,認為她沒有理解自己在說什麼,並且篡改了自己的話。其實這些起訴事件是針對《鋅皮娃娃兵》一書的,但阿列克謝耶維奇曾多次因自己的創作而被告上法庭,這也是事實。

公共史學在快速發展,同時在全球化背景下,這些與歷史相關的文藝載體也在不同國家的受眾間快速傳播,從而產生新的碰撞火花。我們希望通過對朱聯璧老師的採訪,讓讀者們對以影視、文學等文藝作品為載體之一的公共史學能有更多了解。

《車諾比》豆瓣評分9.6

您可以簡要地介紹一下「公共史學」的定義、範圍和意義嗎?電視劇《車諾比》和紀實文學《車諾比的回憶:核災難口述史》是否能算作公共史學的一部分?

朱聯璧:

王希教授在《誰擁有歷史?美國公共史學的起源、發展與挑戰》中引述了不同時代對美國的公共史學的定義,可以作為理解這個概念的切入點。這篇文章是國內比較早的系統梳理美國公共史學的文章。你提到的電視劇和紀實文學都是屬於公共史學這一範疇的,在美國可以被細分到「文化史學或大眾史學」(cultural or popular history)這一類別。王希教授的論文提到過這一點。因為我自己只是對英國的公共史學稍微有點了解,你提到的電視劇是從HBO這個平臺推出的,可能還是要放到美國對公共史學的定義裡來理解比較合適。

王希教授的文章中引述了美國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歷史系教授羅伯特·凱利(Robert Kelley)對公共史學的定義。她認為,「用最簡單的話來說,公共史學指的是歷史學家的就業(方式)和在學術體制外——如在政府部門、私有企業、媒體、地方歷史協會和博物館,甚至於在其他私有領域中——(所使用的)史學方法。公共歷史學家無時不在工作,他們憑藉自己的專業特長而成為『公共進程』(public process)的一部分。當某個問題需要解決,一項政策需要制定,以及資源的使用或行動的方向需要更有效的規劃時,歷史學家會應召而來,這就是公共歷史學家。」這是20世紀70年代的出現的定義。王希教授認為,其中的「公共」既可以理解為「公共事務」(如政府部門和社區的決策、由納稅人支持的中小學歷史教學等),也可以理解為「公眾社會」(包括向公眾傳播信息和提供知識的媒體、電影、電視、出版業等),還可以理解為「公眾文化」(如向公眾開放的博物館、歷史遺址、紀念場所或公眾紀念活動等)。公共歷史學家的工作就是運用歷史學家的知識與技能,在「公共領域」中發揮作用。而到了2007年,也就是公共史學在美國得到長足發展之後,美國的全國公共史委員會認為:公共史學是一場運動(movement),一種方法論(methodology)和一種方法(method),目的是「推動對歷史的合作研究與實踐」。公共歷史學家的任務就是將「自己的特殊見識」以「易懂的和有用的」方式傳遞給公眾。儘管這個定義已經包括了大量可以被稱之為公共史學的實踐,但在參與公共史學的人而言,這個定義依然存在問題。

此外,從實踐的角度來說,各國公共史學都有解決歷史學博士生或研究生就業問題的目標,但同時也負責向整個公共領域中的不同群體還有專業的歷史學家提供公共歷史這種文化產品。在這個過程中,既滿足了大眾對歷史主題的文化產品的需求,也可能會衝擊學院派的歷史研究,豐富對歷史的解釋。

我個人認為可以借鑑王希教授的觀點來理解什麼是公共史學及其包括的範圍。無論是從產出還是從人才培養來看,美國的公共史學確實發展最為成熟的,是理解公共史學的很好的切入點。

《車諾比》美國版海報

《車諾比》本身是一部電視劇而非紀錄片,這一點比較清晰;但是《車諾比的回憶:核災難口述史》究竟是一部抒情性很強的文學作品,還是像作者她自己認為的那樣,是一種比較真實的、類似於口述史的作品?

朱聯璧:

我想你這個問題關注的重點不在於《車諾比》這本書到底是文學作品還是歷史學作品,而是作品對歷史的呈現有多可靠。公共歷史學家是可以被培養的,美國英國都有公共歷史學的學位,獲得這個學位的人接受的還是歷史學的訓練,「求真」是書寫公共歷史的前提。但業內並沒有嚴格規定公共歷史的產品必須是「真實」的,畢竟到底什麼是「真實」本身就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問題。再者,並非只有職業歷史學家才可以從事公共歷史有關的工作。有不少口述史研究者都有新聞從業人員的背景,阿列克謝耶維奇原本也是一個記者。她沒有獲得有關口述史的專門訓練並不意味著她的作品就不可以被歸入口述史和公共史學作品的範疇。她自己如果認為這是「真實呈現」,而其他人認為不是,也不能就說阿列克謝耶維奇是想寫「虛構的歷史」。並不是文體(小說還是口述史)決定了文本的可靠性,而是要從文本形成的過程來看到底是不是可靠的。對歷史研究來說,即便是不可靠的、完全主觀性的記錄,也不代表不能呈現歷史真實。探究其中的「不可靠」,或者是和其他的資料衝突的部分,可以獲得另外的對歷史真實的理解。

阿列克謝耶維奇著《車諾比的回憶:核災難口述史》

從阿列克謝耶維奇被受訪者起訴這一事件,我們可以看到這種所謂的「口述史記錄」有時候和受訪者的本意有分歧。那麼這種分歧是因為阿列克謝耶維奇堅持自己對於歷史的看法,在聲稱「紀實」的作品中投射自己的價值判斷,使得分歧出現;還是口述史記錄或者是紀實文學的記錄和寫作過程中不可避免就會出現誤解、失真的現象?

朱聯璧:

這些問題涉及到的口述史的研究方法,我建議你請教歷史系的陳雁教授,她開設了關於口述史的課程,你的問題應該可以在她這裡得到更專業的解答。而就我對口述史非常淺薄和有限的理解,歷史文本都不可避免地帶有作者或創作者的主觀色彩。即便作者的目的是書寫「可靠、客觀」的歷史,寫出來的文本依然可能被讀者認為是「不可靠的、主觀的」。如何判斷文本是否可靠,可以看能不能經得起互證。口述史作為歷史研究的資料不應該是唯一的信息源,所謂「孤證不立」,必須要結合其他材料來看,找到一致和衝突的地方,再由寫作者甄別、解釋和取捨。這個過程得到的不一定是和文本直接相關的「歷史真相」,有時候歷史學研究者關注的是不同文本之間差異的形成過程中體現了怎麼樣的歷史真實。而如果研究者只是想探究和文本直接相關的「歷史真相」,互證也不見得就能得到最可靠的結論。歷史研究只能無限接近歷史真實,但歷史真實的複雜性太大,很難有單個文本可以提供唯一可靠的「歷史真相」。甚至即便提供了,也會因為讀者的立場不同,認為那些表述是或者不是真相。

阿列克謝耶維奇不是專業的歷史學家,從專業的口述史的角度去評價她的作品,難免會被認為有不可靠的地方。再者,在她寫書的時候,是否參考了檔案,還是多數文本都是她對於採訪者的語言的闡釋,這些是不清楚的。就算她的方法是可靠的,也不見得就能寫出讓所有被採訪的人都認可的作品。說出一句話的人對自己表述的認知,和聽到這句話的人的理解本來就很難完全一致。但是否一定是聽這句話的人有意誤讀,就只有聽這句話的人才知道,甚至這個人自己也不知道。除了對語言理解的差異之外,被採訪人在說某些話的時候,也可能有隱匿和不誠實的地方。這些都讓口述史的資料很難輕鬆地提供真相。但這也不意味著就應該放棄口述資料。口述資料可以提供更多可以思考和討論的問題,幫助人們觀察到歷史的複雜和真實。

回到你的問題,阿列克謝耶維奇如果承認有意修改她所接觸到的口述材料,那麼你可以說她是在杜撰。但如果她認為是可靠的,而其他人持否定觀點,也不能就簡單認為作者是篡改。所謂「誤解」和「失真」的前提,是存在一個唯一的可以被完美表述的歷史真實,但這個其實是非常非常困難的。語言可以提供非常多的信息,但所有被表述出來的文字,都是以犧牲更多看不見的歷史細節為前提的。歷史學研究者都會說自己願意去追求書寫歷史真實,但很少有人有信心說自己所說的就是唯一的真相。這恰恰是現代的歷史學科的科學性所在。而作為一種文本,歷史學作品也是有文學性的。科學性和文學性對歷史作品而言不是相互排斥的、矛盾的特點,而是共生的、互利的。

劇照

《車諾比》這部電視劇的製作方是美國和英國,而它敘述的是發生在烏克蘭的、前蘇聯的歷史事件,偏重的也是對於蘇聯的體制和各階層的描繪。可以說它的製作方和描述的對象是分離的,並不是在描述自己國家歷史,而是在描述一個曾經與自己對立的他者。類似這樣的錯位,會給歷史敘述帶來怎樣的影響?這樣的一種形式與自己書寫自己國家的歷史有什麼樣的區別?中國觀眾對這部劇的評價呈兩極分化的形勢是否也與這種敘述上的錯位有關?

朱聯璧:

你可以假定HBO的製作團隊依然帶有冷戰時代的思維模式,有先入為主的對蘇聯的負面認識,再帶著這個認識來製作影片。也可以假設在這樣的思維模式下出現的作品,可以達到教育觀眾的目的,讓他們在認可這部片子的同時,認可背後的反蘇聯的觀念,從而強化對蘇聯的刻板印象,甚至將之提高到美國和英國的文化戰略的高度,也就是用盡所有機會展現資本主義制度的優越性。但這並不一定是因為製作者不是蘇聯人造成的。從研究難度來說,一個當下的中國人研究中國古代史的難度和研究外國現代史的難度並沒有差很大。過去也是一種「異鄉」。一個人的國別不能完全決定這個人更擅長研究哪個國家的歷史。歷史書寫是否可靠,在於是否存在可靠的研究方法和充實的研究資料,是否有先入為主的結論,是否受到特定意識形態限制等等。一個人如果有可靠的方法和資料,能夠「論從史出」,那麼只要語言能力許可,研究哪一國哪一段的歷史都是可行的,也可以寫出可靠的歷史作品。至於有些人在寫作自己國家的歷史時帶著情懷,又回到了上面提到的一點,歷史的科學性和文學性並不矛盾,取決於個體如何處理。當然,學者研究本國的歷史作品更為出色、數量更多也是很自然的,這和語言、資料上的便利有關,但並不是因為國籍限定了人的能力。持有美國籍的人也可能是在蘇聯長大的,哪個國家的歷史對這些人來說才是「本國史」呢?

中國觀眾對這部片子的質疑,可能是因為看到的內容和他們自己之前接觸到的材料有所不同,或者是和他們所相信的歷史事實不同。這是很自然的反應。不是國籍限制了人對歷史的理解,而是對資料和方法的掌握,影響了人對什麼才是「真實」的判斷。

在中國觀眾激烈討論《車諾比》這一事件中,受眾,也就是觀眾,既不與製作方屬於同一國家,也不屬於歷史事件發生的國家。在這一事件中,觀眾是獨立的第三方。或者從更大的視野看,現在基於民族敘事的作品,其受眾不僅限於本民族的觀眾,很多其他國家的觀眾都會看到這部作品。即本來的目標受眾是本國觀眾,作品的實際受眾很可能是來自世界各地的。這樣的趨勢是否會影響到「公共史學」的未來發展?

朱聯璧:

歷史文化產品能對不同國家的觀眾產生吸引力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我不認為這會影響「公共史學」的發展。如果一個國家的民族敘事可以通過一個好的故事或者媒體得到其他國家的人的認可和喜愛,這只是說明了這個民族敘事的成功,僅此而已。

您曾經在論文裡說:「在概念化的過程中,公眾史學產品的受眾同樣是公共歷史的施為者。創作者和受眾同時在歷史內,也在歷史外。受眾的多樣性,註定了他們對歷史的解讀,更確切說是『再創作』的過程中,會帶入自己的經驗和認知。」我們看到中國觀眾對於這部電視劇有非常激烈的爭論,這種爭論是不是也受到他們本來的一些經驗和認知的影響,比如說可能中國觀眾內部對於美國和蘇聯的態度本來就有分歧?您是怎樣看這個問題的?為什麼中國觀眾對這部劇產生這麼大的興趣、強烈的爭論衝動呢?除了我們談到的兩點可能的原因之外,您認為還有什麼其他原因嗎?

朱聯璧:

觀眾對於電視劇的看法自然是會受到他們已有的經驗和認識的影響。中國觀眾對美國和蘇聯的看法肯定是很多樣的,但我覺得這部片子影響力比較大和劇拍得符合目前觀眾的口味,又選擇了重要的事件有關。不是因為這是美國人拍蘇聯的事就值得關注,而是因為這部劇確實吸引人看下去,讓人覺得有衝擊力。車諾比核電站爆炸事件和鐵達尼號沉沒一樣,其實都是災難片。相比完全虛構的災難片,車諾比核電站爆炸是真實的災難,本身就是非常有衝擊力的,拍成片子自然會引發討論。相比20年前《鐵達尼號》在中國引發的熱潮,《車諾比》的受眾面是非常小的,引發的討論實在算不上多。

HBO的團隊很擅長處理這種大製作的題材,雖然今年在《權力的遊戲》上得到了不太理想的反饋,但《車諾比》還是很好地展現出這家公司對大眾需要怎樣的娛樂產品有非常精準的把握。關於這個事件,其實也有俄羅斯的連續劇,已經拍了兩季了,是一部科幻劇,基於歷史,但很多情節是虛構的。從豆瓣上的打分來看,給俄羅斯的連續劇打分的人加起來都還沒HBO這一季的人多。所以,即便是非常接近的題材,不同的公司來拍,能產生的影響差別就會非常大。

您認為,中國網絡上的這種激烈論戰,是否有助於中國觀眾對於這段歷史更深入的思考?這種爭論對觀看這部電視劇的受眾來說是好事還是壞事呢?

朱聯璧:

對於不了解車諾比爆炸事件、不了解核爆炸對人的影響的觀眾來說,看這部劇自然是能幫助他們了解這段歷史,但也只是這段歷史的一種呈現。是否了解就等於進行了更為深入的歷史思考,這個我覺得挺難說的,因為不是所有人都有足夠的知識儲備對一段資料有限的歷史進行「深入思考」的。

爭論很難說對受眾來說是好事還是壞事。很多人只是看劇後說兩句,更多人可能什麼都沒說,那麼爭論對他們來說是不存在的。這些在各種媒體上表達了看法的人,也不一定想著和不同觀點的人討論,所以你可能在豆瓣上看到兩個連續的帖子對這個片子有不同的評價,但這兩個作者可能就沒有要爭論的意圖,只是因為論壇的形式,讓你覺得他們好像在「爭論」。爭論是一群人有意識地在一個空間裡面,就一個問題開展討論,有相互認可的評價方法,最終想要得到一個結論。但社交媒體上的各種帖子多數自說自話,沒有想要就一個特定的問題開展討論,也沒想要的出什麼結論,形成什麼共識,這些自說自話也不見得會對看劇的人有什麼實際的影響。

我們應該如何客觀地看待這樣一種以文藝形式承載歷史敘事的表現形式呢?這樣的形式有哪些積極意義和局限性呢?

朱聯璧:

什麼算是客觀看待呢?用影片表達歷史的歷史已經很久了,這部劇只是無數劇中的一部,所以我個人覺得很難「客觀看待」用影片來展現歷史的做法。這就是一種文化產品,有需要,就有人會製作。作為多樣化的歷史呈現,對專業歷史學者來說也好也不好。好處是讓更多人了解了這段歷史,可能其中就會有人未來有志於從事歷史研究。壞處就是可能讓一些人對這段歷史的認識局限於他們所看到的影片,他們以後談論起車諾比核爆炸事件,談論的就只是他們在連續劇裡看到的,而沒有進一步去探究這段歷史的複雜性。

更進一步,從中國的角度出發,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們應該如何看待外國的歷史劇、歷史片?有人認為引進這些東西有助於我們開闊視野,從不同的視角看問題,也有人認為這樣會導致一些人被洗腦,或者受到其他國家的一些立場的左右,使中國的年輕人喪失形成自己立場和觀點的判斷力。您是怎麼看的呢?

朱聯璧:

我覺得歷史劇就是一種文化產品,或者說是娛樂產品,最主要的功能是打發觀眾需要消磨的時間。也正因為是娛樂,所以不見得非要有什麼學習的效果和目的,或者是對外國的歷史產生特定的理解和立場。如果看幾部外國的劇就能被洗腦,那這樣的學生為什麼過去看很多國產劇沒有產生同樣的效果呢?如果有人因為看了劇就對特定問題有了根深蒂固的觀念,或對一段歷史產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那我覺得這個人可能本身就缺乏判斷力。中國年輕人是個高度複雜的群體,而絕大多數的外國歷史劇在中國不是公開上映的,有些會通過一些有流量的網絡平臺來展現,有些則只是在盜版網站上有片源。就算是一部豆瓣上有幾十萬人打分的外國歷史劇,但所有打分的人相比「中國的年輕人」這個群體來說,依然只是很小的一部分。幾部歷史劇也只是他們接受的文化產品中很小的一部分。這批人在評述電視劇的時候,可能為了追求話題效應說點有爭議的話,但也不見得所說的就是他們的真實想法。我不覺得幾部外國歷史劇就能改變「中國的年輕人」的判斷力和政治立場。

相關焦點

  • 研討會︱學科建設、數位化、課程教育:公共史學的機遇與挑戰
    楊念群祝賀《公共史學概論》的出版,肯定該教材在國內公共史學發展過程中的開拓價值。接著,分別討論了後現代史學思潮下如何看待歷史寫作的性質、通俗史學的歷史觀、歷史敘事與文學創作之間的界限三個方面的問題。楊念群認為,歷史敘事本身就是一種創作,作者無法擺脫自身的時代性及論述問題的主觀色彩。
  • 葛劍雄:警惕「歷史熱」背後的史學民粹化傾向
    ▲葛劍雄教授 對於現在大家討論較多的公共史學(有的稱其為公眾史學),如果將其解釋為歷史科學、歷史學科怎樣面向公眾、引領公眾、為公眾服務,以及怎樣加強歷史學的應用功能
  • 輝煌的希臘史學:領先於當時的世界,是西方史學的開端
    史學,是希臘文化中的一大輝煌成就。從縱向來看,希臘史學是歐洲古典史學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是歐洲史學的開端,它開創西方史學的優良傳統。從橫向來看,希臘史學在當時世界上處於絕對領先的地位。這裡出現了先進史學理念,眾多優秀的史學作品,讓其他文明難以匹敵。
  • 《車諾比》,一個關於謊言與泡沫的歷史悲劇-虎嗅網
    ——HBO熱劇《車諾比》(2019年)這裡正在爆發一場人類歷史上最嚴重的核洩漏——車諾比事故。當天晚上1點23分04秒,車諾比核電站第四號РБМК-1000型反應堆,電能供給反應堆的安全系統測試開始。因設計缺陷和技術員操作失誤,反應堆出現異常。
  • 四足機器狗深入車諾比事故地點考察
    四足機器狗深入車諾比事故地點考察 2020-10-29 08:56:42  來源:中國日報
  • 李公明︱一周書記:圖像修辭與史學研究相遇的……幽冥時刻
    我通過具體的史學例證,論證了被編碼(encode)於藝術作品之中的再現手段如何繼續被編碼在與其相關的評論中。我深信,只有在對客體身份(objecthood)和主體性之間的關係進行後結構主義反思之後,方能考慮藝術作品和史學家之間的交互性問題。」
  • 是學科基礎也是學科方法:史學史學科地位解析
    而在其他學科如文學學科中,作為學科理論的「文藝學」或「文藝理論」,與作為學科發展史的「古代文學」和「現當代文學」等,則屬於分立的不同的二級學科;在法學學科中,其下屬的二級學科「法學理論」與「法律史」同樣是兩個分開的學科。總之,在各學科專業目錄的設置中,可能只有歷史學,是將學科理論和學科發展的歷史放在一起作為一個學科來設置。
  • 「作品」、結構史、人的歷史:達爾豪斯的音樂史編纂學
    「作品」的概念音樂史研究的對象究竟是什麼?這是達爾豪斯首先要回答的問題。按照傳統史學的概念,史學家要弄明白「發生了的事情」即人類過去的所做所為[19],它們反映在「發生了事情的歷史」中,才一致化為「歷史」[20]。黑格爾的這個經典史學論點是傳統歷史編纂學的基礎。
  • 宮崎市定,一位獨特的史學大師
    正是因為淺若晁的建議,宮崎市定開始對亞洲史學產生了強烈的興趣。京都學派為何這麼強翻開京都學派的歷史,可謂大師輩出。明治維新後,東京大學漢學佔據主導地位,它是依據歐洲近代學術而建立起來的,推崇實證主義學風,但為了抵消自卑感,往往熱衷於「發明」日本自己的歷史,不惜通過貶低中國歷史來完成這一目的,因而與政治聯手,呈現出強烈的「為滿足政治需要而造史」的傾向。相比之下,京都學派離政治較遠,更願意就學術談學術,京都學派中人對乾嘉學派非常推崇,並打通了它和蘭克史學之間的關聯。
  • 車諾比
    回到家看了一部美劇《車諾比》,一共五集,非常好的紀錄片,又和其它紀錄片不同,以引人入勝的的情節鋪展著記事的過程,娓娓道來。1986年4月26日,車諾比遭受了世界上最嚴重的核災難,一項電廠安全實驗的差錯,車諾比核電廠的第四號反應堆發生了爆炸,導致了一場持續10天的爆炸和大火,攜帶放射性汙染粒子的輻射塵涵蓋了2600平方公裡。此次災難所釋放出的輻射線劑量是二戰時期廣島原子彈的400倍以上,短短幾天,這場災難損失初步估算在兩千億美元以上,是近代史上最嚴重的核洩露事件。
  • 《車諾比》完結:神劇展現了多少核災難的真相?
    從5月6日開播到6月3日完結,《車諾比》在IMDb上的評分為9.6,一舉成為排名第一的劇集。在中國,《車諾比》也得到了廣泛好評,豆瓣上有9萬餘人打分,評分9.6。《車諾比》講述的是史上最嚴重的一次核災難。
  • 20世紀初以來中國史學話語體系的變遷
    20世紀50年代,馬克思主義史學話語體系取代了新史學話語體系,並在以後的發展中經歷了曲折。20世紀八九十年代以來,史學研究者在反思馬克思主義史學話語體系的基礎上,力圖建立具有中國風格、中國氣派、中國特色的史學話語體系。在構建新時代中國史學話語體系時,如何認識中國歷史、如何處理歷史與現實的關係、理論與實際的關係、繼承與創新的關係以及如何對待西方史學話語體系等,是應予以特別關注的問題。
  • 清新活潑,創意無限:無錫一中「手繪歷史地圖創意大賽」作品展
    文明受制於環境,歷史依託於地理。
  • 《車諾比》:最真實的恐怖,超過一切恐怖片
    車諾比事故是人類歷史上迄今為止最嚴重的核洩漏事故。1700多噸石墨爆炸燃燒,釋放出大量放射性物質,是二戰時期美國在廣島投下原子彈所釋放的放射性物質的400多倍。 據不完全統計,32人當場死亡,有27萬人因此患上癌症甚至怪病,9萬多人受到輻射致死,33.6萬居民被迫撤離受輻射地區。
  • 車諾比核洩漏之後,科學家發現奇怪生物,它們以輻射為食
    提到最可怕的核洩漏事故,相信很多朋友都會想到「車諾比」,後來這場可怕的事故,還被拍成了影視作品,當然,劇情也都是很令人感到害怕的。車諾比事故回顧這場災難發生的時間,是在1986年4月26日的凌晨,事發地點,是車諾比的第四號反應堆,由於突發的大爆炸,導致大量高能輻射進入大氣環境之中,產生的威力有多驚人呢?
  • 歷史劇︱《長安十二時辰》中的歷史錯誤
    按:這是一個歷史學者觀影追劇的小系列。在2019年的國產歷史劇中,《長安十二時辰》是在還原歷史細節方面做得非常用心的一部,原著作者馬伯庸先生本來就有很高的史學素養,在寫作此小說時為了全面展示長安面貌,下了很多工夫;改編成劇之後,服化道方面與中國裝束復原團隊合作,於設計上參考了大量文物,也使得觀眾耳目一新。劇集一上線便廣受好評,乃至有人認為它代表了中國電視劇的最高水平。
  • 薛福成史學思想初探
    摘 要:薛福成提倡歷史應因勢而變,借鑑西方;提倡史學經世,撰寫的《出使英法義比四國日記》《出使日記續刻》《庸庵筆記》等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主張評價人物應將其放在特定的歷史背景下,特別是要注重道德品評。
  • 錢穆的史學大綱,司馬遷的史記……
    錢穆的史學大綱,司馬遷的史記…現在有很多有關通史的著作,都是非常平庸的。這類書籍大多只是對歷史事件做了羅列概括描述,並不能激起人心中了解歷史的願望,更別說給人們以深刻的啟發。比較優秀的著作,有錢穆老師的《國史大綱》。這本書在1939年六月正式完成,在1940年六月由商務印刷館出版。這本書考證非常細緻,它的見解尤其獨特,曾一度成為當時各大學的歷史教科書。
  • 電視劇《車諾比》:當科學家沒有了骨氣,國家就危險了
    這段時間看了一部電視劇《車諾比》,這場事故的發生就是因為當時在蘇聯的政治體制下,科學家們熱衷於升官發財,放棄了作為科學家的責任嚴謹,最終導致了車諾比核電站的爆炸事件,而且事後這些科學家們屈從於政府的壓力,隱瞞了爆炸的事實,導致數以萬計的無辜的老百姓因為沒有及時的疏散,而被核輻射所汙染
  • 悶騷偏悶為文學青年,悶騷偏騷為文藝青年
    文青其實分兩類,有文學青年,有文藝青年。怎麼區別呢?前者悶騷偏悶,後者悶騷偏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