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城的詩「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

2020-12-14 沙流河推文

顧城,中國朦朧詩派的重要代表詩人,被稱為當代的「唯靈浪漫主義詩人」。

上初中時,語文老師給我們推薦了幾首朦朧詩,其中顧城的《一代人》真的驚豔。

先不論顧城生活中是一個多麼偏激的人,他的詩總是短短篇幅、擁有童話美,卻給人很深的感觸。

#顧城的詩#

《一代人》

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

《楊樹》

我失去了一隻臂膀,就睜開了一隻眼睛。

《寒秋》

枯葉在街上奔跑,枯枝在風中哀嚎;

大地凍丟了它漂亮的綠衣,期待著它溫暖的雪袍。

《星月的來由》

樹枝想去撕裂天空,卻只戳了幾個微小的窟窿,

它透出天外的光亮,人們把它叫做月亮和星星。

《我的幻想》

我在幻想著,幻想在破滅著;

幻想總把破滅寬恕,破滅卻從不把幻想放過。

《留念》

在粗糙的石壁上

畫上一叢叢火焰

讓未來能夠想起

曾有那樣一個冬天

《美》

我所渴望的美,是永恆與生命,誰知它們竟水火不容:

永恆的美,奇光異彩,卻無感無情;生命的美,千變萬化,卻終為灰燼。

《我好像......》

我好像變成了植物,再也離不開泥土。

愛情在哪裡萌發,也將在哪裡成熟。

《攝》

陽光在天上一閃,又被烏雲掩埋。

暴雨衝洗著,我靈魂的底片。

《你和我》

你應該是一場夢,我應該是一陣風。

每一首詩都很美,簡單的一兩句話,好像述說了一整篇畫卷。他的詩抒情清純,富有童心,將情感藏於細微之處,渾然天成

相關焦點

  • 顧城: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去尋找光明
    1979年,顧城在北京所寫的一首詩詩的內容不多,只有兩句。後來這兩句詩被作為新時期朦朧詩的代表作之一。因為它抒發了一代人的心聲,寄託著一代人的理想與志向,雖然社會歷經了黑夜,但是人們對光明的渴望與執著從未停歇。
  • 顧城的黑色眼睛,生在黑夜裡,未曾尋找光明
    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兩句來自顧城的詩,無人不知。很多人卻並不知道,這不僅是兩句詩,而且是一整首詩---這首《一代人》,只有這兩句話。顯而易見的是,顧城未能用自己黑色的眼睛,去尋求光明。為什麼會這樣?有人評價顧城,水晶般純粹與透明的存在。他是一個脫離了人間煙火的詩人。不過脫離了人間煙火的人,又如何與人間的人相處?如何與人間的妻子、兒子、父母相處?
  • 顧城「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
    聽到顧城這個名字是在答題的時候,提問:「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這句詩是誰寫的?然後我就記住了他的名字,但從沒想過去了解他。我覺得詩是一件很遙遠的事。我體會不到作者的良苦用心,更不會引起心靈上的共鳴。
  • 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顧城詩歌《一代人》,寫出一個時代的理想
    「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來尋找光明。」就是因為這首詩,讓我開始讀顧城的詩歌,開始以為是哪一首詩的一句話,後來發現顧城的《一代人》只有這一句話,但它卻不影響它在人們心中引起的震撼,直擊心靈,經久傳誦!
  • 《顧城詩歌》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
    前幾天讀完《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顧城詩傳》,那個有著童話語言的詩人,有著長不大的詩情的男人,給我們描繪了純粹的語言,一個乾淨的蔚藍,靜默的流水,所有幸與不幸,都他停留在37歲,短暫的生命裡綻放。人生之中,總是會有因緣際會,或跌跌撞撞,渾渾噩噩,不知所措的時候。但不排除有頓悟契機,我不知是喜歡詩歌短暫自我宣洩,還是喜歡看到其他詩人心靈寫照!
  • 詩人顧城: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
    「我將來是詩人!」 這種莫名其妙的光榮感,像下午的太陽一樣,曬得我背上發熱。 衣冠整潔的班主任,正在教我們朗誦一首詩。我想,該叫我了;老師真的叫了:「顧城!」 我吃力地走在北京灰色的街上,用一根粗電線,拉著城磚。我的身體在修築「反修」的「地下長城」,我的眼睛,望著天空。 我在想法布爾的話: 「我有個最大的夢想,想在野外有個實驗室——一塊小小的土地,四面圍起,冷僻而荒蕪。
  • 「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這麼出名,為什麼很多人不願提它的作者
    31年前,年僅25歲的海子在山海關臥軌自殺,他的遺書是「我的死與任何人無關」,讓無數詩詞迷扼腕。29年前,48歲的三毛在醫院用尼龍襪自縊身亡,沒給粉絲和家人留下隻言片語。與這兩位相比,另一位同樣是自殺而亡的詩人,卻讓很多人不願提起,他就是顧城。有人說「天才和瘋子只是一線之隔」,這話用在顧城身上再合適不過了。
  • 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用它來學習
    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來尋找光明
  • 黑夜與光明背後的魔鬼和天使
    我不會刻意影藏,也無意讓你感傷.很喜歡顧城的這首「一代人」,不僅僅是內容,還有這首詩誕生的時間,1979年4月3日,那也是我出生的日子。起初只是簡單的喜歡,並不了解其中痛苦掙扎、恐懼和追求嚮往的感受,也無法了解是怎樣的過程,讓黑夜賦予了黑色眼睛的意義,更無法想像尋找光明的勇氣。一個人認知的四種狀態——「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知道」和「不知道自己知道」,也是人的四種境界。我將其簡單翻譯為: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以為自己什麼都知道,自以為是的認知狀態。
  • 《 顧城的詩 》:雙木非林 ,田下有心
    ☼這周本計劃發小說《 雪國 》的推文,但上周跟 z 同學 交談時討論到《 海子的詩 》,我說相比海子我更欣賞顧城。在詩歌的捲軸裡,海子是充滿神性體驗色彩的理想主義者,他近乎一個「狂人式」的浪漫主義先知,而顧城則扮演著完美烏託邦的唯一國王,極端天真,極端浪漫,因而顧城的詩又昭然極端純粹 ( 我是個膚淺的人,喜歡純粹的東西 )。
  • 丁火男: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去尋找光明
    事實上,所有難以捉摸的事物都可以用丁火來象徵。丁火在十天幹排行第四,在地支為午,是燈火、是蠟燭、是星星,是忽明忽暗、忽冷忽熱、亦正亦邪、似是而非。事實上,所有難以捉摸的事物都可以用丁火來象徵。因此,丁火人這一群體,最大的特點就是一個字,「怪」。他們一燈如豆,生命力極其頑強。
  • 顧城詩八首
    顧城,朦朧詩主要代表人物,顧城被稱為當代的唯靈浪漫主義詩人,早期的詩歌有孩子般的純稚風格、夢幻情緒,用直覺和印象式的語句來詠唱童話般的少年生活
  • 顧城:花開如火,也如寂寞
    顧城給人印象最深的一句詩,應當是那句打動千萬人的——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來尋找光明。可是,讓人遺憾的是他最終舉起了殺妻的斧頭,妻亡後他便自盡,留給世人遺憾與唏噓。從「童話詩人」到「罪犯」,顧城到底經歷了什麼?
  • 這個雙眼幾乎失明的女孩,用望遠鏡尋找光明
    「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這是浪漫主義詩人顧城《一代人》這首詩中的句子。在大部分人眼中,這是一句值得背誦和回味的經典,但對於這位名叫周芷晴的女孩而言,卻是她生命的真實寫照:因罹患眼疾,她的世界,連黑夜都不如,就像打了厚重的馬賽克,模糊的未來看不到希望,但她卻不肯向命運低頭,利用一片望遠鏡鏡片,努力學習,最終以407分考入了中國人民大學,尋找到了人生的光明。突發眼疾,她的眼裡看不到未來!
  • 顧城:為靈魂淺吟低唱的人
    顧城的《一代人》、《弧線》等詩歌成為朦朧詩論爭中被反覆提及的「朦朧詩作」。1987年到1993年寫出了唯一的自傳體長篇小說《英兒》。他的詩常以跳躍的短句,迷離的色彩、喃喃自語的獨白,營造一個遠離塵世的童話世界。80年代初,這時顧城的自我也由對自然的依附轉向對文化的依附。
  • 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用它看露天電影
    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用它看露天電影 2020-07-28 12:2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可以用黑色的眼睛尋找光明
    來源於網絡可以用黑色的眼睛尋找光明可以!必須!可光明在前一刻和後一刻斧子和繩子讓時鐘停在了那一刻/光明一定要尋找是因為在清除包括自身的有一種黑光明不用找尋閉上眼睛自然擠滿熟睡的心/腳趾抓著地腳趾頭不用去體驗泥土的顏色頭頂著天都是用生命鑄就的剛強和黑色影子
  • 大詩人顧城,為何殘忍殺妻?21年後,情人臨終留下一句奇怪遺言
    「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這短短的兩行詩句,給過多少人力量我無從知曉,但它確實給我以鼓舞,這是我不能去否認的。簡簡單單的十幾個字,生活中隨處可見的意象,在他的筆下卻與眾不同的生了花。「你,一會看我,一會看雲。我覺得,你看我時很遠,你看雲時很近。」細膩的感情使我連目光都不敢與你相交。
  • 中國文人群裡最錯綜複雜的情感關係:顧城、謝燁、英兒、文昕、劉湛秋
    顧城在新詩、舊體詩和寓言故事詩上都有很高的造詣,其《一代人》中的一句「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成為中國新詩的經典名句。 顧城17歲開始寫作生涯,給各個報社雜誌投稿。1987年開始遊歷歐洲做文化交流,1988年便隱居紐西蘭激流島,過自給自足的生活,1993年10月8日在其紐西蘭寓所因婚變,用斧頭砍傷妻子謝燁致死,殺妻後自縊於一棵大樹之下。
  • 顧城詩歌賞析——《我曾是火中最小的花朵》
    都帶著鮮紅的淚水走開不知是誰踏翻了洗腳的水池整個樹林都在悄悄收拾只是風不好,它催促著我像是在催促一個貧窮的新娘它在遠處的微光裡搖搖樹枝其父顧工是當時著名的詩人,受到家庭良好文化氛圍的薰陶,幼年的顧城便顯現出他在詩歌方面的天賦,五歲已可作詩。12歲輟學放豬,後來受到文革的影響,顧城隨父一起被下放到山東的一個農場,度過了他的少年時期。1977年正式發表作品,與同時期的江河,舒婷,北島,楊煉共屬朦朧詩派。顧城的詩充滿夢幻和純稚,大自然的萬物在他筆下也有著喜怒哀樂,因此又被人稱為「童話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