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晚來臨,當我們仰望天空,總期待著能找到夜晚中那顆最亮的星,它高掛天空,照亮黑暗。在這特殊的時期,我們身邊也有著一顆顆明亮的「星星」,在夜晚散發著光,為大家的健康護航。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作為九龍坡區醫療衛生的主管部門,九龍坡區衛生健康委擔起重要責任,不論是物資保障還是數據公布亦或是救護車調度,從各個方面為全區百姓守好「健康門」。
「駐守」辦公室 沙發成為最親密的「戰友」
杜霜正在核對數據明細。周邦靜 攝
從1月22日,開始報送新冠肺炎相關數據以來,杜霜就開始在辦公室「駐守」。「每天對收到的數據明細進行逐一核對、分析後,以供九龍坡區疫情防控領導小組對全區的疫情進行科學研判,精確施策提供支撐;在晚上12點30以前,將數據報送出去,報完數據再對工作進行梳理、安排,通常忙完了就是半夜兩三點了,所以乾脆就住在辦公室了。」九龍坡區衛生健康委應急科科長杜霜笑著說,在這一個多月時間裡,辦公室的沙發成為了他親密的「戰友」。也是在1月22日,杜霜將自己的手機號碼連同辦公室的座機公布,成為九龍坡區新冠肺炎疫情24小時在線諮詢電話,區級各部門及全區居民有關於新冠肺炎防控工作方面的信息都可以進行諮詢。
每天杜霜都會接到一兩百個電話,這個電話剛接通,另一個又打進來了,加上每晚要報送數據,杜霜忙得沒空回家,也不敢回家。原來,杜霜的二胎寶寶才滿100天,春節前他跟妻子商量好,妻子白天照顧孩子,他晚上照顧,但因為每天都工作到深夜,他怕打擾家人休息,更擔心照顧小孩會影響到防控工作。所以他將妻子和兩個孩子送回了老家。「走的時候,跟她說好了,一有空我就會跟她『單線』聯繫,不要主動給我打電話,因為可能說不上幾句話就有其他電話進來。」杜霜說。
安頓好家人,杜霜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工作壓力加上作息不規律,杜霜的痛風復發了,為了減少疼痛給工作帶來的影響,杜霜吃起了用於治療痛風的激素藥,止痛效果快,但副作用不小,吃了激素藥會噁心、拉肚子,「同事們都很忙,我不想因為個人原因給他們增加工作負擔,難受時咬咬牙挺過去就好了,好在吃了藥病情緩解了許多。」杜霜說,痛風復發的事,一直沒有給家人說,怕他們擔心,家人們也非常支持他的工作,在老家一直沒有出門,讓他能安心工作。
隨著九龍坡區新增病例的減少,杜霜的工作量也得到緩解,他告訴記者,偶爾他可以回家休息,但是心裡的那根弦一直沒有放鬆,隨時處於「戰鬥」狀態。
17年前抗「非典」 17年後戰「疫情」
姚永東正在電話聯繫,負責調度工作。周邦靜 攝
還有兩年多,57歲姚永東就要退休了,一年前他從科長的位置上退了下來,退居「二線」,但在這次抗「疫」中,他衝到了最前線。「17年前,我參加過抗擊過『非典』,我是學公共衛生傳染防控專業的,有經驗有專業,這次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我必須衝在前面。」姚永東說,鑑於自己的經驗,疫情之初他就向九龍坡區衛生健康委提出要設置集中隔離點、組建應急隊和啟動應急預案等。
1月28日,九龍坡區組建了轉運集中調度中心,抽調9輛救護車進行集中統一調度,確保疑似病例、密切接觸者以及確診病例診療轉運有序、流暢、高效,姚永東負責具體調度工作。2月12日,九龍坡區將40名居家隔離的密切接觸者統一轉運至集中隔離點,「40位密切接觸者分散在不同的地方,轉運是一人一車,每轉運一人,120救護車就要進行嚴格消殺,轉運一人最快速度也要一個半小時,在這樣的情況下,中心又緊急抽調4輛120救護車,13輛救護車共用了5個小時,就完成了全部轉運工作。」姚永東說。
姚永東告訴記者,轉運過程中,他要到集中隔離點提早安排好房間,核實人員信息,跟隔離人員溝通,做工作,確保隔離工作有序。
1月26日,正月初二,姚永東的孫子出生,因為忙於工作,也出於家人健康考慮,姚永東一直沒有去醫院探望,只能從家人發來的照片和小視頻中看看孫子。隨著九龍坡區新增病例減少,前兩天,姚永東終於抽空去醫院看了孫子,「我站在病房外,隔著玻璃遠遠看的,孫子很可愛。」姚永東說。
白天黑夜海內海外「搶」口罩
鄧興龍正在清點物資。周邦靜 攝
「聽說您這兒有口罩是嗎?有多少?滿足YY0469-2011技術要求嗎?」「您的物資什麼時候可以到貨?需要哪些通關手續?」「航班到達時間是多少?」……從疫情開始,九龍坡區衛生健康委基財科長鄧興龍就變身「搶口罩達人」,不分白天黑夜,海內海外,四處採買,為全區儲備應急物資。
「我們對全區的10個醫院(10個發熱門診)、11個基層衛生醫療機構和九龍坡區疾控中心的醫療防護物資儲備情況進行了摸底,發現存在很大缺口,立即啟動應急採購,建立2個防控物資儲備倉庫。」鄧興龍說。
不僅是醫療機構,公安、鎮街、社區一線工作人員、疫情發生區域的居民都需要口罩,採購物資刻不容緩。1月24日,鄧興龍帶領採購小組開始採買之路,首先聯繫的是原來給各醫院供貨的企業,但都被告知沒貨,隨後九龍坡區衛生健康委發布了公開採買公告,熱心群眾、社會組織等提供了許多購買渠道,採購小組一個個打電話核實。短短幾天時間,鄧興龍就打了2000多次電話,與團隊一起建立或添加了100多個微信群,白天對接完國內渠道,半夜又開始對接海外渠道,一大早又忙著接收各種捐贈物資……
鄧興龍告訴記者,採購物資是一項繁瑣和謹慎的工作,在全世界尋找貨源猶如大海撈針,因為是醫療物資,每個國家標準不一樣,所以得組織專家對各種物資執行標準進行甄別,鎖定產品後,還有一個談判過程和付款流程,最後跟蹤物流環節,提供各種通關文書,確保每一件物資順利抵達九龍坡。
經過十多天的緊急「搶購」,鄧興龍團隊在俄羅斯採買到一次性醫用口罩20萬隻,在墨西哥採買到一次性醫用口罩10萬隻,在烏克蘭採買到醫用防護口罩480隻,同時通過國內採購、爭取市級調配、接受捐贈等方式,全區累計籌集各類疫情防控物資180餘萬件次,有效緩解了防控物資匱乏的問題。「雖然工作壓力很大,但看著全區防控物資一天天充裕,再多的辛苦都值得。」鄧興龍說。目前,鄧興龍和團隊還在持續進行採買,確保一線物資需求。
一件件看似「不起眼」的工作 卻需慎之又慎
周楊森(右)正在跟同事交流工作。 周邦靜 攝
「每天文件最多的時候有70多件,有時候忙到下午三四點才能擠出點時間吃一碗泡麵。」負責綜合協調工作的九龍坡區衛生健康委辦公室主任周楊森告訴記者,剛開始的時候,九龍坡區疫情防控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九龍坡區衛生健康委,辦公室承擔起了重要任務。
召開視頻會議、準備會議材料、擬定疫情防控相關材料……一件件看似「不起眼」的工作,卻需要慎之又慎、細之又細,每一項工作都關係著全區防控工作的效率和質量。此外,周楊森和同事還負責接待群眾諮詢、投訴、求助熱線,每天最多的時候要接50多個熱線電話。一位居家隔離的居民在家隔離期間,擔心鄰居對他產生異樣眼光,心理壓力極大,打電話給周楊森訴說自己的擔憂,經過周楊森連續兩天的勸導,那位居民終於安下心來。
從疫情開始,周楊森就一直在工作,春節期間一直沒休息,連續上了一個多月。「各種信息的收集、方案的擬定和信息回復、處理,每天忙完都是晚上十二點過,好在家裡就我一個人,這麼晚回家不至於打擾家人。」
去年5月,周楊森一家和姐姐一家就購買了機票、訂好了酒店,約好大年初一帶著父母春節出國旅遊,為此周楊森還特意將春節值班調換到了國慶值班。但因為工作,周楊森沒能跟著一大家人出去旅行。「這是第一次帶父母出國旅行,雖然有遺憾,但家人都很理解支持,這讓我倍感溫暖。」周楊森說,疫情結束後,找機會把欠家人的旅行補上,但現在要全力以赴把工作做紮實。
記者了解到,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後,為打好這場疫情阻擊戰,九龍坡區衛生健康委第一時間響應,所有幹部職工在崗位、在一線、在狀態,堅決落實中央、市、區各項工作部署要求,設立疫情防控、醫療救治等8個工作組,不分晝夜,各司其職,科學應對,把九龍坡區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
(作者: 廖婉廷)
(作者單位: 九龍報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