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妹的閨蜜最近吐槽說,明明內褲每天都換洗,但中間還是發黃、變硬,處女座的她實在忍不了內褲上總是有一塊黃黃的,擔心是不是得了什麼婦科病。
其實大多數女生的內褲發黃變硬,跟婦科病並沒有關係。
而是跟它們有關.
由於地理位置的特殊性,緊貼屁屁的內褲,很容易遭受來自屎尿屁的荼毒。
美國微生物學家在研究內褲中的菌落數量時發現,平均每條內褲上,大約有0.1g的便便,最多的竟然高達10g[1]。
此外,中國人便後很少有使用溼廁紙或衝洗屁屁的習慣,僅僅用幹衛生紙擦拭,很難保證帶走全部的屎!
要是放屁時不小心夾帶私貨,也難免在內褲上留下粑粑的痕跡。
加上女生私處布滿陰毛,即便有尿尿後用紙擦拭的良好習慣,也可能會在內褲上留下「滄海遺珠」。
比起男生,女生的內褲更像是內容豐富的「雜醬鋪子」。除了屎尿屁,還有避不開、躲不掉的專屬分泌物:白帶和月經。
白帶通常呈弱酸性,含有一定的蛋白質,落在內內上,氧化後就會變黃。
經血的「營養」就更豐富了,除了蛋白質,還有子宮內膜碎片、宮頸粘液和脫落的陰道上皮細胞。
大姨媽突然襲擊或是一不小心發生側漏,就會沾到內褲上,時間長了滲透在內褲的纖維裡,很難洗去。
很多人都有過這樣的經驗,夏天的白色T恤穿久了後,在腋窩、後背等汗液浸染的地方會發黃。
其實內褲也一樣,由於會陰處分布有豐富的皮脂腺、汗腺,也容易出汗。汗液長時間浸染,就會導致內褲發黃,要是沒有及時換洗,那可就是「黃上黃」。
還有研究顯示,有很少數人患有罕見的「色汗症」,這類人的汗液可以呈黃色、藍色、紅色等,以黃色最為多見,那麼這類人的汗液沾到內褲上,內褲自然也就黃啦[2]。
此外,屁屁出汗,會讓內褲經歷多次「幹-溼-幹」的過程,加上後期反覆搓洗、晾曬,會導致原本蓬鬆柔軟的衣物纖維變形、斷裂,讓內褲變硬。
教科書般正常的白帶應該是這樣的:量少,色白或透明,稀薄狀,無異味。
但微微不同於教科書也是正常的。比如排卵期在雌激素的作用下,白帶會增多,呈蛋清樣、拉絲狀,外陰常有溼潤感,內褲上有分泌物痕跡。
而排卵期過後的黃體期,白帶分泌減少,變得粘稠,可能會微微發黃。另外,飲食和性生活也會影響白帶。
但如果出現了這5種表現,則可能是疾病徵兆,建議及時就診:白帶發黃、呈黃綠色、膿狀或豆腐渣狀,有異常的氣味,伴隨外陰瘙癢等[3]。
(以上模擬圖均來自Dr Simi Adedeji)
1. 內褲上沾染了分泌物或經血的情況下,不要著急用溫水或熱水浸泡
分泌物中含有蛋白質,蛋白質遇熱容易變性附著在棉質纖維裡,反而不容易清洗。正確做法是:先用冷水浸泡,清洗去汙漬後,再換成溫熱水。
加酶洗衣粉/洗衣液對付血漬更有效。
很多人有反著晾衣服的習慣,但貼身衣物最好正著晾,避免沾染空氣中的粉塵和微生物。
另外,棉質的內褲經過暴曬容易發乾變硬,在陰涼處晾乾有助於延長內褲的使用壽命,晾乾後儘早收起,以免落灰。
蕾絲褲、丁字褲看上去誘人,穿起來可不舒服;銀離子抗菌內褲、石墨烯內褲,聽上去黑科技高大上,實際上就是打個噱頭賺錢。
不要小看人體自身的免疫力,正常情況下完全能夠應付內褲上的那些細菌。
一條好的內褲,真正要做到的是舒適寬鬆又透氣,吸溼性好且不過敏!
因此材質上當然是天然親膚的比較好,比如純棉、莫代爾棉、絲等等。但考慮吸溼性的話,還是純棉更具優勢。
在顏色的選擇上,知妹也建議姐妹們儘量選擇淺色的內褲。一方面淺色衣物染色劑更少,另一方面更有助於我們觀察分泌物的情況,及時發現異常。
註:
1. 答案於次日文末公布;
2. 參與答題後請截圖保存,答對者於次日掃碼憑截圖領獎。
解析:「胎毒」本身就是個偽概念,根本不存在。
黃連水、綠豆湯、鵝蛋都沒有什麼神奇的功效,如果不是因為本身喜歡吃,沒必要為了「去胎毒」而吃。
[1]Gerba, C. P. 2001. Application of quantitative risk assessment for formulating hygiene policy in the domestic setting. J. Infect.43:92-98.
[2]王俠生,廖康煌.楊國亮皮膚病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733.
[3]謝幸,孔北華,段濤.婦產科學(第9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8.
【主創團隊】
作者:張四月
編輯:陳韻伊、張靜璇
排版:王中強/校對:胡磊
運營/統籌:張靜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