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克誠改軍帽,日軍拾獲後大驚:帽子換了,來了新部隊!

2020-12-26 兵之佳

作者:鐵錘傑克

1941年1月,黃克誠領導的八路軍第5支隊整編為新四軍第3師,由他擔任該師師長兼政委。

當時的蘇北抗日根據地,受到日、偽、頑三軍的多重封鎖,糧彈補充十分困難。進入冬天后,全師官兵甚至沒有像樣的冬裝。就連師長黃克誠,也是穿著打滿補丁的棉衣指揮戰鬥。

一天夜裡,戰士們都進入了夢鄉,唯獨3師師部還開著燈。黃克誠坐在桌前,舉起一頂軍帽看來看去,似乎在想些什麼。

新四軍當時普遍配發的軍帽,都是沿用了蔣軍部隊的樣式。這款軍帽在後腦勺位置,多出了一道雙層布箍,放下後可以拉到下巴位置。雖然看著精神,但在平時的作戰中根本起不到什麼用途,只是個擺設。對此,黃克誠心知肚明。

能不能在這頂軍帽上做一做文章?這是黃師長當時琢磨的問題。

黃克誠

黃克誠叫來了參謀小唐,問:「你瞅瞅,如果我們把這道帽箍從雙層改為單層,是不是可以節省一些布料?」

聽了師長的話,小唐不理解:畢竟只是一個小布條,就算改了單層,又能省下多少布料?

黃可誠跟小唐算了算帳:1個帽子上有1個小布條,100個帽子所需的布料就必須用尺量。3師總共有1.5萬人。如果再算到整個新四軍,那節省下來的布料,足夠給部分戰士添置冬裝禦寒了!

小唐聽師長這麼一說,覺得有道理,當即表示贊同。黃克誠讓他立即動手,把自己的帽子改為單層箍,然後自己先戴。

幾番針線活下來,新軍帽很快就改好了。黃克誠接過帽子,往頭上一戴,再一看鏡子,立即高興地說:「和之前沒什麼兩樣,都能戴!」

次日清晨,黃克誠拿著這頂改過的帽子,交給師部的另外幾名參謀戴,大家都覺得這主意不錯。隨即,黃克誠給新四軍軍服廠寫信提議,很快得到了回復,不僅改了軍帽的樣式,還省下成千上萬尺布。

改了軍帽,新四軍的軍容有所不一樣了,敵人甚至也被唬住了。一次,鹽城的日偽軍下鄉「掃蕩」,湊巧撿到幾頂新四軍的帽子,帶隊的偽軍隊長沒見過,立刻像發現了寶貝,領著隊伍跑回據點向日軍上報:「新四軍又有新部隊進入鹽阜了!」

訓練中的新四軍官兵
新四軍所用的布帽

在這支日偽隊伍裡,還混著個蔣軍特務。得知「新四軍有增援到來」,暗中將消息傳到了重慶。坐鎮重慶的蔣氏聽到報告,也是一頭霧水,馬上讓張治中前去詢問周副主席。

周副主席得知蘇中地區出現一支新隊伍,也很納悶,馬上打電話到詢問,結果問到主席那裡,主席也沒弄明白是怎麼回事,轉來轉去,詢問的電報最終轉到了新四軍軍部。

新四軍劉政委回覆:「沒有組建新番號的部隊,只是黃克誠改了個軍帽箍。」

看到電報,主席大笑:「好個黃克誠,不過是改個軍帽,就把蔣某人和日偽軍嚇成這樣!」

黃克誠這種細心、認真的精神,也影響了3師的許多官兵,帶到了東北黑土地。

1945年9月23日,黃克誠率3萬餘人挺進東北,改編為「東聯」第2縱隊。在黑土地上奮戰兩年後,2縱根據林彪的指示,參加了著名的「秋季攻勢」。

當時,2縱接到的命令是在昌圖消滅蔣軍新1軍30師。雙方也是冤家路窄:當年剛入東北時,新1軍就追著3師猛打,這支全面換裝美械的「王牌」,更是蔣氏的「心頭肉」。只要涉及新1軍的戰事,蔣軍其他各部都會拼死增援,竭力保證這張「王牌」不受損失。身為蔣軍空軍總司令的周至柔還下令:「凡是新1軍駐地有戰事發生的,空軍各部無需向總參報備,即刻出擊增援。」

就是因為這些原因,東聯官兵都以能「吃掉」新1軍為榮。在軍中,還廣為流傳著一首歌謠:「吃菜要吃白菜心,打仗要打新一軍!」

換了3師上陣,戰士們只能以局部兵力優勢,一個連、一個營地「磨」掉新1軍一部,而且還不能戀戰,打了就得跑;如今,蔣軍在東北優勢不再,2縱自然要與這支勁旅「硬碰硬」一回。

9月29日,2縱官兵未經炮火準備,就對昌圖發起了猛攻。

【劉震(1915-1992),湖北孝感人,1946年6月任2縱司令員,開國上將】

進攻中的東聯部隊

經過4小時的血戰,2縱全殲了30師一個團,俘敵多達8000餘人。沒等蔣軍反應,他們把槍口一轉,在四平南邊大窪與新1軍50師接戰。打了一整晚,號稱「全軍王牌」的50師150團也被全殲了。「王牌團長」王耀雲也成了2縱戰士的「槍下鬼」。

光是昌圖一戰,2縱就成建制消滅了新1軍兩個團。這對兵力本就捉襟見肘的蔣軍來說,又是一次慘敗。對此,劉震事後評價:「殲敵兩個團,好歹也算是個報了仇。」

然而,戰敗的蔣軍嘴皮子還不饒人。他們在新聞報紙上大肆吹噓王耀雲如何英勇戰鬥,如何取得「大捷」,甚至還說陳誠要當面嘉獎這位「戰鬥英雄」。劉震合計對策後,想出了辦法:2縱出資買了口棺材,找四匹大馬拉著王耀雲的屍體,讓300名吹鼓手一路吹吹打打,把這口棺材送進了四平城。

這一招雖損,但卻給蔣軍狠狠地來了一巴掌,南京方面不得不接受了「英雄陣亡」的事實。

昌圖一戰也證明,「東聯」再也不是一支弱旅,而是一群能打硬仗、惡仗的勁旅了!

相關焦點

  • 侵華日軍的軍裝是什麼樣的?軍服、軍帽,別再混淆分不清了
    首先,新制服以立翻領取代了之前的立領。其次,昭五式的軍銜豎掛於肩上,而九八式則將軍銜配於翻立領上,肩上已無任何軍銜標記。第三,昭五式領子上代表兵科的領章已被取消,新制服則以右胸前一個類似倒著寫的「W」符號來代表兵科(不同顏色代表不同兵科)。
  • 這張照片上,八路軍士兵戴的帽子真的是日軍軍帽嗎?
    我們在整理照片時無意中發現了一頂奇怪的帽子,看著既不像八路軍軍帽,似乎也不太像日軍軍帽。於是,有網友問:這張照片上八路軍士兵戴的帽子真的是日軍軍帽嗎?請看下圖:如圖1所示,一群八路軍士兵和當地民兵坐在一起,看樣子應該是在開會,聽演講或者報告之類的。
  • 日軍帽子上的兩塊布有什麼作用?看起來猥瑣,卻拯救了10萬日軍
    在抗戰劇裡,我們會發現日本軍隊的軍裝設計上和其他列強有所不同:那就是日本軍士的帽子有個特點。這個特點,被中國人稱之為「屁簾」——即軍帽的兩旁專門釘了一塊布,一直垂到肩膀。這種軍帽無疑讓人感到很搞笑,因此在很多抗日劇裡面,導演為了增加電影的趣味性,會刻意給這種帽子鏡頭特寫。
  • 解放軍80年來更換16種軍帽:究竟哪一種帽子最好看?
    軍帽軍人佩戴的帽子,按季節和用途區分,種類繁多。佩戴軍帽顯示了軍人的威嚴和嚴謹,是軍人的尊嚴的標誌。人民軍隊從成立那天起,就開始配發軍帽,建軍80年來,先後更換了種各式各樣的軍帽。抗戰初期,八路軍的軍帽是直筒加圍的圓頂帽,上佩有國民革命軍的小帽徽,後逐步取消。八路軍全軍還在秋冬季都換成了有護耳的山地帽。
  • 二戰時期,日軍帽子下為什麼掛幾片布,是為了擋風嗎?
    侵華日軍給中國人留下刻骨難忘就是日本兵頭上所戴的軍帽。這種軍帽稱為「略帽」,上小下大,戴上後與頭部貼合的非常緊密,看上去仿佛一座小山,代表日本富士山。從1933年長城抗戰中,戴著這種軍帽的日本兵進入中國人的視野。
  • 日軍帽子兩側為何有兩塊布?看起來有點猥瑣,卻拯救了10萬日軍
    看過抗戰電視劇的人,一定非常熟悉各國軍隊的穿著,今天我們來說一下日軍的裝扮。從外觀來看,日軍除了矮小之外,還穿著一身土黃色的軍服,軍帽上還吊著兩塊布,走起路來兩塊布來回擺動,這是日本鬼子最典型的造型。這樣的裝扮與我軍簡潔幹練、雷厲風行的氣質相反,看起來有點猥瑣。
  • 日軍的軍帽上為啥掛著2塊布?專家:曾救下10萬日軍性命
    再加上現代許許多多抗日劇的播出,大家對於抗日戰爭時期日軍得到很多方面還是很熟悉的,尤其是日軍的穿著,就是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地方。日軍的軍服通身都是採用土黃色,軍帽上還有兩塊布常被民間百姓稱之為「屁簾」,這一身行頭看上去簡直又土又猥瑣。衣服的顏色暫且不說,但其實這兩塊「屁簾」是很有作用的。
  • 紅軍改編為八路軍,劉師長用四個字平息「換軍帽風波」
    平心而論,從軍帽的功能性等方面來說,新軍帽要比紅軍「八角帽」強得多。這種軍帽仿德軍制式軍帽,它的原型是滑雪帽,特別之處是:軍帽上有半圈護布和兩粒鈕扣。天氣寒冷時,護布可以從紐扣上解下來,可做臉部、後頸部禦寒之用。
  • 二戰時,日軍軍帽上那兩塊布有什麼用?曾救下10萬日軍性命
    帽子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戴在頭上的服飾,它可以起到裝飾、保護頭部的作用。帽子在中國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早在我國三代時期,帽子這一服飾便已經被發明創造出來。只不過在古代時期,帽子並不是什麼人都可以佩戴的,而是一個固定階層人的專有物品。
  • 日軍帽子兩側的「豬耳朵」,到底有什麼用處?有4種說法
    再來看看日本。看過抗日劇的朋友都知道,很多影視作品中,日軍小士兵們穿著「卡其色」的衣服,帶著的軍帽側面有兩片「豬八戒的耳朵」,看起來有點猥瑣,這就是我們對日軍的印象。那麼,日本士兵的帽子的兩邊,那兩片「豬耳朵」,到底是幹什麼用的呢?
  • 二戰時期,日軍帽子上的「狗耳朵」實在太有用了
    在看抗日劇的時候,我們都會發現,日本士兵有個十分顯眼的特徵,那就是帽子上左右兩片耷拉著的黃布。不只是帽子,就連鋼盔上面都會有這兩片黃布。看起來十分搞笑,我們稱之為「狗耳朵」。日軍的這種設計在當時其他國家軍隊中並沒出現過,那麼日軍的帽子為什麼要這麼設計呢?
  • 有人說,黃克誠天生後腦勺長「反骨」,授銜時他為何排名陳賡之前
    兩人見面後,陳賡緊握粟裕的手說:「早就聽說你打仗很厲害,今天終於見到真人了!」 而粟裕更是激動地說:「能認識你,我不虛此生!」 因為那時的陳賡無論是資歷、戰功、軍中威望都要高過粟裕,那時解放戰爭才剛剛開始,粟裕也才在軍中嶄露頭角,而在抗戰中陳賡率領的386旅那是八路軍的王牌勁旅,被美國人稱為是「中國最好的旅」,打得日軍抱頭鼠竄,以至於日軍在裝甲車和坦克上刷著「專打386旅的標語」。
  • 日軍帽子為何有兩塊布?看似雞肋,用處可大了
    相信那些看過不少抗日劇的觀眾朋友都會發現,日本軍隊的帽子與其他國家的不太一樣,他們的帽子旁邊會有兩個「小耳朵」一樣的布條,看起十分滑稽猥瑣,這個設定在後來成為了不少「龍套日本兵」的標配。但是你們知道嗎?就是這個看似滑稽可笑的布條,挽救了十多萬日本軍人的生命。
  • 抗日戰爭時期,日軍帽子上兩片布,有什麼用處?
    抗日戰爭一共持續了十四年,在這場戰爭中我國百姓為了抗戰的勝利付出了慘痛的代價,數以萬計的軍人戰死沙場,不少無辜的民眾也慘死在日軍的槍下。但好在我國最終贏得了戰爭的勝利,並翻開了歷史的新篇章。
  • 日本的軍帽上為何掛著2塊布?看著沒用處,實際次次拯救日軍性命
    文/行走天涯日本的軍帽上為何掛著2塊布?看著沒用處,實際次次拯救日軍性命在很多抗日題材的電視劇以及電影當中,我們應該都對二戰時期日本人的所作所為,以及日軍的形象有了一個大致的了解了。比如日本人上戰場作戰的時候,喜歡隨身帶上一些罐頭,為了沿途充飢。再比如日軍喜歡身上扛著一把刺刀。這是為了近身作戰的時候,不至於身上沒有任何工具。
  • 抗日戰爭時期,日軍帽子上的兩片布有什麼用處?
    日軍的軍裝除了有衣服以外,還有專門的軍帽。不知道大家在觀看抗日題材的影視劇時有沒有注意到,日軍帽子上通常都有兩片布。雖然看起來很醜,但是用處很大。
  • 抗日戰爭:日軍帽子上的兩片布有什麼用處?
    熟悉這段歷史的人都知道,日軍使用的武器裝備要比中國使用的精良不少,甚至是後勤待遇也比中國好很多。當我們在平日裡看影視劇的時候,也會注意到日軍的帽子上總是掛著兩片布。那麼在抗日戰爭中,日軍帽子上兩片布到底有啥用處呢?其實日本早年間的軍帽上就存在這樣的設計,但是因為當時的人們覺得這樣不美觀於是便將之去掉了。
  • 日本標誌性的鬼子帽,有那麼兩片布,竟讓日軍少死上萬人
    在很多抗日劇中,我們可以看到日軍的帽子與別國士兵的帽子不一樣,他們的軍帽兩側有兩塊布,長度可以垂到肩膀處,這種裝扮的帽子成為日軍最經典的造型,但這個帽子讓日軍看起來有點猥瑣,有人將其稱為「軍帽垂布」,有人將其稱為「帽垂」,還有人將其稱為「布簾」或者「屁簾」。
  • 二戰時,日本鬼子帽子上的布條是幹嘛的?絕不能小看,用處很大
    抗日電視劇很多人都看過,電視劇中的日軍有標準的裝備。日軍穿的是膠皮鞋,穿著黃色軍裝,帶的是鋼盔,普通步兵拿的的三八大蓋,步槍上有刺刀,日本普通的步兵,形象大多於此。如果你觀察仔細的話,日軍的軍帽後,還有3塊垂布,這種垂布看起來很難看,影響美觀。其實這3塊垂布,可不是普通的布,而是「軍帽垂布」。垂布的用處很多,絕不能小看。
  • 二戰日本兵的軍帽真奇怪!兩邊下垂的大布,到底有何妙用?
    在抗日電視劇裡,我們常會看到日軍的軍帽,它的兩邊和後面都加了幾片垂布,看上去既不利索又顯得滑稽。 不過這些電視劇中的情景卻一點不假,歷史上日軍的軍帽確實如此,是日軍士兵的標誌之一。按理說軍人的形象是十分嚴肅的,那麼日軍為什麼會用這種看起來很滑稽的帽子呢?這兩塊布到底是幹什麼的呢?實際上這兩塊布是有學術名字的,名叫"軍帽垂布",是日軍軍帽制式配件之一,不過也可以由士兵自由選擇是否佩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