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沒出生之前,很多父母就會將孩子的智力培養提前規劃好,寶寶在肚子裡的時候,媽媽們就會給孩子上很多胎教課,沒事的時候也會給寶寶聽一聽音樂、讀一讀故事。
等到孩子出生稍大一些的時候,父母就會帶著孩子去上早教課,希望孩子的智力能夠得到更快的提升。
其實這都是因為父母們都希望孩子能夠擁有一顆愛因斯坦一樣的大腦,但並不是所有人都能夠這麼聰明,那些擁有天生的高智商,大多都是靠著後天的努力而成就出來的。
但也有一些孩子從小就很聰明,但父母不善於發掘,導致了孩子「泯然眾人」,所以父母在孩子小的時候就要開始發掘孩子的智商。
俗話說得好:三歲看大,七歲看老。
3歲孩子的智商已經開始出現一些端倪,所以3歲前也是發掘孩子智力的黃金期,如果父母發現孩子3歲前有這些表現,那麼父母就要多多引導,這樣孩子未來才能夠擁有「最強大腦」。
孩子3歲前有這些表現,可能是「深藏不漏」的高智商,父母可別忽略了
小話癆話癆不僅是父母頭痛類型的熊孩子,同時也是老師頭疼的熊孩子,因為這樣的孩子不僅影響老師上課,還很影響同學學習。
成為「小話癆」的原因:
其實有些孩子是天生就很外向的,他們往往語言都很豐富、表達能力也很強,只不過是作為小孩子,比較缺乏自制力,暫時不能夠控制住自己想要表達的欲望,同時也不知道什麼場合適合講什麼,所以她們才會像一個小麻雀一樣,不停地「喳喳喳」,成為一個小話癆。
父母可以這樣做:
這時候父母可不要強烈的譴責孩子,因為這樣很容易會抹殺掉孩子說話的天賦,說不定孩子以後會成為一個出色的主持人、記者之類的。
而且那些能說會道的人在社會當中也比較吃得開,每個孩子的自尊心都是很強的,如果父母過度責罵,會讓孩子產生心理陰影。
但為了不讓孩子影響到其他人,父母也要進行適當的引導,告訴孩子什麼時候該說什麼話,什麼時候不該說什麼話。
反應迅速其實在生活當中,從孩子的反應上也能夠看出孩子智商的高低。
比如:父母和孩子一起玩玩具或搭積木的時候,有些孩子就能夠迅速地幫助媽媽拿下一個玩具或下一塊積木;而有些孩子可能就會很木訥的看著媽媽自己一個人搭積木,一點反應都沒有,就算父母讓孩子拿一塊積木,孩子也要反應半天。
孩子反應迅速的原因:
相比而言,反應迅速的孩子的智商一般都要比同齡孩子高一些,當然這也可能是與父母的教育方式和孩子的性格有很大的關係。
但我們不能夠否認,那些反應迅速的孩子一般都很樂於接受新鮮的事物,對於新鮮的事物掌控能力也更強一些,這對智商的發育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不管自家寶貝的反應到底快不快,父母都需要給孩子做一些反應力的訓練。平時可以和孩子玩一些親子遊戲,這樣不僅能夠讓孩子樂在其中,還能夠激發起孩子的反應力,對於孩子的智商發育也有很大的幫助。
樂樂媽推薦這套《德國專注力養成大畫冊》,父母可以和孩子玩這些訓練邏輯思維和專注力的遊戲,在玩遊戲時和孩子進行比賽,「看看誰能最先找到」等遊戲,同時在鍛鍊孩子反應力的時候,訓練邏輯思維能力和專注力。
總是愛問為什麼有些孩子就像一個行走的十萬個為什麼一樣,總是會走到哪問到哪,在看到新奇事物的時候,也要不停地問,有時候都能夠把大人問的啞口無言,不知如何回答。
孩子總是愛問為什麼的原因:
孩子總是愛問為什麼,說明他的腦袋瓜轉的很快,同時對於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想法,對於任何的事物都抱有強烈的好奇心,而他的好奇心也能夠促使他不斷地開發自己的大腦,從而獲取更加新鮮的知識,這樣的孩子以後也會是個天才。
如果你家寶貝從小就總是愛問為什麼,父母可別嫌煩,說明孩子是隱藏的高智商,同時父母要好好的培養,並和孩子共同進步。
樂樂媽相信,一個擁有好奇心、充滿熱情、勇於嘗試、獨立思考的孩子,都將懂得如何在未來的生活當中,找到自己熱愛的東西並堅持下去,同時在面對複雜的世界時,能夠作為一個知情的決策者,成為一個能夠利用科學方法整體處理事務的人。
當孩子問問題,父母回答不上來時,父母可以帶著孩子看一看科普類的書籍,讓孩子在書籍當中找到答案,並在書籍當中認識大自然、熱愛大自然。
但並不是所有的孩子都喜歡看一些科普類的書籍,還有一些孩子比較喜歡動手類的實驗,父母可以帶著孩子做一些生活當中的實驗,讓孩子在遊戲中激發對於科學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