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老家在淮河以南的霍邱縣,小時候就耳濡目染聽過民間藝人演唱推劇,也看過一些民間草臺班子自發表演的推劇《白蛇傳》。記憶中的推劇,老家人更喜歡叫其「四句推子」, 熱情奔放、詼諧幽默,體現了我們淮河人民能歌善舞的特點,具有顯著的地方特徵和濃鬱的鄉土氣息。
推劇是安徽省地方戲曲之一,又名「四句推子」,在「花鼓燈」基礎上發展起來。提起推劇, 不得不提著名花鼓燈藝術大師陳敬芝。正是他, 將花鼓燈民間小調融合於戲劇唱腔之中,創造性地推出「推劇」。19 世紀30 年代初,花鼓燈藝人為豐富玩燈內容,融化了當地鳳陽歌、琴書和民歌小調的腔調,並加上過門,成為四句腔,因四句腔推來推去,反覆演唱,故取名「四句推子」。推劇雖然早在1949 年以前就萌芽了, 形成戲曲並搬上舞臺還是解放後的事。
推劇唱腔源於自然狀態的地方民間小調, 由五音階組成,委婉抒情、流暢明快。道白吐字採用地方語言,表演傳承了花鼓燈的動作、步法,易懂、易唱、易學。其內容與淮河兩岸的人民群眾生活習慣、民風民俗有著十分密切的關係,主要反映群眾追求國泰民安、幸福生活的美好願望,歌頌民風淳樸、愛情自由、家庭和睦、社會穩定美好的社會風尚,展現沿淮地區人民的禮儀風情和勤勞勇敢的精神風貌。近年來,上演劇目不斷豐富,演出質量日益提高,相繼整理推出《摘棉花》《送香茶》等一批精品佳作。
作為一種地方文化,推劇不僅是淮河流域這塊土地上的兒女們文化智慧的結晶,更蘊涵著人民特有的精神價值、思維方式和想像力。如今推劇的牽引力、感召力、生命力、影響力, 猶如一股潛流湧動著,正在推動著人們在審美意識上的返璞歸真。由於廣泛吸收地方民歌的藝術精華,推劇對研究民間歌舞的演變和戲曲唱腔的發展具有重要價值。2006 年「推劇」 被安徽省確定為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