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電影中都有攝影或者是拍照的情節,比如《上帝之城》中,主人公就是拿著相機時時刻刻拍攝記錄黑幫少年成長的歷程。而把攝影拍攝出一種電影感的畫面,也是很多攝影師的創作策略。
維克多·巴拉格爾(Viktor Balaguer)是一個專注於街頭影像創作的攝影師,他是一個法國人,常年生活在俄羅斯的聖彼得堡,用攝影拍攝記錄創作自己熟悉的異國城市。
聖彼得堡作為聞名遐邇的歷史文化名城,有豐厚的歷史人文積澱,維克多·巴拉格爾(Viktor Balaguer)把鏡頭對準街道,掃描城市的建築,街道,行人和車輛。通過獨具風格的構圖形式,敏銳的觀察視角,在作品中顯現了一幅幅色調濃鬱,情節豐富,地域性明顯,具有電影般質感和敘事性的街頭攝影作品。
那麼維克多·巴拉格爾(Viktor Balaguer)是通過那些觀察方法和拍攝製作技巧,創作出了這樣的街拍作品呢,從他的作品中分析,我們不難發現以下六個拍攝街頭攝影的技巧。
1.電影感首先來自於畫幅
我們之所以能夠感覺維克多·巴拉格爾(Viktor Balaguer)的作品有著很強烈的電影感,先不從攝影語言和內容結構去看,單從照片的外觀尺寸上,就已經打下了「電影畫面感」的基礎。
維克多·巴拉格爾(Viktor Balaguer)作品有很多在比例尺寸上採用了2.35:1的尺寸,這個尺寸是電影畫面的尺寸。有些同學會說,這個尺寸有啥區別?
舉個例子,我們很多同學用的單眼相機拍攝的照片畫幅比例大多數是4:3或者是3:2的比例,這個比例更趨近於標準的矩形。
通過上面畫幅比例的區分,我們就可以鮮明的感覺到維克多·巴拉格爾(Viktor Balaguer)的照片濃濃的電影風和畫面感首先在畫幅比例上就已經是電影標準了。
這個改變畫幅的方法其實並不少見,很多攝影大家在創作的時候經常也會改變常見的攝影畫幅。
比如在膠片時代,相機的畫幅從135到120再到大畫幅有太多的畫幅比例可以應用。紀實攝影大師約瑟夫·寇德卡在積極的創作中就使用過135比例,120中的617比例等等。
所以畫幅的選擇就為後面作品的綜合表現做了鋪墊。
我們同學在拍攝創作的時候,可以在後期二次構圖的過程中嘗試改變畫面畫幅比例,看看自己的作品在畫幅改變之後會有什麼樣的變化。
2.膠片色調與質感
所謂電影感,就離不開電影的畫面,畫面中最早被視覺感知的,就是整體的色彩與質感。電影的色調與質感的理解,來自於我們對電影的觀看和感知。
電影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是利用膠片來拍攝的。與攝影中的膠片是相同的,不同的膠片有著不同膠片的物理特性,不同的膠片有著不同色調傾向和顆粒質感。這些在數字電影時代依舊被沿用和設計出來。
今天的電影依舊會在色調和質感上花大力氣設計,比如很多電影偏青色,渲染一種濃鬱的復古風格,很多電影偏黃色,映射出復古懷舊等等。
在維克多·巴拉格爾(Viktor Balaguer)創作中,充分的調動影像的膠片質感和色調傾向是他的街拍作品電影質感的法寶之一。他的作品中,有著明顯的統一的色彩傾向,比如整體偏綠或者整體偏洋紅的色調。這就模仿了柯達膠片的某些特性。
在色彩應用和處理上,畫面上注意對比色的應用,通過大小面積的色調對比,形成色彩視覺衝突。或者是主體呈現某一單一色調,降低其它色彩的飽和度,抑制多餘色彩的呈現。這些方式使得畫面整體色彩統一和諧,整體上也接近了電影色彩的處理方式。
3.情節感與敘事性
電影與攝影的不同,在時間維度上,電影有著極大的優勢,在線性的時間中,可以容納大量的故事情節。由於攝影是二維平面的,作為時間切片,信息容量是攝影的短板。維克多·巴拉格爾(Viktor Balaguer)街頭攝影的另一個特點,就是在攝影畫面中對情節感和敘事的追求,更多的融入故事信息,使之趨向於一種電影感。
在這種理念指導下,在畫面中,利用幾個方法增加敘事性,一個是開放式構圖,儘可能的尋找有故事有意味的拍攝對象,給觀眾更多的聯想和想像的空間,進而在觀看上增加情節。
另一個是主觀鏡頭,所謂主觀鏡頭也是在視頻拍攝中的一種方法,比如在車中拍攝外面的情節,我們觀眾的視線也需要通過方向盤穿過風擋玻璃看相向外面的人物。整個過程就好像光中自己在探索。
街拍攝影的主要空間是戶外街頭,攝影評論家顧錚說城市中每走10步就有驚悚。
可見,街拍攝影需要攝影師和拍攝者的視線巡航,搜尋每一個瞬息而過的生活細節和日常情節,在每一個細節中拍攝街區畫面,每一個畫面就擁有了敘事性,這種敘事就是每一個觀眾描述感受的側面。
4.天氣與觀看情緒,增加內容質感
街拍攝影,大多數在戶外進行,天氣條件和光照條件決定了拍攝作品的基本樣貌,影響著創作者的創作方式。維克多·巴拉格爾(Viktor Balaguer)的創作在俄羅斯的聖彼得堡,高緯度的具有古典風格的城市,每年大部分時間在寒冬中度過,大量的陰雨天,短暫的夏日有著明媚的陽光。
這些就是維克多·巴拉格爾(Viktor Balaguer)創作的天氣基礎。不得不說的是,更多的陰天和雨天,往往是電影感和畫面質感的效果的良好基礎。
我們知道,在陰天和雨天,光線的散射和折射一般會形成大面積的柔光,整體的光感會更加柔和,過度更加自然。另外,雨天的拍攝,雨水會增加畫面的情緒氣氛,雨水造成的反射和鏡面的折射效果,會形成更多的畫面的空間感。
很多電影也會在陰天和雨天拍攝,也是為體現一種情緒和增加氛圍的目的。而且,在陰天拍攝,更小的光比,使得畫面中高光部分更加有密度,也就是更小的細節損失。
如果在晴朗的天氣,維克多·巴拉格爾(Viktor Balaguer)的作品也會選擇夕陽或者是晴天中更加多雲的天氣進行拍攝,目的同樣是獲得更多的層次細節和更多的色彩氛圍。都能夠起到烘託情感氣氛的作用。電影感也就從這些細微之處自然生成了。
5.地域符號
圖像中有很多細節能夠提示特定的信息,視覺符號系統中,很多具體的形象和色彩就是提示地域信息的關鍵。維克多·巴拉格爾(Viktor Balaguer)作品中電影感的由來與畫面中很多能夠體現集體地域信息的符號有關係。
在電影中,很多空鏡頭會拍攝一個地點的畫面來提示一個地區。拍攝油田,我們會知道這個是中東,拍攝故宮,我們會知道是北京,拍攝大本鐘,我們會了解是倫敦。同樣的,在維克多·巴拉格爾(Viktor Balaguer)的照片中,出現了很有俄羅斯特點的汽車,這些汽車的造型基本上屬於蘇聯時代的款式,加上外觀的黃色,形成了獨具地方特點的視覺符號。
我們在平時拍攝街頭攝影,或者是具有電影感的街拍畫面,能夠發現拍攝地點的獨特的文化符號,就成為成敗與否的關鍵。每個城市,每個地區,生活的人,就會有不同的習慣,不同的習慣就會有不同的風俗,就會呈現不同的面貌,這些特徵,就是我們在街拍創作中需要捕捉的。
6.更多的結構性構圖
雖然我們一直是在說電影感,敘事感,而不要忘記最基本的,就是街頭攝影成立的核心和關鍵,就是那些精妙和多變的,能體現結構性和秩序美感的構圖。
構圖這個概念是一種既能夠籠統的說又能夠細緻的講的概念,能夠從大體上把握,在創作中運用,仔細觀察,強化實踐,是攝影創作提升的可靠方式。
維克多·巴拉格爾(Viktor Balaguer)的畫面中,有著很紮實的攝影構圖基礎,通過綜合運用決定瞬間理論,光影對比,大小對比,突變,色彩矛盾等具體方式,呈現了一幅幅精緻有趣,靈動活潑的影像。
所謂他的個人風格,電影感和敘事性,皆是建立在這樣一種基礎的構圖能力,拍攝方法和觀察方法上的。所以回歸到基礎,我們的街頭攝影和街拍創作,還是需要更多的具有創意的和獨特觀察角度的結構性的構圖來支撐。
關注我不走丟,更多精彩內容絕不讓你失望!喜歡的同學不要忘記關注、轉發、點讚。
如果你認同光影匠上述內容的觀點,可以加個關注,我會分享攝影文化和攝影技巧,可以關注我更多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