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豐收尋秋味:凌晨3點起床、天天無休……記者揭秘蝦農的生活

2020-12-21 半島新聞客戶端

「迎豐收尋秋味」系列報導開欄語

秋風又送收穫季。在這個多彩時節,半島記者一線探訪,深入田間地頭、大棚果園,甚至連夜蹲守蝦池蟹塘,為您呈現一幕幕鮮活的豐收圖景,尋找舌尖上的秋之味道,也讓您更多了解青島的農特產品,感受勞作的艱辛,更感受這片大地的豐饒和科技前進的腳步。看,更富裕美好的生活,就是這樣奮鬥出來的!

文/圖 半島全媒體記者 朱佳鑫

蝦是市民最喜歡的水產品之一,大家常說的大對蝦,品種主要有中國對蝦和南美白對蝦,近年來日本車蝦也開始走紅。日本車蝦的「小名」也叫竹節蝦或斑馬蝦,由於身價高,一般在養殖收穫後由蝦販子賣到福建、江蘇、浙江等地,南方的食客們以活食日本車蝦為享受。9月12日,半島全媒體記者來到青島高新區河套街道養殖區,探訪「活蹦亂跳」的出蝦場景和養殖戶們不為人知的日常生活。

這片養殖區緊鄰膠州灣,面積8000多畝,養殖有日本車蝦、中國對蝦、南美白對蝦、牡蠣、海參、蛤蜊等。這幾種海貨裡,日本車蝦可謂習性特別、出水傲嬌,因為它只選擇晚上出水,另外這片區域還有河套獨有的滷水蝦。

河套街道8000多畝養殖區

700畝蝦年耗百萬,不求大賺但求順利

早晨6點,蝦池邊一片繁忙景象,養殖戶們把5點多剛打撈上來的活蹦亂跳的滷水蝦過秤、裝箱、加冰搬上貨運車。一位姓沈的蝦農介紹,他們老闆養了400畝滷水南美白對蝦,現在正是收穫的季節。因為滷水蝦養殖用水的鹽度高,生長期長 ,蝦肉纖維結實,味道特別鮮美。市民高女士在這訂購了100多斤滷水蝦,她在這裡連續買了三四年了,當天又來幫鄰居們購買。滷水蝦價格要看大小,目前40頭的在池邊賣30元左右一斤。滷水蝦基本不批發給販子,因為供不應求,到池邊直接來買的就消化了。

早晨出水的滷水蝦

過了6點半,養殖區裡恢復一片安靜,買蝦的都走了,養殖戶們也暫時歇息一下。

過午,記者在池埂間走,看到正在岸邊衝洗蝦食的孫永正和他的夥計們。他們正用抽上來的海水衝洗著綠色網兜裡的小雜魚,這些小魚就是蝦的「大餐」。這些從威海運來的小雜魚已經過粉碎,非常適合蝦們細小的嘴巴。孫永正隔著網兜把裡面的泥沙衝出來,他下午四五點鐘就要把這些食物拋撒到池塘裡去。即使人不吃飯,這些小傢伙的飯可是耽誤不得。

粉碎的小雜魚可做蝦的食物。

家住棘洪灘的孫永正總共包了700多畝蝦池,養了日本車蝦和南美白對蝦。最近,他的蝦池每天都要出400~500斤南美白對蝦。為了保證鮮活,都需要客戶提前電話預訂,拿貨前一天傍晚的時候,孫永正根據訂貨量下網,第二天早晨5點多起網。因為蝦進網時間長了就憋死了,所以一定要控制好時間,保證蝦商收到的是活蹦亂跳的鮮蝦。這個區域最大的一個池子是500畝,雖然日本車蝦套養可以一年養三茬,但是大部分時間都養兩茬。每年陽曆11月底、農曆小雪以後,池裡的蝦基本已經全部出完。那時的水溫低,最後一批蝦的味道尤為鮮美。養這麼多蝦,一年下來成本就要100多萬。這個成本包括承包費、餵蝦的食物、人工成本等,而且養殖業是個投資多風險大的活,說不定今年掙,明年又賠了。

攪拌蝦食

孫永正已經50多歲了,兩個孩子都已結婚,外孫都上四年級了。他說現在年輕人沒人願意幹這活,面朝大海背朝天,整天風吹日曬,而且養殖區蚊子太多了,自己腿上胳膊上被蚊子咬了多少疙瘩,都不想去數了。這個活掙就掙個大的,賠也賠個大的。孫永正說他不求大賺,只希望每年順順利利。他坐在馬扎子上看著蝦池自言自語:「實際真不應該出來養這個蝦,這個年齡段,應該在家享清福,孩子都成人了……700畝真是養得有點多,心事也多,應該少養一點,一斤蝦賣多少錢才能把成本賣回來!」

也許不甘於懶惰的人,是矛盾的,雖然本身有資本閒下來,但骨子裡的勤勞告訴他要繼續勞作。

160元一桶的滷水蟲

下午3點多,安靜的蝦池養殖區又有了動靜,幾輛車飛馳在池埂間的小路上,還有粉碎機也發出刺耳的聲音。這片廣闊的養殖區,蝦農們都動了起來,他們有的在卸貨,有的在粉碎機旁把10包20包海沙子進行粉碎。海沙子學名「蘭蛤」,身體幼小只有0.3釐米左右,故又稱「珍珠蛤」和「納米蛤蜊」,也是蝦蟹們最喜歡的食物之一。粉碎後的海沙子一會要放到小船上,給蝦餵食。正在粉碎海沙子的孫興喜告訴記者,他今年承包了300畝池子,養了200多畝蝦、30多畝滷水梭子蟹。當天粉碎了20包海沙子,這種小蛤蜊120元一袋,貴的時候要140元一袋。青島本地也有區域出產海沙子,但現在都沒有貨了,海沙子代理人都是從江蘇那邊拉回來的貨。而且他還買一種滷水蟲來餵養蝦,一天要買10桶滷水蟲,最便宜的160元一桶,加上小魚食,一天成本就要8000元多。

水桶裡剩下的滷水蟲

養蝦不餵人工飼料,蛤蜊雜魚製成大餐

下午5點,記者來到養蝦專業戶徐有欣的養殖區。徐有欣家住上馬街道,與別人相比他不是半路出家,從年輕的時候就開始養蝦,只不過那幾年不在河套這片區域養。徐有欣總共承包了800畝蝦池。他的兩個養殖池邊上分別建了一個板房,裡面有廚房、床鋪、蚊帳、空調、桌子、茶几、蓄電池、充電燈、燒水的壺以及其他日常用品。有空調的看護房,就算條件不錯的。徐有欣告訴記者,他晚上會出一批日本車蝦。

蝦農用機器粉碎海沙子。

徐有欣(左一)和夥計們把粉碎後的海沙子和小雜魚攪拌在一起。

記者趕到他的養殖區時,他家的海沙子已經粉碎完畢。其他幾位幹活的師傅正在把海沙子和小雜魚攪拌在一起,一起裝到兩艘小船上,他們四個人準備兵分兩路把蝦食投放到兩個約400畝的池子中。這個時候隔壁的一位養殖戶著急地拉著一車海沙子找到徐有欣,想借用他家的機械粉碎機粉碎海沙子。原來這位鄰居家的粉碎機是電動粉碎機,養殖區停電了,鄰居要趕快把海沙子粉碎完了回去餵蝦,過了這個時間,蝦就不進食了,好幾千元就打水漂了。

蝦農把蝦食倒在小船上的盒子裡便於拋撒。

把蝦食運到小船上準配到池塘裡拋撒。

晚6點左右,徐有欣和夥計們已經把蝦食投放完畢。他們四個人輪流拋撒蝦食,這一趟下來出了一身的汗。他回來先洗了一把臉,然後把藍色T恤衫換成一件乾淨的白色T恤。天色漸漸暗了下來,因為停電了,徐有欣就把蓄電池拿出來,接上了一個大燈。不一會兒,另外一位姓張的鄰居蝦農來到他的屋攀談起來。沒有電也沒有辦法做飯,他就拿出當天下午在市場上買的炒花生和冬棗給大家吃。

徐有欣和夥計們拋撒蝦食。

蝦農拋撒蝦食。

晚上8點半,漆黑的夜裡靜悄悄,遠處的蝦池看到一點光亮,徐有欣說那是收蝦人在別家收蝦,貨車箱裡裝著大燈,在黑夜裡格外亮眼。不一會,徐有欣接了一個電話,原來是收蝦人來電說差不多要10點才能趕過來。接完電話,房間內的燈亮了,來電了。他燒上一壺水,繼續等。

黑夜裡,遠處池埂上兩位蝦農正在忙活。

攀談間,徐有欣接了一個電話,他跟對方聊了幾句就說:「先給我打上20萬用著,錢緊張啊!今天買了50包海沙子5750元,70包小魚3000元,一天成本就12000元。」他覺得過節之前應該加足勁投食,要讓蝦吃飽好長個,才能賣個好價錢。越不捨得給蝦吃,蝦越長得慢,影響銷售。現在海沙子一袋120~140元,一天餵20袋子就要2400元,天天餵食,這成本也很讓他頭痛。蝦是不吃人工餌料的,長到7釐米長之前都吃滷水蟲,滷水蟲的成本也很高,100多元一桶。長得大點了可以吃粉碎後的海沙子和一些小魚。他與各方客戶之間平時都是賒帳的,他偶爾欠賣蝦食的人錢,畢竟一天一萬多也不是個小數目,收蝦人也偶爾欠他們的錢。

晚上,徐有欣用燈光晃動刺激蝦跳動。

每天凌晨3點起床,不怕颳風就怕大雨

平日裡,他們蝦農每天凌晨3點起來查看蝦的活動狀況,那個時間是蝦最活躍的時候。用頭燈看看蝦池裡的水什麼顏色,是否正常,每天檢測蝦池水裡的含氧量更是必不可少。說到這,他說前兩天還經歷了一次「危機」,當時他發現大批蝦都趴在蝦池裡的石頭上面,而不是貓在水底下,就趕緊檢測含氧量的儀器一測,發現水裡缺氧!他趕快採取措施,才阻止了一次大的損失。

徐有欣說,蝦都是白天睡覺,一天睡12個小時。太陽落山就睡醒了,下午四五點鐘就要抓緊餵食,養蝦真是太累了!從五一開始到11月,基本每天都要在蝦池待著,幸好夥計們在一起也不覺得寂寞,就是離家近也能不回,必須每天晚上起來觀察蝦的動靜。如果遇到突然下大雨,下完雨要用鹽度測量儀檢測一下,水如果鹽度低了,就要抓緊調節水的鹽度。如果有風影響不大,鹽水密度比淡水大,淡水在鹽水上,鹽水在下,風就把淡水就撇出去了。

蝦農把日本車蝦倒在塑料筐裡準備運回岸上。

換水也是養蝦很重要的工作,退潮時放出池子裡的水,漲潮的時候通過納潮溝把海水引入蝦池,就算是半夜也要起來,如果不換水,時間長了,水裡的藻類會多,產生毒素。一個月有兩次大潮,估算著9月15日是大潮,徐有欣有點著急,他覺得等到15日都有點慢,恨不得當天就能換水。對他來說,這些日本車蝦可算是心肝寶貝。這種日本車蝦價格比較貴,比如目前一斤50個頭的 ,發給販子都要75元上下,普通老百姓不經常吃,多數是購買相對便宜的南美白對蝦。現在還不是大量出蝦的時候,因為蝦個頭還不是太大,一斤能有50頭蝦,出一批只是適應中秋節等旺盛的市場需求。等到11月中旬才會大批出蝦,那時候天冷了,蝦也長大了,一斤達到25頭蝦。蝦農也是為了那個時候賣個好價格,希望一年的辛勞有所回報。當然等到11月份投入也很大,每天不斷地投錢,每天1萬多元的成本往水裡「砸」著,蝦吃完了就要加食,每天必須吃。

蝦農把日本車蝦慢慢從池子裡撈上來。

深夜出蝦爭分奪秒,通過驗收飛往福州

晚上10點多,漆黑的夜裡,蝦池小路上遠遠射來兩束光,收蝦人來了。

收蝦人的車來了。

徐有欣(右一)和小唐夫妻等著日本車蝦上岸。

發動機的聲音越來越近,車停下,下來一男一女,是小唐和他媳婦,一對85後的夫妻。小唐媳婦戴著頭燈,小唐打開收蝦車後備廂,卸下三個塑料筐和一個帶漏鬥狀的大鐵盤子。後備廂裡有兩個長方形的儲存箱,同時在加著氧氣,車廂內燈光明亮。徐有欣和夥計們也帶上頭燈,其他四位夥計穿上防水衣兵分兩路,一個騎著摩託車,一個到池塘裡把提前下好的14個地網依次打撈上來。

倒出摩託車上運過來的日本車蝦。

夜裡,蝦農捕撈後爭分奪秒地將蝦運送至收蝦車旁。

當第一網日本車蝦被打撈上來,扣在摩託車上的蝦筐裡,騎摩託車的師傅馬上開回到收蝦車旁,鄰居蝦農幫助把蝦筐裡的蝦倒到大鐵盤裡,把蝦筐放回摩託車上。搬下摩託車上的蝦筐,摩託車抓緊掉頭,再到把空蝦筐放回摩託車上,這一連貫動作只用了10秒鐘。

被打上岸的日本車蝦

小唐和媳婦都穿著水鞋,小唐媳婦戴著厚手套,扒拉著蝦。日本車蝦活蹦亂跳,在燈光下愈發晶瑩透亮。小唐媳婦觀察著蝦的大體情況,沒有問題就倒在塑料筐裡過秤。徐有欣和她同時看著秤上的重量並做好記錄。黑暗中,池塘上兩束燈光來回穿梭。不到半個小時,14網日本蝦都上岸了,徐有欣的本子上依次記錄了每次上岸蝦的重量。小唐媳婦用手機拍下了徐有欣記錄的數字,收起三個塑料筐和大鐵盤子放到後備廂裡,關上車門就走,迅速消失在黑夜中。

徐有欣對每一次的過秤記帳。

小唐媳婦用手機拍下徐有欣記錄的蝦的重量。

徐有欣回到屋裡,用帶聲音的計算器算著。他說:「今天晚上共出了600多斤日本車蝦,這些蝦是今年7月份放上的蝦苗,看著今天打撈上來蝦的個頭還行,一斤蝦有50頭。」他說小唐兩口子是即墨鰲山人,到他這裡收蝦已經有5年多了。他們把蝦收回去,福州的買家在青島有專人驗貨,當天的日本車蝦通過驗收後會直接用飛機運往福州,順利的話第二天一早就到了。蝦販子的上線還有大「莊家」,市場價格是不定的,「莊家」說多少錢,蝦販子再給養蝦人報價。日本車蝦價格也論頭,具體市場價都是「莊家」定。

<<幕後>>

蝦苗好比娶媳婦,進屋先把房間掃

對於蝦苗,徐有欣說,現在育苗廠有很多,山東青島、日照 、海陽、河北的都有。他基本用青島本地的苗,因為比較適合這邊的水質,紅島這邊滷水鹹度高,日照水淡鹽度低,青島這邊誰家的水池淡可以用日照的蝦苗。

每年出完蝦之後,要把水清除乾淨,利用陽光暴曬池子,機械清理池子底部翻土。等到來年清明節前後再往池子裡進水,對水用石灰進行消毒,進來的水會自然帶入一些小雜魚,放入茶籽餅讓小魚吃,吃了就死掉了,以免後期進來的蝦苗被小魚吃掉。如果水質不好,要加入漂白粉調節一下水質。洩走一部分水,再加一部分水,養車蝦不需要肥水,水中自帶各種微生物。

徐有欣早晨穿得多,記錄早晨出貨的數量。

每年5月份前,徐有欣就要看苗選苗,春天的蝦苗一般只有0.7釐米~1釐米長。看完蝦苗後,要把少量蝦苗帶回來放在桶裡先養著,觀察一下成活率,如果生長正常就可以大批進蝦苗了。育苗用水和實際養殖的水的鹹度上下不能超過3度,這樣更利於蝦苗成活。滷水蝦在開始放苗的時候,水的鹽度就已經很鹹了。在育苗廠的水必須鹹化,經過一年不動水,一年就放這一次水,一天天太陽照射蒸發,就是這種高鹽度環境下「造就」的蝦,長得雖慢,個頭不大,味道卻格外鮮美。池子一年一清,一般海藻類不是太多,海藻也可以吸收水中的毒素,海藻的適當存在也會調節一下水質。

徐有欣說,一個池子放2000尾蝦苗也行,放3000苗甚至更多也行。但他不想太貪,放的苗多,就要投放更多的食物及其他成本。蝦長得慢,發病率會增大,雖然一些小毛病都有對症的治療方案,但相應風險也大。他希望穩穩噹噹把合理數量的蝦苗養大養好就行。

在青島的各個養殖區,大量徐有欣這樣的養蝦人不分晝夜耕作在池塘邊。他希望在中秋節前能出大批貨,也希望到11月份的時候蝦能賣個好價錢,不枉這一年的辛苦。

相關焦點

  • 一位80後桃農的酸甜苦辣 凌晨3:20就得起床摘桃
    十餘萬畝果林,又見桃子新紅一位80後桃農的酸甜苦辣□記者劉磊報導 桃農宋增國正在搬運鮮桃每年七八月份,大量桃子集中上市,也拉開了一年一度桃子的銷售大幕,南來北往的客商雲集桃產地,好不熱鬧。凌晨3:20起床摘桃,稍不留神便會「人仰馬翻」雨越大越要抓緊把桃賣出去七月桃養人,八月桃生津。如今正是吃桃的好時節。
  • 中國「起床」時間最早的城市,凌晨3點天就亮起來
    旅遊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情,可以欣賞沿途的風景,在這個物慾橫流的世界找回本心,洗滌一下我們在生活中的壓抑,令自己全身心都得到放鬆。在我們的社會中,許多人在假日旅行以享受假日的樂趣,許多人早起或乘坐高速火車考慮在哪裡度假,然後早點來車或者是坐高鐵火車,不然的話在路上會有很多人容易堵塞,在我國有一個城市去那裡旅遊也有很多人,但是有一個不同的地方就在於在凌晨三點就天亮了,到底是在哪裡為什麼會這麼早天亮呢?
  • 凌晨3點、4點起床工作是什麼樣的體驗?
    凌晨3點、4點,比你的鬧鐘起得還早 這個群體的縮影遍布在奉賢的各個角落 每一天 每一月 每一年 他們是誰?他們又有什麼樣的故事呢?
  • 揭秘美國聯合航空公司乘務員的一天工作日程,凌晨3點就得起床
    下面是美國聯合航空公司空乘人員Bingochea的一天工作日程,他必須在凌晨3點起床,不能遲到、不能喝咖啡。1.他的航班是凌晨4:50,公司要求他必須在凌晨4點抵達機場,在登機之前,他需要通過機場安檢,這個過程通常不到一分鐘。
  • 龍蝦滯銷尋銷路系列報導②蝦農眉頭漸漸舒展 眾多市民、企業愛心...
    龍蝦滯銷尋銷路系列報導②蝦農眉頭漸漸舒展 眾多市民、企業愛心湧動要幫老趙渡難關 「我覺得老趙挺不容易的,想幫幫他,買十斤吧」「我是開龍蝦店的,想聯繫老趙幾個老闆一起團購」…… 昨天本報刊發報導《老鄉龍蝦滯銷 「第一書記
  • 凌晨3點,94歲老人起床大街上遊蕩,家裡炸鍋了
    原來,在 2020、2021 新舊交替跨年夜那晚,肖波在路面執勤到凌晨三點,在駕車回家的路上經過橫琴新家園,看到一名老人在路面慢悠悠地走著,仿佛毫無目標、沒有方向。當晚氣溫驟降,凌晨時分老人還在外面走著,憑著多年的基層工作經驗,肖波感覺老人可能是迷路了,於是上前詢問。老人說不出個所以然。肖波懷疑老人有老人痴呆,繼續詢問老人家住哪裡?姓名是什麼?老人均回答不上。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八十四)黑松驛鎮:萬壽菊盛放迎豐收 村民...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八十四)黑松驛鎮:萬壽菊盛放迎豐收 村民喜摘「致富花」 2020-10-07 18:5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凌晨三點
    凌晨三點醒來,又聽到屋子裡某處發出吱咯吱咯的聲音,大概有三十秒的時間,然後恢復平靜。這夜半響起的聲音已持續月餘,最初是以為家裡的書桌舊了,上面堆積的書籍壓迫,而時不時發出聲響。和友說,很想過一個人的生活,簡潔簡單。春天看草原,盛夏去看海,秋賞麥浪,冬日踏雪而歌。被友嘲笑,大意是我文文弱弱需要人照顧。我回說,你怎麼知道我忙起來是風風火火的,在脆弱的表面背後,我的一顆生滿荊棘的心是如何被慢慢地磨削平的。看似平靜,只是那些荊棘的根還在,它們始終以復活的態勢等待著生長的契機。收拾完畢,家裡面突然感覺空了起來,還需要找個休息時間,去尋些物件填滿。
  • 冬日香椿俏枝頭 反季種植迎豐收
    冬日香椿俏枝頭 反季種植迎豐收 2020-12-12 17:5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夫妻賣海鮮每天凌晨3點起床 年入100萬鄭州買6套房
    馬紅衛、王巧夫婦二人27年前從駐馬店來到鄭州賣海鮮,他們每天凌晨3點起床在店裡一直忙到傍晚,整天泡在腥臭的汙水裡,雖然又髒又累,但他們靠著這個夫妻檔海鮮店養大了三個孩子,在鄭州買了6套房,其中包括這套海鮮市場的商鋪房,現在每年毛收入也能有100萬。
  • 那個凌晨3點起床,給300多人做飯的女人
    01從30歲失去丈夫,她一個人獨自撫養3個兒子長大。在日本這種男權社會裡,生活有多艱難,可想而知。因為知道生活到底有多苦,所以她見不得孩子們受苦。因為很多無家可歸的孩子,會在清晨5、6點的時候,陸續敲響婆婆家的門。已經在外面凍了一夜,她要讓孩子吃上一口熱飯。
  • 可口可樂x尋飲百店!比可樂罐大的藍龍蝦,蝦鉗裡都是肉!
    從早上到凌晨3點都熱鬧,吃貨必打卡~=可口可樂免費喝,定製周邊免費送=PART.2 可口可樂x油燜藍龍蝦,夠熱辣 點單王油燜藍龍蝦,愛吃辣的朋友一定要點剝開蝦殼,爆蝦膏的機率非常高,肉質飽滿到連蝦鉗裡都是肉肉!終於可以蝦肉吃到爽,而不是剝殼剝到累~熱辣藍龍蝦配冰鎮可口可樂,蝦味和汽水在嘴裡爆炸,舒爽!
  • 彩色蘿蔔水果味 25斤巨鵝長獅子頭——記者帶你農交會上看熱鬧看稀奇
    記者 龍帆 攝/視覺重慶圖2:山東商家展出的巨型花餑餑產品。記者 蘇暢 攝/視覺重慶圖3:現場製作的「面中之魁」潢川空心貢面銷量不小。記者 萬難 攝/視覺重慶圖4:農交會津農精品展區,果味沙窩蘿蔔吸引市民駐足。
  • 一餐廳老闆買了625箱助力蕭山蝦農!結合油爆蝦與香辣蝦的做法,推出...
    (原來蝦還有這麼多吃法,率先拿到蝦的市民歡樂開啟「燒蝦廚藝大賽」!蝦廠的團購定單排到三天後!)一邊是忙得不可開交的蝦企,一邊是團到蝦兒的人們在各種群和朋友圈裡曬各種燒法,紅燜大蝦、芝士焗蝦、烤大蝦、黃金土豆蝦球……一場由南美白對蝦引發的廚藝大比拼隆重上演。
  • 沁源縣:千畝油葵美了風景富了農
    沁源縣:千畝油葵美了風景富了農 2020-09-27 10:3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凌晨4點鐘起床,是什麼樣的一種體驗?
    就像菩提老祖提點孫悟空三更天來學法術七十二變一樣。果然,想成為人上人,必須勞其筋骨苦其心志。日本作家中島孝志在《4點起床:最養生和高效的時間管理》一書中也提到了這樣一個通過早起逆轉敗局的例子。作者中島孝志有一位企業家朋友想擴大業務,準備在東京中心地帶開設一間新辦公室。
  • 見過凌晨3點半的鄭州嗎?這位公交車長看了12年
    河南商報記者劉遠懷通訊員朱曼潔文/圖  「嗒」的一聲過後,亮起的車燈瞬間刺破眼前的黑暗,鄭州每天的第一班公交車發動了。鄭州公交的Y8路,作為每天最早的一班公交車,從火車站開往省體育中心,途經11個居民區。它不僅連接城市北部與市中心,還溫暖著早行人的心。
  • 「一葉知秋」雖可以道盡秋之百味,可真正的秋,卻是在故鄉
    要不是看到路上倏爾飛起的落葉,你絕然不會相信,秋已經光臨了這座城市。「一葉知秋」雖可以道盡秋之百味,可真正的秋,卻是在故鄉。故鄉的秋是博大的,無私的,熱烈的。一直有人指責秋風的殘酷無情,說它吹落了一個綠意盎然的世界,而我卻要讚美它,是它的無限慈悲讓衰落的一切回歸故裡,尋到了萌生希望的溫床,去孕育一場更飽滿的綻放。我總喜歡以仰望的姿態去凝視故鄉的每一枚落葉,聆聽他們寫在蕭瑟裡的歌聲。生命,在這個季節做著最華麗的轉身,坦然地行走著,怒放著,思索著。它用最平凡的音符,演繹出高亢的旋律。
  • 凌晨3點47分,小女孩背著書包出現在街頭……
    凌晨3點47分背著大大書包的小女孩獨自在雨夜的街頭走著......「這個時間,這麼小的孩子,她父母哪裡?」原來小女孩今年8歲剛上一年級父母在外打工她與姑姑一家同住平時都是姑姑早上叫她起床然後陪著她去公交站坐校車上學然而前一晚她早早就睡了睡到當天凌晨3點多就醒了誤以為家裡沒人又擔心上學遲到的她就這樣一個人背著書包出門了見她穿著單薄頭髮微溼
  • 凌晨4點!這裡是長春!
    從事環衛工作3年 零下20幾度的凌晨 他常常流汗,敞開懷幹活 凌晨三點半,陳志生的鬧鐘準時響起來。顧不上吃早飯,趕緊起來穿衣服,先是保暖內衣,外面又套上棉坎肩,再穿上大棉襖、大棉褲,最外面套的是環衛服,用「裡三層外三層」來形容一點兒也不為過,可即便如此,依然抵不住凌晨長春凜冽的寒風。 從2017年加入環衛,陳志生三年裡,每天早4點準時到崗,晚上6點下班,一天要工作12小時以上,遇雨雪天氣,更是要忙碌到後半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