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看書邊劃線,是很多人的習慣。不在書上劃上兩條線,這書好像就白看了。合上書後,書本內容也就成過眼雲煙,感覺啥也沒記住。
我也是,那「很多人」中的一員。這不,這兩天剛看完《這樣寫出好故事:描寫與背景》這本書,記住多少知識不清楚,反正綠色螢光線倒是隨處可見。
其實,最近我也在思考邊看書邊劃線的行為,到底可不可取?到底對學習知識有沒有幫助?到底是不是一種高效的閱讀方法?
為何有此疑問?因為有一回樊登老師講書時,提到他在看書時是不劃線的,但是學習效率很高。其中的訣竅是,他會在合上書後,在大腦裡回憶書本內容。
後來,我在看《重要的事只有一件》這本書時,嘗試了樊登老師講的這個方法。看書的過程,就只帶眼睛,一個線也沒有畫,一個標註也沒有做。整個過程,就用眼睛從左掃到右,從上掃到下,用3個小時就看完了。第二天憑記憶把知識點梳理成思維導圖。
結果讓我非常意外,總共梳理出4個方面20個小知識點,還寫了一篇讀書筆記。這時我發現,原來大腦比我們想像的還要強悍,原來在快速閱讀中也能吸收到這麼多知識。平時,我們可能是省略了回憶環節,沒有將吸收到的知識從大腦中某個角落拽出來,以致產生合上書後沒有記住什麼的錯覺。
那麼,有過一次這麼美妙的讀書體驗後,我改掉了看書劃線的習慣嗎?很遺憾,並沒有完全改掉。
這兩天,我就拿著綠色螢光筆看完了《這樣寫出好故事:描寫與背景》這本書。主要是我沒有寫故事方面的知識儲備,有些知識點理解起來還是有點難度。於是,在「怕遺漏重點知識」的心理下,又帶上筆這個「拐杖」踏上了這趟閱讀之旅。
結果就是,後面的八個章節,也170頁的內容,硬是花了5個小時才看完,平均每小時看34頁。
如果教我快速閱讀的老師知道我的這個閱讀速度,估計得撫額長嘆了。也許會想:這孩子,怎麼就教不明白呢?但是,事實就是這樣。
其實,在這之前,我已經用速讀法把這本書的封面、目錄、標題快速瀏覽了一遍,大體知道了這本書在講什麼。
按道理,第二遍應該對自己感興趣的部分進行分析閱讀,但是我還是忍不住採用最原始的閱讀方法,也就是一個字一個字、一行一行地看下來,遇到感興趣的地方還要停下來,用螢光筆畫上一番,相當於劃重點的部分看了兩遍。這樣又是打斷閱讀進度又是劃線,當然耗費時間了。
大家都知道,掌握一項新的技能過程,就是一種螺旋式上升的過程,向上走兩步,又停一會,甚至一不小心還會倒退一步。好在,從大的時間跨度上看,還是在上升的。
也許以後我還會邊看書邊劃線,但是總體上應該還是會越來越少。因為看書時不劃線,我們的大腦也在吸收知識,也許吸收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