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早些時候,舊金山一家區塊鏈公司 Richard Ma 花了 9500 美元給他的妻子拍下一件長裙,然而這件衣服並非實物,而是看得見摸不著的虛擬服裝,可以 「P」在用戶身上並展示在社交平臺。這件虛擬長裙叫做 Iridescence,由荷蘭數字時尚公司 The Fabricant 和數字藝術家 Johanna Jaskowska 聯手設計,同時也是全球第一件區塊鏈服裝。
Mary Ma 「穿」上了丈夫 Richard為她購買的虛擬長裙丨The Fabricant
一件只能在社交平臺等虛擬世界才能穿的衣服,這不就是《英雄聯盟》、《堡壘之夜》等遊戲上的皮膚嗎?
類似的虛擬服裝在想必很多人在10 多年前的 QQ 秀就已經體驗過,然而今天這樣的虛擬服裝又成了一股新的時尚潮流了,成為一些人在社交媒體上的「皮膚」。
9500 美元的「虛擬服裝」,和遊戲皮膚有什麼不同?
據 Forbes 報導,這件叫做 Iridescence 的數字長袍是通過 2D 服裝切割軟體和 3D 設計軟體製作而成,再通過強大的底片渲染軟體讓衣服質感更加逼真,正如 Iridescence (彩虹色的)這個名字,衣服在光照下透出炫彩霓虹的光澤。
Johanna Jaskowska 「穿」上虛擬服裝前後對比,影子穿幫了
賣家只要在線上購買後 28 天內向 The Fabricant 提供個人照片,創作團隊就會根據賣家身材特徵量身定製一套數字服裝, Iridescence 的設計師 Johanna Jaskowska 親自擔任模特在 Instagram 上展示 ,這套虛擬服裝不只是靜態展示,而是體現出隨風飄揚的動效。
The Fabricant 創始人Kerry Murphy 在接受 BBC 採訪時承認,開發虛擬服裝的確受到了《堡壘之夜》這類遊戲中購買皮膚的啟發。根據 Newzoo 的數據,2018年美國有 79% 的付費遊戲玩家將錢花在皮膚等遊戲內購商品上。其中大受歡迎的《堡壘之夜》通過售賣皮膚和其他道具,一個月就賺取 3 億美元。
但 The Fabricant 目前主要還不是依靠銷售這種虛擬衣服盈利,而是通過為時尚品牌和零售商提供新的營銷和銷售工具,創造數字時尚的內容來獲取收入,Kerry Murphy 表示:
為了與 Z 世代消費者建立更深層次的聯繫,在國際上擁有影響力的時裝品牌正在試圖進入數字時尚領域。
在 The Fabricant 的官網上,可以看到多款樣式、材料不同的虛擬服裝,其中包括和牛仔服裝品牌 Soorty 、時裝零售商I.T推出的聯名款,這些虛擬服裝大都提供免費下載的文件源,但需要通過需要通過一款叫做 CLO3D 專業三維服裝設計軟體才能「穿」到用戶身上。
雖然虛擬服裝沒有實體,但製作過程一點也不比傳統服裝簡單,因為涉及到動態的 3D 建模和渲染,一套虛擬服裝的製作就要花費超過一個月時間。同樣看上虛擬服裝這門生意的還有一家挪威服裝零售商 Carlings,去年 Carlings 就聯合虛擬網紅 Perl,推出一套「無性別、無尺寸」的數字時裝系列 Neo-EX,這個系列包含 19 款虛擬服裝,價格在 10 美元到 30 美元不等。
一些 Instagram 用戶「穿」上了 Carlings 設計的虛擬服裝,從照片上看,效果和真的衣服幾乎沒有什麼差別。據悉這個系列的虛擬服裝在推出一個月就「售罄」,本來虛擬服裝和遊戲皮膚一樣不存在售罄一說,但 Carlings 品牌總監Ronny Mikalsen 表示他們對這些數字服裝的數量進行了限制。
你能看中圖中三位誰穿的是虛擬服裝嗎?丨hypeline
儘管 Neo-EX 的銷量與 Carlings 實體服裝相比九牛一毛,價格也便宜不少,但 Carlings 執行長 Ronny Mikalsen 卻十分看好這種虛擬服裝。
我們每年都會向知名博主和網紅寄去大量的免費樣品,而這些人往往試穿一次就把它們擱在一旁,光是想想就覺得很浪費。而虛擬時尚則可以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
這類虛擬服裝也不是沒有生產出來的可能,紐約數字設計公司 Neuro Studio 推出的服裝系列 Solventus 2019,就是先通過 3D 掃描在虛擬模特上設計服裝,顧客對虛擬服裝完成挑選和「試穿」後,才通過 3D 列印製作出來。
藉助 3D 建模技術引入服裝銷售中,服裝在正式下單前都不需要耗費任何面料,理論上能節省成本減少庫存。可 Neuro Studio 的服裝並不便宜,售價在 200 美元到 500 美元之間,據稱只賣出了十幾件。不過 Neuro Studios 聯合創始人 Clement Balavoine 表示現階段公司的目標並不是盈利,而是為了證明這種可持續、以技術驅動的服裝供應鏈的可行性。
我們正試圖推廣一種新概念。因為我們發現,服裝製造業的生產方式幾十年來都沒有改變過,而且這套生產流程極度浪費資源。虛擬時尚則要環保得多。
「衣服壽命止於拍照」的新觀念,讓社交媒體「皮膚」有了市場
數位技術與時尚行業結合,並在社交媒體上走紅的故事,這兩年已經屢見不鮮,Instagram 上風靡一時的虛擬網紅就是其中的代表。愛範兒曾介紹過由於 CG 電腦技術製作的一個虛擬網紅 Lil Miquela,這名長滿雀斑的女孩在 Instagram 上粉絲擁有過 160 萬粉絲,與 Chanel、Prada、Supreme 等時尚潮牌互動,時不時為各種時裝品牌帶貨。
當虛擬網紅可以向真人一樣社交媒體互動聊天,普通人在網際網路世界上穿上虛擬服裝服裝也不足為奇了。遊戲皮膚在玩家中備受青睞,而社交媒體也是很多人消磨時間的一個網際網路平臺。根據網際網路數據資訊中心(Global Web Index)一項調查,Z 世代(1995-2009 年間出生的人)每天花在社交媒體上的時間約為 3 個小時,市場調研公司尼爾森另一份報告則顯示美國成年人每天有一半時間花在社交媒體上。年輕人熱衷於在社交媒體分析不同的穿搭自拍,Instagram 有一個相當火爆的標籤 #ootd(outfit of the day,今日穿搭),這個標籤下的帖子已經超過 2.8 億個,很多年輕人買衣服只是為了拍一張照片發在 Instagram 上。
根據巴克萊銀行的一項調查,英國有十分之一的消費者,買衣服只是為了拍照上傳 Instagram ,然後就會立刻將衣服退貨。在中國則出現了「衣服壽命止於拍照」這樣的新詞,意思是很多女生衣服的壽命一般停留在拍照那天,等拍完照就不會再穿了。
這種觀念的轉變推動了服裝租賃市場的發展,可對於穿別人穿過的衣服這件事,很多人依舊心存顧慮,而虛擬服裝正好滿足這種需求,人人都可以在社交媒體上擁有這種「皮膚」,免去了退貨、租衣服、處理二手衣服的麻煩,甚至能避免很多衝動消費。The Fabricant 的創始人 Kerry Murphy 認為當虛擬衣服可以批量生產,以後甚至不需要這麼多製造出來的衣服了,除了在社交媒體,未來我們在虛擬世界的交互方式會和現實世界越來越像。
倫敦時尚學院時裝創新中心的 Matthew Drinkwater 也提出了類似的觀點,他認為未來當人們戴上 AR 眼鏡,就能看到對方穿了什麼虛擬服裝,「將現實世界和數字元素相結合是大勢所趨。」
將來我們可以給衣服下載各種元素,大家戴上 AR 眼鏡會發現我們的打扮不一樣了。虛擬和現實世界之間的交融會讓我們的特徵不斷變化,更具流動性。
虛擬時尚能讓人們充分嘗試想要示人的造型,不斷突破無限的創意。水做的髮型、根據聲音改變形狀的服裝等等,都有可能實現。
Kerry Murphy 在一篇博客中指出,20 世紀的商品價值基於實物,但今天這種觀念正在發生變化,虛擬世界的物品也會「像土地裡長出的莊稼一樣美麗和珍貴了。」或許在未來的某一天,人們在虛擬服裝上花的錢真的會比買實體衣服更多。
題圖來自:The Fabric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