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意義就是在於折騰,不過折騰到自己覺得滿意的時候,也就是收手的時候。今天給大家分享一下自己HIFI的退坑心得。6、7年來第一次感覺自己在聽音設備這塊,徹底可以收手不再提升,又或許是有新的坑等著自己去挖,至少音頻這塊已經徹底滿足。
折騰過的設備
耳塞,50款以上
耳放、解碼:10款以上
頭戴耳機,20款以上
藍牙箱:5-6款
桌面箱:3款左右
主聽:ACG女聲,原聲音樂,BGM
不說自己聽的音樂類型,就說器材,都是耍流氓,我主要玩的就是這個圈子,所以需要一個動聽的人聲和清晰的解析的設備,因為非常喜歡聽各色的BGM,並且喜歡監聽風格的聲音,不太喜歡V型頻響的聲音;
有些人瞧不起聽ACG的,我覺得大可沒有必要,據說杭州還是哪裡的「大奧」客戶還是買了20萬的耳機在家聽初音的……ACG其實是一個很廣泛的趨向,雖然普遍錄音質量不是這麼高,但近些年也有改善,並且其實很多遊戲原聲個人認為質量是非常高的,例如《尼爾》系列的原聲,《千與千尋》的久石讓的音樂等等……它覆蓋非常廣泛,沒必要自認清高的聽古典就瞧不起玩ACG的。
主玩:
耳塞、隨身系統
一個是因為隨時系統便宜,方面出,外加不同聲音系統差異很大,而且對比、搭配也比頭戴和箱子系統簡單許多
另外頭戴的使用機會對我來說非常少,雖然音質的確更好,但卻遠沒有箱子自然,所以對我來說,頭戴是一個定位比較尷尬的東西,白天我會用箱子,夜晚、出街我會用塞子,頭戴有,但用得極少了。
目前還剩2款大耳,豐達的TH900和索尼的SA5000,前者好推,用的是一個3500價位的國產一體機,SA5000出了名的難推,難伺候,放棄折騰……收藏用了。豐達TH900雖然很好聽,但V型調音現在只能聽聽純樂,那人聲……emmmm放棄。
桌面系統:
15平的臥室房間+布魯克林解碼+4寸監聽箱子EVE的SC204+低音炮TS107,前端是MAC。
沒有很大的房間,並且喜歡近場聆聽,桌面本身也不大,所以用的是4寸的監聽箱子,別人推薦的EVE205,說是低音會好很多,但實際上,也只能到50HZ左右,聲音還是不夠完整,上了低音炮TS107可以到32HZ,聲音完整許多,而且可調性很高,功率也會比205高,最終的完成度還是非常不錯。
這套系統是我沒想到的,當時去朋友家試了真力的M030,是一套5寸的家用近場音響,說實話真力那個超高的密度的人聲令我印象深刻,但真力搭配布魯克林的解碼聽起來有些「硬」,說人話就是過於監聽了,要去掉這種監聽味前端搭配不是很好,朋友的辦法是用了膽前級,不過我試了EVE的SC系列,首先是我要的準確的聲音,人聲密度比真力鬆軟,而且外形更加小巧的同時,聲音沒有這麼硬,搭配了低音炮後,聲音更加鬆軟,總體聽起來適應性更好。
這套監聽箱子非常萬用,無論是BGM還是人聲流行,都非常精準,頻響是非常平直的,是我喜歡的聲音,目前來說絕對退燒非常好;
隨身系統:
索尼ZX300A+索尼M9,Fitear,Togo334主力,其他塞子輔助。
我想看到這裡很多玩耳塞的朋友要吐槽了……你發燒就用這前端,太拉胯了吧,怎麼也得是個墨菊花吧,但沒辦法,誰讓334好推呢,我會說我以前一直是用手機直推334的嗎?畢竟出街最重要的一部分是便攜,你叫我帶個這麼重的墨菊花,在地鐵等嘈雜環境裡感受那10%的提升?我做不到……而且價格翻幾倍了……那麼你又要說,M9 ZX300也推不動啊,說實話,M9用了4.4,ZX300下是能聽的,比3.5的非平衡好不少,而且本身我打算換一個安卓機的,誰想到黑磚金磚都沒有安卓,ZX500才換回安卓,所以也不糾結了,湊活用,本身也是退燒來著,有334可以應付70%的出街場景,它好推,人聲甜美,節奏感十足,隔音佩戴都不錯,M9就是聽樂器來著……M9人聲實在是不夠圓潤。
第一次購買百元以上的入耳耳機
大概是大學畢業時代買的森海的CX215,可以說是我發燒的第一隻耳機,所以可以看出,我入坑並不早,至少什麼索尼E888啊,森海的MX500的時代,是跟我無緣了。我生活在數位化的時代,模擬的磁帶什麼當然接觸過,但和發燒無緣。
第一次購買的千元以上耳機
第一次用自己的實習工資買的,距離買了CX215應該有1年以上時間,這是我入大坑的第一次花自己的錢購買耳機,腦海裡只有一個念頭,就是相信索尼的品牌,當時對音頻還是一竅不通,什麼解析啊,聲場啊,通通不知道,就想知道,千元的耳機能比百元的耳機強在哪?一耳朵傻了,感覺還沒CX215強啊……聽多了才發現,完全不是這麼回事,千元耳機的層次感,低音的解析,空間感,細節量,完全不一樣啊,習慣了XBA40充滿細節的聲音,再也回不去了。
耳機、頭戴、箱子的關係
這三者應該是相輔相成的,而不應該是「XX秒殺XX」的。例如,近場箱子,很難達到耳機的那種低音和氛圍感,還有細節突出的感覺也很難做到,我這套低音也只能到32HZ,入耳可以輕鬆做到20HZ,如果不加低音炮,我這套只能到65HZ……低音是差了一截的,如果要上那種飽滿渾厚的低音,那尺寸要在8寸左右,而且對空間、環境的要求極高了,入耳式的塞子卻對環境要求低不少,頭戴比起塞子的音質有更通透的聲場和空間感,動態也明顯更好,但難推許多,搭配也難了不少,像我那個SA5000,沒好的耳放基本就是浪費的,一般的前端根本發揮不出它的性能。
所以吧,三者的關係應該是相輔相成的,根據不同的環境切換使用。而絕對不是XX秒XX。
印象最深刻的塞子
我自稱「閱塞無數」,把玩過不下50款耳機,但這東西真不是越貴越好,因為低價位,也有不少至今令我印象深刻的好機器,例如創新的AIR,是我如果哪天弄壞弄丟,一定會立刻補一副的好耳機,精緻漂亮,聲音也是非常柔和靚麗;
曾經最喜歡的耳機
索尼EX1000。圖不是我的,我的已經戰場成色,而且被我改了4.4的平衡線了,EX1000掉漆很厲害……它很可能是我最喜歡的耳機。是我玩到中期,覺得無法超越,但之後還是被超越了的神作。
無法替代的耳機
TOGO334,我在自己文章中用千言萬語讚美都讚美不盡的耳機,無可替代,是我心目中少數可以超越EX1000的好耳機。
聽音心得
我覺得發燒的終極目標,是找到一個素質上滿意,調音上喜歡的聽音設備。為此你不得不接觸更多的設備,這才是發燒燒錢的原因。不是為了升級而升級,而是有目的的去對比,去尋找自己喜歡的聲音,然後往這個方向去尋找素質最好的。這樣應該可以少繞彎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