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春天,很是例外,受疫情影響,很多人至今依然蝸居在家。
友人昨天發信息與我,聊到庚子年,他說今歲天幹一氣,這個春季感到格外料峭。我說是,氣候反覆無常,再加上居家漸久,也容易心生煩悶,心緒不佳,希望他和家人能保重身體,堅持練功強身。
聊到最後,朋友對我說,若我方便,可以推薦一下我熟識的道觀或者適合靜養的地方給他,待到瘟疫散去,他想出去走走,小住一段,養養身體。我答道,待過了暮春再說。
說到修身養性,古人很重環境,這也是為什麼終南山成了隱修者的理想之選,歷來修煉之人,無論道家佛家,認為這裡地氣很旺,千年來很多高人在此修煉,又強化了這裡的能量場。環境可以影響人、塑造人,所以全國名山大川不歸佛就歸道,即便是儒家,也有」孟母三遷」擇鄰而居的佳話,可見環境要素對人的身心影響的確不能小視。
但是,只有環境顯然還是不夠的,說到底環境只是外在的輔助因素,真正影響一個人成就大小等諸多方面的還在於個人的心性和認知。說到底,內心的狀態,對一個事物的認知理解力,也能形成內在的環境要素,內因總是要大於內因的。換句而言,擇鄰而居的鄰居固然重要,擇鄰之人更是關鍵,常年隱修於終南寶地的人何止千百,能有所悟、有所得的卻少之又少,便是此理。
由是,想到一首禪詩:
盡日尋春不見春,芒鞋踏遍隴頭雲。
歸來笑拈梅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
這首《悟道詩》出自宋朝羅大經《鶴林玉露》,是一位尼姑所作,生平已不可知。此詩語言輕快,如行雲流水,天然不加雕琢的一面,更像神來之筆。天天去尋找春天的痕跡,穿著芒鞋在隴頭上走來走去,勞心費力,卻依然難以看到理想的春色,無奈的歸來後,隨手拈起一枝梅花,含笑感受它的香氣,才發覺身邊已經春意盎然,生機勃勃了。
終日找來找去找不到,並非所找之物不在身旁,而是自己沒有察覺它。這首詩給人帶來的是頓悟,就如想尋得一個理想的住所一樣,這世間哪有什麼理想之地,再美的去處,待久了,也就沒了特色,最後習以為常了。
王國維的三境界有言:「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句妙言講的也是此番道理,尋尋覓覓,到後來突然發現就在自己的身後,真正決定我們生命狀態的,從不是遠方,而是我們的內心,從來不是清幽之地,而是生活的方寸之間。
佛家講「佛在心中」,西方也說「上帝在我心裡」,孔子說「道不遠人」,不論是修行,還是工作與生活,真正決定我們的一定是源自心靈的力量,向外求不但不是歸途,還可能使人走向歧途,費力傷神。
小編無意學於丹那樣給大家灌輸什麼「雞湯」,讓人們安於現狀「向內求」,而是在一個尚還不能踏春賞花的特殊時期,惟願我的朋友能夠守得住寂寞,耐得住性子,養得一團喜悅氣,慢慢積蓄力量,待到「春在枝頭已十分」時,你我安好,山河無恙!
在這個初春時節,大家有什麼想說的,可以留言一起交流,如果喜歡請記得點讚關注,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