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LinkedIn領英
「活得很累」,似乎是席捲所有人的通病了。
我身邊的朋友圈,無論做什麼、無論處於什麼樣的階段,幾乎沒有不覺得疲憊和焦慮的。
年輕些的,想著如何多掙些錢、怎麼早日買房;年長些的,除了考慮收入,還有家庭關係、子女教育等問題排隊等著解決。
知乎上有個熱門問題:「你從哪些方面可以看出現在的年輕人活得很累?」
這種問題,每個人都能寫出一篇不帶重樣的小作文,而且就算洋洋灑灑寫得再多,看完可能也只留個落寞。畢竟,沒人能做到感同身受。
還有人覺得,只要我多賺些錢,就能活得不累了。
今天,臨公子想和你們聊幾句不太一樣的心裡話。
一、
2020轉眼接近尾聲,這一年,我沒休息過一天。
當然這不是賣慘,我也極少談及白天上班和晚上碼字及運營自媒體過程中遇到的困難。但這幾年,持續每天12-14小時地工作,我的狀態,反而比單純上班時要好。
思考的密度大大增加,想法愈發多元;
思考的密度大大增加,想法愈發多元;
收入和成長上,都有了小小突破;
遇到的問題多了,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強了。
回頭想想,曾經的我是什麼樣呢?
和多數上班族並沒什麼不同。
早上匆匆出門上班,每天走同一條路、做著差不多的事,埋頭處理各種任務。
趕項目時加班到晚上12點後,第二天繼續坐在辦公室裡重複上一天的內容。到達一定高度後,職場天花板觸手可及。
「哎,真累」
「沒方法啊,誰不累呢?」
這種對話無數次地出現在我和同事的聊天中。
要說累,其實現在我白+黑的模式比之前更累。但為什麼說自己的狀態更好了?
因為我終於發現,絕大多數人所謂的累,是沒有得到足夠的成就感和幸福感,cover身體上的辛苦。
越辛苦,越迷茫。
就好比讓你搬30公斤的石頭,你絕對罵罵咧咧地說搬不動;要是允許你搬30公斤人民幣回家,我看你不僅搬得動,還能搬著飛。
大家都說上班是為了賺錢,但如果只賺到錢,真的是挺悲劇的。
一來,販賣體力或腦力換取金錢,是很有限且單一的。就算月薪兩三萬,然後呢?
只是升職加薪時開心了幾天,隨後短暫的幸福感就以摧枯拉朽之勢奔騰到海不復還了。何況薪資到達一定程度,上升只會越來越難。
二來,成就感日漸式微。我一直認為有一種能力特別寶貴,就是從工作中得到動力的能力。
太多人上班,到後來只是習慣。你談不上多喜歡,也談不上多討厭,就這麼日復一日地繼續下去而已。
單純為了掙錢而上班,是非常累的。
尤其掙的錢還不多時,更是分分鐘讓人心力交瘁。
二、
再說些實在的,如何活得不累?
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管理好自己的目標。
太多人是被不適合的目標拖垮的。
我一位畢業兩年多的讀者說,他現在在上海,月薪6千多,工資上看不到希望,家庭也無法提供首付,問我如何在3年內在上海買房?要賺多少錢才能活得不那麼辛苦?
按照雞湯些的觀點,你可以說,想買房那就努力多掙錢啊,想辦法省錢啊,如何借錢啊,總之有志者事竟成對吧?
但最根本原因在於:這個目標,可能不太合適。
大多數人資質一般、能力一般、運氣一般,通過努力能達到10-20萬年薪,這是OK的。
但想在北上廣深這類大城市買房,的確很吃力。若沒有家庭的幫助,困難指數更是5星級。
長安居,大不易。
留在大城市對收入和經濟能力有直接要求,高房價,就是它篩選適合留下人員的門檻。
但退一步想,你是不是可以考慮其他地方的高薪工作?是不是可以先外地買一套小投資房?
我以前寫過一篇關於月薪5千如何買房的文章,評論區罵的人很多,其實也是同個問題。
很多人說「月薪5千買不起房」時,他們真正的意思是:
「我工資平平、收入又只靠工資、不想負債、怕麻煩不考慮其他地區、只想在我所在的一線城市,買間90平米以上的房子。」
查理·芒格說,一個好的投資心態,降低預期很重要。為什麼他這裡說是「降低預期」而不是管理預期?
因為絕大多數人,都是高看自己的。欲望遠遠超越能力範圍。
死死抓住目標不肯妥協,自己和自己較勁,心累在所難免。
三、
不少人的累,多數來源於兩點:
1、累卻沒掙到錢。
2、累卻沒太多發展。
事實上這兩點的本質是一樣的:沒有抓住自己的立足點。
什麼意思呢?
簡單舉個例子吧。
我以前有個做資料庫的同事,早期只想做技術,不想帶團隊、不想背業績,甚至連日常開例會都頗有些不情願。但他技術夠牛呀,在部門裡就有話語權。
後來開始學管理相關知識,管理崗的人都很願意和他交流,哪些資料可以看看、哪些內容暫時沒必要去學、什麼課程含金量高……
在很短時間內,他就上手得有模有樣的。
之後跳槽,同樣是通過專業領域的知識得到信任,置換到其他資源,成為項目合作人。
所以你發現沒,當你擁有某個立足點時,不僅能通過它將競爭力儘快發散開,而且它能成為置換其他資源的工具。
工作時:你擁有1-2項明顯優於其他人的長項,比擁有10項差強人意的技能要更容易出彩得多。
退一步說,哪怕你的能力不是特別出眾,在態度上表現出主動積極也是個立足點。至少先刷一波好感度吧?
掙錢時:圍繞1-2個核心去變現,效率比今天開專車、明天送快遞、後天去P圖的效率高100倍。
東一榔頭西一棒子,只會將時間和精力消耗殆盡,還沒賺到幾個錢。
巴菲特有句金句你肯定聽過:人生就像滾雪球,重要的是找到很溼的雪和很長的坡。
可你有沒想過,「很溼的雪」是怎麼找到的?
其實就是支撐你立足的東西。
我們的時間和精力有限,面面俱到的結果只能是精疲力竭。把握你的核心優勢,是一種更聰明的「一即是多」策略。
四、
前幾天有位讀者看了我新書後,問我:臨公子,你這幾年業餘時間寫了100多萬字、出了一本書,我也想兼職寫作,但這是不是非常累啊?
我想了想,也累,也不累。
客觀上,每天高強度工作,身體上多少有些疲憊;可主觀上,我並沒覺得心累。
當初出於興趣開始碼字,我的目標就是把每篇文章寫好、每周固定寫幾篇、每晚固定寫多少字,不敷衍,不苟且。
我又不是幾天內寫了100多萬字。
一篇篇地寫文章,一點點往前走,沒有突飛猛進也沒有彎道超車,積少成多地走到今天。
又因為寫作的關係,我衍生而出了書籍作者、平臺籤約作者、文案顧問、傳媒公司合伙人等多個角色,相輔相成,路也越走越寬。同時,持續激發起好奇心和熱情。
隨著時間推移,我也逐漸與自己和解。
以前對自己的要求卡得很嚴,計劃今天要做什麼,那就必須做完什麼,不然就有挫敗感。這麼做的好處是可以量化控制,但劣勢是,過得很僵硬,容易心累。
如今呢,我更願意走「晴耕雨讀」的模式;
既然我不可能過度放縱自己,那麼,狀態好時就多工作些,狀態不好,那就緩口氣多休息一些。反而讓我的狀態更加平穩從容。
最後我想說。
我們都是普通人,每個人都有各自的陰晴圓缺,生活不總是和顏悅色,別沉迷於輕鬆掙錢的童話中,但也別一味感慨太累,吐槽不公。
放低預期、踩準立足點,飯一口口吃,路一步步走,會讓我們奔波時相對從容。
畢竟,比起輕鬆度過一生,我更偏愛那個在苦樂中不斷變好的自己。
本文作者柯臨,Linkedin專欄作者,一枚喜歡理財、健身、不愛灌雞湯喜歡喝咖啡的網際網路產品汪。微信公眾號臨公子的後花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