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討這個問題、切入正題之前我想先科普一下著名的「邊際遞減效應」理論,是指:邊際遞減效應是指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如果一種投入要素連續地等量增加,增加到一定產值後,所提供的產品的增量就會下降,即可變要素的邊際產量會遞減。可能看著有點晦澀,舉個例子來講呢,就是你不斷重複同一享樂,帶來的享受會越來越小。這一定律應用到產品的開發上來講呢,就是一個品類的產品投入的研發資金越多,所獲得的實際屬性提升會越來越少,而對應的產品價格會以幾何倍數的幅度不斷上升。
具體到藍牙耳機品類的話,我的朋友前一陣跟我提到一個爆款藍牙耳機品牌叫做JEET,我還專門去做了一定的了解,對該品牌旗下產品也試用了試用,覺得很能說明前面提到的問題,所以稍微提一下。JEET的產品理念就是實用主義,不搞花哨噱頭,不玩外觀、潮流,而是主張「非時尚、不裝×」。
據JEET官方給出的數據,和國外的大型媒體資訊報導,這款藍牙耳機與市場價動輒一兩千的多數國際大牌相比,音質差異只有5%到7%左右,據我的試用體驗來看,產品品質也確實大致符合廠家的宣傳,而消費者卻需要為了這5%到7%去多付一千到兩千元不等。
消費者傻嗎?肯定不傻。那麼問題來了,他們為什麼會為如此微小的提升付出那麼多的成本呢?相信很多人心裡早就有了答案:
第一,大廠大品牌的產品拿出去更有牌面,更吸引人眼球;
第二,也有少數發燒友級玩家就算是再細微的提成,他們也如數家珍地。
怎麼樣,大多數人都屬於第一種吧。但其實拋開品牌而言單論品質的話,有的時候一些有素養的小眾品牌,比如上文提到的JEET,雖然不屬於國際大牌,但是做工與舒適度可能比大品牌藍牙耳機還要更好些呢。如果你恰巧就是第二種的話,那麼恭喜你已經是一個資深藍牙耳機玩家了。
目前JEET的銷量也很能說明問題,雖然相對小眾,但在京東平價耳機裡,已經穩居前三。
再科普第二個概念:品牌是可以溢價的。
拿皮爾·卡丹來做比喻:同樣的服裝,同樣的西服,沒有品牌的西服和皮爾·卡丹去比較,你可能情願多花幾千塊錢買皮爾·卡丹,而事實上穿在身上跟沒品牌的也差不多,但是這裡邊有一個情感價值在這裡面,這就是消費者的消費心理決定的。
關於這一點沒什麼可說,好的品牌、好的產品確實值得賣一個好價錢。但是藍牙耳機領域的這個品牌溢價水就相當的深了。越來越多的廠商把藍牙耳機這個東西瘋狂的玄學化、神秘化,混淆視聽,對很多對藍牙耳機不了解的消費者造成了很大的誤導。比如BEATS藍牙耳機,非常著名了吧,它主打的概念是「潮流」,但是什麼是潮流?潮流可以體現在產品的實際音質上嗎?如果可以的話如何體驗?這都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其結果相信大家也看得到BEATS品牌的藍牙耳機雖然價格昂貴,但音質表現卻屢屢被消費者吐槽。
最後一點補充,越是昂貴的產品,越是大型的品牌通常用在廣告推廣上的費用就越高,而研發成本就會相應被壓縮。而產品廣告上的高額支出誰來買單呢?不用問肯定會最終追加在產品的售賣價格上。造成的結果就是我們越是愛牌面,就越買單一品牌的產品,單一品牌就會用更多的錢投入宣傳推廣,市場認可度就越高,我們就會因為愛牌面再次購買。
綜上所述,相信大家也對藍牙耳機價格的問題有個大概的了解了吧。拋開粗製濫造的低劣產品而言,如果選擇了對的產品,那麼幾百元的藍牙耳機和幾千元的藍牙耳機差距其實差距不大。如果不信,你可以自己用一下BEATS,回過頭再用JEET W1來比比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