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 封面:科學家用「重編程」逆轉生命之鐘,恢復小鼠喪失的視覺

2020-12-22 手機鳳凰網

1951 年 12 月 6 日,英國著名動物學家、1960 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 Peter Brian Medawar 在倫敦大學學院發表了題為《一個未解決的生物學問題》(An Unsolved Problem of Biology)的就職演講。次年,與這次演講題目同名的書籍出版,被後世認為是現代關於衰老問題研究的開創性著作。

關於衰老,Peter Brian Medawar 提出了兩種解釋:一是生物學角度的「先天衰老」,即衰老是生物必經的過程;二是物理學角度的「衰老磨損」,即衰老是一種累積效應。

在第一種解釋之下,衰老和死亡由物種進化決定,目的是為年輕一代騰出空間——我們的生命進程中有一個「主時鐘」,倒數著我們能自然存活的時間。

在世人看來,衰老這件事情,雖然很無奈,但也無法改變。

不過,2020 年 12 月 3 日最新一期《自然》雜誌封面論文揭示了衰老的機制,並指出了與年齡有關的神經疾病的有效治療靶點。

這似乎在告訴我們:生命之鐘並非完全不可逆轉。

重新改變細胞的命運

這篇論文題為 Reprogramming to recover youthful epigenetic information and restore vision(通過重編程技術恢復年輕的表觀遺傳信息及視力)。

論文作者來自於哈佛大學醫學院(Paul F. Glenn 衰老生物學中心、神經科、Schepens 眼科研究所、遺傳學系)、哈佛大學 Wyss 生物啟發工程研究所遺傳學系、耶魯醫學院病理學系、麻省總醫院癌症中心、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大衛·格芬醫學院人類基因學系、澳洲新南威爾斯大學醫學院藥學系,可謂強強聯合。

逆轉衰老時鐘,科學家們利用到的是重編程技術。

重編程即 reprogramming,指在不改變基因序列的前提下,通過表觀遺傳修飾來改變細胞的命運。

那麼「表觀遺傳」又是什麼?

舉個例子,一對基因完全相同的同卵雙生雙胞胎,從小生活的環境也完全一樣,但長大後他們的性格、健康狀況等表徵還是會存在不小的差異。

就是說,即便 DNA 序列沒有變化,生物體的表型卻有了改變。

因此,科學界提出了與經典遺傳學相對應的「表觀遺傳學」——他們認為,基因組既包含 DNA 序列提供的遺傳信息,還包含著一類用於修飾基因組 DNA 的遺傳信息,何時、何地、以何種方式應用 DNA 遺傳信息,都靠這種遺傳信息下發指令,而這就是所謂的表觀遺傳信息。

在這篇論文中,科學家們指出,生物之所以會衰老,一個原因就在於表觀遺傳噪聲(epigenetic noise)的積累,這種噪聲會破壞基因的表達模式,導致組織機能和再生能力下降。隨著時間流逝,恰恰是這樣的噪聲積累構成了衰老時鐘的基礎。

基於此,科學家們提出的問題是:老年人體內是否還保留著恢復表觀遺傳所需的信息?如果是的話,身體組織功能又能否被改善呢?

抱著這樣的問題,科學家們開始了改變細胞命運的嘗試。

將不可逆變成可逆

論文介紹,中樞神經系統的機能和再生能力會隨年齡增長逐漸下降,神經元會逐漸退化,損傷也不再能恢復。

科學家們此次將眼睛作為中樞神經系統組織的一種模型進行試驗,結果表明,三種轉錄因子可使視神經元重返年輕。

具體來講,科學家們用腺相關病毒感染小鼠的視網膜神經節細胞,利用遺傳工程改造病毒,誘導了一組「山中因子」(Yamanaka factor),即轉錄因子(包括 Oct4、Sox2、Klf4、c-Myc 四種),旨在觸發成熟細胞重返不成熟狀態。

可能一些人對「山中因子」並不陌生——2012 年,因對體細胞重編程技術的研究,時任京都大學教授的生物學家山中伸彌(Shinya Yamanaka)獲得了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

山中伸彌發現,「山中因子」可被轉變為誘導性多功能幹細胞(iPSC),這種細胞類似於胚胎幹細胞,可無限分化,轉變成我們體內的任何一種細胞。

因此,這種方法被認為可能會實現返老還童。

但據《自然》報導,這種方法通常會在體內帶來危險,原因就在於它會給細胞帶來一些不需要的特徵,造成腫瘤或死亡。

幸運的是,此次科學家們發現,捨棄 c-Myc 基因後,僅通過三種轉錄因子 Oct4、Sox2、Klf4(科學家們將其統稱為 OSK)的表達,上述風險可被規避。

如下圖所示,科學家們測試了感染的視網膜神經節細胞在細胞軸突被壓碎時再生的能力。結果表明,在視神經損傷後,表達 OSK 的病毒引發了視網膜神經節細胞的再生長和長距離軸突伸展,不論是細胞特性、視網膜腫瘤的形成或是任何其他不良影響,都沒有明顯改變。

最終的結果是,小鼠視網膜神經節細胞中 OSK 的異位表達恢復了 DNA 的甲基化模式和轉錄物,促進了軸突的損傷後再生。

這一研究表明,即使軸突受損傷後,它們也可以在不同時間點誘導 OSK 的表達,改善視網膜神經節細胞的存活和再生。而此前幾乎所有用於增強視網膜神經節細胞存活和軸突再生的技術都必須在視神經損傷之前進行,僅僅是這一點就沒法與治療過程兼容。

據了解,OSK 的作用在較為年長的動物中可見,說明上述方法可以完全恢復成熟視網膜神經節細胞的再生能力。

利用這樣的方法,科學家們在一隻患有青光眼的小鼠和一隻老年小鼠身上,分別實現了視力喪失的逆轉。

值得一提的是,青光眼作為三大致盲眼病之一,是一種不可逆的疾病。將不可逆變成可逆,可謂是醫學界的一項重要成就,《自然》也表示:

這項研究是該領域的一個裡程碑。

當然客觀來看,雖然現有結果表明 OSK 可能會重編程跨物種的大腦神經元,OSK 對於人類的作用仍有待檢驗。

電影《班傑明·巴頓奇事》中,男主由衰老走向年幼,看似是從終點走向起點,然而奇幻的一生仍要經歷生離死別和諸多遺憾,最終以一個熟睡的嬰兒姿態和世界告別。

過去幾十年裡,科學家們一直相信逆轉生命之鐘是有可能的。如今看來,眾人所設想的那個時代好像就要來了,或許未來人類能夠少一些遺憾吧。

相關焦點

  • Nature封面:逆轉衰老時鐘!科學家成功恢復與年齡有關的視覺喪失
    近日,由美國哈佛大學、耶魯大學等機構進行的一項最新研究,通過表觀遺傳重編程(epigenetic reprogramming)技術,成功將動物的視覺衰老時鐘逆轉,該研究的成功也標誌著首次證明可以安全地將複雜的組織(如視神經細胞)「返老還童」,即重新編程為更加年輕的狀態。
  • Nature封面:重編程技術逆轉視神經衰老時鐘
    Nature封面:重編程技術逆轉視神經衰老時鐘 2020-12-12 14:1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Nature最新封面:一鍵返老還童!復旦校友恢復了老年小鼠視力
    這就是最新登上Nature封面的研究:來自哈佛、耶魯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細胞「重新編程」技術,成功恢復了老年老鼠的視力。此舉首次證明了可以安全地將複雜組織(視覺神經組織)「返老還童」。但目前,尚未有研究證明,DNA甲基化是否會驅動細胞的「年齡變化」,從而控制了衰老。因此,研究人員就假設,如果DNA甲基化確實控制了衰老,那麼擦除一些「足跡」就可能會逆轉「活生物體」內細胞的衰老,從而讓細胞「返老還童」!
  • 《自然》:逆轉衰老時鐘!科學家成功恢復與年齡有關的視覺喪失
    近日,由美國哈佛大學、耶魯大學等機構進行的一項最新研究,通過表觀遺傳重編程(epigenetic reprogramming)技術,成功將動物的視覺衰老時鐘逆轉,該研究的成功也標誌著首次證明可以安全地將複雜的組織(如視神經細胞)「返老還童」,即重新編程為更加年輕的狀態。
  • 視力下降重大突破,哈佛團隊採用重編程神經元法,恢復小鼠一半視力
    研究結果發現,可通過把小鼠眼睛的神經元重編程到一個更年輕的狀態,讓其視力獲得再生和恢復。而來自歐洲的科學家則選擇將猶他電極陣列植入相應神經元,通過控制注入大腦的電流量形成眼內閃光,讓小鼠更快完成識別,從而完全繞開了對眼睛的需求。
  • 自然最新封面:重編程視神經恢復視力
    當地時間12月3日,國際頂級學術期刊《自然》(Nature)以封面報導的形式發表了一項研究,研究團隊利用基因治療誘導小鼠眼睛的神經元重編程到一個更年輕的狀態,讓它們重新獲得視力再生和恢復的能力。研究還進一步揭示了衰老機制,為青光眼等年齡相關的神經元疾病的治療指出了新的潛在靶點。
  • 一鍵返老還童,哈佛科學家及復旦校友恢復了老年小鼠...
    12月3日,哈佛醫學院David Sinclair團隊在頂級期刊《自然》上以封面報導形式發表的研究成果,改寫了兩項歷史記錄:首次證明可以安全地將複雜組織重新編程到更年輕的狀態;首次成功逆轉青光眼引起的視力損失。
  • 哺乳動物有「一鍵返老還童」按鈕,復旦校友的這項研究恢復了老年...
    這就是最新登上Nature封面的研究:來自哈佛、耶魯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細胞「重新編程」技術,成功恢復了老年老鼠的視力。此舉首次證明了可以安全地將複雜組織(視覺神經組織)「返老還童」。第一作者呂垣澄還是一位中國面孔,本科就讀於復旦大學生物科學系,隨後前往哈佛大學攻讀博士學位。
  • 今日《自然》重磅:恢復神經再生,年老小鼠重獲年輕好視力!
    「這項工作首次證實,我們有可能對視神經這樣的複雜組織進行安全的重編程,使其變得年輕。」研究機構的新聞稿指出,「作為概念驗證,這種方法也為治療各種與衰老相關的人類疾病奠定了基礎。」儘管小鼠的視神經已經受損,但打開三種基因後,依然能提高RGC的存活和再生。測試結果顯示,青光眼小鼠的視力得到恢復;老年小鼠也成功「逆齡」,RGC的神經電活動變得與正常年輕小鼠相似。
  • NMN健康觀察|逆轉衰老的科技正在走向大眾
    NMN|研究發現表觀遺傳重編程技術可逆轉衰老孔子有雲「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莎士比亞也曾說:放棄時間的人,時間也會放棄他。古今中外人類一直極度重視「時間」這一概念,時光穿梭逆轉的電影小說層出不窮,時至今日,科學界仍未放棄對時間與生命的探索。
  • 《自然》:科學家直接將皮膚細胞轉化為感光細胞 成功恢復小鼠視力
    《自然》:科學家直接將皮膚細胞轉化為感光細胞 成功恢復小鼠視力  Emma Chou • 2020-04-17 09:20
  • 人類首次完全利用AI發現「迄今最強抗生素」,登《細胞》雜誌封面
    機器之心報導機器之心編輯部MIT 科學家用深度學習模型發現的「halicin」抗生素分子展示了前所未有的廣譜抗菌能力,這是人類首次完全使用人工智慧的方法發現新抗生素。研究人員表示,halicin 可以消滅一些世界上最危險的細菌。
  • 哈佛大學重編程技術,促衰老組織宛若初生
    近期,《Nature》雜誌刊載了封面文章,安全穩定的技術或許已經誕生了,由哈佛大學、耶魯大學等機構聯合發文,通過重新編程技術使得神經組織往日重現。通過對表觀遺傳的重編程技術,成功將恢復小白鼠視覺,該研究也是首次證明可以安全地將複雜的組織重生。在傳統的科學認知中,細胞老化是由於基因受到了損傷,而在這篇文章中卻聚焦在了表觀遺傳中,如果用炒菜來進行類比的話,表觀遺傳就是菜譜,基因就是菜,如果菜譜本身出錯了,那麼無論如何都做不出滿漢全席。
  • Nature 中文摘要 2 July 2015
    人們曾提出各種不同機制來解釋這種轉變,包括性別逆轉所起的作用。Clare Holleley等人發表了關於野生爬行類性別逆轉的第一篇報告,這種逆轉與遺傳和環境性別決定之間的迅速轉變有關。他們對松獅蜥在其地域範圍的較溫暖一端的性別逆轉進行了觀察。當性別逆轉的雌性與正常雄性交配時,染色體性別決定系統便會失去,取決於溫度的性別決定機制被建立起來。
  • 經過基因編輯的神經元能修復中風大腦 還讓失明小鼠恢復視力
    而且,經基因編輯「二次發育」後的神經元,還成功地讓失明小鼠重見光明。中風大鼠恢復正常活動功能瑞典隆德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將人類皮膚細胞重新編程為神經細胞,然後將其移植到大鼠的大腦中,成功地恢復了中風大鼠的活動能力和觸覺。
  • 科學家用轉錄因子重建卵母細胞轉錄網絡
    科學家用轉錄因子重建卵母細胞轉錄網絡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18 16:53:02 日本九州大學Katsuhiko Hayashi團隊在研究中取得進展。他們利用轉錄因子重建卵母細胞轉錄網絡。
  • 登上Nature 封面!「恐龍獵人」發現史上最小恐龍,刷新人類對鳥類...
    史上最小的恐龍在地質學中,「地質時代」是一個基本的概念,共有宙、代、紀、世、期、時 6 個單位。再經過相位恢復、斷層重建、數據融合和特定結構的虛擬分割,最終無損的獲得了隱藏在琥珀內部的頭骨的高解析度高對比度的 3D 結構。
  • Cell子刊封面:山東大學易凡團隊揭示糖尿病腎病新機制
    而足細胞內脂質蓄積與循環中脂質含量並無直接關係,重要的是足細胞自身可表達多種脂質代謝相關基因,糖尿病可引起足細胞內脂代謝重編程,通過影響脂質的合成、攝取、分解、流出等過程直接調節足細胞區域內脂質代謝穩態,進而影響腎臟的功能。因此,深入探討足細胞內脂質代謝穩態的調控機制、尋找有效的治療靶點糾正脂質代謝失衡,減輕足細胞功能紊亂,對於防治糖尿病腎病具有重要的意義。
  • 劍橋博士小姐姐造「人造胚胎」,2篇Nature到手
    結果發現,有將近60%的細胞都在進行「原腸胚形成」過程,形成了3D「類原腸胚」結構,細胞分化形成三胚層的衍生物中,類原腸胚拉長,產生前後端。這就是他們製作出來的3天大的類原腸胚,已經有了明顯的「前後端」,可以模擬出大概21天大的人類胚胎的一些關鍵特徵。△綠色為後段,模擬胚胎尾端,紫色是前段,相當於發育中的心臟細胞,灰色標記DNA而在此前他們就曾有過研究,發現小鼠胚胎幹細胞產生表現出類似能力的類胚胎結構。
  • 眼球神經細胞再生或能恢復視力
    科技日報北京12月2日電 (記者張夢然)據英國《自然》雜誌2日發表的一項逆衰老研究突破,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科學家將小鼠眼睛的神經元,重編程到一個更年輕的狀態,讓它們的視力獲得再生和恢復。該研究為人類進一步揭示了衰老機制,同時為青光眼等年齡相關性神經元疾病的治療指出了新的潛在靶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