緊抓黃河文化傳承與創新的四個重點

2020-12-16 中國經濟網

挖掘黃河文化,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是促進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的重點內容。促進黃河文化傳承創新,需要精準梳理黃河文化體系,促進黃河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相互轉化,並通過有效傳播,不斷提升黃河文化的魅力,夯實文化自信的重要根基。

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主要有四個方面。首先是生態保護,這是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基礎和保障;其次是特色優勢產業培育和發展,這是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可持續的經濟支撐;第三是城市和鄉村空間優化和提升,這是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表現形態;第四是黃河文化的傳承與創新,這是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的精神源泉和深層動力。其中,黃河文化的傳承與創新需要黃河流域生態、產業和城鄉空間作為載體。

黃河文化傳承與創新面臨種種矛盾。一是優美的黃河自然景觀背後是脆弱的黃河生態,需要持續加大保護力度,尤其是資金投入力度;二是黃河流域特色優勢產業體系在展示出地域特色的同時,也表現出其相對落後和發展緩慢的特徵;三是黃河流域的大城市輻射力和帶動力偏弱,給黃河文化的先進性和持續性帶來較大考驗。總之,黃河文化所依託的生態、產業和城鄉空間面臨較大的發展壓力,給黃河文化傳承與創新帶來種種矛盾。

黃河文化具有獨一無二的特質和發展潛力。黃河文化主要體現在歷史的久遠、生長的柔韌、共生的包容、奮鬥的耐力和拼搏的精神,形成了中華文化自信最為深沉的根基和精神源泉,也為世界文明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獨特借鑑和堅定信心。從歷史進程看,黃河文化是久遠的古老文化;從經濟進階看,黃河文化以農耕文化為主,但也包含了工業文化和商業文化;從區域格局看,黃河文化包含了秦隴文化、河套文化、三晉文化、中原文化和齊魯文化等亞區域文化;從新時代文化建設要求看,黃河文化包含了極其豐富的優秀中華傳統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總之,黃河文化深沉、柔韌、包容的文化魅力,在某種程度上獨一無二,並具有較強的自我更新和發展的生命力。

抓住黃河文化傳承與創新發展的四個重點。首先,做好黃河文化資源保護和梳理。嘗試建立黃河文化素材庫和大數據平臺,梳理並展示黃河流域各種各樣的有形和無形文化遺產,展示其歷史的久遠性和內容的豐富性,並及時吸收黃河文化的新形式、新標誌,展現其頑強的生命力和可持續力。

其次,鞏固和提升黃河流域的公共文化服務。從文化事業角度出發,對黃河流域單體經濟效益差、社會效益好的文化項目給與充分的政策和資金支持,其中包括各種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和藝術活動,尤其是對各種民間文化藝術的保護、挖掘、嫁接、創新活動給與足夠的重視和資金支持。

第三,謀劃和更新各種文化建設的載體。從文化產業角度出發,對黃河流域各種文化體驗園、文化傳承館、特色文化節、歷史文化名城、傳統文化名村等文化景觀和發展載體進行全新謀劃和建設,促進各種黃河文化載體的更新,為黃河文化傳承和創新提供堅實的生長根基和弘揚平臺。

第四,加強文化成果的創新和傳播。策劃和依託現有的各種文化節事互動,全新梳理黃河文化的歷史脈絡,通過研究式報導和理論式傳播黃河文化內涵和亮點,促進黃河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發展,彰顯黃河文化的當代價值。(作者張曉歡,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來源:經濟參考報

相關焦點

  • 永靖縣2020年重點項目開工 劉家峽黃河文化傳承創新園項目招商推介...
    永靖縣2020年重點項目開工劉家峽黃河文化傳承創新園項目招商推介會舉行每日甘肅網永靖訊(新甘肅·甘肅經濟日報記者 張櫟)4月18日,永靖縣舉行2020年重點項目開工儀式和劉家峽黃河文化傳承創新園項目招商推介會。
  • 傳承黃河文化 講好黃河故事
    這是河南黃河溼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吉利區)生態保護和修復一期工程提升項目,總佔地面積1.3萬畝,將通過擴大水域面積、提升綠化水平、擴充基礎設施等方式,建設鶴鳴湖、清水灣、流花溪、飛葦渡、白鶴洲5個重點景觀工程。黃河吉利段,流速緩慢、水質清澈、灘區開闊,是延續千年未變的古河道。
  • 講好「黃河故事」,為黃河文化注入新的時代內涵
    2017年1月,文化部批准在玉樹設立藏族文化(玉樹)生態保護實驗區,積極推進以非遺為重點的整體性保護工作,在保護傳承當地豐富多彩的口頭傳統、民族歌舞、民間技藝、傳統美術、民俗節慶、史詩文化中加深中華民族認同感,進一步激發在新時代奮進的精神力量。
  • 傳承黃河文化基因 彰顯節日文化精神
    作者:河南省社科院研究員 李娟  傳統節日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內容,承載著中國人的情感、智慧和倫理。推動黃河文化在新時代發揚光大,要注意發掘傳統節日中蘊含的文化精神,發揮其時代價值,使之成為中華民族共同的情感載體、精神資源與文化動力。
  • 走進黃河文化,傳承中華文明
    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調研團到我縣調研7月2日上午,省文化體制改革和發展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馬正躍帶領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調研團一行到我縣調研以仰韶文化為核心的黃河文化傳承保護情況。馬正躍一行首先參觀了仰韶文化博物館,實地察看文化層展示和博物館陳展提升工作進度,認真聽取相關負責人情況匯報,了解仰韶文化的發現發掘過程,以及關於仰韶文化時期的生產生活、風俗習慣等內容,現場感受遠古時期漁獵、彩陶製作等生活場景。
  • 在黃河 觀黃河 聽黃河 學黃河 河大民生學院黃河·中國文旅創新暨...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龔硯慶 通訊員 徐楠 攝影 王曉楓12月17日,在開封黑崗口黃河觀景臺,隨著河南大學民生學院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龐安超與開封市第一黃河河務局局長潘佳良共同揭開了「實習實訓基地」的牌子,河大民生學院黃河·中國文旅創新基地暨大學生實習實訓基地正式成立
  • 景德鎮建好試驗區推進陶瓷文化傳承創新
    、智造工坊、洛可可設計谷、高嶺·中國村、鳳凰·世界傳承文化中心等大批項目快速推進……今年以來,景德鎮國家陶瓷文化傳承創新試驗區建設蹄疾步穩,形勢喜人。省委十四屆十二次全會提出,要大力提升贛鄱文化軟實力,在文化傳承創新上走前列。景德鎮市認真學習貫徹落實,以國家陶瓷文化傳承創新試驗區建設為抓手,全力推動陶瓷文化傳承與創新工作。
  • 搶抓黃河戰略機遇加快「文化濟南」建設——專訪市文化和旅遊局...
    「全市文旅系統將緊緊圍繞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促進滿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相統一,全面推進文化旅遊業高質量發展。」市文化和旅遊局黨組書記、局長郅良表示,為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和市委十一屆十二次全會精神,市文化和旅遊局將加快推進「文化濟南」建設,全面提升濟南文化軟實力,積極構築全國重要的區域文化高地、世界文明交流互鑑重要門戶和國際知名文化旅遊目的地。
  • 河長史萬鈞:講好「黃河故事」 挖掘黃河文化蘊含的時代價值
    史萬鈞表示,黃河流域應加大生態保護修復建設力度,深入挖掘黃河文化蘊含的時代價值,講好「黃河故事」、延續歷史文脈,促進黃河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在加強環保監管方面,持續抓好入河排汙口專項整治行動,按月開展水質監測及數據上報,加大對25家涉水重點排汙企業的監管力度。在汙染治理方面,組織實施100個礦山環境綜合治理項目,制定內蒙古自治區首個礦區環境治理地方標準,建成自治區級綠色礦山7個,廣納集團隆昌工貿駱駝山礦區被列入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環境治理和可持續發展項目。
  • 發揮黃河文化優勢 弘揚傳統節日文化
    春節期間,我們約請三位專家就「傳承弘揚傳統節日與講好黃河故事」與讀者分享。【詳細】 傳承黃河文化基因 彰顯節日文化精神李娟推動黃河文化在新時代發揚光大,要注意發掘傳統節日中蘊含的文化精神,發揮其時代價值,使之成為中華民族共同的情感載體、精神資源與文化動力。
  • 喜訊:文化和旅遊部將偏關老牛灣列入國家長城文化公園45個重點項目...
    為推動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形成示範、帶動作用,12月11日,文化和旅遊部在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推進會上,初步形成預計總投資額287.4億元的省級項目庫,偏關老牛灣——平型關長城風景道成為全國45個省級重點項目之一。
  • 【中國夢·黃河情】對話河長劉宛康: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
    堅持「調、治」結合,充分發揮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關鍵性作用,健全防汛應急體系,同步抓好黃河河道和灘區綜合治理,持續開展「清四亂」,年均沉降泥沙1.6億噸,確保行洪安全。以創新實施河長制為保障,探索形成以黨政河長為主體,司法、企業、民間河長為補充的「1+3」河長制工作體系和「河長+檢察長+警長」聯動工作機制,推動河長制從「有名有實」走向「有力有為」。堅持統籌治理為要,加快建設「生命河」。
  • 國家文化公園的空間規劃創新實踐——以《江蘇省大運河國家文化...
    近期,復旦大學空間規劃研究中心、上海空間規劃設計研究院、《城鄉規劃》雜誌社聯合舉辦題為《從「藍圖」到實踐——新時期國土空間規劃與治理創新升級》的研討活動,通過分析國土空間規劃、智慧城市建設、可持續生態發展的優秀案例,探討國土空間規劃與治理的思路和方法。
  • 黃河幾字彎文化旅遊高質量發展交流研討會召開
    黃河幾字彎文化旅遊高質量發展 交流研討會召開 鄭東波出席並講話 9月22日,幾字彎黃河文化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黃河幾字彎文化旅遊高質量發展交流研討會在我市召開
  • 中國夢 黃河情|濟南市委網信辦展寶貞:聽泉水叮咚、品黃河文化...
    來自中央重點新聞網站、省重點新聞網站的編輯記者將深入一線,挖掘典型,生動展示沿線各地推進黃河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新舉措、新實踐。齊魯網·閃電新聞9月22日訊 9月22日上午,「中國夢·黃河情——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暨「黃河落天走東海」網絡主題活動啟動儀式在山東濟南舉行。
  • 青海日報數字報 | 黃河文化是中華文化的源頭和象徵
    千百年來,黃河養育著中華兒女,見證著華夏民族歷史的變遷、文明的發展。作為一條自然河流,黃河是人們心中的「母親河」,是一種文化象徵。黃河文化是中華民族極其重要的母親河文化,是古今黃河流域多民族人民在黃河的滋養下、與自然交互作用創造的燦爛文化,是幾千年歷史長河中中華民族主要的政治、經濟、軍事、科技、思想中心和重心所在地的文化,構成了中華文明的主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之根和源頭。
  • 東營市打造「黃河入海文化旅遊目的地」工作綜述(下)
    市委六屆四次全會以來,東營市上下聯動、凝心聚力,圍繞「打造黃河入海文化旅遊目的地」這一目標定位,加快實施「旅遊富民」三年行動計劃,加強重點旅遊項目建設,配套完善旅遊基礎設施,加大旅遊宣傳推介力度,「黃河入海、我們回家」文化旅遊品牌的美譽度和影響力不斷提升,全市旅遊富民工作成效顯著、亮點頻出。
  • 「十字型」黃河文化旅遊經濟帶暨第二次黃河文化研討會在合陽召開
    12月17日上午,由陝西省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領導小組辦公室指導,陝西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陝西省黃河文化經濟發展研究會和當代陝西研究會主辦,中共合陽縣委、合陽縣人民政府承辦的「十字型」黃河文化旅遊經濟帶暨第二次黃河文化研討會在合陽縣召開。
  • 做好黃河文章 濟南濟陽區圍繞「聞韶聖地、善美濟陽」塑造黃河風情...
    齊魯網·閃電新聞9月3日訊 濟南市委十一屆十一次全體會議提出「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千百年來,濟南市濟陽區因濟水而名,伴黃河而興。黃河流經濟陽五個鎮(街道)73個村莊,河道56.5公裡,堤防60.7公裡,是黃河下遊唯一中心城區緊鄰黃河的區縣和流經長度最長的區縣。
  • 《黃河大合唱》!表演者:焦作!
    圍繞生態保護、高質量發展、文化傳承等重點領域,先期啟動沿黃生態廊道示範段、溼地公園群、水環境綜合治理、防洪安全防範治理、河湖水系連通、深度節水控水、產業新城建設、「兩山兩拳」區域生態文化旅遊融合示範帶、黃河文化遺址遺產保護十大具有引領性、示範性、標誌性的重大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