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直在忙著在各個品牌之間選款,以及品牌合作項目的推進;各種數據報告,分析做個沒完,也看到很多優秀但國內比較少被了解的品牌,比如紐約跨性別時尚先鋒品牌EL 。
Eckhaus Latta品牌源自創始人 Zoe Latta和Mike Eckhaus的名字組合,作為已經成立9年的時間的跨性別先鋒品牌,Eckhaus Latta在紐約早已聲名大噪。雖然兩人都並非科班出身,但設計卻風格獨樹一幟,注重工藝細節和質感的同時擅長對往季時裝布料再次開發利用,使得每一季度的產品在風格存在很強的延續性;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使得他們的設計更加具有藝術氣息。只要看過Eckhaus Latta的秀場,就不難發現比起選擇去使用大牌超模,設計師更喜歡用日常生活中的男男女女去呈現作品,用最直觀的方式告訴我們:時尚與生活是可以融為一體的;甚至多次採用跨性別模特去演繹品牌大片,直不拘一格卻又恰到好處;
這個品牌從2015年就開始關注,設計完完全全是深入我心~ 當下主流的流行元素其實在Eckhaus Latta早期的作品上已經運運用的駕輕就熟,近幾季也有保持著品牌一貫水準;正是如此讓人感覺風格過於固化,這些秀場圖不看背景,如果說是同一季的產品我可能也會相信~這也是先鋒品牌的特點~
先鋒品牌更多的強調先於時代的風格品牌風格理念,大眾市場對其接受度普遍偏低,當然也不乏優秀案例:比如說RO,Guidi,以及在代購圈火過一段時間的Carol Christian Poell, 它們更注重品牌文化的傳遞,說是賣噱頭也毫不為過,比起時裝品牌銷售模式上也更加單一傳統,好似冒險家對自己未來不停探索,設計上注重面料上的創新,獨特的剪裁,強調其獨一無二的特殊性~ 參考BLACKLASH的皮衣~~
對我而言,保持對時裝的熱愛是我去做買手的原動力,很多時候在遇到產品優秀卻冷門的品牌時,就算我想,但多數情況下還是不會建議和此類品牌合作,風險係數過高,原因後面說。選款時個人審美只能佔20%,更多的還是要靠市場和數據去判斷!
隨著中產階級的消費能力不斷提升,強調個性消費的群裡逐漸增加,不難發現這兩年身邊的買手店是越開越多,是不是真的那麼好做呢?國內的買手經歷和我在加拿大幾年的買手經歷完全不同。。。
基本上我目前合作的買手店都有相似性的通病:SKU寬度&深度無法平衡,品牌容量偏低,運營不當造成客戶黏性性薄弱等。隨著越來越多中國獨立設計師品牌興起,不難發現多數買手店都還是以國內設計師品牌為主,信息的高度透明反而成了劣勢。店主及買手本人,為了降低庫存周轉壓力,選品上難免會出現很高的重複性;不是說國內設計師品牌不好,而是國外不為人知的優秀設計師品牌實在太多..(價格也是相當的優秀)
買手店缺乏獨特性和稀缺性較強的設計師品牌,那麼如何做到品牌的差異性,利用獨家產品創造稀缺性的「標籤」是買手店需要去思考的問題!也是我們團隊正在做的。
和國外品牌合作除了要有對外貿易經營者的備案,還要解決進口商品清關等問題,不難但手續過於繁瑣,對於多數買手店來說日常的店鋪的運營,管理等方方面面已經夠忙了,如果還要去操心這些怕是真的會分身乏術,多一個人工的同時也意味著成本的增加;另一方面,過於冷門的小眾品牌需要對客戶投入的教育成本較高,且不一定會成功;當然也有接受度包容度極強的客戶實力很強的客戶~(扯遠了);很多時候消費者並不清楚自己究竟想要什麼,更多的是盲目跟風,所以對消費者進行審美培養也是買手店需要去做的。
與本身就已具備一定知名度的品牌合作,要求上也相對較高,當然具體能和品牌方談出什麼樣的合作條件就看每個人的談判能力了。
除了前期的市場調查以及過往銷售數據分析,影響銷售額的因素還有很多,包括門店整體的視覺設計,產品陳列,運營推廣,銷售計劃的制定,售後服務(直接影響進店率&成交率)以及來自行業競爭的壓力、市場環境,消費者信譽等多方面因素
解決辦法不是沒有,以後會慢慢分享
總而言之,從計劃開買手店那刻就要開始進行一個長遠的規劃,店鋪風格定位(很重要,通過多品牌產品的整合為店鋪去建立統一的風格定位實現價值最大化,也是為了針對性的營銷),環境分析,資金,選址,視覺設計,推廣,銷售等等等各個方面~一言兩語說不清楚(主要是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