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年端午,家家戶戶開始吃起粽子,插上菖蒲。街上網絡上售賣香囊的小商小販也越來越多。
說到香囊,我就想起楊貴妃。
天寶十四載(西曆755),漁陽顰鼓動地來,安史之亂爆發了,叛軍迅疾攻佔潼關。唐玄宗攜楊貴妃倉皇入蜀,走到馬嵬坡,六軍徘徊,持戟不進,殺了楊國忠,又請求再誅楊貴妃。唐玄宗無奈,賜其自盡,這就是大家熟知的「馬嵬坡之變」。
《舊唐書·楊貴妃傳》記載,後,唐玄宗自蜀地重返京都,思念舊情,曾秘密派人改葬貴妃,挖開舊冢時發現「初瘞時以紫褥裹之,肌膚已壞,而香囊仍在。內官以獻,上皇視之悽惋……」這裡所記載的香囊,是用金銀製作不易腐壞的香囊。在這樣悽惋的心情下,唐玄宗傷感嘆息,愁苦鬱悶成疾,終於在對楊貴妃的念念不忘中死去,只留下《長恨歌》成為哀惋的絕唱。
八十年過去後,詩人張祜感嘆此物此事,寫下了《太真香囊子》一詩,曰:「蹙金妃子小花囊,銷耗胸前結舊香;誰為君王重解得,一生遺恨繫心腸。」
香囊從此成為青年男女愛情的信物,曹雪芹寫《紅樓夢》裡也是如此,黛玉送給寶玉的香囊,疑心被轉送他人,可把黛玉氣壞了,回屋就把寶玉求她做的另一個給絞了。我們知道,黛玉的心思全在寶玉身上,只有你是我的心上人,才配我給你縫香囊,這哪裡是香囊,這是一片冰心啊!
中國人使用香囊的歷史,相當久遠。
《禮記》裡說:「男女未冠笄者,鹹盥、漱、櫛、縰、拂髦、總角、衿纓, 皆佩容臭。」翻譯成今天的白話文,就是說未成年的男女,在拜見父母長輩時,必須要佩戴香囊以示敬意。這裡提到的「容臭」,即是最早形態的香囊。
現在的香囊多是佩於胸前,這跟唐代是何其的相似。香囊最初就是佩囊發展而來的。佩囊是古人用來盛放零星細物的小布兜。古人衣服上沒有口袋,一些隨身攜帶的必需品,如印章、憑證、鑰匙、手巾、錢幣、珠寶等,多貯放於這種囊內,外出時則將其佩於腰間,故謂之「佩囊」,又稱「荷囊」。香囊即屬於佩囊的一種,因囊中盛放香料而得名,又稱香包、香纓、香袋、香球、佩幃、荷包等〗
事實上,香囊不只有隨身佩戴這一種使用方式。
我們都知道辛棄疾的《青玉案》裡有句「寶馬雕車香滿路」,宋代女性出行,喜歡讓小丫鬟拿著大號香囊在旁邊伺候著,自己袖子裡再裝倆小號的,充當人工車燻。以致香菸如雲,數裡不絕,塵土皆香。
更早唐人也這麼幹,唐懿宗的愛女同昌公主,每次出巡,她的步輦四角,都要換上新裝了西域進貢的高級香料做的香囊。什麼闢邪香、瑞麟香、金鳳香,常換常新,比今天香奈兒多少號,不知高明到哪裡去了!
其實香囊的作用是什麼呢?
我看主要還是出於健康目的,香囊是一種簡單有效的防病保健方法,它屬於中醫特色療法裡的「衣冠療法」。無論成人、小孩均適合能使用,隨身攜帶,或置於辦公桌,抑或掛床頭都方便。通過香囊中獨特的草藥香氣作用於大腦,對於一些小的病症祈禱預防和治療的作用。
最後,我還想和大家分享一個關於香囊的有據可查的一個實驗,1972年我國考古學界在長沙東郊發掘了馬王堆漢墓,一號漢墓出圖的文物中,發現屍體手中握有兩個香囊,內裝有香材,另外在槨箱裡發現四個香囊等,都裝有藥物,經有關部門研究鑑定為辛夷、桂、花椒、茅香、佩蘭等,都是草本香藥。
人們取了這幾個品種的新鮮香藥做成香囊,掛在胸前,觀察預防感冒的效果,並進行了對照試驗,結果表明有明顯作用。經過科學研究發現上述香藥對細菌和病毒無直接抑制作用,但能使人體呼吸道分泌出較多slgA,甚至在停止用香囊七天後尚保持較高水平。提示這種香囊掛胸前的方法,有提高呼吸道局部免疫機能的可能,從而減少細菌和病毒感染,起到「驅邪闢穢」的作用。
可見我們的先祖還是很智慧的。
今日互動:說出你與香囊的故事,有機會獲得驚喜獎品哦,歡迎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