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遷徙與融合,是人類永恆的主題,一代又一代……」人類學家如是說,世界各民族概莫能外。我們鄖陽(今十堰)人更是明清兩代從全國二十餘省匯聚於此。
鄖陽區一中退休老師、鄖陽文化研究學者邢方貴,數十年關注鄖陽人的來源,攀巖涉溝,鄉野調查;翻閱典籍,查核書證,歷盡辛苦撰寫出《鄖縣人自何而來》一書,為我們勾畫出了鄖陽人的遷徙流變及鄖陽區兩百多個姓氏的祖籍、遷演、派語等,具有很大的社會研究價值。本報擇其精要,分期系列刊登,以供研究,兼饗鄉土文化愛好者。
在鄖陽地區出土了許多恐龍化石和恐龍蛋化石,證明6500萬年前,這裡水草豐茂,生活著大量恐龍。(資料圖片)
千萬年滄海桑田,這裡誕生過麇、庸、絞古國
地處鄂西北的鄖陽區,及它曾領屬的鄖陽(今十堰市轄境)是一方奇異的熱土。這裡,扼漢水中上遊,勾連秦巴,西接巴蜀,東捍唐鄧,上通漢中,下控襄漢。地利之勢,使其歷史厚重輝煌。
6500萬年前,此地大澤浩淼無際,古樹參天蔽日,水草繁盛豐茂,「巨無霸」般的恐龍不時出現在林地水濱……儘管後來恐龍滅絕,造山運動使滄海橫流,地崩山摧,但大自然厚愛這方水土,使恐龍骨及恐龍蛋化石完好保留至今,留給今人去驚嘆、去研究。
物換星移,生物代換。約100萬年前,遠古直立人類「鄖縣人」又在這塊風水寶地誕生,用他們手中的石刀石斧開拓演進著人類前行的道路!
4000多年前,與黃帝中原爭鋒而敗北的南三苗百濮部族遷徙至此生息繁衍,由此誕生的麇、庸、絞古國如巍巍高山聳峙秦巴,歷夏、商、周三代,推動著漢水文明的演進,炳彪史冊的楚文化濫觴於此。
其後數千年,鄖地以扼漢水而勾連鄂豫陝川的地位優勢,戰爭年代則為兵家必爭,和平年代則商賈雲集。延及漢代,鄖陽城已發展為漢水中上遊的大都會。漢水文明蓬勃發展。
一方水土養育數百萬流民,明朝設立鄖陽撫臺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在鄖陽區發現了「鄖縣直立人」頭骨化石,距今約100萬年。它的發現改變了人類起源非洲的傳說。(資料圖片)
歷史推進到十五世紀中葉,明太祖朱元璋以鄖陽山區地處國之中部,山高谷深,得之可覬覦天下,將當地百姓盡數驅遣,列此地為全國最大的封禁山區。又七十年,明朝朝政腐敗,官紳豪強瘋狂侵吞農民土地,失去土地的農民數以千百萬計,遍布國中!鄖陽山區以其廣袤的山野沃土和七十年封禁恢復的豐厚自然資源,接納了全國20個省的數百萬流民於此生存。
寅吃卯糧、財政嚴重虧空的明朝中央政府不允許數以百萬計的流民在此過著不納糧、不服徭役的生活,更不能容忍規模龐大的流民佔據國之中部的要害之地,先後派兵前往驅遣、剿殺,致「死者枕藉山谷」!生計斷絕的百萬流民奮起反抗,先後舉行兩次流民大起義。規模聲勢之大,為明代中期農民起義之最。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流民不但驅之不盡,此間全國又有一百多萬流民蜂擁而來。明朝中央政府只好於鄖縣設鄖陽府,使流民就地附籍,並設湖廣行都司(鄖陽撫臺)協調鄂豫川陝四省處置流民事宜。此後205年間,鄖陽撫臺規模最大時,轄四省八府九州六十五州縣,連天下聞名的西安府、漢中府、南陽府、荊州府、襄陽府都歸鄖陽統轄節制。昔日哀鴻遍野的漢水兩岸,此時炊煙嫋嫋,牧歌揚於四野。
為了管理地處國之中部,涉天下安危的三邊地區,明、清十代皇帝都是選派國之重臣擔任鄖陽巡撫,如明代「後七子」領袖王世貞、明末兵部尚書盧象升等。鄖陽府與鄖陽撫臺之設,不但使明中期百萬流民得安生計,為鄖陽積聚了大批來自全國的各種人才,更為十五世紀的鄖陽山區爭得與時俱進、持續發展的重要契機。
延及明末清初,這裡又成為李自成、張獻忠義軍與明軍及後來的清軍搏殺的主戰場,烽煙四起,民生凋敝。直至清康乾盛世,朝廷以優惠政策吸引全國百姓來此開發,鄖陽才又恢復了勃勃生機和歷史上的輝煌,也奠定了今日十堰的人口基礎。
鄖陽撫治所在舊址。(資料圖片)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國家領導人以獨到的目光關注這片熱土。於是,襄渝鐵路穿境而過,丹江口水庫、二汽先後於此建立。鄖陽山區大踏步邁向現代化。
而今,黯淡了刀光劍影,遠去了戰爭硝煙的鄖陽山區,建設區域性中心城市十堰的宏偉工程風生水起。其間,為國家大計,數以萬計的鄖陽人獻出了世代繁衍生息的家園,遠遷他鄉……(邢方貴)
如此久遠而輝煌的歷史,如此多的人別離故園,對於這些歷史演進,對於每個家族的淵源遷徙,我們不能不記錄,不能不追索,不能不傳承——畢竟我們是從歷史中走來,也正創造著歷史。
老鄖陽府漢江碼頭商賈雲集,帆船林立。(資料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