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研究人員在《骨與關節外科雜誌》中確定,在6歲以前穿鞋字的兒童中扁平足更常見(8.2%),相比那些不穿鞋的(2.8%)兒童。
越來越多的人發現,假設在光滑的地面上行走,我們的腳的作用,其實是為了更好的抓住地面。在1905年美國矯形外科雜誌中發表的一張圖說明了,如果你的腳從未穿過鞋子是什麼樣子。
右邊的腳(A)是穿了三個月鞋子孩子的腳。左邊(B)是成人一輩子赤腳的腳。儘管穿了短短的三個月的鞋子,腳趾已經開始捲曲,大腳趾向內傾斜。
0-10歲的孩子,足弓還沒有形成,走路時最好的選擇是光腳,鞋子只是保暖和避免孩子的腳受傷害時用的。這個結論,是他們曾經花了十年時間跟蹤一批小朋友從一歲到十歲,觀察腳步足弓的發育,以及不同選鞋和用腳習慣對腳部發育造成的影響後得出的。
只有在走路過程,足部反覆做握東西的動作,才能保證前腳掌及足弓健康的形成。足弓形成的最佳時機是0-10歲,而成長期的孩子如果沒有一個健康的腳底板形成的外部條件,就容易長成拇指外翻、扁平足等腳部缺陷。
醫生強調不會走路的孩子不需要穿鞋,即使會走路的孩子,醫生也會建議要時不時讓孩子光腳在草地、地毯、木地板等不同材質的地面上走路。
豪威爾是生物教授,「光腳才是自然的狀態,是最自然的。」豪威爾教授說,「跑步和走路,從生物力學角度來說是非常複雜的,如果你在腳上穿了鞋子,就會改變它們會改變站立、行走和跑動的方式,這種改變是不自然的,通常都有負面影響。」
豪威爾教授認為:對大部分人而言,在大部分環境下,大部分時間內,赤腳都是最健康、最自然的模式。
在權威兒科學術雜誌《兒科(Pediatrics)》上也論證了寶寶在安全舒適的環境下不需要穿鞋。
1991年Pediatrics上發表過一篇Dr.LynnT.Staheli關於兒童鞋子綜述文章,結論是這樣的:
1,對兒童腳發育最好的環境就是裸足;
2,鞋子的主要功能是保護腳不受傷害和感染;
3,剛性和擠壓的鞋會導致兒童足部無力、畸形等問題。
改變著力點:
走路或站立的時候,利用腳跟,全腳掌,外側,內側,腳尖。
彈力行走:
墊著腳尖,彈跳著走路(小時候常蹦蹦跳跳的方式)。
改變著力點:
走路或站立的時候,利用腳跟,全腳掌,外側,內側,腳尖。
在斜坡上:
嘗試用腳趾抓住地面。
如果真的要買鞋子的話,好好量量腳的尺寸,可以請店員據此推薦鞋型和尺寸,再讓寶寶試穿一下。無論是鞋長還是鞋寬,寶寶穿上都應該合腳,同時又略有空餘。
寶寶站立時,看他的大腳趾和鞋頭之間是否有1釐米左右的空餘。你也可以讓寶寶腳趾靠著鞋前部,看他的足跟和鞋後幫之間是否能塞進你的食指。除了內長要大於腳長1釐米左右外,還可以選擇鞋寬。鞋寬範圍一般是D到H,一般胖瘦的小腳穿F和G的。
10歲前請避免鞋底有弧度支撐足弓的鞋子,尋找寬頭套,柔韌的鞋底,平底跟(腳跟和腳趾一樣高),基本沒有緩衝和腳踝支撐。因為孩子的腳在發育期,被頂住影響鍛鍊,容易形成扁平足。
因為寶寶的鞋子大概每年都要長一兩個號,所以家長要定期檢查鞋子是否合適,1-2歲的寶寶應該每2個月檢查一次看看鞋會不會太小,而2歲以上應該3個月檢查一次,寶寶腳的成長很快,鞋子很可能只能穿幾個月,所以買鞋子應該對價格有更合理的心理判斷。在寶寶4歲前,每隔8周(大概兩個月),就要給寶寶量量腳長,看看是不是該換鞋了。等寶寶4歲以後,一般每隔3個月量一次就可以了。
想獲得更多育兒知識,最新疫苗資訊
長按二維碼,有你想要的
想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