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ppy New Year—
可愛們大家好鴨~
今天是公曆2020年1月12日,農曆臘月三十,就是除夕夜啦~
想必,大家一定都回到家中和家人團圓了吧!
那小可愛們了解除夕的起源和風俗嗎?萬能小編來給大家科普一下吧!Hhh~
先秦時期的逐除。據《呂氏春秋·季冬記》記載,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擊鼓的方法來驅逐「疫癧之鬼」,這就是「除夕」節令的由來。據稱,最早提及「除夕」這一名稱的,是西晉周處撰著的《風土記》等史籍
人們從臘月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便開始「忙年」了,一直到正月十九日。現代的新年節期一般是指農曆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元宵節)。
春節期間,親朋好友之間都會相互走訪拜年,表達對親朋間的情懷以及對新一年生活的美好祝福
節日習俗
貼春聯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等等,它以工整、對偶、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副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這一習俗起於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春聯的種類比較多,依其使用場所,可分為門心、框對、橫披、春條、鬥方等。「門心」貼在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對」貼在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披」貼在門媚的橫木上;「春條」根據不同的內容,貼於相應的地方;「鬥斤」也叫「門葉」,為正方菱形,多貼在家俱、影壁中
貼福字
在貼春聯的同時,一些人家要在屋門上、牆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節貼「福」字,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福」字指福氣、福運,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對美好未來的祝願。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嚮往和祝願,有的人乾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到」「福氣已到」。民間還有將「福」字精描細做成各種圖案的,圖案有壽星、壽桃、鯉魚跳龍門、五穀豐登、龍鳳呈祥等。
燃爆竹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就是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爆竹是中國特產,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放爆竹可以創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吉利。現在,湖南瀏陽,廣東佛山和東堯,江西的宜春和萍鄉、浙江溫州等地區是我國著名的花炮之鄉。
年夜飯
除夕這一天對我們來說極為重要的。這一天人們準備除舊迎新,吃團圓飯。一年一度的團年飯充分表現出中華族家庭成員的互敬互愛,這種互敬互愛使一家人之間的關係更為緊密。家人的團聚往往令一家之主在精神上得到安慰與滿足,老人家眼看兒孫滿堂,一家大小共敘天倫,過去的關懷與撫養子女所付出的心血總算沒有白費,這是何等的幸福。而年輕一輩,也正可以藉此機會向父母的養育之恩表達感激之情。
吃年夜飯,是春節家家戶戶最熱鬧愉快的時候。大年夜.豐盛的年菜擺滿一桌,全家團聚,圍坐桌旁,共吃團圓飯,心頭的充實感真是難以言喻。人們既是享受滿桌的佳餚盛饌,也是享受那份快樂的氣氛,桌上有大菜、冷盆、熱炒、點心,一般少不了兩樣東西,一是火鍋.一是魚。火鍋沸煮,熱氣騰騰,說明紅紅火火;"魚"和"餘"諧音,是象徵"吉慶有餘",也喻示"年年有餘"。
相信小可愛們都聽過這個關於春節的傳說。
相傳在遠古時候,我們的祖先曾遭受一種兇猛的野獸的威脅,這種猛獸叫"年",它捕百獸為食,到了冬天,山中食物缺乏時,還會闖入村莊,吃人和牲畜。人和"年"鬥爭了很多年,人們發現,年怕三種東西,紅色、火光、響聲。於是在冬天人們在自家門上掛上紅顏色的桃木板,門口燒火堆,夜裡通宵不睡,敲敲打打。這天夜裡,"年"闖進村莊,見到家家有紅色和火光,聽見震天的響聲,嚇得跑回深山,再也不敢出來。夜過去了,人們互相祝賀道喜,大家張燈結彩,飲酒擺宴,慶祝勝利。
為了紀念這次勝利,以後每到冬天的這個時間,家家戶戶都貼紅紙對聯在門上,燈籠,燃放鞭炮煙花;夜裡,通宵守夜;第二天,大清早互相祝賀道喜。這樣一代一代流傳下來,就成了"過年"。
以上,是除夕的由來和一些習俗。
關於除夕和春節,在不同的地方都有不同的習俗,你們的家鄉有什麼習俗呢?